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优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14 00:48:54 |
- ZTFB |
- 14页
心得体会是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相关的理论或名言警句,来加强观点的支持力度。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参考,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青春无悔,铸就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天津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1月9日,于敏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他就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
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无言深藏功与名,张富清靠的是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坚守初心,不论何时何地;赤诚奉献,不分任何岗位。粮食局、三胡同、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我曾觉得,英雄是活在书本上、活在记忆里的,现在我认识到,英雄就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向老英雄学习,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担当,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取得更多、更扎实的成绩。
20,屠呦呦在北京家中。
年,屠呦呦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在宇宙中遨游的第31230号小行星命名为屠呦呦星;,屠呦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屠呦呦的事迹还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而所有的荣誉都没有改变屠呦呦的初心和追求。
“感谢党和国家给我这么大的荣誉”是最近几年来屠呦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获诺贝尔奖至今4年了,她依然没有习惯成为一位“明星”科学家,依然是那个追求宁静、心无旁骛做事业的屠呦呦。
屠呦呦内向文静的性格似乎与生俱来。老辈的家乡人印象中,从小,她就是个清秀、话不多的姑娘。最该青春活泼的中学时代,屠呦呦也是“小透明”一枚。“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不是特别引人注目,属于默默无闻型的。”中学同学陈效中回忆。
但这种性格却很适合做科研。看到她自然学科成绩突出,屠呦呦的中学班主任徐季子颇具慧眼,曾给这名当时并不起眼的女学生写下鼓励的评语:“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屠呦呦在工作中。
多年后,屠呦呦凭借着这颗宁静、坚韧的心埋首科研,克服了暴风雨般的重重挫折和困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聚光灯来,她努力隐身暗处,质朴、踏实做事。
她的住处没变、没装修,客厅还摆着那套沙发,唯一算是上档次的家具是一架钢琴,主人却是外孙女。阳台的小矮桌上,摆着几盆好侍弄的花草。有时推脱不掉的来访,如果对方送来名贵的盆花,她会倍感压力。
她工作之外心无旁骛,不爱打扮,是个实打实的“粗线条”。年轻时有一回,她的身份证明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的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被大家戏称:“能收拾得那么不妥当,完全不像女生。”这一特点延续至今,因此出席公众场合、见领导、接受采访,都会令她焦虑。所有这类情况,她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常常拉丈夫来当“代言人”。“外界以为她高冷、架子大,其实是害羞、脸皮薄。”一位熟悉她的同事道出真相。
无私奉献不屈不挠。
不会照顾自己的屠呦呦坦言,要让身边的生活琐事变得井井有条,“我依然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我家老李做。”她口中的“老李”,是丈夫李廷钊。
虽然在家里角色分工不同,但婚后夫妻俩有着共同的主题——奉献。“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是努力工作,把国家的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说起往事,屠呦呦显得很淡定。如今,人们都知道了,那个代号为“523”的任务,就是抗疟药研究的全国科研大攻关。
“接受‘523’抗疟研究任务时,我还是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深感国家对我的信任,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我暗下决心,一定不辱重托,全力完成任务。这句话并不是说说而已。”对于屠呦呦来说,国家的召唤就是第一行动指南,披荆斩棘也要不辱使命。
而现实的研究,也确实挑战重重。要博极医药之源,她在挖掘上狠下工夫,凭借熟悉中西医两门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走访民间,请教老中医药专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640个方药。接着,她又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筛选了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在经历了上百次失败之后,才得到了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屠呦呦用百折不挠的韧性撑过了。
接下来,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时,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必不可少。没有星期天,加班到深夜,每天接触大量化学试剂,通风条件又不好,一天下来头晕眼胀,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陆续出现。“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我心疼她也支持她。”李廷钊说,那段攻坚期,他看到了妻子柔弱的身体里蕴藏的巨大能量。
青蒿提取物有了,屠呦呦先是以身试药,随后又前往当时的疫区海南岛进一步验证临床疗效。
年轻时代的身体透支,让现在的屠呦呦健康状况不佳。但谈起往事,她觉得理所当然。“当时对我们来说,努力工作,完成国家任务第一,生活要给事业让路的。”说这话时,屠呦呦显得很平静。不动声色下,她把如今的家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的照片,用相框装裱那份满溢的感性和柔软。
淡泊名利胸怀大爱。
在公众面前,屠呦呦为数不多的感性时刻,无一例外都发生在谈工作和团队时。
“可能有很多人因为诺奖而记住了我,而没有机会深入了解‘523’研究团队。”极少数的几次面对公众和媒体,使命感“发作”的屠呦呦都会谈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在她的介绍下,更多人知道屠呦呦之后,也了解到“523”是由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药物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几十家单位的500余位专家组成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团队。
“试想,没有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又怎么能组织这么多的专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现青蒿素并取得药物研发成功呢?”屠呦呦强调,青蒿素的研究历程与成果表明,这是全国“523”项目大协作的产物,这也是当时发达国家都不能解决的难题。
1985年2月,屠呦呦在进行实验。
那是个怎样的让她念念不忘的团队呢?提及时,屠呦呦充满怀念:“团队传承了‘两弹一星’团队对国家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与担当。正是有了这种爱国精神,才有了奋斗与奉献,才有了团结与协作,才有了创新与发展,才使得青蒿素联合疗法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屠呦呦看来,“人类在生存斗争中面临诸多全球性问题,如疾病威胁、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与每一位地球人都息息相关。人类共同命运的需求促进着科技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是没有国界的。然而,科技工作者是有国籍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奉献于祖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
严格谨慎锐意创新。
虽然屠呦呦经常谈起责任和担当,虽然她极度渴望坐到实验室,拿起自己熟悉的试剂,操作着心爱的设备,但高龄,让这一切都难以直接实现。于是,热爱工作、事必躬亲的她换了个工作模式:每月,作为主任,她雷打不动地听取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汇报并给予指导;工作推进期间,相关执行专家会不定期登门,听取她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她的日常“休闲爱好”就是看专业报刊、上网查阅跟踪最新学术进展,然后,记录下相关信息和自己的思考,用以指导工作。
