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优秀17篇)

  • 上传日期:2023-11-21 08:57:03 |
  • ZTFB |
  • 14页

心得体会是思想的结晶,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都非常重要。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展开论述,增加文章的深度和思考性。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一

认真贯彻落实“保持过渡期总体政策稳定”和“四个不摘”要求,抓牢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抓住产业就业两个关键,抓实村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资产两个基础,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

二、目标任务。

坚决守住“不发生一例返贫致贫”底线,确保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水平持续巩固提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力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逐步补齐“双基”短板,助力乡村振兴。

三、工作举措。

(一)进一步抓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发挥基层网格化管理作用,常态化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动态清零;全年组织开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专项排查不少于4次、专题调研2次,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保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平稳有序推进相关机制衔接;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二)进一步做好动态监测和帮扶。一是充分发挥4774名网格员的作用,建立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提高返贫致贫风险早发现、早处置能力;二是依托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和省防止返贫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会同相关部门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基础信息进行汇总梳理,逐步建立完善全县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三是强化部门配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手段,每季度开展1次监测对象信息比对和数据核查工作;四是加大“防贫保”宣传,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增强参保对象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防范返贫致贫加筑一道“保护墙”;五是强化帮扶工作。继续做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督促各帮扶联系人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全年上户不少于4次。坚持广泛动员、多方聚力,以“万企兴万村”、消费帮扶行动为主抓手,扎实推动社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三)进一步强化产业和就业。将产业就业帮扶作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主抓手,强化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持续增强群众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加大县级衔接补助资金投入,确保预算内资金投入较上年增长不低于10%,产业类项目投入不低于总衔接资金的60%;二是选准选优衔接资金项目。重点聚焦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对20__年299个入库项目进行全面筛选和论证,并根据衔接资金规模优中选优一批项目予以批复实施;三是加强衔接资金项目建设调度推进。项目批复后,每月会同财政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项目现场开展抽查调度,确保所有项目按期完工验收、资金及时支付到位。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抓好项目库建设。对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进行调整优化和充实,加强入库项目评审和论证,提高入库项目质量和可操作性;五是继续推进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政策宣传,确保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应贷尽贷,全年新增信贷较20__年增长10%以上;六是确保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常态化开展脱贫人口务工就业监测,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点对点”岗位对接服务,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脱贫人口稳就业、稳增收,确保全县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建成21个省级、8个市县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持续开展“五清一改”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农村“_”,完成农村改厕4000户,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加大“双基”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五)进一步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对各地已确权登记扶贫资产(20__-20__年)开展实地核查,对资产运维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扶贫资产账实相符、管理规范、发挥效益。对20__年衔接补助资金项目形成的资产及时建立台账,落实管护责任,并制定资产收益分配方案,开展收益分配,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开发、无劳动能力脱贫户补助、公益事业建设及管护和巩固产业发展等方面。

(六)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培训。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工作分层分类培训,实现县乡村三级干部全员培训、精准培训,切实解决好“干什么、怎么干、干得好”等问题。全年组织开展县级培训不少于6个班次(含1次到村培训)、乡镇级培训不少于60班次、村级培训不少于500班次,通过分类培训工作开展,切实提高全县乡村振兴系统干部的业务能力和队伍整体素质。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二

20__年7月6日-14日,在县委组织部的组织下,我参加了__大学乡村振兴专题研讨班学习,先后听取了__大学、__省等七位专家教授的授课,参观了柯桥棠棣村、桐庐环溪村、荻浦村、安吉横溪坞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所学、所看、所思感触颇多。__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首创之地。20__年主席亲自调研、部署、推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__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10多年来,在__大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从盆景变风景、化苗圃为森林,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成为全省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__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省。

__乡村振兴的经验很多,其中我认为最主要、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一下几点:

一是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现实担当。乡村振兴是个长远工程、系统工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__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三农”发展与国家现代化蓝图的时间节点是一致的。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关键是如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抓好落实。纵观__省乡村振兴的经验,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万村景区化”再到“大花园”建设,无不是靠一任接着一任干,才取得了今天的硕果。正如__省农办林爱梅处长所讲的,“__省最大的经验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和匠心。”

