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措施解读心得体会范文 促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二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2-12-30 08:26:55    小编:ZTFB
乡村振兴措施解读 促进乡村振兴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乡村振兴措施解读心得体会范文 促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二篇)

  • 上传日期:2022-12-30 08:26:55 |
  • ZTFB |
  • 10页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乡村振兴措施解读心得体会范文一

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客观来讲,xx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最大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标准高。各考察点所在的市县(区)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桐庐县荻浦村邀请浙江省美院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孝义文化成为贯穿古村落建设的主题。富阳区东梓关村委托绿城设计团队(gad)打造的“杭派民居”,成为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诗画江南样板。在规划体系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私搭乱建等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安吉县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建房、村庄发展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

(二)产业融合业态新。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跳出了“景点体验”这种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建德市齐平村采取引进农业企业、集中流转土地、统建大棚出租的方式,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推出铁皮石斛文化养生健康旅游路线,带动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近3000万元,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铁皮石斛特色村”的华丽转身。安吉县碧门村以“产居相融•悠然碧门”为定位,利用现有的竹制品产业,突出文创引领,搭建电商平台,培育网店30余家,电商销售年交易总额近1亿元,实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淳安县下姜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下姜逐梦”荣膺千岛湖旅游新十景。建德市戴家村依托下山移民新村,建立民宿接待中心,对村民进行规范化培训,遵循统一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经营模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三)精细管理环境美。浙江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优越。本次考察所到之处,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卷。更难能可贵的是村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高度自觉,无论是考察沿线还是所到村庄,不管是河道沟渠还是道路两旁,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安吉县余村早在2015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每天早上垃圾清运车到村里收集垃圾,村民自觉分类倾倒,在收集过程中均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桐庐县环溪村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两类,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黄色、蓝色垃圾箱,每家每户统一配发分类垃圾桶,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环溪村采用太阳能微动力技术,实施自动化控制运行,生活污水经过节水池、无动力厌氧池、三格人工湿地、沉砂池,最后的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与村庄美化、环境绿化得到有机结合。

(四)文化增色底蕴深。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浙江各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软实力”。当地政府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桐庐县荻浦村作为千年历史的“孝义第一村”,在建设发展中打造古风荻浦的品牌文化,重点挖掘古孝义文化、古戏曲、古造纸、古树木四大特色古文化。深澳村着力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坚持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擦亮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品牌。环溪村以周敦颐后裔族据地为依托,传承爱莲文化,弘扬廉政文化。富阳区龙门古镇充分利用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优势,依托古镇千年文化积淀和山水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建设影视基地,打造运动休闲产业。特别是浙江各地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既突出原真性,又实现差异性,既在外部改造上展示地方风格和特色,又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了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实现了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如荻浦村把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茶吧、牛栏咖啡屋;横山坞村十二间房民宿利用旧厂房打造充满后工业主题气息的艺术民宿,成为民宿界网红。

(五)多元参与机制优。纵观浙江各地乡村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推进,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之中,是浙江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桐庐县、安吉县都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实行以奖代补,主导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村庄整治、产业培育、改水改厕、下山移民、农居改造等建设项目。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农村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主体作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乡村的新机制。建德市齐平村和戴家村、安吉县碧门村无不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经营、旅游开发,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市场运作,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公司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合作等方式建设村庄、经营村庄,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安吉县横山坞村以村级开发6%留用地入股新建商业楼宇、标准厂房,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60余万元。

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大提升。浙江之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正确理念的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只有摒弃陈旧观念,厘清错误认识,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轻装前行。

(一)克服妄自菲薄的思想,勇于作为。浙江经济基础好、自然禀赋好,乡村建设起点高、起步早,与之相比我们确有不少差距。但是xx作为xx主城区,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特色、人文优势明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应该更有信心。

(二)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主动作为。不能把上级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要摒弃“等、靠、要”的错误思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有限资金,主动谋划、创新推动,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尤其是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序作为。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乡村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城市化,推倒旧居建设整齐划一的移民小区。要将精致设计、精致建设、精致管理贯穿乡村建设的始终,有序推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从这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和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探索与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xx实际,系统设计,协同推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突出规划引领。邀请国内一流规划编制团队,高起点编制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进一步细化确定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重点和建设时序。编制规划要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注重与其它各类规划融合,努力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乡一体、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于重点村庄,建议试行农村住房建设带图审批制度,提高现有《农宅户型设计标准图册》使用效果,严控建筑风貌。