屠呦呦在指导助手做实验。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上一次见到屠老师,她提出要重视登革热的研究。她还拿出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关于登革热的剪报和笔记,反复叮嘱登革热和疟疾都属于热带病,应该多试试,看看青蒿素在这其中是否有用武之地。”一位该中心工作人员说。工作中的屠呦呦,严谨、精益求精。实验方向上,她总是亲自把关。对于遇到的具体问题,只要知道了,她就一定会过问,没有机会当面详谈,她也总会打电话询问,并且一定会刨根问底,想办法最终解决。“她从不讳言自己的局限性,总是说,自己是做化学的,不是药理方面的专家,遇到药理问题,会积极帮我们查资料或者推荐专家。”
同事和学生们无一不感受到她的严格和踏实。学生写论文时,她都会悉心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年轻人进步。但学生如果发论文想署她的名字,则被要求必须经她同意,而且多数时候,她并不肯署名。“她既不希望自己遮掩后辈的光芒,也担心自己的头衔会给论文发表带来不必要的‘便利’。”她的同事说。
屠呦呦一生都在青蒿素的研究中上下求索,她严格谨慎但热情、乐见同道进步,踏实但推崇创新。“虽然发现青蒿素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但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抱着这份遗憾,她热切地盼望后辈有所突破。“近年来,青蒿素研究中心引进了新生研究力量,比如创建了青蒿素多靶点学说的王继刚研究员。我们继续以多靶点学说为框架探索着青蒿素的重要靶标和相关通路,有望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
据新华社今年6月的报道,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201月,屠呦呦荣获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颁奖大会上,大家向她表示祝贺。
9月20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看望慰问了屠呦呦等三位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杰出女性。在屠呦呦家,沈跃跃祝贺屠呦呦获得“共和国勋章”,赞赏她是共和国的功臣,是人民的楷模,是广大妇女的骄傲。屠呦呦说,目前“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新进展,下一步要继续攻坚克难,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全世界患者。沈跃跃祝愿她身体健康,不断实现科技创新,为发扬光大中医药事业和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不决定于他做了什么,而是他不做什么。也有人说,要认清一个人,不是看他一时做了什么,而是他一直在做什么。成名之后,屠呦呦有了前所未有的声望、荣誉、影响力,可以“兑换”更多利己的“什么”。但无论环境枯燥或鼓噪,她依然坚守着内心的宁静、淡泊,不丢追求真理的勇气、毅力,胸怀家国和大爱……这就是70年来以屠呦呦为代表的我国众多科学家的“品格配方”,更是新中国一路走来、继往开来的“成功秘方”。不管经历沉寂、荣耀,屠呦呦“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这份始终不变,注解着“共和国勋章”的意义,更为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人的一生中常常要面对各种考验和挑战,而学习生活中取得的种种成绩更是对自己努力的最好回报。在学习标兵评选中获得奖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自我提高的一种认可。作为一个曾经获得学习标兵奖励的学生,我深深体会到了获奖的重要性和参与评选的益处。以下是我对获奖心得的一些体会。
首先,获得学习标兵奖励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个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力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每次拿到奖章和奖状的时候,我都不禁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这种成就感不仅来自于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这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同时也激发了我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其次,参与学习标兵评选让我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在评选过程中,我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使我认识到,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有动力地去追求和实现。评选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也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只有努力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更好的成绩。因此,通过参与学习标兵评选,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三,获得学习标兵奖励教会了我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在评选过程中,我必须合理安排我每天的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我学会了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让我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和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同时,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我也更好地掌握了学习的节奏和学习的方法。通过有效地管理时间,我能够更好地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成果。
第四,获得学习标兵奖励带给我了广泛的交流机会。参加评选活动,我有机会与各个年级的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借鉴和学习。这种交流经验的机会让我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评选过程中,我还有幸结识了一些教师和专家,通过他们的指导和建议,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交流机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各种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团队的事情,只有相互学习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获得学习标兵奖励让我明白了奖励背后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获奖学生,我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努力的动力,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还要积极参与学习中心的各类活动,为学校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获得学习标兵奖励虽然是一种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要时刻谦虚谨慎,知足感恩,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总之,获得学习标兵奖励是一种对自己学习成绩和付出的认可和肯定。通过参与评选和获奖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获奖的重要性和评选过程的意义。这不仅激发了我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更让我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学会了管理时间,拓宽了视野,明白了奖励背后的责任。通过这次获奖的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了学习的魅力和价值,坚定了追求卓越的信念。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执着奋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学习标兵。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以来,习近平曾对多人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号召干部群众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
张富清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当地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大家对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老英雄张富清由衷敬佩。张富清身边的亲人、同事、朋友,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被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