二是要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乘车前往安吉横溪坞村的路上,放眼望去,满山的毛竹翠绿连绵,碧绿的荷塘一望无际,各具特色的民宿点缀其中,让人流连忘返。13年前,时任__省委书记的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给当时正在犹豫要不要关停矿山的余村指明了一条“绿富美”的大道。__年来,关掉矿山的余村,空气干净了,山上的竹子也更绿了,一切都慢慢恢复了生机,余村人着实让绿水青山变成了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余村的发展也正是__省践行“两山”理论的样本与缩影,像德清的“洋家乐”模式,像遂昌的“遂昌公社”模式等,无不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中奔向小康大道。

三是要有“敢闯创”的创新精神。__民营企业家的“敢闯创”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创新之花离不开培育她的土壤。这中间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基层干部敢想敢干、敢闯敢创的精神,是__经济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上,__省探索的“抱团飞地”(将贫困村、薄弱村用地指标集约打包和城郊用地指标置换)模式,就很值得学习借鉴。比如,当年“淘宝大学”大学生创业的做法曾经受到非议,但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成就了一批年轻人的财富梦想的同时,也引领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风。

四是要有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科学观念。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遵循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比如,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的振兴作为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才会有人气,才会实现生活富裕。而产业的兴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必须是生态宜居的,否则这样的产业是不可持续的。像安吉县,除了发展乡村旅游之外,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开发的安吉白茶俨然已经做成了大产业,价格是当地同类产品的3倍。安吉的竹业年产值200亿元,全国第一;竹制品年出口总额全国第一。比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要注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升,要注重“面子”更要注重“里子”。__省的“五水共治”(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抓节水)工程,文化礼堂建设等,应该说是为美丽乡村“里子”建设探索了成功经验。比如,发展乡村旅游,在政策上要灵活,要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搞活经营权;要做好农民增收、市民良好体验相结合的文章,做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文章,政府在规划、引导和规范上多做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的调节力,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三

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推进乡村振兴的个人,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乡村振兴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更是关乎整个国家发展的大计。

首先,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比较落后,这也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村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交通、通讯、物流等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农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例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

第三,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只有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农村的文化遗产,例如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农村的文化产业,例如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等。

最后,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例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农村的绿色产业,例如生态农业、环保产业等。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四

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推进乡村振兴的个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收获了很多经验。

首先,我了解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建设。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如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来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让乡村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地方。

其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例如,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持等。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到乡村投资和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最后,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我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五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九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21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克服新冠疫情、洪涝自然灾害等重重困难,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深刻认识到,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__,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守好“三农”基础,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__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千方百计扩种大豆和油料,实打实调整农业结构,确保成效可考核。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围绕耕地和种子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__指出:“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现在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六

作为一名推进乡村振兴的个人,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国家战略,更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和未来。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成长和收获。

首先,我认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注重产业升级。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提高乡村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现代农业等,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我认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只有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乡村,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我们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条件。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我认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只有保护和传承好乡村的文化遗产,才能让乡村更具特色和魅力。我们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保护机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乡村文化。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乡村文化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让乡村更加美好、更加繁荣。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七

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和机遇。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特色产业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和支持,使得农村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也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动力。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八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推进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要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政策,新时期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就一定好抓好乡村发展,要充分认识关键在少数这一重要观点和论述,抓好乡村振兴工作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借助“五条腿”齐发力才能顺利抵达全面小康的幸福“人民公社”。

乡村振兴,核心要抓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固本强基”在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区的大机器生产作业,也要发挥“丘上林业,丘间塘,花田瓜谷果鱼粮”的丘陵地区农业发展,要深度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产业走上产业发展之路,走“规模化、机械化、融合化、集体化、常规化、网络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让群众在大发展中凭土地和劳动力享受农产品的红利,提高群众的积极性;适时建设一批高标准、成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打造汇聚生产、加工、服务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综合体,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直销”路径,让群众既掌握生产环节也掌控销售环节,同时还明白市场需求环节,从而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生产活动。

乡村振兴,关键要抓人才振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鼓励大批具有农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投入基层、奉献基层,为农村一线发展注入专业技术血液;采取“授人以渔”的模式,利用夜间、午间农民空闲时间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开展巡回培训教学,着重以理论培训、现场教学、问题简答等方式丰富教学课程,全力_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尤其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讲解,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农民掌握种植技巧、领会发展思路、开阔行业眼见,大力培育新型化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重点要抓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展现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要善于挖掘农村最本质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家风家训等民俗民风,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着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意识形态引领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基层文化发展;乡村文化发展起来了,就能实现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让第二产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让农村更有看头、更有想头、更有奔头。

