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优秀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4 15:10:51 |
- ZTFB |
- 12页
心得体会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动机。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和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要深入思考自己所学所做,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结构清晰,观点独到;其次,要注意语言的精准和准确表达,用词恰当、简洁明了;还要注意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初一年级是一个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在对教材及对大纲深入研究后,再加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一阶段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注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这学期的教学重点。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收获,现作如下反思:
《新课标》学生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2万字。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完成课标要求,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学第一周,我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围绕这一话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先让同学一个一个地或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目、或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或讲一个从课外书中看到的故事及笑话等等。接着我再向学生进一步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最后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至少购买一本文学名著(课文外的)。每周必须赏析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老师按时收来检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开辟一个栏目:“我的推荐”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同学们,既做到资源共享,又督促学生动手动脑。
《新课标》要求诵读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开学时,我就提出朗读、诵读教学的要求,要求学生针对不同课文采取多种不同的朗读方法:或大声朗读,或快速默读,或精读背诵。让学生知道要背诵哪些篇目的古诗文,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课外古诗词背诵》十首,要求每一周背诵一首。古文在上课前一周就必须能熟读成诵,在老师还未教的情况,自己能够提前朗读,并且能够背诵,这样既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记忆力,也提高了课堂效律。再听老师讲解,就会感到容易得多。这比教了文言文再让他们去背,让被动去背变为主动去背,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老师的督促,学生的不断的累积,部分背诵能力较差的同学都有了较大的改观。我的一个学生老是不能按时背诵课文。我没有歧视他,而是大力鼓励、肯定。经过努力,他已经能按规定完成背诵任务。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成就感,不断地挑战自己,努力奋进,我每次都设计一个背诵计时法,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新课标》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针对学生最怕写作文,写作文难的现状,开学一个月后,我便要求学生写日记,至少写三百字以上。写作水平较高的要求五百字以上。另外间周一次大作文,老师检查督促,用三个月的时间探索。这学期结束,我便看着他们的'收获和进步:扶同学,每篇日记都当作大作文来写。江峰同学,从第一篇的半页作文开始,慢慢就一页多了,后来写两页也不成问题了。可以说,这些作文本凝聚着他们的艰辛,他们的心血,他们的喜悦。可以说,看到他们的进步,心中真是感到无比地快乐!
写作最怕的是“无话可说”。若连起码的600字都写不到,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就更糟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只有先培养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习惯。先“有话可说”,再考虑怎么说更佳,最后再锤炼语言,做到简洁、有文采。先要做到厚积,才能“薄发”。有了“有话可说”的内容,便不再怕了;有了自由作文的尝试,心里感觉就不难了。
以上是本人本期在教学中做的一些工作,还有不完善之处,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完善提高。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实现,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见的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运用实物,角色扮演,联系生活,运用多媒体,锤炼语言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避免过度“扇”情,忽略学生与文本,滥用多媒体,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等情况,避免陷入误区。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设方法;误区。
前言。
近些年来,语文课堂面临着普遍缺乏活力,学生积极性、参与性逐日下降的危机,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新意,缺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有趣内容。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探讨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国古代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法,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的故事,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可不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易调动情感,点燃激情,引起共鸣,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内容。
临其境,见其人,闻其声,就能很好地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排除外界的干扰,更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或者对一篇文章理解透彻,知文意,识文理,误文情,就必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亲身的实践中走进作者心田,体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如在教授姜夔《扬州慢》一词时,教师巧借编钟录音,反复播放,渲染气氛,让学生领悟到词中悲凉痛惜的感情。又如,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春江花月夜》可播放同名歌曲。
2.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等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老师有时让学生把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全文表演出来,这种表演本身就是一种情境的创设。亲自参与,身临其境,会让学生对文章把握得更到位,理解得更深刻。例如在教授《雷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担任角色演话剧,学生在表演时,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等语文实践能力。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是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有关语文教学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纷争,将语文教学导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作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1]2。教师依据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达到教材所要求的指标,这就是语文教学情境的实质。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从操作来看,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惟有这种创造性,才能使情境教学百花齐放,展示姹紫嫣红的风采。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以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让学生得其门而入;既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技术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电影“蒙太奇”技巧和幻灯、录音、录像技术等来创设情境,也可以替代换元,即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代用材料、代用方法、代用零件等,千方百计地创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来。这里我将从以下几个常见的方法来探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规律出发的。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可以使课文内容与实际事物或现象练习起来,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增进实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
