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通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5:01:24 |
  • ZTFB |
  • 8页

心得体会的写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注重思考和总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6.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融入一些个人的情感和态度,但要注意保持客观和中肯,避免过度主观或情绪化。这些心得体会内容丰富,语言思维灵活,值得一读。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如果不创新,就没有出路,就缺乏国际竞争力,长此以往很有可能重蹈落后挨打的覆辙。因此,要想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拥有大批的创新人才作支撑。在这个呼唤创新、迫切需要创新思维的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无疑落在了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实践证明,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担当起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温最近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务委员陈至立也曾经指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的教师。那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普通高中如何抓住这一重要环节不断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呢?下面结合汉沽一中的创新工作实践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我校长期的管理经验表明,具备较高师德水平的创新型教师更容易创造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更能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进行创造性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成长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更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我校每学期均举办师德讲座,本学期初,除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高尚师德培养的有效途径”的专题讲座外,教师节前夕,校长还结合温-家-宝在北京35中学连续听课5节、并进行评课讨论的感人事例,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题,与全校教师进行了交流探讨。一方面,重温了温-家-宝对教师的三点希望,即: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为人师表;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另一方面,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和理解温的敬业精神和深刻寓意,激发广大教师要站在事业的高度对待教师工作,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对全校教师提出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干部必须做到”的服务宗旨,重申了“不抛弃、不放弃,转化一个后进生就塑造一个美好人生”的教育理念。为了使师德教育深入人心,我校还将陆续开展“优秀教师的魅力之源”、“站在事业的高度对待教师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源于创新型教师”等专题讲座,并大力宣传牟彬善老师等德高望重、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形成师德培训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师德高尚的创新型教师,提高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创新性教育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作为创新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观点,努力在教育教学团队中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多年来,我校作为天津教科院“创造教育基地”,在创新教法、学法上走出了艰难曲折的探索之路,我校承接的国家级教育研究课题“创造性学习策略研究”,几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刘功海老师集多年研究的经验体会,聚全校教师的研究经验编著了《创造性学习教育探索》一书,发行了几千册,得到了许多专家的高度评价。教师们撰写的数十篇教育创新方面的论文也陆续在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学校编辑的《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一书由天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研究成果汇集了我校教育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验,在长期的推动进程中,加深了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领会,也加快了广大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也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上,我校引入了“学案导读法”,大力推广高效课堂,使广大教师通过培训讲座、“高效课堂之我见”主题演讲以及“高效课堂展示课”等活动,在加快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在德育管理上,为了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我校以实施“导师制”为突破口,对学困生进行了一对一、一对二的帮扶教育,通过学习辅导、生活关爱、谈心交流、心理咨询、家校互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带教育。经过一年努力,“导师制”的实施初见成效,学生们越来越懂礼貌,学校秩序越来越好,问题学生中求知上进的越来越多。这些教育理念的转变,使广大教师不但提高了全面育人的能力,而且尊重学生的个性,更加有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发挥。

《如何培养创新型高中教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二

站在历史的潮头,我们毋庸置疑: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这种创新的教育热切呼唤着创新型的教师:他们的观念、能力及他们的性格都充斥着创新的色彩。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的人格魅力尤其重要。这里所说的人格,意义和广义的『个性』相当,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男舞蹈教师,个性极强,特别反感参加开会、学习等集体活动,但他教学极为认真,甚至每天早晨带领学生出早功,学生非常崇拜他;他很尊重老教师、包括门卫师傅,但被管理者看来,他似乎藐视权威,挑战纪律。经过细心了解,他有一段很特殊的经历,作为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他从小喜欢舞蹈,高中毕业时在父母的极力反对下,孤身一人到省会学习专业,和以乞讨为生的一个侏儒同租一间房子,两人互帮互助,他说从弱势群体的一员身上他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尊,所以当他真正从大学毕业后,视专业如生命。后来,管理者通过与他交朋友,给他任务,逐步引导培养他,既使他融入了集体,又使他保持了自己的个性。为了组织一场大型的演出,他接连两夜睡在舞蹈房;作为一位个性十足的班主任,他有独特的工作方式:一名学生因看望患急病的母亲,未来得及请假便返回了百里之外的老家一周,学生回来后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在得知情况后悄悄给学生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大娘,我为您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女儿高兴,懂得孝敬老人的学生是好学生,顺便寄去一张健身光盘,也许会对您恢复健康有好处……”那个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班主任批评的学生,一周后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得知了老师的态度。她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各方面进步很快。这就是这位有个性教师的“赏识教育”。他说:“有时我们说得太多,而且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为什么要用一种定势去对待不同的学生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适应学生呢?尊重学生,培养个性,将来的人群才会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一生才会是多滋多味的,我们不能去简单地克隆学生性格。”