乡村振兴,基础要抓生态振兴。随着现代农村发展,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在缩小,农村废弃物随处投放、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和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这是农村的先天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不断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要在农村采取建立畜粪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分类处理的垃圾桶,对垃圾进行科学无害化处理,要把农村最美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保存好、利用好、规划好、发展好,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把宜人、宜居、宜旅游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

乡村振兴,根本要抓组织振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党最关心、最关切的问题。乡村振兴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能力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除积弊、夯实基层基础,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工作方式,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去,让农村发展有带头人、有目标、有方向、有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完美答好脱贫攻坚大考后,我们迎来乡村振兴大考。年轻干部作为大考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对青春之“我”而言,积极投身大考既是“蹲苗”接受锻炼的练兵场,也是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我们只有遵循成长成才规律,保持正确的“蹲苗”姿势,克服经验不足、水土不服等“成长的烦恼”,在基层沉淀、成长,才能以更沉稳的心态、更矫健的身姿和更强大的能力迎接未来。

保持“向上向阳”的姿势,接受“朝露日晞”的滋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对年轻干部而言,向上向阳是心态、是状态、也是姿态。首先,要有向上向阳的心态。乡村振兴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青春因肩扛大责、担当使命而熠熠生辉,生命因“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而更有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坚定理想信念、胸怀远大志向,把握难得的成长进步机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化解“成长的烦恼”,在逆境中“拔节生长”。其次,要有向上向阳的状态。要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思路宽、办法多的优势,通过书本、网络、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特别要注重多向基层群众、老党员、老干部和乡贤等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为自己“加油充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自己的状态始终“在线”。最后,向上向阳也是一种姿态。年轻干部既要有积极进取、勇担使命、永不言败的阳光姿态,也要有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坦荡姿态,通过基层工作的锻炼,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保持“向下向深”的姿势,汲取“强根壮骨”的力量。_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年轻干部要茁壮成长,必须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自己的情深深地融入人民群众这根永恒的“血脉”中。一要深入实地查实情。对当地前期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巩固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劳动力结构情况、教育、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针对性振兴计划打下基础。二要深入群众听民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通过开坝坝会、走村串户拉家常、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广开言路、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深入田间获真知。实践出真知,深入田间地头去挥洒汗水、汲取智慧,在爬坡上坎中历练本领、在日晒雨淋中积累经验、在化解矛盾中增长才干,用心用情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贴心人”。

保持“面向四方”的姿势,积蓄“开枝散叶”的能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年轻干部正处于成长进步的“黄金期”和干事创业的“关键期”,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四方”,广泛学习和吸收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及意见,汲取更多的“养分”,使自己的“根系”更为发达,为“开枝散叶”打下良好基础。在学习上,既要学好百年历史,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又要学好法律法规和经济、农业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做法,为干事创业引入“源头活水”;在思路上,既要全面系统思考、长远规划,又要关注当下,细化、量化短期目标并在具体实施中适时调整完善,做到既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方法上,既要抓住基层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痛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又要在时机成熟后进行整体推进、全面推动;在能力上,既要争当自己负责领域的“种子选手”,也要争做多岗位锻炼、多领域发展的“多面手”,确保各项工作得心应手、取得实效。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九

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成为了各地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引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商业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等多重目标。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也成为了我个人关注的焦点。

第二段:个人认识到的问题和困难。

在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意义之后,我对于现实问题和困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需要改进,比如医疗、教育、交通、水利等方面。其次,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技术,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另外,乡村发展需要有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才能够达到规划的目标。这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有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和解决。

第三段: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方式和方法。

为了积极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我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方法。首先,我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于政策法规和乡村振兴方案的了解和学习。通过了解政策信息和名家名言,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乡村振兴的理念和发展路径。其次,我积极参与了当地乡镇和村委会的活动和志愿者工作。通过实际行动为当地的村民服务,了解乡村的发展情况和民生问题,也帮助自己更好的融入当地社区和乡村环境。最后,我也加强了对于农村发展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比如学习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农业科技、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和服务于乡村的专业人士。

