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3:52:06 |
  • ZTFB |
  • 12页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有助于不断完善自己并提升个人价值。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和条理的清晰,避免内容的散乱和重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案例:

建构区内,孩子们在认真地搭建“房子”,每人一座,“房子”不高但各具特色。

“大班了,怎么还处于平行游戏的水平?”教师心里有些着急,但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蹲在旁边观察起来。

“好了,每个小动物的家都搭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让游客从哪儿进、先参观哪一家吧。”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招呼小伙伴。

其他孩子听从了小女孩的建议,开始着手一起铺设道路,设计参观路线。这时,有孩子发现“老虎”没有被关在笼子里,而是被放在了房顶上,他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们争论起来,除少数孩子认为可以放在房顶上外,大多数孩子觉得不应该把“老虎”放在房顶上。搭建“老虎园”的小男孩好像做错了事一样,满脸通红。

“轩轩,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把‘老虎’放在房顶上吗?”老师蹲下来询问。

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孩子稍微平静了一些:“它生病了,需要多晒太阳。”

噢,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和老师都恍然大悟。

“但是,这样对游客来讲不安全啊,怎么办呢?”老师启发孩子们想办法。

“那就在房顶上搭建一个笼子吧!”有幼儿提议道。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且能做到适时地介入幼儿游戏,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游戏中,当教师有疑惑、感觉孩子不会合作时并没有马上进行干预,而是进一步去观察,发现幼儿并非没有合作,而是先协商,再分头搭建,最后合作共建。

当幼儿发生争执、无法协商解决问题时,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先是借助孩子们抛过来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把问题抛给孩子,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幼儿在协商中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这一类的案例,映射的是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和指导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如何科学把握介入的时机以及如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师千万不要盲目介入幼儿的游戏,这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

介入时,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掌握介入时机,既要满足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还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介入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指导幼儿的游戏,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尝试自己纠正错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智慧的火花是要靠教师用教育去点燃的。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性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才能真正喜欢上区域游戏。在游戏指导中,教师既要放开思想,采用适宜的方法指导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又要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幼儿之间出现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时,需要教师直接介入,及时调节;当幼儿游戏方式单一时,需要教师作为玩伴介入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创新;当幼儿因游戏材料而发生“冲突”时,需要教师补充材料或调整材料;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发问或提示,启发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创新主题,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区域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开发,而且区域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在协商中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与其他同伴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主题研究背景下,区域游戏的价值已被大家普遍认可。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指导行为,及时总结经验,充分挖掘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功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推倒“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中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药企在医疗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药企不仅需要持续创新,推出高质量的药品,还需要考虑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在这个背景下,药企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对市场现状、竞争对手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药企可以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和业务发展规划。本文将通过几个药企案例分析,分享我对这种方式的体会和总结。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医疗器械公司的。在这个案例中,这家医疗器械公司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推广他们的新产品,但是销售成绩并不尽如人意。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他们才发现问题所在——目标客户群并不是医院或者医生,而是作为经济患者的患者本人。这个案例启示我们,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要掌握目标客户的需求和行为。

第二个案例是一家制药公司。这家公司在推广新药时,选择了与医生进行合作,以提高药品推广的效果。然而,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医生的行为和背景对于他们的决策过程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这家制药公司的案例,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制定营销策略时,了解目标客户的行为特征以及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背景也非常重要。

第三个案例是一家医疗设备公司。这家公司的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不符合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因此,他们决定打破价格瓶颈并寻找到非传统的销售渠道。通过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该公司的产品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实现了销售的增长。这个案例表明,药企需要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寻找并利用新的渠道,以适应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

第五段:总结。

药企案例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市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进行深入分析,药企可以更好地制定激励计划和提高销售额目标。在进行分析时,药企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和行为、了解竞争对手的策略和反应、不断探寻新的营销渠道。同时,药企也需要灵活应对市场变化,适应客户需求。总的来说,通过药企案例分析,可以为药企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和业务规划提供宝贵的参考。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赵歌和盛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赵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赵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盛佳敏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赵歌也学起盛佳敏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赵歌、盛佳敏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第一段:引言(提出问题)。

教师是社会的榜样,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一些教师也不时涌现出违规行为,给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同时也需要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教师管理。本文将从个人、家庭、社会和教育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教师违规案例,并提出相关的反思和建议。