(二)坚持示范带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撒胡椒面”,一哄而上。要结合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做好城区周边、景区附近、公路沿线、江河沿岸村庄规划建设。加强与xx本地高校合作,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从而以点带面,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三)加强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xx生态环境良好、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强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要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借力社会资本,运用市场机制,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盘活存量资产,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生态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作为乡村生态治理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引进和应用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基本实现对农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力求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不能接入的,参照桐庐环溪村模式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村庄绿化重点加强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通过评选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设立“垃圾兑换超市”,引导村民培育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乡风。

(五)促进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要坚持“利用是最好传承”的理念,注重发挥文化资源经济属性,以散落在广大乡村的古建筑、古民居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xx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民宿、修学研学、摄影写生、古道穿越等一批新型业态,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要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加强村庄文化阵地建设,把弘扬传统美德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让乡土文化回归乡村,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真正让人“看得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整合各方力量。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制定农村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办法,本着“村民自筹、财政奖补、项目整合”的原则,对重点村的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民居改造、清洁能源利用、文化建设、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项目进行奖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主题乡村振兴措施解读心得体会范文二

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保护乡土生活

(党课讲稿)

一、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认识乡土文化

若以二元的方式来看待当今的国家和社会,城乡这两个视角是非常常态的。总的来说,我们现在经常提的几个话题,包括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全都离不开乡村。基于多年从事民间民族文化工作的经历,我在与乡村的频繁接触中收获了许多的感触,也一直期待能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201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是在国际语境中提出的口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怎样去理解国际博览会呢?1915年,我们中国的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荣获金奖。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博览会是每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把相应的物产聚集到一起。1985年日本筑波世界博览会,主题是“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当时每个国家都在会上展示自己的技术力量,有高铁、航空技术、航天技术等。到了2010年,所有技术展示则转变成为表现我的文化是怎样的来服务,这种变化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一个主要标志,而且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发展成了第一要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大多数人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价值判断非常认同,但我个人对这个口号有所保留。因为世博会的展览每个省都要参加,当时我就跟贵州的同行说,贵州不要完全跟着这个口号走,要考虑实际情况,保持城市和乡村的良好互动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的主要管理部门是一个国际化的机构,据说他们倾听了这个意见,在贵州的西江专门搞了一次世博会的论坛,那是一个新开发的苗族村寨,主要讨论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我们说一下城乡的概念。城市是深入人心的,无论是在整个的国际主流中还是在中国的社会主流中,城市都是现代化的代名词,代表着未来。对于乡村我们也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比如它的经济欠发达,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的水平都属于比较后端的。生活在乡村中的人有一个标志性的称谓就是农民,进城务工之后又被称为农民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之所以会关注到乡村的生态空间,主要是因为我们开始消费原生态和农家乐了。农家乐相信大家都了解,并不是指农民的乐,而是农民为城里人准备的休闲娱乐空间,实际上是为了谋利,没有真正的快乐的意思。除此以外,城市人在享受了现代化成果之后,发现了生态环境的问题,认为在乡村中可以逃避这些问题,逐渐意识到乡村的有机食品、青山绿水都是好东西。所以每到周五的下午,城里的车都挤着出城。另外还有资本向乡村的涌入。城市的空间有限,于是各个城市都建造高楼大厦,只要电梯能把人拉上去,就不断把楼往高里建。现在世界范围内,几百层的高楼比比皆是。比之拥挤的城市空间,有心人就抓住了城市人对居住别墅和四合院等独立建筑的向往,在宽敞的农村制造了新的商机。农村就成为了一个有前景的消费市场和资源空间。

总结我们对乡村的一个基本印象。对于乡土社会,很多人认为城市应该帮扶一下,因为它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间。在我看来,能不能打赢扶贫攻坚战,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上全看乡村。因为城乡经济差距大,只有乡村的人们富起来,才能使整个社会达到小康。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知乡村?除了商业价值以外,乡村还有别的价值吗?就我个人的总结来说,它还具有这样的价值:由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构成的乡愁。“乡愁”是一个被写进中央文件的词汇,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留得住乡愁”又是要留住什么?乡愁不是一种怀旧,也不仅仅是儿时的回忆,也不是像农家乐一样的,我们在城市里待烦了就可以去休闲或休息的一块地方。乡愁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一种延续,是从农耕文明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凝练出的乡土社会所具有的自治和管理能力,是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传统,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因。我们有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丢失的速度比较快,反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所保存。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正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未来全球化的秩序是什么?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在一起和谐相处。道理很简单,相同的文化很有可能会产生相似的想法,两个想法类似的人,其创造力就相当于一个人,也就是1+1=1。如果100个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想法都差不多,那这100个人的创造力也就相当于一个人。反之,文化背景不同,想法也就不同,这样才能互相交流、讨论、刺激、学习、进步。由此可见,文化的创造性恰恰在于多样性。

