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优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9:50:04 |
- ZTFB |
- 11页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写作技巧。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有所收获。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楚顷襄王听信奸臣谗言和诋毁,罢免了屈原的官职,放逐到湘南。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一心为国,却被奸臣排挤。放逐到湘南的他,常在汨罗江边徘徊,一边走一边吟唱着伤心的诗歌。有一天,当渔夫问他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时,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的人;人们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感到这儿来了。”渔夫劝他让他不要自命清高,屈原又说:“我宁愿跳进江里,埋在鱼肚子里,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进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不愿随波逐流的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忧国忧民不得志的一生。
《屈原投江》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宁可被放逐,甚至投江自尽,也不肯改变自己对于国家、对于百姓所应坚持的原则,他不会置国家、置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他更不会去溜须拍马,他的气节、他的情怀、他的人格,永远为后世的人们所敬仰,屈原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源远流长,被后人一代代歌讼。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但是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很近,孔子住在鲁国,而孟子所在的邹国也在山东境内。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个未知、遁世之处,人迹罕至之处。而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会去的地方。而仲由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一直是以勇气出名。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感到特别满意,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话很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将海和圣人的思想相比,展现了更多不可知不叹的一面。(《孟子·尽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对于海洋的未知和惊叹。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的经历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冯友兰先生那个时期,中国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全体人口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摊丁入亩、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中共领导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号,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冯先生表达了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因此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靠农业,而商业只关系到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交换终究要以生产为前提,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里,农产品是主要的产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抑商。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不受到重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和农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读世家”,往往是引以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黄山下的宏村都会有牌匾写着“耕读世家”,不仅要读书还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读圣贤书。还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乡绅文化。
学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亲自耕地,而农民一般被称作佃农,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加上这批学者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因此中国的哲学艺术中有许多耕读的传统。目前有谈及中国人民的信仰危机也有类似观点,中国的乡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轻松可以撼动,当把这种农业文明抽身而走的时候,似乎并未为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价值观。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在我读完新中国简史这本书后,我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和体会。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国家前辈所经历的困境和历史责任。下面是我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史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屈辱和苦难,但是我们的祖先从未放弃,从未屈服。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们仍然充满了希望和信仰,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路。这种精神一直传承至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以此为榜样,不断奋斗和前进。
其次,我认识到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我们的祖先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实现了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一切。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最后,我也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为中国革命提出了正确的理论和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努力,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和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通过阅读新中国简史这本书,我深入地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与胜利,了解了我国的历史变迁和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事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决心。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新中国简史》。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新中国简史》这本书,记录了从1949年到2017年间中国的历史。我相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从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了今天的大国。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曲折,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
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用血汗、用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毛泽东主席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0年的革命,最终取得了新中国的胜利。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诸如抗美援朝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等。但是,在每一次的困难面前,我们都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我们不仅仅在经济、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尊重和重视。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智慧和勇气。我们的发展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肯定,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仍需勇往直前,保持“不亦乐乎”的精神风貌,继续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最后,我认为,读《新中国简史》这本书,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更能够体会到中国人民的顽强不屈精神。我们要铭记历史,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学习新中国简史这本书,我深感千载难逢的历史重任。自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这段宝贵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尤其是在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严重落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严酷的外部环境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我深受鼓舞,我也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的路才是我们走向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自那时起,中国的发展飞速前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个领域跃居全球前列。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提升,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人民关注的热门话题。这种强大的发展势能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源泉,我国人民亦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然而,我也看到新中国建立的历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就拿毛泽东时代的文化大革命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时代,波及面极广,影响深远,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可估量。也正因如此,全国人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我们应当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悟其中重要的道理,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应该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外部文化的侵蚀,找到适合中国人民发展所需的制度和方法。而每个人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勇挑时代重担,携手共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假期,走近历史。
我有一套书《中国历史》,是妈妈送给我的暑假精神食粮。满满当当的14本书,让我好有压力,可是当我打开它时,马上被里面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故事所吸引。
它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变迁,内容博大精深。这套书里有许多历史故事,而且都是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妈妈告诉我,因为这些生动美丽、惊天动地的故事,时间久了难免会显得陌生遥远,让人觉得“不干我的事”,所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认识祖国的历史。
这套书不仅将中国历史像一幅幅精美的画一样展现在我面前,更让我走进历史中的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人文精神!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222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1.反哲学入门。
2.思想的力量。
4.大问题。
5.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哲学的慰藉。
7.哲学浅说。
8.我的半生传奇蔡志忠。
9.牛津大学哲学入门。
10.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儒家就不像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嗷嗷待哺婴儿,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让别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赖赖还逼逼赖赖出优越感。
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议,知命有没有强加的意志?又当又立。
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人类热衷于造神运动,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满口仁义道德实际道貌岸然。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老子》一书是有个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冯先生研究认为:《老子》一书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产物。老子与《老子》一书并无必然联系,是两回事。完全可能有个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长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这本书,他的作者则另有其人,或是群体编写。这本书的年代晚一些,“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
其理由:因为《老子》里有很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之前",就得先要讨论“名”。“名”、“无名”见于关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记载。据此冯先生认为《老子》出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仅凭“名”或“无名”见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的记载中,在孔子之前不见记载,而断言《老子》一书的年代,证据未免太单薄了些了吧?也许,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无名”的论辩,只是未被记载或我们未能见到记载罢了。
“道无名”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费神理解的部分。
人类大多习惯于具体思维,生动形象是芸芸众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过感官把握的世界。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的世界,眼见为实等。即通过眼见、耳听、皮肤接触可感知的世界,从而获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体表达,用名来称呼他们,描述他们。而“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体,从而思考抽象的“无”、“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一个代号——称其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客观的属性和用途,由于有这些属性和用途,就可以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类似的可以言说的有名属性。道,纯粹是一个代号,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无名”。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吗?极限在哪里?