第二段:个人因素的影响。

教师违规案例背后往往存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其中,工作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今教育发展快速,教师面临着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家长沟通等多重任务,导致压力倍增。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工作压力,可能会以不正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违规。此外,教师个人的利益诱惑也是导致违规行为的原因之一。个别教师可能看中一些利益,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职业道德,从而对教育事业造成伤害。因此,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理念和道德意识,加强教师职业伦理建设,对于减少教师违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者不当,可能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一些教师的父母可能过分追求功利,对教育事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的正确把握。因此,家庭要注重对教师的正确引导,强调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四段: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教师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教师会受到社会风气的熏染,导致职业道德观念的扭曲。如果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够,缺乏对教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给教师带来挫折和压力,进而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因此,社会应加强对教师的关注和扶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五段:教育制度的建设。

教育制度的建设是解决教师违规问题的根本出路。教育制度应建立健全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实施严格的教师管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例如,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加大惩戒措施力度,以及建立奖惩机制,使得教师不敢违规。另外,对于教师违规行为,应及时、公正地进行处理,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再教育和悔过机会,重塑其职业信仰和道德观念。只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师违规案件的发生,并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总结:

教师违规案件是教育事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个人要提高职业素养,学会自我管理和压力释放;家庭要注重教育家庭成员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社会要加强对教师的支持和关注;教育制度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最终解决教师违规问题,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陈老师,一年级一直都是你教我,我很喜欢你,你能到我家来做客吗?我的爸爸妈妈都回来了。”

这稚嫩而真诚的话语触动了我心灵深处的弦。这是我们班一个学生写给我的私信,短短的一节纸承载了她对我的信任。我的班级有53名学生,有近50名是留守儿童。然而,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长时间的分离会使他们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在这样的家庭,亲情监管与关爱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我厌恶的消极心理,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培养健康自律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习惯。只有极少数留守儿童自控能力较好,能够认真刻苦学习,保持成绩优异。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时,都难以找到助力,进而在遇到困难时退缩,长此以往,将失去对生活乐观态度和学习兴趣与信心。

“老师,符瑾瑜又和别人打架了。”“老师,某某偷了奶奶的钱到学校请客买东西”“陈芷阡又不写作业逃走了”“我孩子不愿意到学校来学习”,在开始接到这个大班额的班级时,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令我疲惫而苦恼,疑惑而无措。但当我走进这些学生,或是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溺爱而不管教,或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是父母离异正在争取抚养权,而备受祖辈言论压力,面对留守儿童身上的普遍现象,我只希望以我的用心来浇灌他们的心灵。

一、好的关爱,从共情开始。

当儿童心理发展还处于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阶段时,一段与父母非正常的情感分离会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不适,这种不适主要体现在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共情能力上,如容易与同学产生冲突,不能理解他人感受,社交能力薄弱,害怕与老师沟通。面对这个团体表现出的这一心理共性,我在个例教育时更多的采用角色互换法和给教育留白的方法进行教育。

案例1朱皓同学在自习课上极力请求谭卫国为他折纸,在被我发现时互相推诿,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折射出学生害怕承担责任而推卸以及不能交换立场理解他人感受的深层问题。我让他们互换角色,让朱皓体会被人请求拒绝不了的难处,让谭卫国站在朱皓的角度体会不能够在不恰当的时机请求别人帮忙,引导学生发展共情能力,在共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错误,思考应该怎样改正,从而完成学生自我教育,我将他们的案例在班级上分享给其他同学,现在有更多的同学在发现犯错时能够主动反思。

二、好的教育,是家校合作。

留守儿童群体敏感、缺少关爱的心理特质,薄弱自我管控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陷于困境,积聚的负面情绪无从宣泄时,内心的压力激增。便会通过懈怠学习、厌恶社交等方式释放出来。