那么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什么样的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作出过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在形容多种文化融合统一时他用到了一个词,叫“无与伦比”。乡村文化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同质化,它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许多人尽管遍历人生,仍然会不时回过头来怀念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独特的地方,这种独特的情感依恋就属于文化创造性的源泉。

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理解乡土社会的真正价值,从时间上看,它传承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空间上看,它代表了文化的多样性。从这两个价值维度来理解乡土社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坐在一起谈身边存在的问题,假设总共有100个问题,是不是有那么几个能从乡土社会的传统里面找到解决之道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我个人以为,从宏观上讲,人类社会解决未来问题的很多方法在他的“童年”,即早期智慧。以中国为例,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提出了“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解决未来问题的钥匙也许一直藏在人类古早的智慧中,关键看今天的我们能不能从传统中去发现这些价值,这也是国家不惜动用公共资源来保护文化遗产的逻辑起点。

二、民俗中的乡土文化

对大多数城里人来说,乡村只是旅游观光的地方,在这里我就给大家展示一些乡风民俗,然后跟大家交流下自己的体会,看看能不能达成一些共识。

这是藏族的插箭节。

这是春节期间的唱戏表演,一般最先唱的是酬神戏,台下和阁楼上有很多老乡在看。这种传统在城市里是没有的,在乡土社会中也即将消失。

这是河北农村春节期间的节目“火流星”,也就是打铁花。中国人过节必须要红火,若说日子过得红火那便是极致的好了。红火不是指个人财产表增加了多少,也不是指一个人多么有能力或权力,它是一个公共性、群体性的词,没有人群凑在一起就不能称之为红火。

这是嘉荣地区的藏族中老年人在过节前排练舞蹈。就像城市里有广场舞一样,乡村社区中也有舞蹈。不过乡村中的舞蹈大多与某种信仰有关,所以具有仪式感,规范更多。此外,乡村的跳舞几乎是大家都会参与进来的盛事,联络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比城市显著得多。

这是苗族的姊妹节,图为过节前母亲在为女孩打扮。

壮族有个螞拐节,“螞拐”是青蛙的意思,是壮族祖先崇拜的图腾,图上展示的是过节时跳的螞拐舞。

这是彝族的赛马。

浏览这些照片是什么意思呢?一来是希望大家看到文化的多样性,二来是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外在符号,但又似乎离城里人的生活非常遥远。城里人还会有像照片中那样大规模的群体聚会吗?现在我们的交流基本上都靠微信,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不可能像乡土社会一样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我们从这些照片中看到的是一种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生活状态。照片中列举的民俗活动还有更多更为艺术的表达,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都是学者们关注的东西。总之,乡土社会中的民俗具有非常美丽丰富的外在表象,但我们单是欣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真正认知到自身的文化传统,关键还是要探讨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我们能接触到的文化符号大多是在旅游的过程中,或在查阅杂志和攻略时看到的,那么它们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刚才我们说传统文化中藏着解决人类未来发展问题的钥匙,但是真实的现状是什么?如果让城里人偶尔去消费一下乡村文化,相信他们是很乐意的,但真要让乡村文化融入到城市人的生活中去,似乎又是不可能的。没有人有权力要求人们保留原始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在人们不太愿意保留并且这样做看起来现实意义不大的情况下。这就陷入到了一种很纠结的状态中。

文化符号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是我想跟大家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图。

这是城市人楼道里常见的景象。

我们再看乡土社会,这是贵州黔东南侗族的一个传统村落。大家可以找一找图上的钟鼓楼,仔细看的话挨着很密的就有三四

座。引用现代化城市常用的一个词,这些楼都属于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供大伙平时议事、祭祀、唱歌或聚会时使用,不属于哪一家或哪个人。那么,这些公共空间是由什么机制建立起来,在什么观念的指挥下建立起来的呢?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维护它?这都是文化研究者会追究的问题。这个传统村落中的公共建筑不用政府投一分钱,全是老百姓自愿凑钱盖的。除了钟鼓楼之外,传统村落中的公共空间还有很多种存在形式。比如我们汉族地区的宗庙,供奉神祇的庙宇,甚至村口的大槐树,老百姓平时习惯到那里去吃饭、聊天,或是解决村里的事情。再比如村里的大卖场或水塘,它不属于任何一户人家,因为大家共同拥有,所以谁也不会去破坏它。像这样的场所在城市里被称为公共空间,由政府统一管理。那么在农村由谁来管理呢?由大伙儿一同来管,这是延续了好几千年的传统,也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所在。