正例:钱梦龙老师在教授《死海不死》一文时,提前准备好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根玻璃棒、一个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个鸡蛋放在讲台上,这些装置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的基础上,老师让大家思考如何让鸡蛋不沉到水底,并让几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验证,最后当某位同学将所有的盐投入水中使鸡蛋浮起来后,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并在老师的提示下得出了鸡蛋上浮的原因是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从而引出了本节课所教内容,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高涨的[2]34。这个案例中,钱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领略一下“发现真理”的乐趣,这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种直观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力。特别可贵的是,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亲自体验到发现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反例:有位教师在讲郑振铎的《燕子》一文时,只是根据课本内容不断地用语言向学生描绘燕子的外部轮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只知道燕子是黑色的,有一对剪刀似的尾巴,到真正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鸟儿时又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个案例中,针对教学对象是处于好奇心、观察力很强的特殊时期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如果有可能,应该带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观察鸟儿,这样的实物情境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燕子的特征并加深对鸟类的感情。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学生虽然年少,生活阅历浅显,但是出于花季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也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各种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情感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3]270正是这个意思。
案例1:一位教师在讲解《赤壁之战》一文时,在黑板上列出主要任务的生卒年代和大战时的年龄,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板书与自己观看的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作对比,产生了很多疑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会区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加工,从而指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4]135。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优化的情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情境的创设培养了学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扮演角色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情境教学模式符合这种新课标的理念。
回想传统的灌注式的教育,学生很难形成主体意识,因为他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被动应付的情绪状态中,处在一个“我是学生”的“被动角色”的位置上。这种缺乏主体意识的学习者,很难获得主动的发展。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成为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的活动,关键在于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的作用。
为了保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我们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角色的情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的角色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
案例:我们常见的扮演角色来创设情境的事例大多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如教读《皇帝的新装》,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孩子都栩栩如生活跃在眼前,使学生感到课文中的事就好像发生在课堂上,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对于戏剧作品,可组织学生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雷雨》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
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还是扮演角色体验课文都顺应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让其在角色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部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学生的主体意识经过这样的培养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从而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一些无法运用实物直观、物象直观展示教学情境的课文,教师运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绘声绘色,勾勒描述课文情境,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案例:有位教师在讲解柳永《雨霖铃》一词时,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教学情境。她说:“词中的情节发生在东京城外、垂柳满岸的汴河码头。冷落凄清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地叫了起来。长亭下,送别的人细细话别、依依不舍,直到傍晚时分,雨停了,在渡船人的催促下才开始了启程之路——这首词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古代的缠绵的送别图......”接着,老师选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学生在悠扬的萧笛声中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5]197。
充分发挥语言的形象功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把他们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正确理解课文。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锤炼至关重要。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符合一定的限度,避免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以下两个方面是语文教学情境中最常见的误区。
最近听到一个名词叫“‘扇’情”,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度强调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停地诉说自己与作者的同病相怜之处,导致自己的感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学生却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可笑。这个“扇”字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一个忽略学生与教材文本基础上的“自我化教学”,教师的原始目的是想让学生进入自己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结果却在这种过度的行为中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的教师教学是为了营造一种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以达到学生与作者、与老师的情感共鸣,但是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情境的创设中来,将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经历作为重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顺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越发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渲染、角色的扮演这些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建立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些人开始质疑语文课堂变成了音乐课、美术课、戏剧课等,开始有人提出“如何尊重语文”的问题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语文课堂不会因为这些而失去它的独特之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丰富的形式正是在践行语文人文性的一面。但是,这些形式的过度滥用也确实是阻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应该注重时机,注重对文本的深刻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在教学刚开始之时便通过多媒体放映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学生看完之后,林黛玉的形象已经固化成电视剧中扮演者的形象,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读课文,读到描述黛玉的部分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都是刚刚看过的林妹妹,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再如,我看过一个教师在讲《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精心制作了关于石拱桥原理的flash动画,这个老师对自己的本次教学特别满意,但是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探讨下他发现这节课自己过分关注这个动画的展示,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忽略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面。
