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题心得体会及收获 创新创业项目的收获与体会(2篇)

  • 上传日期:2022-12-26 14:15:18 |
  • ZTFB |
  • 11页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创新创业课题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大家好!

我是xx市xx区委组织部干部赵建军。能够和各市州组工精英一起踏入这所全国影视传播领域的高等学府,参加这次全省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制作人员和党员电教干部业务技能培训,我感到万分荣幸和高兴。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期15天的学习培训即将结束,在这十多天的学习生活里,我无时不领略到杭州只争朝夕的发展精神,无时不感受到杭州这座大都市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无时不感觉到具有钱江特点、杭州特色、时代特征、国际风格和大气魄的“钱塘江时代”的来临。明天我们将要离开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各自踏上回家的路,此时,我心中充满着太多的紧张和怀恋。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我们一行5人,向两方面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我们省远程办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个非常及时、有效的学习机会;感谢浙江传媒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关心、老师的精彩讲解和所有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各位专家教授以全新视角,以独到见解,使我们最大程度的学习了传媒理论,理解了影视知识,接受了艺术熏陶,更新了知识架构,拓展了思维空间,创新了工作理念。特别是老师们百问不厌、诲人不倦的作风和校园中浓厚学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组工干部能参加这样内容的培训机会是非常难得的,虽然在这十多天紧张的学习中,我们认真听讲、用心记录、积极询问、冷静思考、踊跃发言,可毕竟隔行如隔山,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吃透、弄懂老师讲的所有内容,但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方法、一种态度。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对待工作生活,感悟出几点启示,下面和大家一同交流。

启示一:业精于勤。曾记得一位哲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人的经典,值得我们深思。(在此插入:今年的2月23日,省委、组织部长吴德刚莅临我们的办公室,看望慰问我们组工干部时说:“组织工作深受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要求高,期待也很多,作为我们组工干部要不断的加强自身学习,力争做到业务能力最强,服务水平最高,始终在各方面“走在前、作表率”。)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是我切身感受到学习和思考对人生的重要。大家都知道这些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无论是学界在理论上确立的权威,还是业界在实践中的大手笔,都是经过勤奋努力实现的,正所谓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也正是基于这份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坚持,才能取得学术和实践中辉煌的业绩,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欢迎。同样,作为组工干部,首先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终身行为。应当牢固树立在学习中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信念,通过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练好组工干部“看家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熟悉政策的“业务通”、熟悉业务的“活字典”、熟悉工作的“多面手”。在日常工作中勤用脑、勤动嘴、勤练笔、勤动腿,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把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做踏实、求细致、干到位。在掌握组织工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想具备纯熟精深的专业水准,就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政策业务知识,结合“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等活动,争做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努力成为党性最强的干部。

启示二:有容乃大。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我们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有能行船的肚量,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看做是最可敬的人。这几天我在闲暇时,多次拜读浙江传媒学院的网站,这所学院拥有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的专家教授,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和社会各界传媒精英,并十分注重依托自身优势与央视等主流媒体建设人脉资源,这种海纳百川的做法让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创业智慧。我们组工干部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地人,更应做一个心胸宽广、气度宽宏、眼界开阔之人。要有容人之优的胸怀,深刻理解雅量尊贤者是谋大事的基础、宽容护英才是践宏志的前提、大度用能人是创伟业的保障。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精于发挥他人的优势,并树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识,随时做到取长补短。要有容人之过的肚量,历史上李广就有被俘之辱,诸葛亮曾有街亭之失,拿破仑更有滑铁卢之憾。同时还要善于培养自身团队精神,凝聚创新合力,把团结协作,合作共事的意识转化为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优势,共同创造新的业绩。

启示三:善于创新。我们xx区委、组织部长蔡文辉经常给我们讲,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党建,党建工作一天不创新就是落后。在这十多天学习中,我感受最深是给我们讲课的专家学者有着强烈创新精神,做学术研究的教授和在行业一线的专家都是把创新做为实现理论突破、实践跨越唯一途径,印证了思路决定出路的创新理念。我省的远程教育工作经过三年的建设,目前走到了“学用”这一关键环节,在学用工作上,我们还普遍存在着培训学习难,人员组织难、成果转化难等瓶颈。作为组工干部,这就需要学会用超前的眼光审时度势,更新观念,把握大局,树立“以变应变、在变化中求发展”的观念,用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于党的组织建设和远教工作,提高把握政策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学会用服务全局的眼光,胸怀大局的志气,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各方面,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各领域,把推动经济发展融入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经济发展与组织工作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思想上要定好位,能力上也要跟到位,这就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和本领。需要学会用以历史进步的眼光,积极探索创新的途径,把握组织工作的规律,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创新、在工作的流程环节中创新、在准确把握政策规定中创新、在提高工作成效中创新,以特色工作的新亮点带动整体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学会用以脚踏实地,以求真务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来做好工作,在谋事、干事、成事上体现务实,按程序和规定办事,增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善于在解决突出矛盾中前行,善于在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中发展。