对社会公共事项的组织能力和安排能力应该是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一个特点。在调查侗族村寨乡土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哪怕真的很穷的寨子,他们要盖一座鼓楼,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把钱凑出来,盖好以后,贴上几幅寄托着美好心愿的吉祥话或对联就可以投入使用了。举行活动时大家都会遵守规矩,平常轮流进行打扫,这样的公共空间不需要其他额外的费用维护就能使用好几百年。

再回过头来把这种对公共空间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与城市楼道里面的景象作对比,严格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建构比传统社会差了许多,问题出在哪里?我个人觉得是文化的差异。城市人普遍认为依靠规定、法律、私有化、自由市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当所有的东西都纳入规定以后,才发现人心是散的,人们对很多道德层面上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办法遵守,这样的社会管理成本非常高。现代城市社会为什么呼吁公共性?我们有钱乘地铁、坐飞机,但是我们或拥挤或喧哗,没有公共秩序,而过去我们没钱的时候坐马车,却懂得礼让。这种公共性的缺失事实上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传统给丢了。

乡村中的公共性表现在哪里呢?侗族有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叫侗族大歌,是一种没有伴唱的合唱,在艺术领域里非常著名。侗族大歌的现世,颠覆了世界音乐史上中国没有多声部合唱的定论。合唱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多声部由两到四个声部组成,所有人发出的音色都不一样,合在一起成为好听的和声。尤其在西方的宗教音乐里,这种音乐形式更是经过了长期的培育,显得格外突出。欧洲古典的合唱需要器乐的配合,有一套独特的和声及声音排练方法,好让各个声部的声音组合起来是和谐的。侗族的合唱发现于五十多年前,它没有经过教堂和宫廷的洗礼,也不是主流社会演变的结果,而是老百姓自己琢磨演绎出来的艺术。因为不需要伴奏,没有西方的和声规律和技巧,这种奇特性再加上异常漂亮的声音,使他们每次在音乐节上演唱都能获得大奖。

我们把合唱艺术置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里。西方有唱诗班,他们用宗教的理念来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使他们追求声音的和谐,这样的文化再加上一定的和声技巧,成为了西方的合唱艺术。这种合唱艺术传到中国以后,被我们的主流社会放到了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里,作为金科玉律来指导中国人的学习。对于合唱,一百年来我们现代音乐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再看侗族人的社区,在那些我们认为很落后的不发达的地区,却延续了另一种毫不逊色的合唱文化。

侗族大歌代表了两重意义: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天人合一”。这种歌曲的曲目大多跟自然密切相关,歌声大量模仿了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鸟叫、蝉鸣等,惟妙惟肖。对城里人来说这种声音有点难以想象,因为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就是汽车的马达声。第二是人与人的和谐。进过鼓楼的人应该不难发现,鼓楼的楼顶有一个穹顶,具有非常好的声场效果,除了鼓楼以外,中国的古戏台很多也具有一定的声学能力,在这样的场所对歌,声音会更有感染力,更加好听。一般村人从三四岁开始,就会在歌师的带领下练唱侗族大歌。大家仔细想一下,以现代人的角度看,那么多人能坐到一起认真耐心地对歌,是多么和谐,多么了不起的情景。把那么多人组织到一起,为了使大家的声音互相协调,一练就是几个小时,那人们必然得有那个时间和心情。只有在心态上达到和谐共融的状态,声音才能自然而然的合到一起去。久而久之,它就在无形中使人与人之间能够长期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我们曾举办过七届歌唱大会,只要是合唱,就没有任何其他的歌能跟侗族大歌相比。它包括了男女声、童声,还有其他声音等,一架伴奏的钢琴都不需要,一开口声音就是准确的。如果我们把这种外在的艺术跟侗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联结在一起认真去考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农耕文明中很多伟大的创造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当下和未来的。我们期待城市人的未来也能这样和谐,也存在侗族大歌这样的艺术表达,不仅局限在歌唱技巧上,更有文化意义上的传承。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在对它的语言体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侗族没有创造“锁”这个词,包括好多其他的现代词语他们也是没有的,这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语境中没有这码事。“锁”是人类有了分工,产生分裂,占据了私有财产之后才会创造的词,侗族之所以没有,是因为他们为了防火把财产集中起来一同保管。在侗族的寨子里,财产和房子是分成两边放置的,中间是一条过火道。木质结构易燃,万一着火了,烧毁了房子还有财产,烧毁了财产还有房子。不管是打下来的麦子还是老人的寿材,所有贵重的物品都集中放置在一起,自然就不要锁了。传统的侗寨都是如此,不过现在也慢慢学会上锁了,可能也是现代化的影响。不管怎么样,这种公共性,这种由农耕文明养育出的文化价值,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及未来社会的建设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