总之,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课文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不可强求一律,也不可滥用,从而使教学情境达到最优化。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程改革重点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每个学生对国文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中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2]钱梦龙.《先做一个“小实验”》[j].《语文学习》,1991,7:34.[3]朱杰人.《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270.[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5.[5]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97.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需要着重抓哪几样工作?这个话题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或者流于俗套,或者陷入空洞,或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笔者要谈的也许好不哪里去,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积累了一些心得,虽然肤浅,还是愿意写出来,以期就教于方家: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读新课标,它是语文教学的大法。新课标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我们应该照方吃药。教学现状是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记叙文的写作上了,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核心。但这并不是说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有可无,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是课标上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不应该被忽略。大概是因为考试中不考这两类文体吧。无论如何,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非常重要,这对提高学生阅读和思维能力都有帮助,对学生今后生活更有价值,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作文教学的三架马车应该并驾齐驱。
其次,当前作文教学要努力避免话题作文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话题作文作为近几年来的`热门作文形式,在调动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培养学生个性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可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它的局限。最要命的是,在文体不限的“误导?”下(说“误导”可能言重了,可是矫枉必须过正,暂且保留这种说法),出现了大量四不象的作文。理智的说,这是作文教学的严重倒退。原因不用深究。我要强调的是:学生还是要把基本功打牢,认认真真,循规蹈矩,循序渐进的写好三大类文体,这是作文教学的命脉啊。你连最基本的写作习惯都没有,却妄谈什么个性啊,创新啊,这不是做白日梦吗?做白日梦说不定醒来后还能留下点供回味的情景。假如我们老是要求“文体不限”,那么我们的学生恐怕只能叫“四不象先生”了。其实,“文体不限”的含义是在你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写最擅长写的一种文体来写。你连写记叙文的基本技巧都没学到手,你还想要三者融会贯通?大概只好用画虎不象反类犬、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的话来形容了。我想,在作文中我们还是要回归传统,先练简单记叙文——把人写活,把事写清,再练复杂记叙文(课标的要求)——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的运用,点题过度,升华等等写作技巧的活学活用——有了记叙文基础,再练习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这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先把这些传统的掌握了,再谈创新才有可能创出“新”来,须知:创新的重要前提是继承。还要补充一句:在踏踏实实教基础的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举不胜举,能教出自的特色,自己的风格的就是创新了。
第三,说到教师的软肋——写下水文。“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过千言万语”、“身教胜过言教”这些让人听了耳朵生茧的话你真做到了吗?你想“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吗?只有经历的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教学要备老师,备学生。备老师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自己动手写一写。你这一写:写作重点出来了,写作难点显现了,指导激情迸发了,学生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了——这不就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吗?还用的着老师口干舌燥挥汗如雨的大讲特讲吗?——你讲的再多也是白费。
举个我的例子:学完童趣一文,我们年级组打算作文课也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我说:“应该不难吧”同事说:“不难,不难你写一写。”我想都没想就说:“好,明天交作业”晚上回家关门谢客,打算专心写作。拿起笔,问题来了,童年过去二十多年了,写什么呢?无意间抬头看到明月,儿时那只羊不期而然的跃入脑海,题目有了遥忆儿时那只羊,怎么开头,就从明月写起吧,于是,我把提纲简单一列,选几个生活片断,重点写什么,如何过度,结尾的方法等一目了然。由于是真人真实,我写得很投入,写到动情处真得竟潸然泪下。等平静下来,理清思路,指导方法也确定了:就给学生讲我拟题、开头、列提纲等写作体会,让学生领会模仿吧。果然这次作文教学相当成功。
话要说清楚:不是要求每次作文老师都得下水,示范几次把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起来,把学生领上道就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没时间没必要也没能力篇篇都写——那是对写下水文的严重误解。
总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建立在新课标、学生实际、教师自身实际等方面,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的具体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序列化,科学化,最终达到效率的最优化。持之以恒的走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显著提高。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8月28日至29日,,我在滨州渤海中学小学部参加了部编本人教版新教材培训。在观看教育部的视频资料时,自己还觉得不就是一年级语文吗,变来变去也就是那样,很简单。后来当听到那些来自去年已经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的学校的优秀教师做经验交流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想错了:一年级看似简单,并不简单。部编版教材和以往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绝不是简单的能自己摸索出来的。
首先,最大的变化就是教材的难度降低,联系生活实际的地方多了,亲子交流的地方多了,体现孩子童真童趣的地方多了。
其次,的变化就是先学课文再学拼音,而且强调拼音只是一种工具,不强求默写拼写,拼音熟读会写就好。一年级只要读准确二年级做到熟练就行,不要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
再次,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这个栏目的`用意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但是不要作为教学任务,把它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就行。
教材有了这些变化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该怎么做呢,有经验的老师也给我们指出在教学中可以做的好的方法:
1.多参考教师用书。
2.看单元导语。
3.研究思考题和各个栏目的要求,对知识点或语文能力训练的要求。
4.不要滥用多媒体。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本站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孩子们是最富有想象的,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在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篇文章有许多重要的词语,老师在教学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几个,让学生展开想象,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帮助词句的理解,感悟语文的魅力。《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第一段就说:“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笔者让学生抓住“被欺凌”、“被压迫”、“深渊”来想象波兰人民当时的生活。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波兰的人民水生火热的生活,为下文学习奠定情感的基调。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这样既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段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份特殊的礼物——装满祖国波兰泥土的银杯,希望他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肖邦接过银杯一句话没说只是热泪盈眶。这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空白”,让我们尽情的想象:当时肖邦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此时学生想象力犹如开闸的潮水一样,小手一只只举起来。有的学生说:“老师,请你放心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的!”也有的说:“祖国,祖国啊,我无论在哪里都会惦记你的!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可见,学生的想象之门打开后,说起话来就滔滔不绝了。