在,张富清主动担任突击队员,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在地方,他也始终以一名突击队员的自觉,迎难而上,夙夜在公、为民谋利。张富清是战场上的英雄,也是扎根基层的英雄。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向老英雄学习,不计得失、不慕虚名,扎扎实实为民办事。
转业到来凤的数十年,张富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岗位在变、身份在变,但他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初心始终没变。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指出,“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他仿佛有无穷的精力和干劲,带着群众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从未发过牢骚,是典型的实干家。张富清把为人民服务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居功、不自傲,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老英雄战功赫赫,转业后却选择最偏远的山区、做最艰苦的工作、过最平凡的生活。这种甘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们学习战斗英雄,就要以英雄为榜样,强化担当奉献意识,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我曾经以为,英雄是在记忆中的,而张富清让我感受到,英雄就在身边要向张富清学习,保持信念之光不灭,信仰之树常青。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申纪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牢记党的宗旨,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到西沟村学习申纪兰同志,通过聆听她的谆谆教诲,参观小山村的巨大变化,她那“三大情怀”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这些党员干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学习申纪兰同志坚定的政治情怀。申纪兰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就是要把一切献给党。”她把所有的荣誉归功于党,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最高境界和水平。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自身思想纯洁。
二、学习申纪兰同志心系人民群众的公仆情怀。申纪兰虽然身居“高官”,但从没有忘记过父老乡亲,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情,不管多么微小,都要坚持去做,为群众富裕、人民幸福不懈地努力。只有时时处处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永远不忘记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热情和忘我工作的精神,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学习申纪兰同志崇高的人文情怀。申纪兰同志既是全国著名劳模,又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尽管知名度大了,但她为人民立新功的思想没有变;尽管地位高了,但她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尽管环境换了,但她廉洁奉公的意识没有变。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坚持讲操守、重品行、做表率,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带领大家劳动致富的同时,不断丰富着山村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着山村的精神力量。村里创办“纪兰饮料公司”,她说只要规规矩矩经营,老老实实纳税,对村民增收有利,她的名字可以用。有人想借她的名气搞歪门邪道,她说“给个金山也不干”,坚决予以回绝。村民要给她塑铜像,她说铜像金像不如老百姓心中的好形象。她,以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心中塑起了一个真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申纪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牢记党的宗旨,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到西沟村学习申纪兰同志,通过聆听她的谆谆教诲,参观小山村的巨大变化,她那“三大情怀”激励和鼓舞着我们这些党员干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学习申纪兰同志坚定的政治情怀。申纪兰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就是要把一切献给党。”她把所有的荣誉归功于党,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最高境界和水平。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自身思想纯洁。
二、学习申纪兰同志心系人民群众的公仆情怀。申纪兰虽然身居“高官”,但从没有忘记过父老乡亲,只要对群众有利的事情,不管多么微小,都要坚持去做,为群众富裕、人民幸福不懈地努力。只有时时处处心里装着人民群众,永远不忘记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热情和忘我工作的精神,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
学习申纪兰同志崇高的人文情怀。申纪兰同志既是全国著名劳模,又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尽管知名度大了,但她为人民立新功的思想没有变;尽管地位高了,但她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尽管环境换了,但她廉洁奉公的意识没有变。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坚持讲操守、重品行、做表率,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带领大家劳动致富的同时,不断丰富着山村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着山村的精神力量。村里创办“纪兰饮料公司”,她说只要规规矩矩经营,老老实实纳税,对村民增收有利,她的名字可以用。有人想借她的名气搞歪门邪道,她说“给个金山也不干”,坚决予以回绝。村民要给她塑铜像,她说铜像金像不如老百姓心中的好形象。她,以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心中塑起了一个真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总书记对在贫困山区奉献一生的张富清同志的关怀与肯定,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扎根基层,恪尽职守,一点一滴地做好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老英雄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转业后选择最偏远的山区,做最艰苦的工作,过最平凡的生活。这种牺牲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大家。为我们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不忘初心。一是要牢记使命,忘记成绩,轻装上阵,时刻做好人生再出发的准备,绝不能自满于过往功绩而沉迷不前;二是要不惧平凡,但拒平庸,在基层岗位上、在日常工作中,只要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必须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做好;三是从容舍得,才能自得,老先生扎根基层的一生是幸福的,战场上、工作里都能不懈奋斗,守住了初心。
新时代强烈呼唤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立足岗位弘扬奉献精神,突出优质服务弘扬奉献精神,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弘扬奉献精神,认真落实党章规定和入党誓词,认真履行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甘入苦海、夙夜在公、以身许党,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精神新的时代,努力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交给我们的重大任务,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要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为榜样,弘扬奉献的精神。