上述事例让我们充分看到,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教育创新。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倾向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与行动。当然,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说是完整的独立性。我们要培养鲜活的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培养有个性的教师,尤其对个性尚未被磨灭的年轻教师的培养更为重要,使他们充满自信,不迷信定势,不屈从于权威,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的倾向。

实践表明:独立性强的教师抱负水准高,适应能力强,有革新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强。而依赖性强的人自信心弱,易受传统束缚,创造力竞争力也差。

好奇心越强创造性越高涨。

江泽民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明确提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笔者认为,教育的创造往往是从教师开始的,而教师的创造源于教师的人格特征。目前中外学者关于人格特征的构成众说不一,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是由教师培养的,教师的好奇心越强,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越高涨。创新型教师要把学生稚朴的好奇心系统地培养为科学的好奇心,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一位中师老师曾经上过这样几节课:第一节课,没有任何板书,学生不能作笔记,只能闭着眼睛用耳朵听,教师读文字材料,看谁记得准记得多;第二节课,教师不讲一句话,全部板书,写了擦,擦了写,学生不能作笔记,只能用眼睛看,看谁记得准记得多;第三节课,教师演示了几个小学自然课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模仿;第四节课,面对因为好奇而无比兴奋的学生,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接受知识的途径要靠听觉、视觉、感觉,如果大家将来作为小学教师,把小学生的听觉学习能力、视觉学习能力和感觉学习能力培养好,综合运用好,你教出来的学生就会个个优秀。后来,有的学生说,这样的课我们终身难忘。

好奇心是一种探索动机,进取动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挑战的精神。好奇心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好奇心,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失去想象创新无从谈起。

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是创新的动力。凡是创新型教师都充满了对学生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场景的想象。我校藏族中师班的一名98届毕业生,爱动脑,勤思考,大家都说他点子多,在实习前的试讲中,他选择了小学数学《多面体》这节课,这么抽象的课对他来讲是一次挑战。只见他,右手拿着一把菜刀,左手拿了一个形状极不规则的大土豆走上了讲台,他左手高举大土豆,问莫名其妙的学生:“这家伙身上有没有一个平面?”“没有!”大家异口同声。“咔嚓”一声用菜刀切下去,举起来又问大家:“有没有平面?”“有!”“几个?”“一个!”接连又是五刀,一个六面体出现了。然后,他与大家一起分析六面体的具体特点。刚刚返藏工作3年,这名同学在教学上已经出类拔萃了。

执著坚定・激情・开放。

西方很多学者都认为,人的创造力、竞争力、工作效率与人的性格有关。成功人士大多充满激情,征服欲强,进取心强。笔者的一个同事―一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情商因素的挖掘,了解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生喜欢她,一上她的课就兴奋,她总是在学生的掌声中步入课堂。所以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稳定的情绪,还必须富有激情,其情感和思维是灵动的。托尔斯泰说:“我们创造,没有激情是不行的。”特鲁斯坦雅克也说:“如果有人认为世界上有什么比教学这一职业更为崇高,那么他们就是一点也不了解这一行。我们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充满了创造的激情。”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封闭不会引发创新,不会引起思维的开放,人格的开放能够互相启迪,求异求新。社会要开放,国家要开放,学校要开放,思维要开放。具有开放性人格特征的教师才会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通过实地观摩、专题交流、网络查询等手段和途径,借他山之石,学他人绝技。创新型教师善于沟通,爱好交流与学习,具有多维的价值观。