我就说这么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来我们xx区检查指导工作。

最后,祝各位领导万事顺遂,事业辉煌,祝各位同志们学习愉快,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最新创新创业课题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国家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出台了很多政策,也陆续投了不少钱,但大量的企业仍缺乏创新积极性。企业并不缺钱,如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56%投资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但为什么企业总是喜欢把钱用于扩大规模、搞多元化,而不愿投向研发呢?问题症结何在?如何才能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深思、有基础意义的问题。

目前企业创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条件不足,如创新基础差、能力弱、缺乏创新型企业家和技术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等。二是动力不足,企业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总体看,自中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创新工作有成效,但与中央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动力不足已成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问题。

内在动力是外部条件发生作用的前提。缺乏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很难有效发挥,有的甚至会被扭曲,一方面可能会成为企业借机向政府要钱、要政策以及寻租获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可能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借机强化对企业干预、扩展部门权力的工具。“多个部门抓创新,但却不知谁负责”是各地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多龙治水”,扩权争利便难避免。同时,政府搞评奖、定创新项目、由政府出资成立投资公司增加创新投资等早已被证明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做法又开始时兴,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又开始“忙”起来,感到对企业又有“抓头”了,结果是政府对企业干预增加,企业却怨声载道。在企业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试图只通过政策扶持或增加投入来实现自主创新,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的自主、自觉行动,政策再帮忙,反而会增强企业创新的惰性。

企业愿不愿意创新,既取决于自身能力和企业家意识,又与国家环境密切相关。从创新规律看,一个国家的发展环境对企业创新动力的形成和创新的程度有决定性影响。在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忽视环保、廉价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和投资导向阶段(即靠大规模投资支撑经济发展),企业可以轻易获取廉价生产要素或大量生产订单,创新意识普遍不强,这两个阶段是创新不活跃期,此阶段发展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很难产生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只有当国家经济转向或处于创新导向阶段时,大规模的企业创新才会出现,这个阶段是创新活跃期。

创新导向阶段之所以能产生大规模创新活动,是该阶段重大环境要素的特点决定的。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和美、欧、日等国发展实践,能从根本上激发大量企业进行创新的重大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市场环境、需求水平、产业环境、政府角色。这些要素既影响企业创新,也是决定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创新与经济发展不能割裂。创新导向阶段环境要素的主要特点及其与创新的内在关系是:

①适度的、相对不利的生产要素环境。从各国创新历程看,在资源、能源、人工、自然环境等初级生产要素相对富裕、宽松的地区或发展时期,企业创新不活跃。而适度的、相对不利的生产要素环境,如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人工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等,往往能逼迫企业走上创新道路。

②健康的市场环境。这是大规模创新活动产生的基础。创新对市场环境要求主要有四条,首先,有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能基于内外部环境变化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其次,充分、规范的竞争环境。越是竞争充分的行业和地区创新越活跃,垄断和竞争无序会扼杀创新。再次,公平的发展机会。在“暴利”和“寻租”盛行时代企业很难安心创新;在优待外资、排挤内资的不公平环境下,很难调动本国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第四,完善的法律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③挑剔的需求条件。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成熟、挑剔、且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会牵引企业走上持续创新的道路,低层次的需求条件则只能养活创新意识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

④良好的产业环境。在产业基础好,产业规模较大、产业组织合理,有上下游层层加压、相互提升的产业集群,有发达的科研院所、服务商等各类相关支持性机构聚集的产业环境下,企业既有创新动力,也有条件,因此创新活跃;相反,在恶劣的产业环境下,企业不愿创新。

⑤正确的政府角色。创新风险过大会吓跑企业,政府干预过多则会扼杀企业创新激情。

中国正处在由要素和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向创新导向阶段转型时期。目前离创新导向型环境还有相当距离。一方面,要素环境的转型在不同程度地向企业传递创新的压力和引力;另一方面,环境转型还远未完成,国家有关政策也未调整到位,从而决定了大量企业必然缺少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必须建立创新导向型国家环境。同时,环境转型的长期性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大规模创新局面的形成也将是一个长期、艰苦过程。忽视要素环境对创新的根本性影响、急于求成、表面文章等做法都是与创新规律相违背的。

