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精选10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2:54:20 |
  • ZTFB |
  • 9页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经历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经历,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促使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出改进和提升。心得体会的撰写可以采用自由书写的方式,不过度拘泥于格式和结构。这里有一些写得不错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一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按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符合常态课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框的内容浩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周杰伦《青花瓷》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课题很大、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要小。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瓷器china—中国china—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将从以下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说“名”释“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汉字”的魅力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交流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我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说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贴近学生实际、用名字来说文化、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用汉字说文化是为了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铺垫。

(2)中华文化大家谈——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确定一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剧、长城、敦煌壁画、编钟、算盘、地动仪、武术八个方面选择性地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学生探究内容的“撞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学生可能讲得并不完整、这时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

(3)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我有责

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师生近距离地了解镇江文化。教师重点介绍镇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及镇江市对西津古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生畅谈镇江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

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否相矛盾?

师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对我市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镇江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镇江人、有必要了解镇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镇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肩负起传承镇江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研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班级为单位、给镇江市有关部门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保护镇江文化遗产的一些举措。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二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中国文化》杂志为延安时期的刊物,创刊号毛泽东撰写重要历史性文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三

各位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构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

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四

星期六的上午,我完成作业后,去阅读课外书。

不知怎么,我被中国古代这种启蒙教育读本深深吸引,一口气竟将《三字经》、《千字文》等都重新阅读一遍。我这才知道中华文化有多么博大精深,区区几个字,蕴含大道理。

“是啊!”爸爸深有感触地说:“正是祖国和平、繁荣与富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受到世界的重视,我们的国家梦,民族梦才能实现!”

星期一的晨会课上,我系着鲜艳的红领巾,看着旭日照耀下的国旗,唱着嘹亮的国歌,我心中不禁有了一种敬意,对祖国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我漫不经心地朝书橱的第二层看了一眼,发现最左边一本《弟子规》很久没看了,已经沾满灰尘。依稀记得这是我一年级背过的。但那时不理解它的意思,只是死记硬背,现在突然心血来潮。我抽出《弟子规》,拍了拍灰尘,如痴如醉地翻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被其中浅显易懂的道理深深吸引,尤其是礼仪、学习等方面。

晚上,爸爸在看新闻。我听到新闻主播提到“孔子学院”这个词,便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孔子学院呀?”

“哇!那祖国博大精神的文化不就能走向世界了?真了不起!连我都有种自豪感了!”

我若有所悟的点点头。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五

一、活动时间:

20xx年5月28日。

二、活动地点:

科技楼227。

三、到场嘉宾:

地理科学学院学生会主席李春兰、地理科学学院体育部部长美丽,办公室主任田莉,生活部部长李想。

四、活动目的:

1、通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各项团日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党的热爱,坚定同学们高举党旗跟党走的热情和决心。提高同学们对党史党纲等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奠定基础。

2、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同学们的交流和理解。增强本团支部的凝聚力,充分展现大学新生的风采,和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争取建设和谐、团结、积极向上,持续学习并进行团员意识教育的09汉团支部。

3、展现我团支部青年团员的青春热情以此增强团员意识,坚持围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习、创新能力,使活动贴近青年、贴近自然、贴近生活。

五、活动负责人:

09团支部。

六、活动内容:

1、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到场嘉宾。

3、舞蹈表演。

4、演讲比赛:每组以建党90周年为主题进行演讲(每组的演讲人数不限),由到场嘉宾评分,评分以主题是否鲜明、是否有创意、是否脱稿、演讲是否生动为标准。

5、小游戏:顶着硬币踢正步。

步骤:

1分几组进行,每组自愿上台五位同学。

2每位同学仰望天空分别在额头、鼻头、下巴及。

两颊放上硬币。

3向前踢正步,走到终点。

4以剩余的硬币最少者受到惩罚(若剩余数相同则晚到终点者受到惩罚)。

6、全班同学一起演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7、全班同学面向党旗宣誓:放心吧,我们的党、我们。

的祖国,一代新人在接受你们庄严的检阅!

在党的旗帜下,我们紧密团结:如钢似铁;在党的旗帜下,我们昂首挺胸:如松似柏。

8、嘉宾为各组颁奖并讲话:本次活动评出一等奖一组,

二等奖二组,三等奖二组。

七、活动预期效果:

通过学习党的历史,了解党的.建党历程以及光辉事迹,加强我团支部成员对党的认识,通过此次团日活动,带领我们团结一致,一心一意跟党走。

通过这次主题为“建党90周年”的团日活动,进一步加强我党支部的内部建设,提高我团支部内部凝聚力。同时,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本班的建设中来,团结一致。在学习之余,主题演讲活动有利于同学们的劳逸结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八、活动意义:

我们的一份力。同时在实际行动中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来为我们的明天做点贡献,对祖国下一代的花朵加以灌溉,让他们能得以健康成长!