创新的时代赋予了教师创新的机遇,创新的事业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舞台。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去创新。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进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拓、创新式的发展一定要与当下国家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相适应。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位置不可或缺,因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中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因为“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为此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大国建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因此,党的新时代教育的创新,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的创新,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大学老师,才能及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文化支撑。

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战略。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然“兴教”,“兴教”重在“兴师”,这是必然的逻辑。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组建创新型国家,需要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知识经济首要的就是需要发展的主体——人,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代发展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文化和智力支撑。因此创新型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目标和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其灵魂和核心是创新教育。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他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其中,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是创新教育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决定》深刻地阐明了智育工作的重心,就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如何发挥人力资源大国优势,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教育的实践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努力推进教育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从宏观上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师,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兴盛使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神圣使命,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二、新时代教师的素质关乎民族的素质。

重教必先尊师。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办不出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句话特别强调了教师在学校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教师素质是以创新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名师出高徒”,“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素质如何,决定大学生的素质。决定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决定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决定创新教育的成功与否,只有明晰教师素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什么是教师?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同时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国家制定《教育法》的目的之一是要为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将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只有使教师队伍成为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的集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全面地提高民族素质。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赋予全新概念和意义的创新教育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校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最终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实施模式是: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加强实验、调研、科学研究为主要手段,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过程看,“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这个“领”很重要,“师傅”的水平如何,决定“领”的艺术。大学生在本科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其导师的“导”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时代的发展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引领着教师新的行为。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代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为“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深处的护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语)根据现代教育的终身教育观,教师本身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任务。我国正组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大学应该自觉成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区”的样板。大学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及其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必将“辐射”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大学生,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也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素质的“急先锋”和先行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四

创新型教师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概念。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首先,创新型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我时刻关注教学现状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会,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其次,创新型教师应注重项目化教学的实施。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实践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设计项目,将课堂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数学课上,我会设计一些实用的生活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另外,创新型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作为教师,我们应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创新性的活动和竞赛,如科学发明大赛、作文比赛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不断锻炼和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

此外,创新型教师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具、网络课件和在线学习平台等辅助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例如创建学习网站、制作学习视频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在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创新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英语课上,我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辩论,让学生能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总之,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我深感创新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积极实施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五

摘要: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目前,创新型教师成长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高校应从内外找原因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要创设有利环境,建立激发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型教师,即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既拥有一般意义上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点,同时,作为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他们应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驱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创新的表现来自于表达情绪的需求以及内在的驱动力。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特里萨・阿玛贝尔的有关创造动机的重要研究显示,能产生最具创新性成果的人应该是具备“内在动机”、“场地独立”以及“内在控制”的人[1]。按此分析,即是说,创新型教师热爱并能以自信与独立的态度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他们源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能自发表现出对教学与科研工作创新的浓厚兴趣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时,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动机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他们关心正在做什么,而不是过多将目标放在功利性上。

(二)具有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1991年就建立了创造力的多维投资模型理论,他的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六种人格特征:面对困难的坚韧性;敢冒风险;想要超越自我;在理论未形成前,能够忍受模棱状态;有自信心;对新经验保持开放性[2]。因此,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与工作中,有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乐观向上,勇敢坚韧,敢于承担后果,即使面对挫折也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有顽强的创造意志,坚定自信,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能在各种情况下有效进行主观上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始终获得前进的强劲动力;有始终保持“第一眼”看事物的心态,对奇异、奇怪、反常的事物自动引起注意,对新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知识结构。

即能敢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惯性思维,有创新的勇气与激情,有独到的见解,以发现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学生为教育目标,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驱力,能致力于渊博的、多元的、学科交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不断建构,具备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2、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

即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教育规律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能够以自身饱满的创新激情、高尚的学术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影响学生,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养成主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人格。

4、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能营造出既有自由宽松的气氛,又有适当的创新压力的氛围,通过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应当看到,高校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速度很快。然而,仍有高校教师不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不善于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成果,存在“坚持使用低水平的解释模式与表达模式,同时迫使学生接受过时的知识,造成学生知识负载”的现象[3]121,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技术与艺术差强人意,教育信息甚至落后于学生,间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新能力。

