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就业企业心得体会及收获 走访毕业生心得(5篇)

  • 上传日期:2022-12-24 06:15:34 |
  • ZTFB |
  • 10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走访就业企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交通各执法单位要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转变重管理轻服务观念,强化执法为民和服务群众意识,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探索改进服务的新思路、新方式、新举措,切实提高交通执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全面改善执法队伍形象,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

(一)强化政策服务,深化普法工作。要切实把大走访活动与普法工作结合起来,全面了解道路运输企业执行公路法规制度情况,介绍相关政策,分析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共同研究解决措施。对于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地方政策,要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坚决把国家和省市促进物流业发展、服务群众出行的要求贯彻落实好。针对企业对法规政策和执法工作的误解,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解释工作,保证法规政策执行到位。

(二)强化业务服务,严格规范执法。要切实把大走访活动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重点是与规范交通执法专项整治行动统一起来,严格对照专项整治行动“十不准”纪律,排查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行立改。要主动向企业公布并介绍业务事项和办理流程、权责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以及行政处罚和行政检查事项清单。交通执法单位要落实好执法公示的有关要求,做到执法权力全公示、执法过程全透明,扫除执法监督盲区。通过业务服务,深入推进各类违法违规执法行为的自查自纠和查处整治,推动执法服务再上新台阶。

(三)强化需求服务,推动转型升级。要切实把大走访活动与回应社会关切结合起来,了解企业的愿望和诉求,尤其是当前制约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动征求企业对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执法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建立沟通协商长效机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全面落实“放管服”有关要求,从企业最需要的地方改起做起,不断转变理念,改进方式,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助力道路运输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强化行风监督,加强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交通执法领域的政风行风建设,主动邀请行业从业人员作为行风义务监督员,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促使执法人员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杜绝以权谋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路交通执法队伍。

(五)强化服务监督,提升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服务效能建设,依托12328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建立公路执法监督举报平台,积极受理服务对象的投诉举报,及时反馈处理意见和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

各单位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深入企业和运输业户,广泛宣传执法服务工作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流程,认真倾听群众需求和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紧扣大走访活动目标,围绕活动主题和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一系列接地气、受欢迎的活动方式,做到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成效明显。重点开展五类行动:

(一)实行“领导大走访”。全市交通系统各单位要组织安排负责同志定期到企业走访,起好引领示范作用。

(二)实行“送法进企业”。积极联系本区域公路运输企业,通过走访调查、举办普法讲座和政策课堂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也可以利用重点道路运输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的宣传栏,开辟法制宣传专栏,普及交通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

(三)实行“执法开放日”。定期邀请媒体记者、行风监督员、道路运输业户代表,到交通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等执法服务现场,通过“跟队行动”、“驻站体验”等方式,一方面监督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亲身感受执法、全面了解执法。

(四)实行“开门评执法”。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评议会方式,主动汇报工作情况,虚心接受质询和监督,争取理解和支持。也可以在门户网站开辟“开门评执法”专栏,通过互联网与各界人士实时沟通交流执法工作情况。

(五)实行“上门送服务”。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帮助企业疏通发展中存在政策法规障碍,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做企业的贴心人。鼓励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建设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

公路执法服务大走访活动自20xx年11月18日开始,至20xx年8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方案制定阶段(20xx年11月18日至11月底)。各单位要全面摸查本区域道路运输业户基本情况,结合本地突出问题,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主体、主要任务、开展形式、时间要求等,部署开展大走访活动。

(二)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11月31日至20xx年7月31日)。根据实施方案,开展集中走访,主动接受监督,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即时整改相关问题并健全完善有关制度,确保大走访活动取得实效。

(三)第三阶段:总结完善阶段(20xx年8月1日至8月31日)。认真开展总结工作,深入分析研究本地区公路执法存在的问题,总结提炼大走访活动形成的有效工作方法,推广先进典型和成熟经验,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大走访长效机制。

<>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大走访活动,是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执法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为加强组织领导,市交通运输局成立了公路执法服务大走访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各单位要参照成立活动小组,并于每月底前向市交通运输局报送大走访活动进展情况,要创新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制定本区域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以服务促进执法,以执法带动服务。