万物变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它的思想源头很可能是来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发展至极端,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正是一切事物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满,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预防欲速则不达,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里的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在这方面孔子有同样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意是:假如一个人相貌与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骄傲且吝啬,则我们只会看到他的骄傲与吝啬,看不到其他方面。骄和吝,超过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观了。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所说的“常”字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规律性的东西。
事物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应该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依据它来指导社会活动。老子称之为“袭明”——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想变强,从弱开始,“柔弱胜刚强”;“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一个单位内一定程度的“反对派”、“刺头”的存在,并不是坏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样的救世情怀。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车奴”、负债、焦虑难安,听听老子言,胜服清凉散,可以“袭明”。
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危险。“庖丁解牛”说贵生,顺着纹理、规律生活处事就安全,否则会损伤生命。人需要柔弱、谦虚、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而来得。“无为”,也来自此。“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头,不任性妄为。画蛇添足,就是适得其反做过了头。
任性妄为,不加约束,都是反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取法于“自然”,道的运作是以自然为法则,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中获得能量,这就是“德”。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的说,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简史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据孟子说,他那个时候,关于人性的学说,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另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说人性既不善又不恶。第二种是说人性即可善又可恶(这意思似乎是说人性内有善恶两种成分),第三种是说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
孟子说人性善,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孔子,就是圣人。他的学说,与上述第二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认为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他的确承认,也还有些其他成分,本身无所谓善恶,若不适当控制,就会通向恶。这些成分,他认为就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代表着人的生命的“动物”方面,严格的说,不应当是“人性”部分。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从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观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生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在我看来,“性善说”与“性恶说”二者从本质来说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他们对“恶”的理解不同。对于恶,我认同西方的一种说法——七罪宗(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它和“七宗罪”很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指的是各大罪行的七种主要根源,例如窃贼的欲望来自于贪婪,从本质上来说,它们不是罪,就像科技一样,用得好能造福人类,但用的不好,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
在我看来,二者的说法都自有道理,但我认为“恶”在人性中占更大的比例。说到恶,首当其冲的就是原罪之一——嫉妒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曾在其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写道:“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让你的朋友胜过你”。这句话从人类的潜意识入手充分揭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嫉妒让朋友之间产生裂缝。
“嫉妒”只是“七罪宗”之一,“欲望”才算是万恶根源。对钱财的贪欲使人成为盗贼,对权力的渴望使人成为野心家,欲壑难填说的就是人与欲望的关系。那么,欲望就是人类之恶吗?其实不然,在《人性的弱点》中还有这么一句话:人类拼搏,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美。欲望同样是人努力的动力,控制得好,它会助你成功,而控制的不好,它就会让你坠入深渊。
那么,人性中善的那面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属于“爱”,就像人们常说的:上帝赋予我们爱与被爱的权利。爱的情感,也许需要我们在成长中慢慢学会;但对亲人的情感,或许无须学会,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心深处最纯真的情感。人性虽然本“恶”,但我仍然能控制它,并在生活的清流中洗净心灵的污秽,成为更好的自己!
“哲学”二字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看似鲜艳,但人们常常因为畏惧它的荆棘望而却步。但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作者就好比一名技艺高超的园艺师,在他精心的修剪下,哲学变得更加简单易懂,更加温和可亲。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事情总是如此,有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
所谓“物极必反”,本是道家哲学,便是事情发展到极端,向反方向转化。告诉世人,告诫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们都在找一个“度”,这个平衡点。倘若强行超越,恐怕要适得其反,丧失自己。
吕不韦与众多门客在编辑《吕氏春秋》时,曾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这十二个字将物极必反诠释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经》中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盛极必衰的过程。这一道理贯穿古今时空。
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一个词——欲望。若控制得当,它是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当,便是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凶器。所以行事为人,力求平易朴实,脚踏实地。
再举个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会转变为对人有害的东西,所以饮食要适度;画蛇添足,行事过于多余,结果可能比不做还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发展。
善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有害的。因为深水有溺水之险,但与此同时,却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学会游泳。所以,在困境到来时,我们也不必一筹莫展,解决的方法也在应运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来,便有哭的本领,后来才学会了笑;一个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会了解快乐。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点”是重要的。或许我们会为此磕磕绊绊,但会在下一次幽暗时刻到来之前用光明战胜。回归到本质,我们应抵抗外物诱惑,保持纯真自我,万物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代通变。遇到新问题和新需求,准确无误的把控这个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的自传,使我汗颜,也使我警醒。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中国神话史读书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三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华山牧场员工培训心得体会报告 华山牧场员工培训心得体会报告书(9篇)
- 廉洁从税心得体会简短(精选15篇)
- 最新高一自我介绍(汇总11篇)
- 艺术表演排练心得体会(大全16篇)
- 2023年厨房清洁心得体会(大全13篇)
- 最新参观亚朵酒店心得体会(模板13篇)
- 技术应用与感悟心得体会和方法(汇总10篇)
- 最新案件改革心得体会感悟及感悟(通用9篇)
- 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模板8篇)
- 2023年虎年绘画心得体会教师和感想(通用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