(一)存在创新的心理障碍。

满足现状,认为自身现有的教学与科研不存在问题,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因而找不到创新点;刻板僵化,以固定的眼光看待问题,循规蹈矩,因循守旧,不能考虑多种可能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变化不予理睬;迷信权威,“唯书”、“唯上”,对教育论著、教育权威的判断深信不疑,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批判与证实,怀疑精神与创新活力遭到扼杀;对创新认识不正确,害怕失败,自卑,创新意识薄弱,认为创新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缺乏创新推动力和创新的意识与胆量。

(二)教学与科研难以达到协调。

一方面,部分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局限于书本,忽视科研,没有把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渗透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中,也没有促使教学为科研提出问题以及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很难传授给学生科技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将精力主要放在各级科研、教改项目的获取上,但不注重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客观环境的限制。

营造创新的风气和重视创新的表现是增强创新力的要件,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重要的包括学校管理、教学评价等等。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的不完善以及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滞后导致的学校整体创新氛围的不足等等,这些都对创新型教师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客观障碍。

(一)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4],人的天生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天生具有创新的“类本能”冲动。高校应该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创新“类本能”的释放。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养成顽强的创新动机。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习需要。“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有独特价值和尊严的创造个性,就必然会选择创造、发现、探究学习;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无独立人格的社会元素,服从既定秩序是其人生使命,就必然会选择维持、接受、顺从学习”[5]。

教师要自主选择以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发现和探究学习。再次,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好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体会到乐趣,获得自我的突破和超越。最后,树立教师是“促进者”的观念,激发教师不断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要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发现学生的亮点与潜力,要以反思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勇敢的创造。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改革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还要具备对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一旦教师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从事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通过培训以及各类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创新的理论和经验,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把好岗前培训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业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学,交流讨论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接受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熏陶和影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成为学校的创新骨干。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一方面可以进行青年教师交叉学习计划,建设博学型师资队伍,并由不同专业的导师构成导师组,以更好地引领创新的研究和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教研活动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建立教师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尊重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和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创设创新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的潜能变成现实;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重视并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为造就一批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提供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消除教师对创新后果的忧虑;多方位、多层次地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开拓进取,探索创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124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并开拓科学与教育的新领域,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并不断钻研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社会呼唤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3]70。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简・皮尔托。创新的特质与灵感――高创意人的早期发现与训练[m]。陈昭仪,陈琦,张素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308。

[2]沈世德,薛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1。

[3]徐辉,季诚钧,等。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0。

[5]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5(6):6―18。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六

近年来,教育领域不断关注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需求。创新型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在多年的从教中,我不断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享这些心得,谈谈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

首先,创新型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对现实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并尝试解决之。例如,在教授英语阅读技巧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阅读理解题常常感到困惑。于是,我通过与同事交流、阅读相关研究和实地调研,探索了一种更具有效性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问、讲解、鼓励和互动等方式,逐渐使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升,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其次,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变通的能力。教育领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面对变化的能力,并能够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应对挑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开始运用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变通的方式,设计了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引导他们从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和应用。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们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不再畏惧数学,而是主动探索并解决数学问题。

第三,创新型教师要善于跨学科合作与实践。教育领域的创新需要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积极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共同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一次跨学科合作中,我与艺术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堂汉字课,结合书法艺术和汉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他们对汉字的热爱。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实践,我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四,创新型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教育领域的知识更新迅速,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我经常参加教育研讨会、读一些教育专业书籍和参观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学习,我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例如,在一次研讨会上,我了解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于是,我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到我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虚拟实景感受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最后,创新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有自己的需求。创新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并将目标和教学方式个性化地进行调整和设计。例如,对于喜欢文学的学生,我组织文学欣赏和写作活动,让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找到兴趣和乐趣。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我定期组织美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我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推动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当代教育的迫切需求。通过具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灵活变通的能力、跨学科合作与实践、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等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教师,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经验能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七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培养创新素质成为当今时代一个重要的需求。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创新的人才更能脱颖而出,拥有广阔的前景和未来。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创新素质,通过经验分享和案例分析来帮助广大读者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二段:认知创新的价值。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的力量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且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为人们带来了财富和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了加速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关键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创新的认知和重视,意识到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第三段:学会多角度思考。