(二)精心组织,坚持问题导向。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把大走访活动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创新大走访活动的内容、载体和方式,确保大走访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三)主动服务,务求活动实效。要尽最大努力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及时明确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明确解决问题的责任人员,明确解决问题的具体时间,使执法服务大走访活动真正成为为群众解忧、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

(四)加强宣传,接受社会监督。活动开展过程中,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组织形式进行集中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将群众满不满意、社会认不认可作为衡量大走访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在推进过程中增强企业和运输业户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五)完善机制,认真总结提高。要加强工作督导和检查,确保执法服务大走访活动落实到位。市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对执法服务大走访活动进行明察暗访,并根据明察暗访情况进行通报。要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

关于走访就业企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我校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发送调查问卷。团队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0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23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能够全面地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看法和了解。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为我校大学生。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从调查的数据看出,大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由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一致造成的。我们主要对这四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

我们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60人之中只有2人认为当前形势还是较好,有9人占调查的15%认为还算正常的就业形势,而其他50人占总体的83%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到压力重重。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受访者中有仅有2人不了解、一人认为其不重要,而认为重要的占到调查的75%。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其中认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认为自己专业较有前途的则达到36位,占所有调查者的80%,仅有6人认为本专业很没前途。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3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4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5%,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还会不断有一些工人下岗或者失业,这批人的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比较大。比如说大学生,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的。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在600万人左右。第三,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里就业。基于这三条原因,做好就业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当前社会普遍压迫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他们的能力还只浮于理论上,社会经验不足,处事和办事能力不够,况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学生,供大于求从而造成当前的局面。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2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第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自主创新经济,但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问题,这种情况说明发展自主创新经济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文件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可以检验党的发展方针。

第二,重要的问题是,教育之本是育人。教育产业化要“正义”,说法可以不改,但含义要矫正:教育产业化是为社会生产人才。那种为学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产利润,应该叫做“教育资本化”;现在许多学校名曰“产业化”,实质资本化。而社会培训机构被“产业化”人士评为资本化,是为自己谋利益,却为市场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贡献。像我们最熟悉的北大青鸟教育就可以称得上it教育航母。教育改革要拨乱反正,要改变对学校乱扩大升级,对学生“广种薄收”的状况;要学习培训机构,根据社会发展的进程需要,决定学校培育人才的结构,各专业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

第三、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问及到,毕业后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时,有15个人认为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最要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而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看轻。在大学生考虑工作的地方时,20个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则选择回家乡,38人则是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对于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则只有2人选择。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占总人数的33%。调查中他们普遍感到经验不足是造成他们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因素,约占50%。除了这些方面,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

(1)、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他们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楚的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到共赢。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强、基础实、理论深、技能佳,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能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打基础、创条件、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要有意识的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3)、调整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直面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下,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理,放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旧知识分子偏激心理,不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只是极少数),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还应在大学时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早做好职业规划,并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奋斗。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些兼职工作,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全面掌握知识,以便在各行各业都能够快速接手工作。同时大学生们也应避重就轻,不要总涌往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而且薪酬待遇普遍高于东部,为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一个单位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充满激情、有闯劲,富有创新精神,而且理论功底扎实,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对他们适当加以培训,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再次,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别出现面试事心里紧张表达不清等情况)。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关于走访就业企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一、调查说明

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本次调查通过对学生和企业的双向了解可以促进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几率。

1.1调查目的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以尝试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建立一次沟通对话的机会。从而能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调查时间

20xx.4.09----20xx.4.14

1.3 调查对象

1、长春各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

2、企业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1.4 调查数据

大学生数据:共收集有效数据600份

企业hr从业者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数据:80份

二、调查摘要

2.1针对大学生

2.1.1基本情况

关键词1:不自信

6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式“十分严峻”,其余35%为“有点严峻”,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毕业生对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不自信;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44.21%的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方面表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中国报告网),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在引进大学毕业生后,如何吸引、保留人才成了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2:不满意

