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优秀9篇)

  • 上传日期:2023-11-23 01:04:56 |
  • ZTFB |
  • 10页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形成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主题。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参考他人的观点,但要注意保持独立思考。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一

为期一周的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就要结束了,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让我收获了许多。在培训学习专家和其他老师理念的过程中,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此,简单概述本次学习的体会。

首先,作为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以往的历史课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历史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新课改中,我们实行的是一标多材,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会有些许的不同,而高考却是依据课标而非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一个观点:历史的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是讲授增减的唯一依据。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针对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决定每节课之前,将课标内容首先在黑板上标出,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课标理念贯彻进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民主气氛。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中。

不过,在这次的远程培训中,我和其他一些教师一样有着不少的疑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难度颇大的挑战。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教学观念,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个过程必定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同时,新课改一切都是新的,缺乏足够实施案例,因此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不断的探索与提高。

其三、新课改过程中,新课标相应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评价制度无法统一。对于一线的教师怎么教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这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决,那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二

20xx年第一学期,我有幸的参加了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班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历史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经过几个月的培训,不但使我提高了认识,而且使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下面对此次学习总结如下:

由于工作在农村中学,对于现在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情况的了解,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学习,对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清楚知道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让我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在“国培计划”的学习中知名学者、专家讲座、培训学员同课异构、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交流、教师自主研修等,让学员多层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

1、专家学者强大的'感染力。授课专家不是史学泰斗,便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年青还是年老,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些高尚的品质:刻苦钻研、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实事求是、对教育事业充满了务实求真、沉着冷静。这些专家本身就是让我们学习的典范。

2、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所有专家的讲座,都体现一个“真”。作为历史研究或是历史教学,一定要尽可能追求和逼近历史的真实。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地搜集史料,复原史实是历史教师的责任。然而,教育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导向性,应选择主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引领孩子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3、做一个不断学习的历史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担当责任,适应改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从立德、立行、立言发展自己。

4、做一个开放性、研究型的教师。做一个开放型的、研究型的教师。教师要快速成长,必须开放自己。通过这次学习认识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名师,相信这将为学习成员带来强大的优化资源,参加学习学员一定要利用这个平台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只有研究才能促使教师从教书匠转化为能师,甚至是名师。所以学习结束后,我们应努力进行课题的研究,深入思想,提升能力。

1、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通过这次学习,发现教育的需要远见卓识的。每位专家精彩的讲座,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高的认识。对历史思想方法的探讨,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从各位专家的亲身体验,从国内教育到国外理念,让我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2、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今后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历史教学工作。

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在学习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的扑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上。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中小学正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因此,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其宗旨就是试图通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就如何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我校确立的实验课题是“构建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时间是20xx年——20xx年。

二、研究目标。

20xx年——20xx年,以教师发展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员培训为主线,建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目标一:建立共同远景,促进教师从“适应性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每周的业务学习,明确内容,强化措施,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的..。目标二:建立团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从一个现实的人向.想目标不断逼近,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体备课和自主学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目标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提供一个民主的、平等的、双向沟通的良好学习氛围,为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坚持岗位练兵,开展各类教研课竞赛活动,使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三、研究内容。

(一)构建教师教育发展体系1、探索与寻找教师教育发展培训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并在实践中推广。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训的模式与策略。3、探索研训一体化培训的有效模式与策略。(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探索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的培训内容,构建开放的“以人为本”的培训内容体系。2、探索教师内需性培训的培训内容,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体系。四、研究重点1、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校本研修,即“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运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体推进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课程通识培训项目、新课程学科培训项目的持续发展。2、教师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的角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指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3、端正教师善于合作的态度。

人的合作能力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

当今社会,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再也不大可能完全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而必须依靠.个科研小组——也就是必须依靠.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合作能力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合作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间的合作需要我们教师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其次,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与帮助。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因素,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另外,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争取家长对新课程的认同,这点尤为重要。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要经常向管理者汇报和阐述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尝试和困惑,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4、激发教师积极反思的热情。

教学反思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怎么提高,怎么发展?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教师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二是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三是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教师工作要有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

经验从哪里来?教师的经验主要从实践中来,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所思所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提出,在教学反思中学会设计;在教学反思中学会交往;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这说明,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书,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想、所悟,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反思,努力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成为新课程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师。