创新就是从新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因此,学会多角度思考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必要步骤。多角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当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传统方式出发,然后从数据、科技等不同的角度思考,甚至可以从别人不同的经验出发。通过多视角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隐藏的问题和机遇。

第四段:尝试创新实践。

创新的本质在于实践。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便有再大的创意也会烟消云散。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尝试和实践。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和问题,从而改进创新的方法和思路,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新风格。当我们面临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的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在创新中取得成功。

第五段:结语。

在一个充满创新和竞争的时代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多角度思考、实践和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并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才。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突破瓶颈,成为更好的版本。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八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进入崭新历史发展阶段,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全新的姿态接受新挑战,培养创新型教师自然成为现代教育的迫切需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教师单凭旧有认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素质,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学校要培养创新型教师,需要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提升教科研水平,为培养创新型教师营造良好环境。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岗位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岗位培训应该成为教师学习提升的常态工作,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一次性培训上岗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继续教育继续学习。学校要为教师培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珍视进修、交流的机会,还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前沿教育教学信息,自觉消化应用新知识,做创新学习的榜样。

教师岗位培训需要有创新改革的意识,在培训学习方式上进行创新尝试,要改变单纯灌输式教学方式,让教师充分自主学习,并通过实践活动,形成互动探研式学习,对教学案例、情境设置等问题进行合作学习。促使教师转变习惯教学意识,要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过渡。要注意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和问题,正确审视过往教学经历,找到突破角度,形成改革共识。教师培训学习应该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人员安排上要形成制度,还要灵活应用,确保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创新热情。

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在人才招聘、培养、任用等环节,教育主管部门要通盘规划,形成切实可行的运行计划。为了提升教师自身创新热情,学校需要引入竞争机制。首先是奖惩制度的建立要完备。教育教学不能唯成绩论英雄,但也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需要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其次是建立良性轮岗制度。教师岗位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胜任岗位的可以继续留任,不胜任的就要适时调整,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轮岗制度,这对激励教师上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干部的选拔任用时,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操作体系,要对现有教育干部进行考评和量化,对于难以胜任的教育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只有建立全面的评价制度、合理的制约机制,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要将教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管理体制,促使教师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

三、强化科研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新路。

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与教师自身素质优劣有关,也与教师教科研能力有直接联系。教师课堂上施教,需要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对学生有深度探究,重新组合教材资源,针对学生实际学力制订教学方案,这些内容的落实其实就是教科研,将教学程序细化,将教学思想分解,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为教科研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树立教科研的思想,要用科研促进课堂教育,走教科研兴教学之路,要由单一型教师向全能型教师转化,由复制式教师向创造型教师转型。教师要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改进和重建,这样才能顺利产生“元认知”。教师要敢于实践、敢于创新,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建立全新教学认知。

四、构建创新制度,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创新制度建设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物质条件。学校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教师上岗制度、教科研评价制度,要对教师的创新进行制度管理,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九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社会,创新素质已经成为确定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因此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素质将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创新素质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理论基础。

了解创新的规律和本质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创新理论和方法。创新理论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团队建设等。在学习创新理论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传统的理论知识,更要追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即不断挑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模式,打破常规,寻求新的思考路径和方法。

第三段:实践经验。

实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创新实践,可以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新的经历和见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跨越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寻找新的创新点,从而更好地发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同时,实践还可以体现个人创新素质的质量和深度,因此在实践中,要注重积累经验,不断反思和总结。

第四段:环境创设。

创新环境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氛围和良好创新环境的企业和机构,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创新素质,更可以激发创新的火花,推动企业或机构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非常重要。例如,营造开放、包容、共享的氛围,强化创新意识,鼓励自由探索和尝试等,都是创设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手段。