中国现阶段要素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企业创新动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①逼迫企业创新的要素压力机制尚未形成,生产要素压力没有及时、充分传递到企业身上。中国的要素环境实际上已不宽松,能源、矿产、资金、土地、劳动力、环保等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出于保护企业的考虑,一些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被长期扭曲、压低,要素价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企业既然能较容易地获得低廉生产要素,便没有足够动力去改变靠消耗资源、追求低成本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既然走老路仍能活下去甚至还活得不错,谁也不愿去冒创新的风险。

②缺乏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由于企业改革不到位,在所有权实质性缺位、干部任用非市场化情况下,多数国有企业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企业高管人员为迎合政府偏好和迫于短期业绩压力,大多不会选择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且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创新道路。一些行业竞争过度和一些行业由于垄断而竞争不足,限制了竞争刺激和逼迫企业创新的作用。法制环境不完善,如财产保护不到位,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这样的长期投资还有一定担忧;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使创新产品、技术、专利等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不敢创新。

③需求对创新的牵引和拉动乏力。国内低层次需求过大、缺少作为主流的挑剔型客户群、消费升级慢、政府需求侧管理政策不到位、全社会鼓励创新的消费文化缺失等,严重制约了需求对创新的牵引和拉动作用。

④产业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刺激和拉动创新的效应却不明显。目前在全国很多地区已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产业集群,但由于产业集群内低水平重复严重和低端企业过多、有系统集成和产业链领导能力的大型企业过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等原因,多数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上下游相互提升、竞争压力层层下传的集群创新机制。同时,一些产业集中度低、产业低端恶性竞争严重、国家一些产业政策存在偏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创新的激情。

⑤政府在创新活动中越位和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企业创新。政府越位表现为对企业行政干预仍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在创新中违反创新规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甚至给企业下达创新任务、由政府确定创新项目等做法,对企业创新造成极大伤害。政府越位可能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将本应由市场驱动的创新活动扭曲为政府主导的创新。政府缺位表现为在一些重大领域的技术创新中政府未能有效分担相应风险,未能给本国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机会,未能提供完善的基础研发、教育、金融等基础性环境。

让企业有创新动力没有捷径可走,不是出几项政策、加大些投入、宣传动员就能解决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关键是建立能逼迫和吸引企业持续创新的国家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过程也是大规模创新出现的过程。应按照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各类环境要素政策相协调的原则,下决心理顺和调整要素政策。

1、加快推进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形成逼迫企业创新的要素倒逼机制。由于能源、资源、人工、环境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巨大压力迟早要释放,我们必须通过调整要素政策将这种压力释放的过程变成逼迫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应放任压力释放从而大面积削弱国内企业竞争力或用政府力量阻止其向企业传递。要素政策调整的重点是逐步实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使之能充分反映其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要素政策调整的结果是形成相对不利,但又不会一下子使企业陷入困境的生产要素环境和相应的逼迫机制。同时也应当看到,相对不利的要素环境是双刃剑,必然有一些习惯了过“宽松”日子的企业会因此过早陷入困境,经济发展速度也可能放慢,社会就业压力会阶段性加大等。这对政策制定、推出时机、相关配套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要有充分估计。

2、完善催生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创新活动。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提高竞争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竞争环境,强化竞争对创新的压力和推动力。加大财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热情,让企业敢于创新。

3、深化企业改革,让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还不到位。要让国有企业有内在创新动力,就必须改革现有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制度和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考核与任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督权(行权机构如国家审计署、财政部等)、出资人所有权(行权机构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资人代表)和运营权(行权机构如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相对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4、调整和制定有关需求政策,形成拉动企业创新的需求牵引机制。从需求侧研究和制定有关政策以拉动企业创新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们要改变多年来重厂商侧轻需求侧管理的做法,调整和制定有关需求政策,如利用法律、行政、标准等手段提高需求标准,拉动产品或产业升级。改革政府采购的体制和机制,扩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特别是要动用重大工程项目招标、重大技术采购等国家资源,为国内企业提供重大工程实践机会和创新产品的市场出口。

5、进一步改善产业环境,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形成集群创新机制。要大力培育有技术集成和产业链领导能力的大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国内产业并购、重组、联合。进一步规范产业秩序,减少恶性竞争。

6、正确政府定位,实现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政府是创新环境建设主体,企业是自主创新主体。政府应努力克服创新中的越位和缺位问题,致力于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提供有利企业创新的条件、承担企业不能承担的创新风险这三大任务。对政府不能干或干不好的事情,要坚决交给企业或协会、中介等组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