6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很不满意”或“不满意”。学校急需对就业指导进行改革,从而使之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

其他

与06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

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时间,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所以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学生[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比例增加较快,.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应下降,与06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在校大学生中的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06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篇二: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论文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大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大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从总体情况来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大。

为了促进广大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

“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 由于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 尽管我国大学大量扩招,每年生产出大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大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大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大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临近年底,大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访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大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大热,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大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大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 。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大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大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 。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大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 ,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帮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帮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见图2):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查结果见图3)。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

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见图5)。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详见图6)。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详见图7)。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走访就业企业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为了深入推进石鼓区“百村(社区、企业)千家大走访”活动开展,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两型’惠民生,争当发展排头兵”,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组织局机关干部带着真感情,推行真举措,贴近农村基层,走进企业车间,走访慰问群众,厘清基本情况,解决棘手难题,融洽干群关系,以高效务实的作风赢得基层群众及帮扶企业理解和支持。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科学部署,确保活动高效开展

全区干部“百村(社区、企业)千家大走访”活动动员会结束后,局党组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就活动实施具体细节逐一进行探讨,畅所欲言,达成共识。3月8日上午,我们召开全局干部动员大会,对活动开展进行全面部署安排。

1、确定指导思想。在充分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认真思索后,贺水源局长倡导以“六个一”贯穿走访活动的始终,即要有一腔热情、派出一批干部、集中一段时间、坚持一定走访、办好一批实事、保持一流作风。要求全局干部把“大走访”活动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充分认识这次开展“大走访”活动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政治热情做好这项工作。

2、组织工作队伍。在工作队的组建上,我们做到既保证人员数量充足,更注重人员质量与年龄结构。为此,我们设置“门槛性”指标,筛选工作队员,经个人踊跃报名、局党组资格审查等流程,按照区委的要求,选派干部数不低于单位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最终确定刘运国等六名有农村工作经验、吃苦耐劳的同志作为工作队员,并由贺水源局长、张莉萍书记亲自带队,区人大副主任刘策富同志全程参与,并负责活动总指挥。

3、制定活动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整个活动为期二十天,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我们对整个活动进行周密安排,制定了工作方案,要求实行一天一小结,一周一讲评。同时,要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建立完善有关活动日程安排表、征求意见汇总表等基础台账,确保活动开展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声。

二、深入走访、摸清民情,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我们深入农村基层,企业车间。坚持自带铺盖,自带经费、自带资料、自带工具。不打扰群众生活、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工作队足迹遍布莲花塘村13个村民小组及青蛙皇子服饰公司,徒步行程达1000余公里。组织召开座谈会六场次,走访群众200余户,发放《20__年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明白卡》等宣传资料430余份,征求意见表380份,通过20天的走访活动,工作队基本摸清联系村、企业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群众反映的最突出、最急迫的问题。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及建议,安排专人收集和整理。能当场答复的,就实事求是按政策要求予以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就详细记录在册,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后给限期内答复。真正做到了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反复的收集整理后,总的归纳为莲花塘村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莲花小学与角云公路相连通村公路水泥硬化;二是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特别是村道两侧白色垃圾成堆;三是扒泥塘杨昌福等20名特困户及五保户生活困难问题。青蛙皇子企业遇到的“瓶颈”问题,是因用工荒所导致的招工难。工作队员对于反映的问题,原原本本在民情日记详细记录,并就解决措施逐一进行研究,积极创造条件予以解决。

三、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在整个走访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真感情,解决问题动真格,尽其所能,多措并举,努力让基层群众、帮扶企业得到真实惠。