第五段:总结。

在未来,创新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标志。因此,培养创新素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要培养创新素质,必须不断学习创新理论,注重创新实践,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等。同时,这个任务也是持久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去实践。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坚守初心,不断跨越自己的局限,就能最终培养出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素质人才。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

参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学习,联系自身的工作,我认为在课改大潮中,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全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对于一名教师,一名创新型教师,尤为重要。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

其次,对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

第一,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博爱之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

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

第四,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有这样一件故事:十一年前,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语法时,没有讲清楚,我马上就在一个孩子的目光中看到了迷惘,我觉得辜负了孩子的信任,自责自己备课的疏忽。多年来,在我的面前一直浮现着这双迷惘的眼睛,使我深深地愧疚,暗下决心绝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拥有丰富的知识结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渊博的学识是创新的基础。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突出一个“人”字

第二,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惟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第三,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2.敢说一个“不”字

理”?例如不少人把《我的叔叔于勒》、《卖火柴小女孩》的中心思想确定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事实上文章里所反映的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客观存在着。我认为像这一类文章,有超越社会制度的价值,如对弱者、贫穷、不幸的关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

3.讲究一个“思”字

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的精彩对话:“我有30年的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我由此联想到有些教师为什么教了几十年书,教学方法总是老一套,缺乏新意,教育教学实绩平平,恐怕与他对自己现有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教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一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迫切课题。而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是创新型的教师。

一、创新型教师要科学看待学生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经常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教材的直接实施者,其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精彩的对话:“我有30年的工作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

(二)科学认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潜能,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目前存在以下误区:

1.创新就是发明创造,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其实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学习,不一定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就是创新。

2.创新会加重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负担,同减负相矛盾。其实不然,创新并不是轻视和排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创新成了空中楼阁;同样没有创新,基础知识也就成了一潭死水。知识本身是不存在创新不创新,而作为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却有了是否创新的变化。

3.忽视对后进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事。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耐心,激发他们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评价教学结果。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之后,应及时分析、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推陈出新,使教育教学良性循环。

(四)积极带头创新。创新型教师应该既是学者,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家,像高明的医生那样,善于“诊病”、“治病”、对症下药。要求学生解决的难题,教师应先“下水”试一试,并向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同时也只有教师了解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才能更有效的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

(五)教科研实践。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授予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锻炼,充分开发创造潜能。

二、创新型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

创新型的教师,心中不该只想着学生的成绩,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的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着想。因此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教学思想上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思想。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方法之中,以能力培养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二)教学形式变封闭的为开放的。开放的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相关材料,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既开阔视野又培养科学意识。

(三)教学方法变阻碍和压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条式、灌注式、他主式等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

自然引导式,不是迫使学生接受现有的结论,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探索未知,教师帮助学生产生思想,主动独立思考,使学生为所获取的每一点知识付出足够的创造性劳动。

提问讨论式,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或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教师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讨论,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培养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法,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引发更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始终存在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创造热情。

三、创新型教师要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二)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如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的微笑和期待会给对方一种信念,会帮助他挖掘无限的潜能,唤起他对美的不懈追求。创新也是如此,切不可板面孔说教,使学生畏惧,从而抑制创新愿望。

(三)热爱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没有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创造型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是不太受欢迎的,他们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也很少。据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顽皮淘气、放任自流、所作所为不合群、时逆常规、处事固执、较幽默等性格特征。这些特征,都是许多教师所不能容忍的。

(四)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这种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敢于争论、弘扬个性、富有创见。教学中渗透民主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之,专制型教学会扼杀创新思维的萌芽,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四、创新型教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和自觉性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一)教学中要给学生积极地评价。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很有必要。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当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不自觉的扼杀;有些教师只有当学生的回答跟自己准备好的答案完全吻合才给与肯定和表扬,这些都是不利的做法。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提出学习语文“三、三、三原则”,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他的这“三、三、三原则”正集中体现了一种“怀疑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花得到充分燃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巴甫洛夫说过:你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如语文教学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自办手抄报、编演课本剧等;物理教学中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这样不仅深化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也极大发展了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创新型教师应同时注重对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兼有求同和存异思维两种能力。求同思维是指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求得答案,它只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向着多方面发展,找出合适的答案愈多愈好,包括想象、创造、启发和猜测等诸多方面。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常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求异思维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想象是发明创造的桥梁,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

