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舆情处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舆情应对培训心得体会(三篇)

  • 上传日期:2022-12-27 07:50:52 |
  • ZTFB |
  • 14页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教育舆情处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一

一、案例背景

在担任高一(二)班班主任时,班里的一个叫张宏伟的男生,他的父母离异又各自再婚,缺少父爱和母爱,在班级里为了吸引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他开始迟到、早退,听课也不认真,常常上课吃东西、看小说、玩手机,经常不做或拖交作业,;此外,他由于初中基础不好,所以到了职高,上课听不懂,又不爱学习,以至于成绩也越来越差,数学考试常常是三十分左右,其它学科也经常不及格,因而经常遭受同学们的埋怨和老师的批评,使其从心理上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倾向,丧失了自信心,认为自己反正学不学就那样了。以至少成了班级有名的“后进生”,同学们开始疏远他,没有人和他交朋友,老师也不买他的账,而这样并没有使他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不团结同学,不尊重老师,总与科任老师唱反调。真让我头痛。

二、案例分析与教育策略

了解张宏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后,我开始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职高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我开始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羽毛球,而我的羽毛球打的也不错,于是每到中午休息和体育课时,我就约他打羽毛球,和他探讨打羽毛球的技巧。并告诉他应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学习等并无多大改进。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羽毛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给他讲一些成功者的实例,有时还会在网上摘抄一些贫困生励志的文章。潜移默化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先向他打招呼,时常寻问他在生活中是否有困难等等;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陪他上医院,给他买药,买吃的、喝的........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爱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及时上交,各科考试成绩都有所提高。我还多次利用班会教育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我们要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慢慢地同学们与他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连科任老师都开始夸奖起他。由于纪律表现不断好起来,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他的爷爷奶奶也说这个孩子好像换了个人,回家能主动学习,并且变得有礼貌了;同学们也说现在的张宏伟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合格职高生。

案例反思:

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心理相容、双向交流、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过程。能来到职高的学生,大多都存在着很大问题,不是学习基础差,就是家庭存在问题,孩子缺少关爱,他们的心理都很寂寞和偏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和精神上的充实。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评价后进生。对后进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这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要让后进生不断进步,转化,成为先进生。

为此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不会放弃,反而对他付出更多的爱,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权利和义务,与他心心相通,以诚相待,给他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靠爱心、靠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更大的进步。

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就能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班主任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感化学生,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因为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相当艰辛的,在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转化后进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成功。不要半途而废,要永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专家点评:

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爱,尤其是后进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刘天爽老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称赞和对后进生真诚的关爱所引起的教育效果往往比反复地说教和批评要好得多。因为老师的赞赏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暗示,会尽量按照老师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自觉克服缺点,努力向上,他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种爱中渐渐形成。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求“闪亮点”,然后用感情培育它,用道理巩固它,用实际行动去扶植它。在本次案例中,深刻体会到:要想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就必须极力与后进生沟通感情,让后进生有不受歧视、不受遗忘、不受冷落的感受,去掉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班主任要全面、经常、科学地了解后进生,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想方设法激发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失去家庭温暖,心理受到强大刺激,生活十分困难的“后进生”,要多给予爱的滋润,集体的温暖,开展“帮扶”等活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比如,让他们坐在前面多提问题、多指导,对其作业多作鼓励性评语,多给奖励,创造条件,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的需求,促其上进。

教师基本情况介绍: 刘天爽老师,汉族,中共党员。中学二级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财会专业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她为人师表,兢兢业业,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她本人也于20xx年—20xx年期间分获两次“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和“黑龙江省优秀班主任”和“道外区德育骨干教师” 称号。而且还发表了“如何构建和谐班级”以及“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并在省市获奖。此外,她在市、区举行的教学公开课及教师业务考核活动中多次获奖。

2022教育舆情处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二

用关爱使心灵净化

案例基本情况:韩刚同学是我校原128班被开除后转到崇实一

年,今年开学后又留到133班的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经常惹是生非,有许多的恶习,为班级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经我与他的家长沟通后得知,他没有父亲,是单亲家庭,母亲又在矿务局上班,平日里住在姥爷家里。他最大的困难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自控能力差,意气用事,喜欢结交一些表现差的同学,以哥们相称。经常在厕所里抽烟。有时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会大打出手,自己也经常伤痕累累。一提到韩刚的名字,许多老师都是满腔怨言。

教育策略与过程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起初我也经常批评他,让他多次写检查,但是没过两天他就老毛病复发。我把它母亲叫到学校,仔细了解了他家庭的一些情况。之后,我经常留心他的举动,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就改变了原来的先训斥再让他写检查的方式,而是先让他说说,说里面的一些情况,经济的来源,以及母亲的辛苦。于此同时,我又打电话给他母亲,首先告诉不要打骂他,与他倾心相谈。同时我又把我对他的好感告诉了他的母亲。让他母亲亲自告诉老师对他的好感,使他消除对老师的戒备与隔阂。

