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伯牙鼓琴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6篇)

  • 上传日期:2022-12-27 04:37:58 |
  • ZTFB |
  • 9页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伯牙鼓琴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片断一】(学生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后)

师:文中有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吗?他还会用音乐表现什么?

师:(清风、明月……)当伯牙弹琴志在清风时,钟子期会怎么称赞?

(前面进行过“徐徐清风、皎皎明月 ” 等aabc式的词语练习。)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

作为音乐家的伯牙,他会缺少赞美他的人吗?他为什么独视子期为知音?

(赞美声是虚伪、苍白)

师:是啊,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他们不会称赞-----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他们不会称赞----

师:现在终于遇到了知音。让我们一起读读相关语句,体会伯牙找到知音的幸福。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为契入点,先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补充伯牙弹琴时还会想到什么,钟子期会怎么称赞;然后引导学生从反面想,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引导,既让学生从情感上体会了子期是伯牙难得的知音,又进行了文言文语言的内化、运用训练。在这一步,我引导学生将简短的文字还原、再现成丰富的人物形象,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片断二】

师:子期死后,伯牙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来哀悼自己的知音,你能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吗?

生:伯牙当时肯定想: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知音,可他又离我而去,以后,谁能像他一样懂我的音乐呢?

师:当我弹琴,志在高山时,谁会为我称赞----当我弹琴志在流水时,谁为我称赞---- (反复进行语言的内化训练。)

师:在伯牙眼里:子期,你是我唯一的知音啊,你走了我又要回到无人理解的生活里去,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伯牙破琴绝弦。这破碎的仅仅是琴吗?(破碎的心;断绝的是对音乐的热爱)

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他的坟前,为他留下了一首碑文。(师配乐悲情念碑文)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齐读碑文。

师:面对伯牙的痛苦和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写几句话。

【反思】在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深入伯牙内心,体会他痛失知音的伤感,再补充碑文,在如泣如诉的音乐中,学生体会到了伯牙的伤心欲绝,感情达到了高潮,再让学生有情抒发,读写结合。

对于伯牙鼓琴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导入,揭题

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去看看。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意。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互相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

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

①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味。(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动、惊讶!)

②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仿句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该是 ,读出心中的激动与欢喜。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

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

①过渡:碰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

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③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读——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情况下,读——

就在他悲痛欲绝的心境下,读——

④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再无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对于伯牙鼓琴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伯牙绝弦》是语文人教试验标准版六年级上的一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感受文言文的声韵美。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其次,在品读句子的时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这是为了达到了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韵美的目的。从学生课堂诵读到品悟句子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是基本达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为其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应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以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为基础,并借助工具书和课内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帮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更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步骤的达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在品读句子中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课堂实施来看本课在教学上遵循了学习古文的步骤:诵读文章、了解字词意义、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读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一、学习中忽视了学生的自读自疑。对于对文言文并不十分熟悉的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疑惑。那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一些自己能够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老师的串讲所导致的乏味。可以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先让学生凭借工具书以及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学。然后再就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到小组讨论中去解决,并鼓励学生充当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或许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老师牵着走。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草草了事。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理解课文大意上本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大意”。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学习能力较为强的学生占有了话语权,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训练。

三、课堂教学环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够明确。本课在理解文章内容时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听”以及“伯牙不复鼓”这两个方面来谈。通过诵读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钟子期善听的表现,却没有提升到他们“知音”这个层面。而重点品析“知音是什么?”时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领悟到”,那么对学生理解“伯牙不复鼓”会更有帮助。对学生读懂伯牙绝弦时的悲伤有帮助。而同时,在品析“伯牙不复鼓”的环节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思考“伯牙为何绝弦”?这就显得本课环节不够完整,学生的认识水平没有得到提升。

以上是在文言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确实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指正。

对于伯牙鼓琴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对于伯牙鼓琴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 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 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俞伯牙 善鼓琴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去世

对于伯牙鼓琴讲座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伯牙绝弦》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而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自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学习这一课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一下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传说是晋国的外交官,而钟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俩人地位悬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师求学、东渡蓬莱的的执着和艰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没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时心中的那份孤单和苦闷;同时也知道了汉阳江口,中秋佳节月圆夜,俩人因琴声相遇,相知,相约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和感动,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这些都为后面的诵读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还未读文,但心弦已被拨动。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首先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相机指导。如刚开始男女生比赛读时,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读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我问男生听出女生读的有什么问题吗?他们都摇摇头。我不动声色趁机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字:兮和哉。并让他们猜猜“若”的意思。因为“峨峨”“洋洋”书中有注释,学生很容易猜到若的意思就是“好像”,那“兮”有什么实际意思吗?当他们明白这个字只是个语气词,相当于汉字的感叹词“啊”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兮”应连在前面的词语后,再读时不仅断句正确,而且自然的把“兮”拖长,读得有滋有味。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指导学生抓住一个“善”字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抓住两个语气词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抓住一个“绝”字,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由于朗读的多层次、多元化,词语的理解一点就通,通过朗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教学中,我围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钟子期从俞伯牙的琴声里不仅能听出高山流水,还能听出他的胸怀,他的志向,他的喜怒哀乐,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俞伯牙用炉火纯青的琴技,还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拨动了钟子期的心弦;而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尝试着用生动传情的语言,还有符合学生心智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愿,学生能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语言逐渐丰富,思维更加清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