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验货转正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厂里员工转正心得怎么写(3篇)

  • 上传日期:2022-12-25 09:55:41 |
  • ZTFB |
  • 7页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工厂验货转正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20xx年x月x日出发到化工厂认识实习,这次能有机会到xx实习,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只有10天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在带队老师和工人师傅的帮助和指导下,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在此感谢学院的领导和老师能给我们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感谢老师和各位工人师傅的悉心指导。

<>

x月x日,所有的同学集中到一个教室里,工厂的技术骨干师傅给我们讲了化工厂的安全问题。原来在学习中也知道化工产品中有很多危险性很大,但通过工人师傅的讲解,我们还是很震撼,尤其是她讲的那些事故实例,更是让我们吓了一跳,也提醒了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安全。化工厂生产硫酸用的so2、so3等易引起中毒,nh3容易发生爆炸,对人体伤害极大,还有烧碱制备过程中的氯水、氯化氢、氢气等都极易造成事故。

我们去xx实习的三个班专业是分析检测方向的,所以x日这天工人师傅重点给我们讲解了化工产品的质量检测。x日下午讲了化工厂的环保问题,对于一个化工厂来说,环保是这个企业生存不可忽视的关键。环保主要涉及到硫酸尾气处理、硫酸污水处理、钛白污水处理。

x日工人师傅还给我们介绍了xx的三大支柱产业硫酸工业、钛白粉、烧碱工业的工艺流程。到此,认识实习的理论部分全部讲解完了,接下来就是进厂参观了,我们大家都很期待,作为一个化工人,我们这是第一次进化工厂。

x日上午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钛白粉生产车间,硫酸生产工厂和烧碱制备车间,工厂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好,我们没有看到那种自动化生产设备,看到的只是xx年代的一些破烂的设备。上下楼梯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担心会把他们那些生锈破烂的钢铁楼梯踩断翻下去,那就得不偿失了。工厂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能见度不见烟囱顶。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种味道,那不是刺鼻,那是相当的刺鼻,so2、hcl、cl2、nh3,什么都有,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我们从工厂一条干道旁边经过的时候,看到旁边一根管道有个小口突突地向外冒黄色的气体,肯定是cl2,多危险啊!工厂的工人也真是令人敬佩,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忘我地工作,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为社会主义的腾飞做贡献。

x月x、x是周末,休息两天。

x月x日参观了工厂的h2so4废水处理工序和碱液废水处理。在巨大的h2so4废水处理池里,盛着深不见底、黑如墨汁、热浪翻滚的h2so4废水,看着实在恐怖。经过多道工序后,最后流出来的是清澈如泉水的丝丝细流,让我们感慨科技的力量啊!这么旧的设备能做的这么好,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学习科技的信心。

x月x日到x日三天定点到各个车间实习分析检测,五人一组,我被分到了磷肥厂实习。在磷肥厂,分析师主要是分析磷矿品位(磷矿中的有效磷)和磷肥中的磷含量。我们四个人(有一个同学早回家了)分析了磷矿粉中p2o5的含量,经过一个上午的奋战,到中午12点时,我们终于搞定了,我们的分析结果是43.7%,标准含量=44.0%,我们已经非常高兴了。我想误差主要是那分析天平造成的,我们实验室用的是电子天平,虽然上课时老师介绍过分析天平,但没使用过,所以对那东西不太会使用,称量就花了将近半小时。都什么年代了,还使用分析天平,我看了生产日期,xx年出厂的,看起来像古董。我问那儿的分析主任为什么不换电子天平,四台分析天平换成一台电子天平就足够使用了,他说工厂没钱。我当时愕然,电子天平能值多少钱?