新课程中的四个关系和四个强调: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课改的需要。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书,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才不会不断的重复,才会不断地总结,不断的反思。这就是教育科研的起步,是教育科研的基础。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实验主要.取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言谈自然实验法为辅的实践研究。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四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新课程研修,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研修,我深感现代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新课程研修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程注重学科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往往只是单纯地记忆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然而,新课程的理念是融合学科知识与实践,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程研修中,我们参观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场馆,例如博物馆和实验室。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应用,并且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非常有帮助。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打算更多地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然而,新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在研修当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再次,新课程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我以往的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背诵知识,而缺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然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在研修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学习方法和策略,如阅读技巧和思维导图等。通过这些学习,我发现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显著提高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巧。

最后,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只重视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在研修中,我们参加了一些综合素质培养的活动,如实践操作、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等。通过这些活动,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展现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通过这次新课程研修,我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教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五

20xx年x月高中新课改将在我省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除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培训外,还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了解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特别是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3、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六

实施新课程以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个要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而且是四个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具体地说,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课程的确定性比较明显,从课程的内容、教材、标准到考试都是统一的,全国各地没有多大差别。而新课程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它不但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而且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不同年龄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上课;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为教师留有很大的余地;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查资料,补充教材的内容。正是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了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课堂教学才焕发出了光彩,才更可能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这种复杂多变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尤其强调教师要具有对教学起实质性作用的“实践智慧”。

由于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可以说,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能力发展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有学者指出,教师的能力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教师的能力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新课程改革,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教师的能力发展。我认为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教学人员,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仍然是知识的输出者和重要的源泉。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自主学习将成为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角色应适时地进行转换。教师实际上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同时,教师应扮演“学生的导航者”的角色,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等。

(二)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信息社会里,教育的一个最主要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进而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整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要顺利完成这个角色转换,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并且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三)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被大大地拓展了。终身教育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作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学生只有拥有了终身学习的方法,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自主地踏上学习和创造的征途。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意识,做到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作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使学生成为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的人。

(四)教师是因材施教者。

当今社会,个性化教育取代整齐划一的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信息社会是一个以人的个性化为基础的社会,它需要的人才是多个方面、多种类型和多种规格的。适应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原来强调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来安排教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五)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这不仅是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自身专业成长的要求。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教师的专业学习应该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和生命过程。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究竟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我认为教师在终身学习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努力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六)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

兴起于美国、英国的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批判了传统的工匠型教师,要求把教师培养成为反思型教师。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变化,人们开始更为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反思的教学和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了,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

总之,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变革,不断地孕育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一方面要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给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提供的各种机遇,推动自身专业素质发展。为此,我们需要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不断地寻求专业发展机会,探索专业发展的路径,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完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素养,进而达到更好、更有效的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目的。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七

为期一周的新课程标准培训结束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却好像又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新课程标准培训会上,北京的刘坚教授讲了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父亲的脚后跟》。内容是:儿子经常跟在父亲身后来回于城里乡间。当有一次天黑了,父亲又急着给生病的母亲送药的回家的路上,儿子找不到父亲的脚后跟,在岔路口大哭。直到父亲回到家发现儿子走丢了,顺着哭声才在岔路口找到了儿子。后来,儿子想:如果有一次让“我”走在前面,父亲只在“我”找不到正确的路时指点一下,“我”也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触。学习又如何不是这样,只有我们让学生走在前面,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发现,自己学会学习,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们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大胆放手。

二、个人业务能力又进一步得到提升。

不论是课堂语言还是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都受益。以前,我只会从电脑上下载一些课件,做一些简单修改。上课时往往被这些课件束缚,自己的设计思路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培训中学习了幻灯片和flash动画制作后,我就可以实践着按自己的思路得心应手地设计课件,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三、要学会深入课标本质,灵活运用教材。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适应新教材,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总之,培训中各个异彩纷呈的讲座,让我更明确了课改的方向,更坚定了课改的信念。我会以这次培训为起点,踏上更广阔、更光明的课改征程。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八

我国的传统教育学观点认为,教师的职责只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观点仅仅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递者,将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功利化、工具化,在漠视教师教育技能专业性的同时,抹杀了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创造个性,更难奢谈教师专业发展。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甚至一度内化为全体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这一局面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有所改观。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渐入国门,深刻影响着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教书匠”们开始了深入的反思和大胆的探索,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满足于“一言堂”式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努力在教材之外加入了自己创造性的思考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同时尊重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了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这种角色定位上的转变,反映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伴随着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认识也渐趋全面、深刻。如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应当在时间上贯穿教师从业过程的始终,更应当是涵盖教师师德水平、职业能力、学识水平、创新意识等的综合素质的变化提升过程。