案例2易睿思在某个时间段一改以往的活泼形象,突然显得阴郁消极,而且总是请假说眼睛痛、肚子痛、头痛;我通过电话家访发现该生父母经过了一段时间离婚官司,且抚养权刚判给了母亲,但祖父和祖母强烈反对,每天灌输给学生被抛弃的意识,将对学生母亲的不满情绪释放在了学生的身上;这才导致学生产生了生理上应激反应。我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与家长进行了电话约谈,与家长约法三章,不在孩子面前议论父母的不是。并在课后和放学后经常找学生谈心,暗示学生家人是爱她的,让她主动与家长沟通,反馈给祖父母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孩子的母亲约定每两周一次办公室视频电话;并给学生安排一些班级事务,转移她的注意力。一学期过后,她更加自信开朗,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成绩晋升班级前三。现在她更会在课间向我展示妈妈电话辅导她的学习和给她买的作文书,而他的母亲也会在微信中反映孩子的成长。

右3易睿思。

三、

好的成长,是集体生活。

低龄学生对知识与技能习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营造的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的类型。尤其是缺少关注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显得被动,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这时老师的期望,和班级的学习氛围以及师生关系的类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并且通过其他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了问卷,通过对问卷答案板块的分析,我发现班级中30%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尊重学生,50%的学生认为老师更关心成绩优异的学生,近80%学生认为老师的角色是家长和知识传授者。为了丰富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发展师生双向理解,打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跃的班级氛围,我设计了学期家访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个别特殊学生进行家访,促进师生的相互认识。我开展了每周一次的班级团建活动,如拔河比赛,报团取暖,集体跳绳,学习手势舞等团体建设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打开心扉,感受同学和老师的陪伴,以在集体活动中的快乐体验弥补家庭关爱的空缺。留守儿童期待并享受着与老师的合作,与同学的竞争,以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为榜样,将活动中的主动意识和竞争意识迁移到学习中,班级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意识加强了。

问卷调差。

(家访)。

(拔河比赛)。

(抱团取暖)(跳绳比赛)。

四、教育反思。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座冰山,展现出来的只有表面的行为,当你关注孩子意图时,你就开始看他了,当你挖掘孩子意图背后隐藏的内心渴求时,你就看见他了,透过自己的心来看孩子的心,来一场心与心的相遇,以心护心,这便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近年来,教师违规行为不时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他们的教育职责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对于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和心得体会是我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路径。

第一段:案例背景。

教师违规案例涵盖了从教师的学术不端到职业道德失范的各种情形。在这种案例中,教师往往存在着拿取回扣、虚报课时、篡改学生成绩等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也伤害了学生的利益。例如,某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在学校推销自己的商业项目,败坏了教师职业的形象,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诸多困扰。这些案例不仅带来了个体责任的审查,也引发了人们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质疑。

从个案的角度看,教师违规行为往往是出于私利或是利益驱动。一方面,教师的待遇往往不能满足其基本需求,导致心理压力和经济困扰;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容易使得教师侥幸心理产生,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来谋取私利。此外,学校管理上的漏洞和监督不力也为教师违规行为提供了机会。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则往往涉及到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教师行为的公共利益。

第三段:案例反思。

教师违规行为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教育环境中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师们容易焦虑和失落,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很多问题一旦发生就难以追责。而且,教育部门的监管和教育系统内部的自律也存在不足,导致教师违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除了对个体的惩处,还需要从整体上改进教育体系,提升教师待遇和福利,强化对教师行为的监管。

第四段:案例启示。

教师违规案例不仅需要受到法律和纪律的约束,更需要教师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职业道德意识。首先,教师要增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同感,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职业志向。其次,教师要加强对教育规范的学习和理解,明确教师行为的底线和限制。再次,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改正问题。最后,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心理疏导,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自律意识。

第五段:结语。

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和心得体会是我们反思现有教育体系和完善教育管理的重要机会。只有坚持从个体、组织和体制三个层面入手,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和责任感,建立起科学、健康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地减少教师违规行为的发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们能够引以为戒,积极履行职业责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通过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事故的发生是因为生产场所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和危险点,要杜绝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就要在控制安全隐患、消灭危险点上下功夫。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事故案例。

心得体会。

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我学习了安全教育案例,收获、感慨也很多,尤其是关于校园安全隐患的有关问题,感触很深。