一是要始终知责尽责、勇于担当。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中,形成了吃大苦耐大劳的奉献精神,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这种吃苦奉献精神永不过时、永放光芒。我们要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人生不可能一路坦途,我们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尽最大的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作胆小的懦夫,要做敢于尝试的勇者。我们要永远牢记最初进入工作岗位时的信念,不必过于计较得失,要甘于奉献!精神上要向“四讲四有”的目标奋斗。履职上要敢担当,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敢于迎着困难上,一旦出现问题,勇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责任。在创新上有所追求,有动力有定力,善学善思善成,自觉运用于工作实践中。
二是要始终常在状态、创先争优。精神状态决定工作标准,展现敬业精神,事关能力素质,事关单位发展。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以不辱使命的崇高追求、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舍身忘我的拼搏精神、常在状态的自我加压,努力创先争优。要有奋发进取的工作干劲。要有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高标准、创一流,既是指导思想,又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既要苦身子,又要苦脑子,需要扎扎实实扑下身子去干、去创。要有精细求实的“工匠精神”和工作作风。作风实、事业旺,作风漂、事业衰。
三是要始终知恩图报、知足常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懂得知恩图报、知足常乐、知责奋进,清廉如水,不谋私利。在吃苦中奉献,在奉献中吃苦,是忠诚于党的事业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所在。看待名利待遇要知足,追求什么,关键要把握好“度”,“祸莫大于不知足。”时下在一些人身上存在的职务升迁上“嫌慢”、环境上“嫌苦”、事业上“嫌累”、待遇上“嫌少”、名誉上“嫌无”的现象,就是“不知足”的问题。在名利待遇上,要会“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精神不懈怠、学习不满足、工作不退后,要会“比较”,我们要尊重岗位,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岗位和工资。抱着一颗感恩之心,珍惜手中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我们弘扬奉献精神,要把自己的岗位当做人生舞台,施展自己才华,演绎精彩人生。用一颗无私的心面对身边人和事,与人为善,互助互爱,坚持对的事,只做对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就会使平庸变为优秀,使自卑变为自强,使消沉变为进取,使自满变为谦逊。我们还要学会放弃,从容面对人生,排除杂念,平衡心态,从而取得更多更好的事业和生活上的收获。
我们终于见到了闻名已久的老党员申纪兰,见到了几代西沟人在荒山秃岭上创造的人间绿色奇迹。通过聆听申纪兰老人讲话、参观纪念馆等具体活动,近距离地观察、接触了我们敬仰的老劳模、老党员申纪兰同志,感受了西沟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直到现在,那一句句质朴的发自肺腑的言语,仍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中国有句老话叫见贤思齐,申纪兰就是我们中国当代的“贤”,纪兰精神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宝”。我们学习纪兰同志,就是要在纪兰精神的强大感召下,把握它的精神和内在实质,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下去,处处开花结果。
对照纪兰精神,我们要学会“知足”。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作为一名高学历高素质的新时代研究生,作为一名立志于有所成就的年轻人,我必须正确对待学习和工作,从小事做起,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升华,体现价值。当前我们很多党员干部,只要组织照顾,不讲组织义务;只要组织待遇,不讲组织贡献。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背叛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我们学习纪兰精神,首先就要学会立足本职,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
对照纪兰精神,我们要学会“廉洁”。贪欲之害大如虎,对于一名会计人员来讲,我们一定要保持会计人员的道德节操。我们学习纪兰精神,就是要学习她的廉洁奉公的情怀。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各项规定,讲操守、重品行,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
我们有纪兰精神是幸运的,我们要平时注重学习和贯彻以申纪兰为代表的“纪兰精神”。“纪兰精神”,就是要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奋力开拓的创新精神,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和淡泊名利的奉献意识。
人生不能复制,精神却能共鸣,她的这种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理应成为我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于敏,这个名字过去数十年里曾经一直是一个秘密,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试验,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可谓处于“攻坚”的关键时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脱贫攻坚路上,“努力向前跑”的过程中,他们是亲历者,更是带头者。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林场,王有德一待就是几十年,“让沙丘绿起来,让职工富起来”成为了他毕生的追求。几十年间,他带领林场职工,在浩瀚的沙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将毛乌素沙漠向东推了20多公里。林场职工年均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最低6万元、最高20多万元,家家住上了楼房、户户开上了小车。这位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带领职工大力推进防沙治沙,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呈现出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探索形成“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的防沙治沙模式,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为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2014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他决定退而不休,在企业家的帮助下,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继续防沙治沙事业。
高德荣官至副厅级,与别人走出大山就鲜少回头不同,他走出大山都是为了把更好的发展机会再带回寨子。有人说他是独龙江边的“钉子官”,在真正了解他的人眼中,高德荣永远是那个为独龙江乡打通公路、修建隧道而不断奔波的“老县长”,他打心底里爱家乡,离不开寨子。他是穷孩子出身,太了解独龙江乡的苦与困,修路、带着乡亲们致富就烙在他的心里。任职云南省怒江州人大会副主任期间,高德荣把办公室搬回独龙江乡。基于对故乡的熟悉,他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突出培育“水电、矿业、旅游、边贸”为主的特色产业群,为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退休后,他继续驻扎在独龙江河谷,跑工地、进农家,为实现独龙族整族脱贫而不辞辛劳,为的就是到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独龙江乡不拖后腿。
作为8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仅有的两名女性之一,申纪兰今年已是90岁高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前的西沟是山连山、沟套沟,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没土光石头,谁干谁发愁。现在西沟生态环境好了,红色乡村休闲旅游也发展起来了,山东、东北等地的人都到我们这边来旅游了。”申纪兰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带领当地百姓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42人70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要么为新中国成立立下功劳,比如张富清、李延年;要么为新中国强大打下基础,比如于敏、孙家栋;而袁隆平、屠呦呦等人,更是为人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除此之外,还有众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友人代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他们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的故事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受用的一篇范文,谢谢分享!
