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相关条例心得体会实用 促进民族进步条例心得体会(二篇)

  • 上传日期:2022-12-31 15:43:32 |
  • ZTFB |
  • 14页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民族工作相关条例心得体会实用一

关键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4-0030-02

当今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高校是散居少数民族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民族宗教工作在这一区域显得相对敏感。随着高校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高校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的民族宗教工作已成为高校统战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是维护高校稳定和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宗教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必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之一。当前国际形势中重大的不稳定因素诸如国际危机、地区冲突、民族纷争等问题往往与民族宗教问题处理不当和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挑唆指使密切相关。民族宗教问题所呈现的国际性、复杂性、普遍性、长期性等特点。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一个国家民族宗教问题的尖锐和突出,不仅使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到周边国家乃至整个地区的稳定。

目前,我国高校的民族宗教问题不仅涉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掺杂着国际因素。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和高校逐步与国际接轨,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的民族宗教问题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高校的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党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民族宗教事务中不违背党的原则,不伤害民族感情,不激化民族矛盾,做到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一)高校海外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海外留学生人数的增加,使信仰宗教的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特别是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教派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多。海外留学生中信教学生的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由于远离本土,在异国他乡和语言不通等因素,他们不便去中国人的教堂或宗教场所做礼拜等,于是他们会在校园内自发形成一些小团体,定期或不定期地活动,有时还会有信教的外籍教师参与其中。信教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时常需要庆祝一些宗教节日,他们常常会有聚会的要求,这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以前由于信教学生人数较少,即使有节日聚会,规模较小,影响面也较小,校方无需专门提供场所或配备管理人员。而现在由于信教学生人数增加,同一教派的人员既有中国的少数民族师生,又有外国的教师和留学生,需要参加宗教节日聚会活动的人数增加了,影响范围也扩大了,如果不能正确的引导和监管,放任自流,将会给校园稳定带来隐患。如果学校要出面监管,投入的人力物力又难以承受。这就给高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一些敏感和特殊时期,校方采取的办法更多的是限制或禁止此类活动,但宗教节日和信教学生的需求客观存在。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高校学生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策略的重要对象

一些西方国家常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来干涉我国内政,他们常常打着“民主”与“人权”的幌子,对我国实施“分化”和“西化”战略,还企图利用达赖把西藏问题“国际化”,或者利用东突分子等宗教极端势力搞“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煽动民族分裂。在这样的国际大气候背景下,国际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时常利用学生的单纯和热情制造事端,借此激化民族内部矛盾,来达到扩大影响、实现分裂的目的。这使得高校这一敏感的领域,民族宗教问题更加敏感。

某些境外宗教团体和组织常以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为名,专门提出要资助来自西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生,而且承诺资助多年,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他们的亲信;还有一些以各种名目和理由来资助学生社团开展一些活动,或者以资助出国留学或资助科研项目为名,对高校的师生进行宗教和文化渗透。

(三)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使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难度增加

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经济发展相关连,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常常以宗教分歧和矛盾的形式来体现;而许多宗教冲突的发生,其深层原因往往在于其民族实际利益的不均衡。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而来自这些民族地区的师生在高校中对这种差距感受十分深切,再加在高校受国外许多思潮和行为的影响较快,这给一些缺乏政治、文化辨别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上带来一些冲击和不良影响。

每年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不像城市其他散居少数民族那样,离开家乡久了,许多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已大多被汉族同化;而这些学生他们是直接从民族地区来的,他们的家乡和亲人都还在少数民族自治区,每年的寒暑假也要回家乡,他们与这些民族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高校的国际化氛围,使这些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突然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进入一个相对开放的世界,对于这些在思想上缺乏免疫力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的还会对西方的一切都顶礼膜拜,如果遇到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从事分裂活动,他们的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

此外,来自富裕地区的学生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在思想意识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上差异较大。这样一些很小的事情都容易引起纷争,如果这些小的摩擦和纷争不能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或被人利用,往往会演变出大的事件,这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大隐患。

(四)信息现代化和我国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相对滞后使高校民族宗教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和迫切

随着通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现代化时代已经来临,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多元化且快捷方便。由于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相对薄弱滞后,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宗教也就容易趁虚而入。某些宗教组织除了人对人的传递宗教信息外,还通过互联网、短信等方式向人们灌输宗教思想。这使得一些缺少精神寄托的人们更容易接受宗教宣传。信教的人群开始向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人(包括大学生)扩散,有些人把信教当做一种文明、高雅的精神生活加以崇尚。一些邪教组织,利用了这一新现象,控制人们的思想,制造事端,破坏安定团结。如何正确地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引导青年人寻找健康的精神家园成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一)高校要从全局利益出发,正确理解和认识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保持忧患意识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把握处理事务的规律性,特别在国际国内形势敏感时期,要有对事态变化的预见能力,尽量争取主动,创新制度,完善机制,切实加强高校的民族宗教工作。

(二)建立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高校民族宗教方面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纠纷

除了关注本国少数民族学生的突发事件外,还应重视并关注在华海外留学生的突发事件,因其产生的影响范围更广,容易牵涉并引起国际纠纷。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提高对民族宗教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汇报、早处理”,确保稳定。

(三)建立学校统战部与市、区委统战部以及市、区委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之间的联系协调机制

积极配合市、区相关部门开展民族宗教工作,保持信息渠道畅通,一旦有情况发生,应及时向上级民族宗教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报告情况,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尽量把事情控制和处理在萌芽状态,控制事态的发展。

(四)在高校教职工中积极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要做好高校的民族宗教工作,必须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少数民族干部问题上,要切实做到“大力培养,大胆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其次,在已成立少数民族联谊会的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联谊会的作用,使它成为团结联系少数民族师生的纽带和桥梁,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汉族干部难以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积极协调利用各级爱国宗教团体力量

为了更好地引导信教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等问题,高校还可以利用各级爱国宗教团体的力量,共同为高校信教青年学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和谐校园保驾护航。

“民族宗教无小事”。面对当今日趋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我们既要更加注重提高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善于利用宗教的积极因素,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又要善于在扩大开放中抵御宗教渗透,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的主要内容,有效防范和处理与民族宗教因素相关的突发事件,科学地做好高校的民族宗教工作,为实现民族大团结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题民族工作相关条例心得体会实用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