课文插图虽是根据课文内容而作,但其内容的信息量往往要胜于文字。利用插图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扩展性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课文第三段肖邦听说起义失败,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这时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当时肖邦的悲愤欲绝、满腔热血。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延伸情节,丰富想象。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唤起孩子们头脑中储备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或者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文内容,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苏教版的许多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如课文结尾,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笔者让学生续写波兰人民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我们教师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推向高潮,就能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新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全国知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曾说:“语文,说一千道一万,要将“读”贯穿课堂的始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有感情的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靠长时间的积累,春雨润物般的渗透。培养想象能力的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当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尽情地遨游。我们相信,常此以往,通过这种创造教育,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今日,我就我平时的教学工作跟大家分享一点我的心得期望大家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成绩的关键处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很多翻阅相关练习题,提炼出重要易错的知识点,以重点强调,每一天听写,多种形式练习的方式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学生们能熟记于心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本事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我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我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我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简便。
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积累,平时注重积累写作文时才有话可说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经过以下两种途径:
1、阅读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的课后练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我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现实中,优秀习作举不胜举,学生能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片段、精彩的故事情节,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自我的积累本上,并在后面写上一点感想或是模仿一个小片段,时时去翻阅,这样时间久了,用的多了,就会熟记于心最终把积累来的东西变成自我头脑中的东西。
2、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世界《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这两篇课文,之所以能写的准确生动都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以上是我从知识教学上分享了我的一点儿拙见,我再从学生管理方面分享我的管理习惯。
1、关心和爱护学生,仅有孩子们喜欢你了才会愿意跟你交流沟通才会愿意学习你的学科。
2、听讲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我喜欢营造一个简便愉悦但不是乱而无序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喜欢参与到课堂中来愿意进取思考问题,愿意进取回答问题。
3、学习小组长的培养很重要小组长管理本组学习、卫生、纪律,这样一个大的团体就变成一个个小的团体管理起来很容易,小组里一帮一接对子还十分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4、班级里干净整洁、秩序井然也有利于学习我不相信乱哄哄的脏兮兮的教室会有人愿意学习有好的班风才会有好的学风除了班级管理,我还注重学生梦想的树立学生有梦想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态度的端正也很重要,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学习态度就等于学习成绩没有行不行、能不能、仅有想不想”我们的口号是:别人能做的我就能做;别人不能做的我还能做每一天提高一点点!有好的生活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有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孩子的学习错不了。
以上是我对教学的不成熟的看法,期望各位领导和各位教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在本次培训中,专家教师主要从教材的编排体系,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的具体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解说和指导,我对新教材的新模式有了较明确的了解。说实话,刚开始我对教材的认识没有那么的清楚,这次培训听了专家老师的详细分析,从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的方式,真正把语文学习推向生活,推向社会,让学生从小就关注生活,在生活时间和体验中学习语文。
通过培训,我感觉到,面对新理念的教材,教师要想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关系,自己先要充分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识字课,我们要了解它的编写形式、特点,内容与专题紧密联系;还要了解涉及的字形形式多样,体现出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课文还采取韵文的形式编写,易于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课文中的插图作用,借助图画猜识生字,读通句子,把发现的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和鼓励他们独立完成。
新教材针对拼音认识汉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教材倡导学用结合,在运用中学习。课本中中安排了词语和儿歌,并且结合词语和儿歌的学习认识汉字。这些词语,都是由学生学过的音节组成的常用词语,每课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特点。所选的儿歌也都包含本课新学的音节。这些词语和儿歌,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提供了语境,体现了拼音学习的工具价值,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形成初步的语感。
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教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如果我们用大量的作业把学生课余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学生便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练习,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重视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常言道“三分xx七分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故,读书是如今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就初中语文诵读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语文朗读,主要是指将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表达书面语言,可以改善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学生可尽情沉浸在读的海洋,用生动的语言展示自己,表达自我,愉悦自我,陶冶身心。
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就达到了读的目的,既陶冶情操又净化心灵两全其美。例如《春》,《我爱这土地》。诵读的确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浮躁的心慢慢变得宁静,只有心宁静了学生才会回归课堂达到有效学习,才会创造高效课堂。要不怎么说“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呢!