建国70周年策划书。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有一些人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的学习成绩突出、学习方法独特。这些人被誉为“学习标兵”,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和进步获得了荣誉。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一直渴望成为一名学习标兵。最近,我也获得了学习标兵的称号,这次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成为学习标兵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学习标兵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积累才能够取得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坚持早起,充分利用时间,更加专注地学习。我在制定学习计划时,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并为自己设定了合理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充分发挥我的潜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其次,成为学习标兵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成为学习标兵的过程中,我发现,与其他同学相比,我更注重学习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我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归纳,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整理,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我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这种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
再次,成为学习标兵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心态,很容易陷入困境,影响学习的进步。在我获得学习标兵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无论是遇到困难还是挫折,我都会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通过积极的心态,我能够更好的面对挑战,战胜一切困难,取得学习上的突破。
最后,成为学习标兵需要良好的自律能力。自律意味着自己对自己制定规则和纪律,按照这些规则和纪律行事。在我成为学习标兵的过程中,我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要求。我每天都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每天都按照计划完成任务。通过自律,我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成为学习标兵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纪律自律,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成为学习标兵,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这次的心得体会,我深刻体会到了成为学习标兵的意义和价值,也明白了今后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未来的路会变得越来越明亮,我们也能够成为那个备受瞩目的学习标兵。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教育系统引发强烈反响。广大干部师生员工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先手棋。
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面向中国教育发展重大问题,揭示了现代教育规律,为我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推进路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说。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大会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凸显了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回应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期待,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有力指引。
天津市第四中学校长王洪花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教育称之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校长,应该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执着追求教育真谛,虔诚遵循教育规律,永远坚守教育初心,胸怀天下,心系未来,矢志不渝地做一个追梦人、筑梦人。
“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教育和教师的殷切期望。”广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樊群说,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武昌工学院校党委书记程碧海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立意高远,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航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引导广大教师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程碧海说。
“教育是引领未来的工作,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蚌埠市教育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安徽省蚌埠市教育局局长乌兰其其格说。
江西省上饶县枫岭头镇中心小学教师陈丽萍说:“作为农村教师,我要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优秀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如何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目标方向和任务要求。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杰说:“我校是平潭综合实验区首所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43万平潭人民对我们的期待。未来学校将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做特、做亮、做强,更好地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进行全面对接,服务平潭大开发大发展。”
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绍辉说:“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服务‘三个努力建成’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群众“急难愁盼”的体制机制上下足功夫。
总书记的话激励着教育系统每一名干部和师生。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在一些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下足功夫。四川省绵阳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胡东说:“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教育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加适宜的外部发展环境,进一步明晰管理体制,进一步理清各种关系,打通这些‘经脉’,让我们轻装上阵,快速前行。”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安徽省马鞍山市特教学校教师周玲丽说:“我深切感受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切。”她说,自己从教24年来,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亲历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国家对残疾学生的关心,如提高残疾学生的生均经费、提高特教学校的师生比、学龄前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
在四川省德阳市教育局局长尹艳看来,这次大会关注教育评价导向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做到在教师立德树人、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不能只有分数。“这是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终极目标。”尹艳说。