六、小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说: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解放出来。同时还警告说:教育是有着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不仅要用心的、创造性的指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而且要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创造性的享受着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二

引言: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造力,而创新型教师则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阐述我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创新型教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艺术创作等,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此外,我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与创新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培养他们对创新的兴趣和激情。通过这些方法,我希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第二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作为创新型教师,我注重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尽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如故事讲述、游戏互动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我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作为创新型教师,我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实施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然后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我会提供更多的挑战和拓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个性化教学,我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第四段:积极探索教育科技的应用。

作为创新型教师,我积极探索教育科技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和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使用各种教育科技工具,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App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通过教育科技的应用,我希望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结论:

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我坚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积极探索教育科技的应用,我努力实现课堂的创新与变革,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相信,只有通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1]强调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最终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为本,遵循教育、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过去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的附属,目的是利用实验验证已有的理论知识,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课程已经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初步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2,3],在高校化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教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需照方抓药,模拟操作,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大打折扣。教学评价方式较简单,仅以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理论知识的笔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较难体现出学生平时实验操作的真实情况,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实验课程教学策略

笔者作为《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专任教师,已经讲授超过1000课时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在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教学内容上保证基础实验课时,增大综合实 验比例

有机化学实验所用药品多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或爆炸性,基本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所用仪器大部分是易碎玻璃制品,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水、电或煤气,需要高温、高压或低温、负压等操作。因此,必须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安全常识的培训,正确树立他们的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保证其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4]。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制定了有机化学的教学计划并统一规划了教学大纲和基础的实验内容。第一堂课设置为“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讲授有机化学实验的特点以及课程目的、做好有机化学实验的方法、实验过程中异常状况的处置方法等,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何种工作,安全第一的准则百利而无一害。

在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笼统认识的基础上,开展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性实验,规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纠正学生以前养成的不良习惯。课程设置了“蒸馏与分馏”、“水蒸汽蒸馏及液体干燥”、“重结晶与过滤”、“熔点的测定”、“减压蒸馏”和“薄层色谱与偶氮光化异构”等六组实验。重点规范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开展这些实验的过程中,重点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如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和空气冷凝管的选用,不同量程温度计的使用范围,布氏漏斗、分液漏斗以及其它各种小型玻璃仪器的正确安装和使用,仪器连接顺序及要求等。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后,结合《有机化学》课程,将一些经典反应加入到实验课程中,开展一系列的合成实验,利用生动活泼的实验验证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点。教学大纲上开设了正溴丁烷、乙酰苯胺、乙酸正丁酯、苯乙酮、苯甲酸和苯甲醇、对氯甲苯、肉桂酸、甲基橙、绝对乙醇的合成制备实验。同时,将基本操作(如杂质的去除、干燥、分液、过滤、热滤抽滤、洗涤、干燥等)渗透到各单元合成实验中,让学生体味到物质合成过程的复杂和乐趣。为了让学生体味到有机化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他们对化学的热爱,开设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如茶叶中提取咖啡碱,洗面奶、餐具洗涤剂的配置等,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化学。

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已经基本具备独立实验的能力,此时坚决放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设计开展实验,为以后的独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教学大纲规划了环己酮、己二酸、苯亚甲基苯乙酮和安息香的辅酶合成两组设计合成实验。笔者的做法是退居幕后,从查阅文献到设计实验方案以及最后的实施,全部交给学生。学生独立查阅文献,并集体讨论实验方案。同时,当好一位答疑解惑者,实施过程中鼓励大家创新,对于一些新颖的设计方案,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尝试并在最终的考核中适当给与奖励。

1.2 教学主体上由教师逐渐转为学生

有机化学实验的常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成败关键及注意事项等,学生机械地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照搬千篇一律的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学生照方抓药、照本宣科,过分孤立地强调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其游离于具体的实验探究之外,直接导致实验过程枯燥乏味,效率低下,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