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如在指导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老师先泛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促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并将其实施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朗读成诵,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诵读可以使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增强语感,使其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在学习《雨说》这首诗时,只有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诗人郑愁予对儿童寄予的希望,才能体会诗歌副标题的深刻含义。从入眼到多方感知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就是要通过朗读,品味xx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主题、难度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制订合理的朗读教学计划,并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xx,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朗读教学的主题,为学生营造特殊的朗读氛围,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同时在朗读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朗读活动的趣味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教《黄河颂》、《济南的冬天》这些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听,多读,多练,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诵读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长此以往学生的诵读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先贤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能有很大的收获。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和学生必须努力的现实问题。对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研读能力、品读和精读能力来指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写,这样才能写出富含真情、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是经常反思的,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
报告。
《语文离不开兴趣语文教学。
》。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
作文。
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很不理想。
对于语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还要努力的去思考,努力的去挖掘,让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更多的,更好的,更科学的内容走进我们的课堂!
对讲小学语文课的感想。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老师要能像盐一样融入孩子的身体里,学生才能和你在课堂里产生紧密的连接,形成有效的互动,达成学习的最大效果。课前精妙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现场,最浑然一体的绾合还特别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课堂调控的课堂智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巧妙的提问语言和衔接过渡的语言。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其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诗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档次也有帮助。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以讲代读的状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古诗文的教学摆在一个较之过去更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浓等。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对于诵读有如下论述:“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了解一个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声诵读。作品一被诵读就成为好懂的了。”“诵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理解与懂得,而且还在于熟悉。”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积累下的古诗词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所以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古诗词的记诵,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这样,所学古诗词也会在日后真正成为一笔润泽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在考试后付诸脑后。
(三)反对死记硬背,加强理解、阅读和积累。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方面机械记忆,不易记;另方面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其背诵默写。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课文外,教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四)详细书写作者简介,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时,不应介绍只是空洞的字号称谓生活时代,更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经历和创作风格等。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介绍作者时要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
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也”字,当我们见识了一定数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老师引导学生集中理解归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余闻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至于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在句中翻译不翻译、怎样翻译,则要根据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来定。文言实词意思的确定,尽管可以采用语言环境推断法、多音字不同读音辨析法、词性变化辨析法、依据通假规律辨析法、从已知到未知推断词义法等,但见识到一定量时的归纳整理,能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如“长”读“chang”时,可作名词,意为“长度”,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作形容词,其中一个意思是“两端之间距离大”。也许,这样梳理归纳以后,学生记起来还会有些困难,教师还可进一步动脑筋,比如,把几个意思编成一个故事,编成几句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巧记。
此外,学会鉴赏古诗词,古诗词赏析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素材。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教师美文歌颂祖国心得体会 我和我的祖国教师心得体会(2篇)
- 牢记谆谆嘱托心得体会实用 牢记殷殷嘱托 不负时代使命心得体会(二篇)
- 法院微课堂方案心得体会和方法 民法典课程心得体会(七篇)
- 最新参加烘焙活动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2篇)
- 最新团员实际心得体会范本(优秀8篇)
- 最新团员发言心得体会范本(精选18篇)
- 部队读报心得体会怎么写(模板18篇)
- 2023年会议礼仪服务心得体会范文(优秀13篇)
- 医疗先进英模教育心得体会怎么写 英模教育学先进心得体会(四篇)
- 2023年执法司法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16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