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说,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五个克服”的要求。一是要克服“唯分数”,让广大教师的日常教育从“唯分数论”中解放出来,回归全面育人的本质;二是要克服“唯升学”,让广大教师从单纯追求中考、高考升学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切以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健康的成长为依归;三是要克服“唯文凭”,转变全社会的人才观、用人观,让广大家长和学子从单纯追求“学历”和“文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和升学道路,自觉接受有益的教育,学习有用的知识;四是要克服“唯论文”,让广大教师从一味追求论文中解放出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激发广大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要克服“唯帽子”,让广大教师从各种评选、评比、达标检查中解放出来,静下心来教书育人。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中立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不能用片面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教师,也不能用片面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要用全面的观点来评价学生。”
奏出“尊师重教”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秦晓华看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对广大教师寄予殷切希望,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
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辛金钦说:“我们一定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党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筑梦、追梦、圆梦的宏伟事业之中。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重任。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真情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把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浙江省安吉县第二小学在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微信群将会议精神传达到了全体教师,在教师队伍里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这是党和国家奏出的“尊师重教”最强音。校长张大勇激动地说,作为安吉县规模最大小学的校长,倍感压力和身上责任的重大,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同时又觉得自己是幸运和幸福的。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事业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教师职业和使命赋予了新的时代定位,强调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师队伍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杜启强说,“我们一定不忘初心、不负重托,团结带领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天津市实验幼儿园第一时间在幼儿园教师微信群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该园园长、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李惠虹说,作为一所新建园,她所在的幼儿园入职3年的青年教师占一线教师的70%,“让这些本还是‘孩子’的老师爱上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教育从爱开始,以爱育爱,以爱塑灵魂,以爱塑生命,以爱塑新人。积极引导教师葆有教育情怀,把爱说出来、让爱看得见。”李惠虹说。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校长朱礼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三个提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深切关爱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感动。”
重庆市永川区上游小学校长钟淑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倍感温暖,从心底感受到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人的真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倍感光荣和自豪,精神振奋,“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成为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成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神圣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要坚持党在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将教育事业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我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也深刻感受到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习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具有4年执教生涯的党员教师,我备受鼓舞,切身体会到我们党和国家,特别是习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办好特殊教育”,当前我校正在为筹备举办省级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而努力奋斗,相信此次讲话定会给我们学校提供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有感触。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要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和责任。教师要在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上多下功夫,要在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上多下功夫。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要教育引导学生爱农、学农、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及独立能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倍感振奋,“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这句话为特殊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正值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立德首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肩负时代重任,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高远的志向砥砺奋斗精神,在人生道路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必成于实。立德也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还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到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再到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抓手。
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制度支撑。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只有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才能聚焦聚力、取得实效,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优秀人才,必须有优秀教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必将汇聚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1949年到2019年,弹指之间,新中国将迎来它的第70个年头。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如今的第二个经济强国。70年前中国百废待兴,70年后中国百业昌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公安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强化政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精心研究、周密部署,全力以赴。