我觉得学校安全,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重视起来。思想上、意识上重视了,就能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而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有时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其次,学校安全教育要常规化。我们要像案例中的学校那样,安全要时时抓、事事抓,要常态化。在安全演练时,一定要严肃、认真,学生不能嘻嘻哈哈,老师更不能嘻嘻哈哈。不能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才演练,不能为了演练才演练。演练是要自发的、为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而演练的。并且安全教育要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要有防火、防震、防毒、防电、防交通事故、防暑、防溺水等。

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在安全教育时,不能光要求学生怎么样做,老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全方面也给学生做出榜样,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总之,学校安全无小事。事事、处处都存在安全隐患。人人树立安全意识,采取安全措施,严加防范,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才能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深信: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安全工作一定能确保万无一失。

2月12日下午,检修工段针对春节检修临近,在班组安全活动时间,组织员工学习了近期水泥企业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对事故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我在学习了事故通报后,心里非常震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在想这些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呢?是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安全工作天天抓、天天讲,为什么还会出安全事故呢?“违章、麻痹、不负责任”充分体现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有的人思想麻痹,开小差,放松了安全意识,就进行了违章作业。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自己,对同事,对领导,对公司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家人的不负责任。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因为你的不负责任,导致了安全事故发生,会给同事、领导、家人带来多大的伤害,会给公司的财产带来多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在工作时,一定要牢记安全,坚决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常怀责任之心,常行责任之事”做安全生产明白人,认真遵守。

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安全监督不放过任何细节和小事。安全无小事用我们认真的责任心来换取持续的安全无事故。

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因此作为一名开磷化工装备工程公司的员工,更应该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学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

通过这次公司下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案例通报》的学习,使我意识到在工作中要强化“超前意识”,“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安全生产事故案例通报》里的几个案例我知道,生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即使多加几个“不放过”也时为晚矣。在贯彻“安全第一”工作中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维修过或又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再者,要加强个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班组绩效考核中要把自身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相结合,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技能,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贯彻落实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执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并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自己的职业价值中去。

2

页,当前第。

1

1

2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面临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难题。然而,最近我发现一种新的方法,即利用游戏来教授知识和技能。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尝试了不同类型的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总结这一段时间的心得体会,我发现游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二段: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游戏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起来。相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英语课上,我曾尝试了一个单词卡牌游戏,学生们需要根据图片和单词的拼写将卡牌组合起来。通过游戏的竞争性和娱乐性,学生们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第三段:游戏强调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其次,游戏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很多游戏中,学生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这样的合作要求学生们彼此支持和协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例如,在一个身体教育课上,我引入了一个橄榄球比赛的游戏,学生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进球任务。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学会了相互配合,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段:游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很多游戏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们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愿。例如,在一个科学实验室课上,我设计了一个逃脱式游戏,学生们需要通过解决谜题和找到线索来逃离实验室。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我愿意推荐给其他教师们尝试使用游戏来教授知识和技能。当然,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年龄和学科的游戏非常关键。总之,通过游戏的引导和激励,学生们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十

集团公司施工生产会议召开后,三公司在第二天迅速召开大会,全面传达集团公司会议精神。通过一整天的听和看,我作为施工一线的管理者,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在中国铁路迅猛发展的今天,同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国家经济扩大内需的大舞台上,落后就注定失败,失败就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作为三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也深感我们的管理确实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诸多事故案例最具说服力。听了领导罗列的一些安全、质量事故,心里是又气又恨,公司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句古话说的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每位领工人员都有很强的责任心,每位职工都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我想这些事故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分析起来有诸多原因,但最终我认为还是归纳到管理上,如果管理者使每个人都对安全、关键部位的质量都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分工时按其所能,合理分配;如果超前预想、准备充分、关键部位卡死;如果奖罚分明、真正和经济利益挂钩,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如果大家凝聚一心……这些事故会烟灰云灭。

“不打无把握之仗”,管理者分工要因人而已,应根据职工个人的能力安排其作业内容,做到人员安排下去自己放心,关键危险源自己现场卡控,或者给带工者重点强调,早点名制度逐步落实到每位参与施工人员。在京九线商丘段我队职工胡克俊、姚志刚带领放线各架设了120多公里承力索及导线,且架线进度也很理想,也没出现一起锚段放错或线放断及杂点的现象,还有杜德平一直在队上挖坑、打基础、整杆,也未出现一起挖破电缆事故。