九、活动预算:资料:7元道具:10元。

奖品:30元。

地科院09汉班。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六

一:活动称号:

日新国学会汉服成人礼活动。

二:活动工夫:

20xx年6月13日下午两时。

三:活动地点:

图书馆二楼平台。

四:活动简介:

汉服成人礼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日新国学会筹划举行的一次旨在弘扬传统礼仪,复兴民族文明的大型成人典礼。经过此次汉服成人礼,让更多的'当代大先生看法我们的民族服装,理解和保存传统文明中的精髓局部,明白成人认识,提示社会责任。

五:活动参与人员:

日薪国学会会员。

六:活动特邀嘉宾:

党委副书记王兴和教授图书馆长读书会长黄秀子。

日薪国学会指点教师杜沛然日薪国学会指点教师肖琴。

七:活动流程:

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

就位:主宾落坐于主宾位;主人就座于观礼位。

开礼:主人〔父亲〕起身,复杂致辞。

就位:冠者〔笄者〕走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

宾盥:正宾洗手做预备。

初加:正宾跪坐下〔膝盖着席〕为冠者〔笄者〕梳头加巾〔笄〕。

一拜:冠者〔笄者〕面向父母亲,行正轨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二加:正宾为冠者〔笄者〕着帽〔簪上发钗〕。

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轨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长辈的尊崇。

三加:正宾为笄者冠者〔笄者〕着幞头〔加钗冠〕。

三拜:冠者〔笄者〕面向国旗行正轨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心。

置醴:有司摆好醴酒席。

醮子:冠者〔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意味性地沾嘴唇,吃一点饭。

字冠者〔笄者〕:给冠者〔笄者〕取字。

聆训:冠者〔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展教导。

揖谢:冠者〔笄者〕向在场一切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激。

礼成:冠者〔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颁布发表礼成。

八:活动目的:

弘扬传统礼仪,复兴民族文明。明白成人认识,提示社会责任。

九:活动道具:

十:活动联络人:

侯楷藏倩。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七

饮茶是人生一乐。从古至今,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和现代保健必需。鲁迅说过:“会喝茶,喝好茶,是一种幸福”。

一杯茶可以穿透人生,让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质。喝茶,讲究的是心境,更多的是一种对茶的玩味与赏析,一种心情,一种景致,似在椰林海边,看天高云淡,听风声涛声,一杯清茶,几个知己,把茶思化为缕缕清香,茶的意趣就出来了。或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微雪清寒的夜晚,有客踏雪来访,铲雪融水,发火煮茶,即使那时相对无言,舍外雪压寒枝,数点梅花映窗,又是另一种静坐喝茶的情趣。

好的茶叶就像一种人生,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故事,没能捕捉到刻骨铭心的镜头,而只有平平静静、平平淡淡,但这份平凡却令人回味隽永,品位出淡泊名利的心境来。做人也要像茶一样,坦诚质朴,给人以温暖,繁华过后,唇齿间仍留有淡淡余香,值得人们去细致回味。

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不就像一片茶叶的旅行吗?满载而归时,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细看一撮茶叶在滚烫的热水中历练、翻滚,渐渐舒展,最后沉落杯底,在一遍遍的冲泡之后,逐渐回复到平静真实的过程。

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了吧,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轻松的把一个难题化为美的极致,让来参加茶会的人超脱世俗,进入洁心净身的境界。难怪千利休在晚年阐释“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时说:饮茶没有特别神秘之处,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这杯中茶叶,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静,清苦,那味蕾上的涩涩余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八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隆重的传统节日,精美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而且还有古老的名族艺术。尤其是国画,我更为喜欢。课本上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这幅画长528厘米,宽24.8厘米,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到现在还完整无损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呢!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看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那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热闹极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画上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它是中华的瑰宝。

我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九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文化博大精深心得体会篇十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优美熟悉的旋律,瞬间让我们一遍遍想起亲爱的祖国——中国!

自遥远的曾候乙编钟到司马相如的“绿绮”古琴;自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自《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到各种华美大气的“釉彩大瓶”,自京杭大运河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国,用悠久、跌宕的历史谱写了一曲跨越五千年的、磅礴不朽之歌!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正因为有了诗歌的滋养,中国人的生活才会如此有滋有味,丰饶多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代诗仙李白,他的豪情万丈,乐观向上让我折服。他借酒浇愁愁更愁,他举杯望月月更明,对酒当歌,月下独舞,抒发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愤懑。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他对酒是真挚的爱,对山河是热切地恋。他才华横溢、忧国忧民;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他直爽率真、放荡不羁……也正因如此,才为中国诗歌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身处乱世,仿佛一片浮萍四处飘零的杜甫,仍然怀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每时每刻关注国事和天下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52岁的杜甫为国而乐,与国同庆,让人敬佩!“安史之乱”虽然让杜甫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可他很少自怨自艾,诅天咒地。他更关注的达官显贵的“朱门酒肉臭”和芸芸众生的“路有冻死骨”。他著就的“三吏”、“三别”,是迄今为止,仍然为人们传诵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以她清风拂柳般的柔情婉约,令人牵肠挂肚的惆怅凄苦,小桥流水般的和风细雨使人过目不忘。还有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精忠报国,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乐观等,让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诗意,人人都有诗情。

中国诗美词美,画更美。

《洛神赋图》、《步辇图》显中华之文采,《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示人物之形象;《五牛图》、《百骏图》现动物之姿态;《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展中华之风貌;《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露秀丽之美景。还有齐白石游动的虾,徐悲鸿奔腾的马,黄胄淳朴的驴……一个个,一幅幅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中国充满画意。

一诗一画,诗情画意;一山一水,山清水秀。这就是中国,一个处处山清水秀的国家,一个时时诗情画意的国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