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 论语 色难(8篇)

  • 上传日期:2023-01-01 03:49:04 |
  • ZTFB |
  • 7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一

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在生活如何去寻找快乐。

苦中作乐

我以为古来善苦中作乐者莫过于孔子。试观孔子一生,虽心怀天下而不得用世,虽才华绝代而无人能识,先后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在适楚途中始得一觉悟,乃自卫返鲁,删诗正乐作春秋以终世,其经历可以说是辛酸悲苦极了,然而孔子始终没有过怨言。他抱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信念;安于“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和弟子燕居闲谈悠然论道以为乐。这种“嶷巍荡荡,随之自然”的雍容气度,“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广阔胸襟,真足以为万世师表。

既然吃苦在所难免,我们就应该乐着吃,而不是苦中吃。换一种态度对待苦难,生活会少一分苦难,多一分容易;少一分忧愁,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数十年,若经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么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应该学会苦中作乐。有的人感叹教师的工作又苦又累,钱又少,但是若能帮这项工作看成一种享受,学生的进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们的工作会开展的更好。

苦中作乐,是做人的积极态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乐的姐妹。

助人为乐

儒家以“仁爱”为中心,助人为乐当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论语》中关于这些言论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也记载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为乐,并称之为君子之行。孔子也说“大德必寿焉”,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常年行善积德,身心就会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别人尊敬,由此产生心灵的慰藉,就会拥有知足长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喜悦心情,免疫功能就会大大增强,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孟子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帮助别人,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共同关心慈善事业。

手捧这本散发油墨清香的《论语》导读,在一行行一段段隽永朴实的方块字中神游,心里前所未有的充实,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如此的平和、快乐。人生短暂,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让生命充实变得有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需不断地探索。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二

时光飘啊飘啊,那是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来到坦坦教育国学课堂,每一位同学的书桌上都放着一本书—《论语》。

我开始学《论语》了!初学时,我一头雾水,根本听不懂,完全不知道老师在叽哩呱啦的讲些什么?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我明白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承下来的儒家思想智慧,《论语》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辑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行录。儒家把《论语》《中庸》《孟子》和《大学》合称为四书,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世界,听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吧!

《论语》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头乌黑的头发披在肩上,两只如同铃铛一样大的眼睛看着每个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苹果相比了,但最有特点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还认为他在扮演小丑。

虽然孔子的外貌一点也不帅气,但他的知识可渊博了。他的经典语录都被他的弟子们整理并流传了下来,但有一些话却被人们误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被一直误解成了父母在,儿女不能出去,必须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确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听候父母的随时招呼。

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样,堂堂正正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还有区别君子和小人为人处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讲求遵循道的基础上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随从,小人讲求无原则的盲目随从附和而不是和谐。君子可以广交朋友,但绝不会交让自己去干坏事的那种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问了问他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说想和我一起玩“蓝鲸”,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于是我温和地对他说:“谢谢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见。”

又比如说期中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正当我沾沾自喜时,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的话告诉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当别人夸我考得好时,我谦虚地对他说:“英语还考得不够好,语文也是,请让我冷静一会儿。”《论语》教会了我要像君子那样坦荡荡,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一定要诚实,要怀着道德之心做人。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能够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资料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资料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经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能够一日不吃,觉能够一日不睡,恕不能够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以往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四

“礼之用,和为贵”,要说起维系中华上下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纽带,当非儒学莫属,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画上休止符的时代算起,儒学的光芒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荡漾了两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学精华被传承至今,体现在当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要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么《论语》则是儒学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朴素而华丽的真理。

时间的长河冲不走《论语》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冲刷刷不掉《论语》立于中华文化中的丰碑。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将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中心,言语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传递着“礼”、“德”、“孝”等思想。纵然时隔千年,细细翻读《论语》,那位对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礼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议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他不苟言笑,举止庄严,用礼得体——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带不走他在读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时也有不解之处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贾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安逸地落在《论语》中古老的文字上,几经岁月的波折,被历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鹅卵石般静静地躺在人类文化海洋的滩涂上。

《论语》是朴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外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辞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编钟般利落大方,而叙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朴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辞简洁,以朴素的松木作比,准确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对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志的肯定与赞扬。

但同时《论语》又是华丽的,这份华丽如一口被尘封许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静下心来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再小心地顺着开口推开盒盖,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瑰宝。细细品味“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礼时的庄严感与华丽感,而又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不难察觉到孔子对于天地万象的不断变化发出的感叹,或许孔夫子善于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才能看到另一种华丽的人生境界吧。

《论语》的华丽蕴藏于朴素之中,使人在品读之余无限回味。冥冥之中总能体会到一位长者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纵有千年时间间隔,却仿佛也能听到他在教导着我们: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五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六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在小组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七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有关论语子曰色难心得体会实用八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作为教育工作者看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带给我们启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取得的成绩也不是容易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教出合格的学生,这也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和知识的积累。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道德贵在自觉,孔子特别强调从自我做起。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人无完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免再次范错误,这样就会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生活中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关键是看对待错误的态度,你及时发现错误或者别人给你指出错误,你能悬崖勒马,知错就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每个人不是一出生就知天下,都是要经过不同阶段的教育,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才体现了人的一生的价值。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教师都要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那么他的学生将一生受益,也许会辉煌一生,如果遇到一个不认真负责的教师,他的学生也许就会默默无闻一生,直到老也一事无成。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教师要随时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和学生要建立深厚的情谊。不溺爱、不袒护学生,这才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无私奉献,无以回报。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这里包含着在仁德和正义面前师生一律平等的思想以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的观点。师生都是平等的,学生的观点正确可以反驳老师,甚至学生可以严厉地批评教师,而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批评,这才体现了平等的师生观。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教师首先得加强自身的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在假期和业余时间不断充电,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教出一批又一批有用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