对民工队的分工也同样道理,需要民工队补充时要择优使用,没有单独施工能力的队伍绝不能大包其工程,我们目前给民工队的分包其实就是工费的分包,并不是说给他们一划区段就不管了,其实民工队伍也是我们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还要对其严格控制,在商丘我是这样管理的:民工队里经我们实践考核确实具备代工能力的就让其带工,以减少职工不足的压力;对不具备单独作业能力的民工队伍绝不能放开施工,否则,会添很多乱子,对力量薄弱的民工队伍要配备较强的带工人员,对民工头的要求和职工一样,对民工的要求和队上的。

合同。

工一样,民工头有条件的必须参加队上的早点名、晚碰头会,针对住宿分散的民工要定期安全培训、技术交底,为了能管住民工,队上制定了一套管理办法,如参与队上管理的民工先交安全员那里5000元的风险抵押金,发现现场一次一位不戴安全帽的罚款50元,监理报队上一次质量不合格的或未按标准操作的罚款200元,和带工人员顶撞或不听从指挥的罚款100元等。

当然,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也很多,如材料到货不及时,工期短,带工人员少,线下单位制约等,但这些都不能充当我们发生事故的理由,领导说的很好,前期施工生产准备不足是造成最后大混战的主要原因,有句古老的。

格言。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仔细一想这话还是挺有道理的,上级要求的工期也许不是太科学,但我认为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要求缩短工期是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种特定的环境。

针对安全这方面我有一点小建议,安全工作如果只靠安全员来抓,一个队配备3个、4个都同样不会有好的效果,因队上有时一天分十几个作业面,他们不可能面面俱到,队领导必须做到四多“多讲、多查、多奖、多罚”,哪怕工作再忙都不要忽略此项工作,实践证明它是很有效的,安全员怕得罪人,也会顾虑到自己的工作开展,并且执行力度也不太强。20xx年在京沪线我队的安全员是胡克俊,其实他是兼职的,因每天他都投入到紧张的施工生产之中,那年一直到工程结束我队没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这是靠什么?靠的是队领导白+黑地讲,5+2地查,不怕得罪人,直接和经济挂钩。我认为和经济连到一起的作用很大,20xx年在哈大线有这样一个实例:由于哈大是引用的德国先进技术,上部所有材料都是德国进口的,一天,我和德国一位工程师步行在车站检查,他指出线叉一头的一个螺帽不是进口件,我仔细看了半天果然如此,必定是作业人员安装时弄丢了,配了一个国产螺帽,我给他说螺帽也拧紧了不会有事的,他连说“no、no”,并强调一定要换掉,还说他们领导知道了会扣他工资的,他那时的月薪好像是人民币近20万,我一是佩服他的敬业精神,二是感觉他对自己的薪酬高度重视。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我们的确应紧跟时代的步伐,近几年我国的高铁时速是突飞猛进,我记得铁道部一次、二次……六次大提速,那时也只不过达到160km/h,20xx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秦沈客专时速是200km/h,时隔几年,时速要达到350km/h、580km/h,光比较数字差可能大家都会发现“快快快”,但我们的思想有猛回头式的转变吗?我们的认识有飞快的提高吗?前些年我国的电气化设计、施工引进德国技术,法国技术,现在我国设计、施工水平已位居世界第一,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创新,大胆尝试,我感觉一点问题不出设计方恐怕也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安装、调试方更是一种考验,我听到有人提到两个疑问:一,高速列车入隧道口时的瞬间气流压力是多少?二,同一隧道内上下行两列车相遇时的瞬间相对气流压力是多少?这些是否会危及到行车安全?我想目前还没有现成的计算公式,这就要求我们要和多方单位、专家互学习、共探讨、多总结,只有想别人想不到的,才能做别人做不到的。

环境不会因人而改变的,我们只有学会适应环境,才得以生存、发展、辉煌,不管以前是轰轰烈烈,或是平平淡淡,但那毕竟已属于过去,有位伟人这样说过“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我们莫忘昨天的历史,深刻吸取今天的教训,共同描绘美好的明天!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作为农电维护三队的一名安全员,应认真做好安全工作,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为了能进一步把好安全关,切实做好安全工作,结合自身实际,下面就几起事故案例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应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执行严格的安全考核制度,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提高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使安全工作在整个农电工作中置于首位。