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忠实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努力锻造一支绝对忠诚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和人民满意的过硬公安队伍,为建设美丽新德宏做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70华诞。
周总理曾经说过:“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警察、一名国家公务员,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牢记是人民的公仆、哨兵、勤务员!坚持人民至上、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让我们的工作更经得起群众的检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准,真正成就人民群众的平安幸福!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我是一名社区的新兵,承蒙领导的抬爱和鼓励,有幸作为社区先进代表发言,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运,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由一个不懂沟通、书卷气重、工作程式化的青年慢慢融入到这个平凡而神圣的社区工作服务岗位,收获了喜悦,但也付出了汗水,下面,我就一年来的工作体会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刚入社区时,以为社区工作比较简单,无非就是跟居民打打交道,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自己是一大学生,也在大型企业做过几年管理,难道还能难倒我吗?但真正深入基层,面对居民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太天真了,匮乏的社会经验,简单的临场应变能力让我在工作中感觉措手不及。作为一名综治专干,维护一方稳定是我的职责范畴,社区的工作里还有着很多的学问和挑战。于是我除了在政策、业务等方面刻苦钻研外,还转变以往在企业上坐班的习惯,主动深入到居民中,通过走访等形式,倾听居民的诉求,了解居民的疾苦,解决居民的需求,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碰到棘手的问题,从不退缩,我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争取解决,并从中获得更多的锻炼和提高。通过与居民零距离的接触,用真心换真情,让他们真正的认同和肯定我,和居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打牢群众基础,树立良好的社区服务形象。
我是我们社区工作人员中唯一的男性,所以我认为自己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社区工作付出更多,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以外,也主动包揽了社区里的脏活重活,而社区其他的工作我也积极参与,中心工作来了,我更是义不容辞,如:在对天润化工东风湖家属区的居民进行摸底和人口系统录入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网络维护专长,通过使用手机无线上网建立无线热点连接笔记本电脑解决网络问题,顺利完成录入工作。在配合计生专干排查摸底期间,我不仅担当护卫,更是从中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为综合治理台帐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社区文化小广场建设中,我多次往来办公室和磷化小区中,为广场建设拍摄前后对比照片,也将施工进度和居民反馈的改善意见汇报给领导。
综治维稳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且细致的工作,除了日常巡逻、排查和打击各类违法行为以外,最为繁琐的就要数居民矛盾纠纷调解了,为了扼制矛盾的激发及扩大化,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协商,这对一个调解工作经验不足、口才较为笨拙的我来说成了很大的挑战。最初时完成一件调解任务,因为我的方法简单,致使调解工作进度缓慢,不得一次次上门,一遍遍劝解,往往一个看似小矛盾的调解却要耗费两三天的时间来解决。磷化小区80岁高龄的居民易文珍,与楼下的邻居王斌芳因一言失和而导致其心生芥蒂,每天早晚在家里用东西砸地板,吵得居住楼下的王家不得安宁,每次经过她家门口时也是满口秽语,导致楼下的邻居无法居住,甚至生出搬离的念头,由于易文珍老人眼睛不好,认人困难,耳朵也背,与她说话几乎用吼,而且常常在言语中哭哭啼啼和出现过激行为,社区多次上门调解无果,但为了能解除她心中的芥蒂,我不厌其烦的登门和解,就这样与她吼了三天,终于为老人解开心结,双方邻里重归于好。
都说基层工作最能磨砺和锻炼人,一年多来的社区工作让我深有体会,我认为社区工作贴近群众,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信号,把群众的信任化为动力,以积累知识为箭,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为弓,敬岗爱岗的态度为臂,只有箭锐、弓满、臂壮才能例无虚发解决问题,让居民更加满意、让社区更为和谐!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中国古代有句谚语,“贵人多忘事”,即形容有才能的人往往做了好事不为自己争功,无私奉献。然而,如今社会环境有所变迁,学习标兵成为当今年轻人崇尚之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标杆人物充斥着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他们的学习成绩,个人素质以及社会奉献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的目标。而对于学习标兵而言,获奖并非成功的终点,反倒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开始。
第二段:获奖背后的苦与乐(300字)。
获得学习标兵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学习标兵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忍受艰辛和孤独。一方面,他们需要在学业上超越自己,不断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他们要保持自律和高标准,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同时,他们还需要为了获得获奖而进行辛苦的准备和比赛,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然而,这些苦与乐相伴的经历却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他们的前进。
第三段:获奖的收获与成长(300字)。
学习标兵获奖不仅仅是身上多了一枚荣誉的勋章,更是一次珍贵的经历和宝贵的收获。获奖带给学习标兵的是成绩的肯定和肩上的责任,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获奖也意味着更多的展示和交流机会,有机会与其他优秀的学习者相互切磋,共同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拥有更多社会和人际交往的经验。获奖更是一种鼓励和嘉奖,激发学习标兵内心的斗志和热情,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获奖后的新起点(300字)。
获得学习标兵并不意味着结束,反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获奖后,学习标兵一方面更要保持谦虚和低调的态度,时刻警醒自己居高临下的心态,守住初心和使命,不能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树立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奋斗,超越自我。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成就为鞭策,为他人或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更加积极向上的榜样。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让学习的成绩成为枷锁,而是一种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段:结论(200字)。
学习标兵获奖心得体会,既是对自身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只有不断超越自己,学习标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并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获奖只是标兵路上的一站,学习标兵应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他就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