2.树立起他对班级的责任

根据他的自身情况,在校田径运动会上,我有意识的让他担当重要角色,使他能为班级争光。为了带动他努力学习,我有意识的让他当数学课代表,与数学老师多沟通,交流,当有同学说到他的短处时,我就告诉同学们不能排斥他,多去想想他的优点。

3.耐心帮助,不灰心放弃

对他来讲,一次教育是不能奏效的。当他又一次犯错误时,我没

有选择放弃,而是重新再做思想工作,象老朋友一样和他交流。之后,

他总能说出自己做的不对,以后一定要改之类的话,并有落实行动。他在自己桌上面写下专心听讲几个字来督促自己的话语。

教育产生的效果

通过三个月的教育,他主要取得了一下几方面的进步:

1.与外校,外班同学的接触少了,几乎不再惹是生非,班级同学没有来告他的状了。

2.在情绪调控方面,他能积极进行自我控制。做两操时,行为更加文明,动作也变的规范。

3.与母亲的关系逐渐融洽,他常说:我妈说我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

4.能主动与我谈论班级中的一些事,承认自己以前做的哪些不该做的事情。

教育理论反思

通过对他的教育过程使我有以下认识与感触。

1.对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教师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工作;有了爱,学生才能配合,真心实意的接受教育,教育才能达到最优化。

2.对某个学生的教育,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必须和各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及全体同学相结合。因为这是学生生活的环境,学生的进步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

3.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要视而不见。学生有了进步,老师的肯定很重要,可以说,有些学生开始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冲着老师的表扬来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一心理,切不可伤害。

4.在教育过程中,需讲究艺术。对于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对同一学生的教育,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总之,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2022教育舆情处置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三

我担心姚会因此影响学业甚至受到伤害,而考虑到该生自入学以来表现出的懂事,我决定对其进行一番谈话。

在对话开始之前,我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为谈话打下基础。“早恋”是学生的情感问题,但通过理性教育,可使学生将情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调查显示,学生对待“早恋”问题,认为没有错,其结论多是从“恋”字上得出的,因为“恋”没有错,这是学生得出“早恋”也没错的基础依据,但这里忽略了“恋”和“早恋”的时空差异性,忽略了一个“早”字。而批评者又多从“恋”字入手,因此,自然很难让学生真心的接受教师的帮助教育。这一点自己在最初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曾陷入过认识的误区,虽说矛盾没有激化,但帮助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认识问题的切入点出现了偏差,因此很难说服学生。因为“恋”从本源上说确实没有错,这又怎能说服学生呢?问题的关键不是错在“恋”字上,而是错在一个“早”字上。以后,再跟学生谈话,便首先肯定“恋”是对的,而且肯定说,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学生内心有“恋”的萌动,或者说将这种萌动展示于外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现象。说是对的,并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学生心理认同的氛围环境,而是从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是一种尊重客观实际的说法。把两个字拆开来认识,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早”字,而不探讨“恋”字。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探讨此问题的欲望。为什么多了一个“早”字就是错的呢?这就是理性的认识问题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所以我决定在同学生谈话时,首先探讨的是这句话的对错。为了让姚学生理解这句话,我要举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要跟姚学生说,吃饭是对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吃饭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能说是吃饭是错的。但吃饭也有其特定的时间场合,与特定的时间场合

不符,对的也是错的。我要说,上课的时间,你在吃饭,是对是错呢?很显然,是错的,错在那里呢?不是吃饭这件事本身错了,而是错在时间场合上。这样的例子随手可举,当学生接受这一观点时,再问学生“早恋”问题错在那里时,学生便很容易意识到,其为什么是错的了。我要告诉姚学生说,“恋”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美的。但这种美,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美的感受。这就像桃树,开花时是美的,有了小桃时也是美的,长成水蜜桃时还是美的。桃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呢?什么时候吃是甜的?其实人的恋情,也是有阶段性的。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开花的年龄,或许刚刚长出小桃。花吃到嘴里是甜的,但同水蜜桃的甜一样吗?小桃是苦的,你说呢?为什么不等到长成水蜜桃时再吃,那是怎样的一种甜啊。

再一点是对“早”的认识的相对性,也是需要同学生探讨的问题。处在不同情境的人,对早有不同的认识。如果说你已经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指初中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便不存在“早恋”的问题了。因为“早恋”是专指中学时代学生群体而言的。我们细细观察社会,不光存在“早恋”问题,同时还存在“晚恋”问题。有的人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还是将个人“恋”的问题一拖再拖,这些人选择的就不是“早恋”而是“晚恋”。对一些人来讲,25、6或27、8还是早的。这里就有个对自身事业,国家、民族大业的追求问题。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人家能为了自身的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民族大业,选择了“晚恋”,我们为什么要为了“早恋”而放弃学业呢?想想应该如何去做,学生是能得出答案的。