2、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应建立健全符合本所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电力系统多年以来行之有效的规程、制度,大力开展安全分析会、安全日活动、班前班后会、安全检查活动等安全生产例行工作,规范供电所安全管理,切实把安全措施和安全工作落实到位,提高供电所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在安全生产中,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占较大的比例,因此,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造成事故的重要途径。要提高我所安全水平,就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安全知识的培训、考试和考核,职业道德和安全责任心教育,安全活动日学习等方法,帮助供我所职工正确认识和掌握安全生产规律,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使职工熟悉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岗位所需的安全操作技能,把安全生产的理念融入职工的思想,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将安全潜移默化为自觉行动和良好习惯,使职工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企业有关安全的。

规章制度。

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从根本上保证生产安全。

4、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考核制度。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学习,如:安全生产奖惩力度不够,没有严格的考核;安全工作制度落实机制薄弱,安全监督、安全保证和安全激励机制不到位,以制度约束人、激励人的良好机制没有很好地形成等。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要提高我所安全生产水平就必须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制定全面、完善、合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运用相应的考核制度来保证责任制的严格执行,使每个专责、每个专职电工都能明确知道本职责、本岗位应负的安全责任并且认真地履行。

5、开展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工作。

通过这次几起事故案例的观看和学习,事故的发生是因为生产场所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和危险点,要杜绝事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就要在控制安全隐患、消灭危险点上下功夫。安全隐患和危险点无处不在,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安全水平,关口前移,突出重点,控制安全隐患和危险点。首先要了解安全隐患和危险点的存在位置,进行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是发现安全隐患和危险点的有效方法。我们在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工作的同时,可选择其他安全管理基础较好的供电所交流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点分析工作,全面提高供电所的安全管理水平。

作为我所的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大家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记“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树立忧患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从提高认识抓起,从领导抓起,从反违章抓起,从教育培训抓起,从规范化管理抓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电力服务。

安全无小事”这句警醒我们的话在12月4日这天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管是运行人员、检修人员还是基层管理工作者,工作中都必须从全局出发,从细处入手,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能因为“这是小事”而放松警惕,“小事”同样要求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处理。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安全。针对12月4日的事故,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流程办事。

省公司入主明星电力以来,给明星公司带来了新的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但我们部分职工未及时跟进,没有做到清空思想,转变观念,做事仍然存在想当然,不负责任,随意操作。无视安全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导致本次事故发生的根源。制度犹如法律,制定出来后就要求我们共同遵守,流程是我们工作的过程,应等同于制度,同样要求我们严格遵守。不按制度执行,不按流程办事,就会出现差错,最终酿成事故。

2.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技能水平。

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我们必须对12.4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首先应加强自身对安全规程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学习,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不越雷池半步。如典型的“两票三制”、“六要十二步”。规程及规章制度的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马观花;要结合我们工作实际,在学习的同时,组织相互讨论,明确自身工作中容易犯的各项规程规范条款,以便以后的工作加强注意,规范自身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行为,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其次,我们要加强业务技能的培训学习。12.4事故体现出我们自身技能水平差,操作能力弱。我们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培训学习的力度。培训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训,二是义务技能的培训。自身综合素质的培训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的自觉学习,多读书,了解各类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综合涵养;业务技能的培训既需要理论知识的丰富,更需要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这两方面都需要我们主动学习。多看、多问、多练是提高我们操作技能的必要手段和方式(但练习必须是在有人监护,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既要熟悉分公司的接线方式,也必须对系统线路进行必要的了解。只有业务技能提高了,我们才能在处理事故时统筹安排,对故障设备进行关键点检查,及时发现故障根源,对症下药,避免事故扩大化。

3、将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长期贯彻执行。

结合我自身工作特点,作为安监员,为以后预防各种安全隐患事故发生,一要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和培训,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技能水平,曾强对设备的隐患排查能力;二要加强对人员的隐患排查。经常和各科室领导组织对各岗位人员的安全技能水平进行抽查,并及时向领导报告安全生产形式,采取措施组织整改,检查整改效果,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对隐患的排查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早发现,早治理的原则,对未及时整改的,要求说明原因,做好备案,限期整改。从根本上保障人员、设备和财产安全。