第四段:对于个人带来的变化和收获。

个人积极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带来了自己的变化和收获。首先,我能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到乡村的实际发展问题和困难,更好的理解政府的政策和乡村振兴的理念。其次,我也能够更好的融入当地社区和乡村环境,更好的关注当地村民的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最后,我也积累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力,比如学习农村金融、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方面,为以后服务于农民和乡村发展做准备。

第五段:展望未来,继续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

在经过这段时间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之后,我对于未来的乡村振兴发展也充满了期望。我希望作为一名有志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年轻人,能够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并且积极关注政策变化和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也希望能够继续与乡村社区和乡村人民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帮助乡村实现更好的发展和美丽的振兴。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一

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业铮表示,要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两多”目标,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充分彰显乡村在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要突出农民就近就业、就地致富的“两就”路径,把县域作为促进城乡融合的主战场,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此外,要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下决心改变资源过度开发、要素大量投入的发展模式,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促进乡村绿起来、乡亲富起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推进,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对农村优美人居环境的期待,从“摆脱脏乱差”逐步提升为“追求乡村美”。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并对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展现了一幅更美丽、更宜居的乡村未来图景。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应华表示:“乡村建设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实施中要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在目标和标准上不要定得太高,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异、高低有别,重点是保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对于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的设施,比如农村道路、仓储冷链和物流设施等要优先安排,加快建设。

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同时,要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如何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乡村?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创新工作方法,用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号召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要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此外,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这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要抓队伍,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乡镇、村集中换届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同时要抓机制,把“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并要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蓝图犹如一张答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消灭剥削、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始终不变的追求和使命,如今到了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环节,全面小康社会这道大题即将得出答案,怎样才能得高分,需要我们答到“点”上。英语单词的point有论点、观点、重点等含义,谐音“破硬特”,只有找准脱贫攻坚的关键点、结合点和发力点,才能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走稳小康路。

脱贫攻坚需找准“破”的“关键点”。人们常说“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每一个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思想上的“穷根”不除,脱贫攻坚就难以有持久的动力。因此要破除旧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走出“观念上的贫困”误区,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让他们彻底消除“等靠要”思想,见贤思齐、人心思进,让贫困群众拥有改善困境的希望和信心,从而调动起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激情。

脱贫攻坚需找准“硬”的“结合点”。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脱贫攻坚不是扶贫人员的“独角戏”,而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大合唱”。要把“单兵作战”变为“团队战斗”,形成“全民皆兵”的氛围,汇聚起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合力,让千千万万个你我他拧成一股绳,让涓涓细流汇成百川成海的澎湃力量。在当下脱贫攻坚即将进入尾声,但对贫困户的持续帮扶和跟进不能丢,要通过“城乡结对共建”“帮扶志愿服务”“农民工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扶贫帮困措施,标本兼治、精准治“病”,让贫困户“硬”起来,真正实现“立”起来。

脱贫攻坚需找准“特”的“发力点”。如何让贫困户持续“保增收”和“稳增收”,需要根据贫困户的不同地域、文化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培育和就业辅导等工作,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乡村产业扶贫水平,在打通贫困乡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持续改善住房、上学、看病、养老等公共服务,让农村环境美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确保贫困户端上“铁饭碗”,走稳“小康路”。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书写者和见证者,只有答到点上,才能写出满分作文,交出让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三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公布。《意见》围绕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必然要求,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正当其时,也势在必行。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级跳”,而是循序渐进的“健步走”。《意见》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是符合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安排。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要一个过程。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对于防止松劲懈怠和贫困反弹很有必要。脱贫地区应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把过渡期用好,确保《意见》提出的过渡期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撑。《意见》聚焦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明确了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重点工作,指明了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要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既要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又要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做到帮扶举措不变、力度不减。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衔接,更好发挥政策的支撑作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期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再次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创造辉煌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仍要面对不少新情况、克服不少新困难、解决不少新难题,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任务明确、责任压实,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抓实抓好、落实落细《意见》部署要求,乘势而上、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五

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__个、新世纪以来第__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管全面。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乡村全面的振兴。以往的中央一号文件讲农业问题、讲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乡村振兴的20个字5个方面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是管长远。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__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与用心,两个重要特点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第三,乡风文明是保障。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泊,乡村文化日渐荒芜。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四,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第五,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六

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推进乡村振兴的个人,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成长和收获。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其次,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