二、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从重知识传授向重认识提升转变,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深入调研和分析当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视学习能力培养等弊病和问题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从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尤其是在一些对识记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往往为了追求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成绩选择突击记忆和题海战术,从而忽略了对知识点本身的理解,虚高的考试分数掩盖了学习上存在的盲点和薄弱环节。针对这样的问题,《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3、从重师道权威向重教学相长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教师定位、教法推介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解放了师生双方的思想和手脚,使教师们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互助提高;使学生能够“放开胆子”想,“甩开膀子”干,不盲目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4、从重单一提升向重综合发展转变,着力改革片面的评价、甄选机制。

一直以来,因为有中、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以分数论英雄”的畸形评价系统,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不断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我们的'社会在选拔、任用人才的评价标准上同样以学业成绩为最重要指标,这样片面的评价机制导致我们的素质教育“常谈常新”,难于真正落实。

新课改针对这一弊端强调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注重在学生成长、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不仅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通过跟踪访谈、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考察学生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将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自我提升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我们的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领会、迅速调整、积极适应,才能在对新课改各项目标要求的全面贯彻中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跨越发展。

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在一场名为“学习”的伟大实验中大有可为的研究者。我们的教师要想参与到这场伟大实验中,就必须以平等的姿态,依靠严谨的学风,广博的学识成为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又要努力使自己从一名能够“教会学生”的教书匠成长为一名“会教学生”的研究型教师,要把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教学活动同样当做一次次伟大实验,不断总结教育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使教书育人从自己谋生的手段转变为乐在其中的终生事业。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以往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模式为以实践促进认知的学习方式,这种认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既为我们教师的知能结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教学模式的老教师形成了一种倒逼态势,一方面促使他们摒弃刻板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愿,使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在全新的教学互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新、生长和创造。

3、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教育评价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新课改倡导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也促使以往教师教育成果评价过程中校方“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所改观。由于在课堂管理和组织中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学校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单元也因为各自教师的不同执教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风格。加之在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中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并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性因素,在教师教育评价中也再难用“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指标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在新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必须同样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变他因评价为自我评价,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评价机制贯穿始终。这中评价机制将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反应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学校制定课程计划、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真实可靠的调查依据。

1、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课程改革方案制定和推行的现实基础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参与和协助,它的成功都是不可想象的。“广大教师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将成为课程改革目标达成的重要条件。”[1]一线教师作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际执行者,这个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课程改革的成败。诚然,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不可能等到有一批业务素质完全与改革要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出现后才付诸实施,否则任何改革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我们的教师素质总要或多或少地落后于改革的期望,但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应该控制在一个可以把握、并有望不断缩短的范围内,保证既可以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有力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又能够借助改革的实施让教师看到自身专业发展的希望,使得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伴随改革的持续深入而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课程改革方案制定与推行的现实依据。

2、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更高层次师德水平的支撑。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往往比学识水平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改所倡导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正需要有一批师德高尚、勇于担当的教师队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身作则的熏陶渐染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而要打造一批这样的教师队伍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切实保障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观、学生观;要完善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将师德考核列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建立“能进能出”的双向任用机制,营造紧张有序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2)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更扎实的业务素质作基础。没有技艺娴熟的工人们添砖加瓦,万丈高楼也仅仅能够停留在梦想的蓝图中。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展开的“大学区”建设就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益探索。通过不同地区的资源共享和人员合作,使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质的课程资源,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有效平衡了各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争做潮头的引领者,正如前文所述,把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当作一次伟大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在不断的实践与调整中获得业务素质的提升。

五、结语。

课程改革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伟大的社会实践,反映了教育事业自身不断扬弃、勇于更新的可贵精神。面对新课改语境下的无限机遇和重重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必须有不断探索、敢于破立的勇气和自觉。只有这样,才能在重重挑战中实现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磨练一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教师队伍将新课改的美好蓝图变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石鸥,段发明.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契机[a].中国教育学刊,.33.

[2]陈子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行为转变[a].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18.

[3]蔡其勇.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a].中国教育学刊,.47.

历史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九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参与者——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课改浪潮下潜藏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一线教师应进行怎样的调整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试图从课程改革的新特点、新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以及二者的相互适应性等方面探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为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和促进教师发展进行一次浅显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