4.加强事故演练和故障信息的共享。

一是要加强班组对典型事故的学习讨论和演练。演练必须落到实处,不能纸上谈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实际操作。二是对事故及异常现象信息的分享。各个班组长应加强沟通学习,共享各类资源和信息。事故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特点,每个班组遇见的事故和设备故障都有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对各种事故的现象及处理过程进行沟通讨论,以达到信息共享特、共同提高的目的。

5.安全检查不能“简查”和“点到为止”

企业要生产必须保证安全,安全才能促进生产。正如车间的几个大字:效益是立厂之本,安全是效益之源。12.4事故的发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重新进行了审视:安全检查不是“简查”,安全检查不能“点到为止”。这既是对运行和检修人员的要求,也是对安全人员的要求。运行及检修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职责对分管设备管理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不能流于表面,应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看、闻、听、摸”。安全监察人员同样得对人员违章、设备设施隐患和问题不能“点到为止”和“淡化”。“简查”和“点到为止”会使不少问题被漏掉,埋下隐患,留下一个个定时炸弹,导致事故的发生。

6.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俗话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子。各班组、各岗位在平时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存在角色不清的现象,班长应该做什么,值班员应该做什么,特别是在事故处理中,更应该加以明确。12.4事故出现后,作为分公司的安全监察人员,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前自己常常参加各项实际工作,这导致未尽到监察及监护人员的职责,同样是对自己工作职责的漠视,也是对其他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不负责任。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尽职尽责的做好安全员的各项工作;学习黑脸包公,以“三铁”反“三违”,发现一起教育处理一起,另外加强与班组安全员的沟通,确保日常行为的管理约束,让大家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真正做到“告别违章、确保安全”,使安全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12.4事故对三星团队的教训是深刻的,难以忘记的,但三星团队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是一个和谐、有冲劲、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团队,我们不会因此而沮丧,我们将以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走向新的起点,迎接新的辉煌!

2

页,当前第。

2

1

2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一

在现代教育中,游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育方式。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游戏教育的实践,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下我在这次实践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游戏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这次实践中,我使用了一款名为“历史寻宝”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历史角色,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难题,来探索历史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任务,通过游戏中的竞争和合作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互动性使得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了全新的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其次,游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这次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通过游戏学习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游戏中,学生需要与其他队员合作完成任务,这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同时,游戏中设置了各种难题和挑战,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这种锻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更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再次,游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学习感到厌烦和无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通过游戏教育,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从而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次实践中,我看到学生们对游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去,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这种兴趣的激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持续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游戏教育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尽管游戏教育具有很多好处,但它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教师需要在游戏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游戏,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评价。同时,教师还需要设计和准备好相关的游戏任务和材料,确保游戏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游戏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总之,通过这次游戏教育的实践,我深刻地理解到游戏教育的重要性和优势。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和激发创造力的教育方式。作为一名教师,我将进一步探索和运用游戏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理解游戏教育,从而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二

近年来,教师违规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教师违规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中汲取教训与启示,对于改进教育管理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教师违规案例导致的学生伤害、教师违规行为的原因、教育管理的不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违规惩戒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师违规案例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过去的案例中,有教师体罚、侮辱学生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鼓励学生自主发展,而不是让他们感到恐惧和压力。因此,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倡导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教师违规行为背后往往有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教育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无法有效地应对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压力过大、工作量过重,也是导致教师违规行为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和工作厌烦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教育疏于管理和控制。综上所述,为了避免教师违规行为的发生,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素养。

再次,教育管理的不足也是导致教师违规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一些学校管理混乱、监管不力。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师违规行为。此外,教育管理者还应该注重教育环境的整体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另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防止教师违规行为的根本举措。教师作为社会人士的代表,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师德建设应该贯穿于教师从职前培训到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同时,教育部门也要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和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发挥优秀师德的正向示范作用。

最后,对教师违规行为必须进行严格的惩戒。违规行为如果不受到严厉的惩罚,就无法有效防止其复发。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教师违规惩戒机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形成舆论的监督力量,共同努力遏制教师违规行为的蔓延,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教师违规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对于改进教育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案例中汲取教训与启示,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和师德建设,以及严厉的违规惩戒措施,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教师分析游戏案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三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二)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