从历史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出现“早恋”的说法呢?在我的记忆中,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不敢说是准确的,但至少可以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为什么以前没有呢?原因是什么?其实“早恋”提法的产生,是一对客观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需求与获得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间需求之间矛盾的产物。人的成熟

是有阶段性的,人到了13、4岁产生“恋”的萌动,是人的生理、情感发展的必然产物,再大一点走向成熟。所以中国古时有15成丁的说法,也就是说长大成人了,成家立业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为什么进入现代社会,人成家立业的年龄越来越大,除了个人的认识的偏差外,更主要的是,人在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时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多。古时,劳动技能的简单,使得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即使成家立业,学习劳动技能的时间还是足够用的。十年寒窗苦,可考取功名,现在呢?高中毕业就是十二年,加上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少说近二十年,这还不够,还要终身学习。就个人而言,用于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增多了;就国家民族而言,同样如此,所以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但成家是不允许的,为什么呀?关系到民族的素质,而不光是少生一代人的问题。所以说这个“早”字,不是谁随便说出来的,是相对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所需时间而言的。而且这个矛盾,对于初中、高中学生来讲更为突出。用于“恋”的时间多了,用于获取谋生技能及相关知识的时间就少了。家长都是过来人,孩子“早恋”不急才怪呢,这直接涉及到将来的生活水准。但作为初中、高中学生很少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没有什么。中国有句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初中、高中学生总的来讲,还没有到有远虑的年龄。所以,做教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事,许多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已参加工作后,常常后悔做了傻事。“早恋”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恋”是美好的,但需要物质做基础,而学生同样认识不到这一点。进入社会一看,一个什么本事也没有的人,再美好的事物又能维持多久?而这一切,需要教师向他们讲明白。我曾就上面提到的认识跟学生谈过。我说好像现在你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实际上“早恋”在人生物质上的损失是很大的。我跟学生讲,进入社会后,一看人家生存的物质条件,再看看自己。那些自己同样能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为什么?自己的那里去了,回答是:在中学时代都给“恋”了。你在中学时代“恋”的越多,将来属于你的就越少。既

然在中学时代把将来属于自己的什么房子啦、汽车啦等等都拿来“恋”了,那只有后悔,不会再有别的了。现在的时间投入,是为了将来的获得。我说个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要不国家为什么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最终还要普及大学教育,还

是鼓励人们终身学习。地球上的事,也是这样,在这方面的投入,意味着,未来竞争力

从就心理角度问题谈“早恋”,从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教师的角度,好多人认为:“早恋”是心理过早成熟的表现。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对人的心理成熟有了新的届定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一个人心理真正的成熟,是能够理智的处理问题,从时空上说,能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现在时间的人。从这一理论观点看,“早恋”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就可以用来说服学生。列宁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不能肯这一理论的成熟,但至少是一种理论。而且从有关心理成熟的理论上说服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讨论的焦点,是心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样问题就在于什么是心理成熟,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回答了,“早恋”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问题。我把我的理论观点,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认识。结果是:学生基本上对这一理论观点是认同的。这样就有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上的依据。而就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谁也不愿意说自己心理不成熟。一旦,承认“早恋”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首先,“早恋”在自己的心理上,就失去了市场。即使有“早恋”的想法,内心也会处在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外力再帮助一下,学生便会有意的克制自己,一想,还是以后再说吧。实践中,自己感到,从心理成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早恋”问题,还是很起作用的。

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认识是很重要,而集体舆论的高度,也会促使个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不知怎样去说服学生。如果仅从“早恋”中的

“恋”的角度去谈,知道这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还不如不说。所以,一直以个体观察、引导、教育的方法为主。当有了上述认识之后,我便可以在集体中与学生一起讨论“早恋”这一话题。我曾多次在集体中谈到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有了集体舆论,“早恋”的市场就小了许多。同时,我也注意到,当我以尊重学生的态度,客观的与学生公开谈过这个话题后,他们也觉得,我能理解他们,也愿意主动找我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使帮助更有针对性。客观上讲任何事情,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但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是可以办到的。集体舆论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从而将“早恋”危害尽量压缩在最小范围内,其影响尽量降低为最小值。在讨论中,我也注意到,对这一话题,学生并不回避,因为这原本是他们学习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了,他们也很希望弄清楚是对是错,也希望为自己不想“早恋”找到合理的依据。其实有时,我们工作做不到位的话,舆论恰恰相反,没有或不想“早恋”的学生,反倒没有市场,好像不成熟,没有本事似的。

最后所要说的,问题的解决,一定从切实关心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跟学生谈这个问题,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是在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是可行还是不可行(就学生个体而言,本来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任何压制的强制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可能惧怕教师的威严,表面接受而内心实则拒绝。

总之,“早恋”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就要认真研究对待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