20xx年x月x日,xx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xxxx)正式挂牌成立,企业始建于19xx年,原来叫xx化工厂,现在的厂房和大部分设备就是那时候建造的。

企业用地230余万平方米,现有资产总额xx亿元,20xx年销售额达xx亿元。有员工7000余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近xx人。具备产品开发、设计施工、生产经营全面管理的综合配套能力。拥有盐化工、硫化工、精细化工及化学建材四条生产主线,生产xx牌、xx牌、xx牌三种品牌50多种产品。主要产品有:硫酸(36万吨/年)、磷肥(36万吨/年)、烧碱(24万吨/年)、pvc树脂(20万吨/年)、金红石型和锐钛型钛白粉(3万吨/年)、复混肥(10万吨/年)、液氯(4万吨/年)、盐酸(6万吨/年)、水合肼(3万吨/年)、pvc塑钢型材(1.5万吨/年)、pvc芯层发泡管(0.6万吨/年)。盐酸、烧碱、钛白粉、pvc树脂、化学建材等产品还远销香港、东南亚、欧洲和南美洲地区。

新起点、新机遇,xxxx一定会在新世纪做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

xx很大,也很有实力,但我个人认为,仍然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环境问题。虽然这几年国家对环境的抓控很严,企业也投入了不少财力和精力来抓环保,但xx的环境仍然很差,空气质量极其恶劣,对周边环境伤害也很大。

其次是设备、厂房更新问题。xx的很多设备是xx刚建厂时建造的,现在还在使用,已经xx年了,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再不更新,企业将难以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最后就是精简人员的问题。精简人员也与设备的更新、自动化生产有很大关系,如果能实现自动化生产,自动化检测,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精简人员。其他车间我不知道,就我们最后三天去的磷肥厂分析检验室,就存在严重的人员冗杂问题,那个分析室至少有10人,大部分是坐在那里吹空调、聊天,无所事事,一周只去三四天。据我分析,那个分析室有三个人足矣,工作时间绝对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八小时制,而且极其轻松。

最新工厂验货转正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

获得工作经验,感受企业文化;增强爱集体、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获取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巩固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设计手机所需的资料和数据。

<>

9月4日,20xx ——20xx年9月14日

<>

⑴动员大会

时间:9月3日上午,

导师:xx,xx等。

内容:

1、宣布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各实习小组带队老师;

2、着装、安全和纪律;

3、实习形式、实习内容和目的;

4、各领导老师讲解实习相关事宜,安排行程、饭局、行程。

(二)实习内容

1、专题研究—烧碱车间

经过事业部的安全培训,我们按照培训计划先进入烧碱车间学习。烧碱车间是事业部条件相对艰苦、工作环境差的车间,学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老固碱主要是大锅煮沸蒸发浓缩,国外固碱是降膜固定。自上而下形成的烧碱由动力车间提供的中压蒸汽加热。离子膜中32%的烧碱经ⅰ效蒸发浓缩器浓缩,浓度达到39%。用二效蒸发器浓缩成50%浓烧碱,再用三效蒸发器3%烧碱达到62%和62%烧碱,最后用闪蒸器浓缩成99%烧碱,即成品烧碱,同时生产出32%、50%和62%烧碱产品。我们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半自动包装线将生产的烧碱片运输到仓库。起初,我负责在生产线上堆叠托盘。因为生产线是连续的,所以我们所有的八小时工作都是不间断的。我清楚的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不习惯,工作服都出汗了,汗水渗进了眼睛。我也清楚的记得有多少次我筋疲力尽,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在烧碱车间的一个月,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次体育锻炼,也让我们明白了很多。我意识到工作不容易,父母努力工作挣钱。我也意识到工作没那么简单。大学一毕业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是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

2、努力学习聚氯乙烯车间

经过烧碱车间,我们进行了一次很棒的体育锻炼,然后来到了pvc。如果之前的锻炼只是身体上的磨合,那么现在的研究对我们来说就是更大的考验。聚合车间包括聚合、干燥和包装工艺,以及空气压缩站、膜生物化学和循环水。技术人员首先向我们解释了聚合的核心设备——聚合釜和聚合釜的控制要求很高。1号和2号机组的釜压控制在0.9mp左右,但温度不同。1号温度控制在57.5℃,2号温度控制在56.7℃,温度在0.2℃之间波动。反应30分钟后,加入分散剂pva、引发剂ehp和cnp,压降为0.03~0.08mp时加入终止剂,由于专业的限制,我们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接触的基本都是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记忆也很大。特别是在记忆pid图的时候,一张图纸上有很多设备和几十个阀门,每个设备和阀门的位置编号以及它的管路连接都需要记忆清楚,时间有限,比较难。有时候我们可能要画七八遍才能记住一幅画。白天,由于时间有限,需要转移到现场,熟悉设备及其管道,我们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研究设备及其管道的技术、工作原理和结构以及连接。虽然学习很枯燥,但我们从不放弃,我们还是一步一步走过来,渐渐明白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工作中不能在学校学习,但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第四,经验和体会