总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的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心得体会实用篇十七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__以来,__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尤为重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__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把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推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一、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的__以来,__先后4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__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河南要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__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我们牢牢扛稳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为全国稳住农业基本盘作出贡献。

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增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实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7844.52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034万亩。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7580万亩。2021年面对特大洪涝灾害,全力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全年粮食产量仍达1308.8亿斤,连续5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推动蔬菜生产大县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蔬菜种植面积2637万亩、产量7428万吨。稳定生猪产能,2021年全省生猪存栏数居全国首位,外调生猪及猪肉折合生猪2758万头。加快肉牛奶牛产业发展,2021年新扩建500头以上肉牛场78个。优化家禽产业发展,2021年家禽出栏11.2亿只,禽蛋产量达446万吨。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718.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开展田园增收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到3个特色鲜明、帮带面广的主导产业,72%的脱贫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2021年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14499元、增长13.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食品加工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加快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产业,开展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动,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增长9.1%。累计创建8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些领域育种能力走在全国前列,现代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升。聚焦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创建2个国家级、8个省级现代种业产业园,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高水平建设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3%。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1%。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达30个。

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农村宅基地、农房建设、风貌管控管理。实施城乡交通、供水保障等一体化行动,实施县域城乡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均等化行动,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3.4%。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8%、82%,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90%以上。

乡村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农村社会保持稳定。高质量推进村“两委”换届,“一肩挑”占比99.73%,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7.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上升10.4个百分点。持续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98%的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95%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99%的村建立民主理财、财务审计、村务管理等制度。全面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单位(村、社区)创建,全省平安乡镇(街道)、村(社区)占比动态保持在80%以上。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推进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4个、实践所2221个、实践站32734个。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占74.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持续推进粮食储备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改革。

河南“三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收入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不高,基层治理存在弱项。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快补上发展短板。

二、在新征程上坚定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__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今年全国__上,__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我们要深刻领会__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把握历史主动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__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为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__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历史告诉我们,“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一条重要主线。我们要从百年历史中汲取做好“三农”工作的智慧和力量,牢牢把握做好“三农”工作的主动权。

从胸怀两个大局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仅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还要看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而农业农村可投资的领域、可挖掘的市场、可激发的动能都很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三农”工作具有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基础支撑作用,坚决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从做到“两个确保”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是落实__对河南要求的具体行动。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每年向省外调出原粮及制成品折合粮食600多亿斤,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是必须牢牢扛稳的重大政治责任。同时,河南有4.5万多个行政村,4304万乡村常住人口。建设现代化河南,大头重头在“三农”,潜力和空间也在“三农”。我们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两个确保”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发展阶段,河南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上,紧紧扭住重大问题、关键环节、重点工作,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坚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巩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成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分类分区域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同步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让农民种粮有收益、主产区抓粮不吃亏。加快多层次普惠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

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彰显新担当。开展农业、林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加快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设立政府引导的现代种业基金,整合重组种业集团,培育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郑新一体化发展为牵引,规划建设“中原农谷”。以主要粮油作物、畜禽、果蔬等为重点,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确保新成效。以抓好国家后评估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认真查漏补缺,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十大行动,促进产业提挡升级。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脱贫户、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大循环。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力争全年完成50万人次持证培训。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务求新提升。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动农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为重点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深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为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在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上实现新进展。加快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2个专项规划,推动各类灾后重建项目今年大头落地,为确保受灾地区3年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加快受损住房重建,推进集中安置项目建设,年底前实现搬迁入住,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在主汛期前完成水毁水利工程修复任务,加强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制定超标准洪水应对方案,建立紧急避险专项预案,强化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确保发生灾害时能够有力有效应对。

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体系。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迈出新步伐。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功能全域布局,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坚决防止强制合村并居,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更好体现中原乡土特色,把“老家河南”的乡愁和文韵留住。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分区域推进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动城区管道天然气向乡村延伸,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推进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创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发展农村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化,整体提升农村环境。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坚持产业就业带动、公共服务引领,引导县域人口向县城集中。

在基层治理上实现新提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解决条块关系不顺、权责不对等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堡垒工程和“头雁”工程,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针对有些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经常复发的状况,探索“成建制派、按届期任、选优秀用”的办法,彻底打破“瘫痪—整顿—再瘫痪—再整顿”的怪圈。扎实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单位(村、社区)创建,切实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源头。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新风正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