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15:48:51 |
  • ZTFB |
  • 8页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自己经验的理解,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的行为。“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思考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对象和目的,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和细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以下这些心得体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们通过自己实际经历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一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学习中,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二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三

古代书籍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根据文意所作的停顿,或在古书上按停顿加的圈点,就叫“断句”。

1、根据标志性的`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对话常用“曰”“云”等字,根据这些标志性的词去断句,往往能。

收到好的效果。

文言文大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常用夫、盖、故、然、而、则、

岂、然则、嗟夫、若夫等语气词;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语气词。

3、根据语法结构、句式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孰与……乎”、“为……所……”、“受……于……”、“……见……于”、“其……乎”、“何……为”、“不……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4、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互文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断句,一般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的效果。

5、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根据这个特点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姓名、称呼等,多了解这些知识,对断句大有帮助。

7、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大部分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大多使用前后相承的句子,据此也能恰当地断句。

8、根据总分关系或分总关系断句。

文言文常常采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种写法的特点,对断句也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四

文言文的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断句可以掌握句子的结构和含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不合理的断句则可能引起误解。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获得了一些关于文言文断句的心得体会。下面将从向导读者、语序变化、句子衔接、修辞手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讲解。

首先,文言文断句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向读者传递准确的信息。在阅读文言文时,我发现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语序的变化,这对文言文断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句子中的主谓宾等成分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因此,在断句时,先要理清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以确保读者对句子结构的把握。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关键词的定位和词义的准确理解,以确保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无误。

其次,文言文断句要注意句子衔接,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文言文中的句子多是简洁的,篇章之间的衔接关系较为紧密。在断句时,应该注重句子之间的连贯性,注意上下文的衔接,把握发展和转折等逻辑关系,并选取恰当的标点符号来分割句子。句子的衔接关系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合理的断句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使阅读流畅。

再次,文言文断句还要考虑修辞手法和语气的表达。文言文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夸张、对仗等。在断句时,要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将修辞手法和断句结合起来,找出修辞手法的关键词,延伸修辞的效果。此外,在断句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子的陈述、问句、叹词等。通过正确地断句,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达到修辞的目的。

最后,文言文断句还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言文作为古代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断句时,要理解文言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解读文言文的含义,正确地断句。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作品的断句方式,再现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

总结起来,文言文断句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通过向读者传递准确信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修辞手法和语气的表达以及理解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该注重强化对断句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五

导语:古文一般没有句读,断句就是在阅读时将句子分隔开使之便于理解的过程。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文言文古诗词断句技巧,欢迎参考!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学习中,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六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1、表示类属关系。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表示等同关系。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3、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左传·宣公三年》。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七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1、同是被逼迫。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八

同学们在原则上可以掌握一个基本的步骤方法。

第一、要通读让你断句这个文段,领会它的基本意思,这是个前提,如果没有通读文段,领会意思,是没办法进行断句的。

第二、要遵循一个原则,在通读文段、领会意思以后,先断后点,也就是说先一小段一小段地断开,然后再考虑该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

从方法上看,同学们首先要注意借助自己掌握的古汉语词句的知识来断句,比如名词经常做主语或者宾语,遇到了名词、代词做主语了,就在它的前面断开;在阅读过程中,看见名词、代词在这句话里做宾语了,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再比如,动词、形容词经常做谓语,一般讲,尤其是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外。

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因为它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这时候,大家可以从几个小的方法来考虑:如果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当然就要在它前面断开,如“夫……”;有的词只是在语尾起一个帮助、表示语气的作用,例如“也”、“矣”、“尔”;再比如关联词,如果关联词关联前后的关系相当紧密,那是可能把它断开的,如果作用松一点,那么可以把前后两部分断开;再一个要注意的,碰到了“曰”、“云”,后面是人物的语言,这时候可以断开。

此外,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有的词活用了,同学们一定要判断清楚,否则断句就会出现错误。

文言文的学习与练习需要注意确定词义。

姚家祥认为,文言文的功力是个慢功,对古汉语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力求借助语法结构来帮助自己确定词义,词义把握了,读文章困难就会少一点。

例如“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君不在,则人肯固矣”。在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固”,前者“无……固”,显然是一个动宾结构,这个“固”,可以断定它是名词,而不是动词,不是形容词。第二个,在“固”前面有一个“肯”,“肯”是表示一种愿望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动词,可以发现,这两个“固”的'意思肯定不一样了。假如在翻译的句子里碰到这样的情况,同学们一定要把上一行的“固”的名词性翻出来。比如翻成“能够有利于固守的武器和设施”。第二个“固”,就可以翻成“固守”。在考试中,如果是选择题,需要知道词性,借助语法知识的分析,如果是要求翻译,同学们一定要准确地把一个词一个词的准确意思翻出来。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九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十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十一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字之一,是我们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断句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我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领悟到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以及断句对于理解古文语境和文章本意的深远影响。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断句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断句的重要性。

断句是文言文分析的关键步骤之一。在诗歌、散文和传统经典文献中,一个合理的断句可以将句子的意义清晰地传达出来。如果断句不当,就会导致混淆、误解,甚至改变原文的含义。断句不仅仅是将一行文字分为几段,更是从句子结构、意思和修辞等方面进行综合把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本。

第三段:断句的技巧和方法。

断句需要结合语法知识和句意理解来进行。一些常见的断句方法包括据意断句、按照细目断句和就近断句等。据意断句是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断句,而不拘泥于句子的形式;按照细目断句则是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来进行断句;就近断句则是按照句子成分和意思的逻辑关系来断句。在实际的断句过程中,我发现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是断句的核心原则。

第四段:断句对于句意和语境的影响。

一个合理的断句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语境。通过断句,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主语、谓语和宾语等句子成分,进而理解句子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同时,通过断句可以在句子中加入适当的停顿和呼应,提高文章的语言美感和修辞效果。断句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文言文的解读和赏析的质量。

实践是提高断句技巧和理解古文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选择一句话来进行反复断句,通过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对比和教师的指导,不断完善断句技巧。同时,我也通过背诵古文和写作文言文来提高对于句子的理解和断句的准确性。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我渐渐掌握了一些关于文言文断句的技巧和要领,并且提高了对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结论。

通过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把握作者的意图和语境。断句需要结合语法知识和句意理解进行,应该根据句子意思的统一进行断句。断句的重要性在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整篇文章的语境。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我们可以提高断句的技巧和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技能,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十二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文言文断句心得体会篇十三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