1、这次实习改变了我的传统思维。我一直觉得我们大学学的理论知识没有效果,但是这次实习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很多技术条件都是根据理论知识确定的,所以在剩下的半年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2、通过看实际生产过程,对化工生产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做了铺垫。

3、企业的管理制度对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东安橡胶公司严格控制每一个生产环节,尽职尽责,生产有序,有利于提升公司形象,极大地帮助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4、一个集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在这方面,我们组的同学都做得很好。每天的实习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聚集,不早退不掉队,所以这次实习很顺利。

动词(verb的缩写)结束语:

这次有机会在工厂实习,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只有一个星期,但在这段时间里,在老师和工人师傅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对一些常见的理论事物有了感性的认识,觉得受益匪浅。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要感谢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感谢老师和工人们的细心指导。

最新工厂验货转正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根据高等教育对自动化专业的重视及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工厂供电课程的需求,文章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方法。

<>自动化;工厂供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

工厂供电课程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与大学生之前学过的基础理论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专业课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之类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课程都有一套理论,而供电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公式、查表,各章节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使得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兴趣。因此,探究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

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直接照本宣科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因此教学可结合社会情况以及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电力系统的构成之前可先介绍一下中外电力系统的发展史,为什么最初是直流输电,为什么现在是交流输电为主,直流与交流输电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介绍为什么发电厂发电后要升压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时候,先告诉学生目前铜是多少钱一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节省有色金属。在讲负荷计算的章节时,结合具体的计算机电量监测项目直观地说明什么叫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日负荷曲线在工厂中的作用,传统抄表方式的误差以及计算机连续采集的优点。介绍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和二次接线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到校变电所,让学生实际观察隔离开关、断路器、高压开关柜、功率表等,对单母线分段形式有一个直观认识。在介绍需用系数法时,可以日常生活中电用具为例,如一盏灯是多少瓦,让学生对教室的灯盏数进行计算,投影仪计算机各是多大功率,根据观察让学生计算出教室应该选多大的空开,应该选多大的变压器等等。通过这些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

因供电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公式、查表,容易让人感到枯燥,而课程的顺序一般也是依照工厂供配电初步设计的步骤进行的,教程对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工作人员可能效果会更好,但对基本没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尤其对于仅有32学时的课程设置,更应有所取舍。比如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一章,对于变压器的台数容量选择原则以及变电所一次主接线应该详细介绍,而电压偏移及改善措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讲透,这种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单介绍即可。还有短路电流一章,分析了短路过程的暂态过程之后直接介绍标么值法求取短路电流,学生很多都不太理解,如果先给学生介绍了有名值法,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了用有名值法在不同电压等级电抗还要换算,而用标么值法则省去了这个步骤,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

工厂供配电课的内容较为繁杂,虽然难度不高,但涉及的内容很多,既有公式,又有图表,单一的板书式授课或纯粹的多媒体教学都不能够满足其要求。应灵活教学,以电气设备及其选择为例,如介绍电弧的基本知识时,采用视频资料,不仅能形象展示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介绍高压开关电器,则需要通过视频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开关柜的外形、结构、动作原理。介绍断路器的控制回路的时必须展开接线图才能为学生分析合闸过程与分闸过程,这种涉及实物、构造、动作过程等内容的课,用课件和视频结合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当推导一些公式时,用板书推导更能让学生对公式的思路有更清楚的认识,比如三相短路过程的简化分析,单相负荷的计算等内容。因此教学应采取多种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

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一次综合性的总结,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工厂供配电设计的知识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般来说供电课程设计多是针对变电所的设计,要求学生以电气设计部分为核心,学生可通过查阅工程设计手册和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确定电气主接线方式,主变压器的容量、数量的确定,负荷分析及计算,以及短路电流的计算和变电所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在选择时对电气设备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校验,完成相应图纸的绘制,课程实践应多鼓励学生发扬合作和创新精神。综上所述,工厂供电的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能力,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并能将实践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更能清楚地了解这门课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应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学好这门课。

<>

[1]弋东方.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孟祥萍.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吉来,黄瑞梅.高电压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