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英雄无言深藏功与名,张富清靠的是党员的信仰、为的是不负入党的誓言。在,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
坚守初心,不论何时何地;赤诚奉献,不分任何岗位。粮食局、三胡同、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我曾觉得,英雄是活在书本上、活在记忆里的,现在我认识到,英雄就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向老英雄学习,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担当,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取得更多、更扎实的成绩。
1月9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89岁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坐着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接过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这是党和国家的崇高褒奖,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耀。
这一刻,距离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国产专家一号。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各科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对新知偏偏喜欢寻根探源。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彭桓武称赞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曾有一位日本专家来中国访问,听了于敏关于核物理方面的报告后问道:“于先生是从国外哪所大学毕业的?”于敏风趣地说:“在我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国产的!”这位日本专家赞叹道:“你不愧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中国的“氢弹之父”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我国原子弹成功后,研制氢弹就摆到了第一位。
其实,于敏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绑得这么紧,一次与钱三强的秘密谈话,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从钱三强极其严肃的神情和谈话里,于敏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
接着,钱三强拍拍于敏肩膀郑重地对他说:“咱们一定要把氢弹研制出来。我这样调兵遣将,请你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紧紧握着钱三强的手,点点头,欣然接受了这一重要任务。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这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从事氢弹研究的于敏便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中。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远景规划设想的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技人员总结经验,随即设计又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
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67年6月17日早晨,载有氢弹的飞机进入罗布泊上空。8时整,随着指挥员“起爆!”的指令,机舱随即打开,氢弹携着降落伞从空中急速落下。十几秒钟后,一声巨响,碧蓝的天空随即翻腾起熊熊烈火,传来滚滚的雷鸣声……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多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同于敏晤面,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氢弹“首功”,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难关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同行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当时,我国正在准备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那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了些水。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祖国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其实,于敏的一生中,应该说有无数次出国的机会,但是由于工作的关系,他都放弃了。
从1961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一直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让他备受“折磨”,很不好受。
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是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
在他家客厅的墙上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如今,89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三
心协从20xx年秋的白手起家、艰辛创业,到2008年春的朝气蓬勃,团结向上,心协的成长走过了一条艰辛而曲折的路途。这一路上,不仅播散了一代代心协人的希望的火种,付出了一代代心协人的青春与时光,成就了一代代心协人年轻的梦想与辉煌,更加体现了学校领导、学工部以及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领导、老师们对我们大学生成长成才所给予的殷切希望与深切的关怀。在此,应该感谢所有曾经为这个团队的蓬勃发展付出心血的人们。
无疑,此次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心协又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但对团队而言,整个申报材料的整理、准备,以及视频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就是团队自我,重新定位,谋求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心协是一个企业,因为他不仅拥有合理、严格的管理构架与模式,而且设置了完善的管理、用人制度。
心协是一支军队,因为他拥有快速的反应力度,高效的行动力“行动成就梦想”,让我们铭记:“行动使潜能无限”。
心协是一个家庭,“团结就是力量”永远是我们不变的口号,让我们永远是一家人,一生的朋友。
四载的风雨历程让一代代心协人体会着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欣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秉承“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宗旨,坚持“行动成就梦想,团结就是力量”的信念,以“做心理类社团旗舰”为目标,将继续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寻求活动的精品化,为广大学生的心身和谐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还要再次感谢学校领导、学工部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领导、老师们。感谢老师们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孕育青春希望的天堂!一个可以真正实现青春梦想的平台!作为心协当代的领导集体我们也会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和工作,继续让这个平台为更多的大学生朋友创造更多的机会,谱写出青春的神话!
学习获奖心得体会精选篇十四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于敏,这个名字过去数十年里曾经一直是一个秘密,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试验,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湖北应城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文(实用20篇)
- 2023年政法整顿动员心得体会简短(实用13篇)
- 最新学校培训心得体会教师精选(模板20篇)
- 廉洁教育心得体会干部精选(优质10篇)
- 最新政法整顿动员心得体会精选(实用12篇)
- 最新论语君子的心得体会(实用15篇)
- 2023年物理学展望心得体会(模板9篇)
- 最新加快城市发展的心得体会(汇总8篇)
- 家长陪孩子跳绳心得体会(实用16篇)
- 最新彩色的雨教案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0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