一是坚持领导带头,以模范带头行动推动“大走访”活动。局长贺水源、党组书记张莉萍坚持带头走访,工作队员留村住宿超过规定天数,同时,统筹安排下村人员,确保财政工作与大走访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二是坚持真干实干,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化解基层困难。在大走访活动中,我们已经投入资金45300元,解决基层反映实际困难三起,其中:发放年王塘组杨如忠等20余户困难群众慰问金4000元,为高老屋组朱章东同志购置木床一张,为高老屋组朱宏德同志解决照料陪护病人所需器材一套。为莲花小学与角云公路相连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工程争取到位资金4万元,并承诺修路资金缺口将在两年内给予解决。公路硬化工程已于3月29日正式开工,如天气晴好且施工进展顺利,预计将在4月上旬前建成交付使用。另外,为解除招工难的困难,经过与石鼓区人才市场反复联系,区人才市场免费为青蛙皇子企业在网上发布招工信息,为其在人才市场内制作移动广告牌一块,并且邀请该企业参加3月28日的“化解企业用工瓶颈,争当排头兵”专场招聘会,三管其下,丰富信息发布媒介,拓宽招工渠道。进一步缓解了该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有力的促进企业有序,健康发展。

关于走访就业企业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

就业工作一直是我系工作重心,系部专门成立了以系主任刘x、书记邓x为组长,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就业领导工作小组,下设了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主任杨敬亭为组长的就业工作小组,配备了就业专干,还配备电话机、电脑、打印机等必要办公设备,争取了新花卉基地多媒体教室、一教教师休息室作为招聘会洽谈场所。根据就业需求,还专门成立了20xx届毕业生学生就业小组。通过纸制通知、系部网站、飞信、qq群等多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

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度每学期研究部署我系就业工作,特别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全系师生进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扩展和就业市场开发,就业工作小组主要建立就业工作档案,做好就业工作会议记录,负责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和组织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下拨就业经费专款专用,并从系部创收经费中支持就业工作。

<>

从我系专业当前就业形势出发,制定了年度就业工作计划、总结、就业指导工作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

1、我系就业工作围绕学院招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中心,按时上报计划、总结、就业率,高质量完成上报材料及数据。毕业生信息、就业方案报送准确,无漏报、错报现象,纸质及电子文本数据准确规范。

2、就业协议书管理严格,无借用、乱用协议书现象

3、时刻掌握毕业生详细就业去向情况,所有就业证明材料上交及时,整理规范

4招聘会和需求信息发布及时,渠道畅通,由就业专干负责,并及时做好公司人员的接待和招聘会现场秩序,无学生、用人单位投诉。

<>

1、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重点加强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自主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我系20xx届毕业生中共有40余名同学参加了村官和各级公务员考试,4名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到西部去”和“到基层”去的号召,积极应征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15名同学顺利通过“专升本”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学习,目前还有数名同学积极准备20xx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2、为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专门召开20xx届毕业生安全离校工作动员大会,为学生讲解离校手续的办理程序,在整个离校过程中,我系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全部文明离校。

3、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系从大一新生进校就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模拟职场的锻炼,大三离校上岗前接受专家就业讲座、面试技巧的指导学习。

4、我系每年都会针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为他们面临的就业过程中的困难进校指导和解决,切实做好贫困家庭的就业工作。

<>

就业形势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制定年度就业市场卡设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今年暑假刘唐兴主任、邓建平主任、邓灶福书记就前往武汉、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就业就业考察和就业市场卡设。20xx年下学期邀请12家新单位来我系招聘,提供了216个实习就业岗位。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园专场招聘会,要求就业专干必须到场坑待公司工作人员和维持会场就律,资助组织召开了23场招聘会。

制定了《植物科技系教育教学与学术成果奖励办法》,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全系教职工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与就业做贡献。将市场开发与教学、科研及系企合作结合起来,形成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或就业基地64个。

<>

根据我系专业,及时搜集就业需求信息,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收集需求信息岗位634,远远大于我系应届毕业生469.

利用植科系网站平台,并于学院就业信息网链接,通过网站信息全面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

在20xx届毕业生在返校期间进行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典型事迹材料及对学院评价意见和召开校友座谈会,形成了书面调查分析材料,在应届毕业生上岗前下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及专业的评价意见,在返校期间收集,并形成书面调查分析,做出我系毕业生总体的评价。

认真开展了就业理论研讨工作,积极撰写研究论文,王伽撰写了《贫困生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杨敬亭老师撰写了《金融危机下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都针对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

<>

我系根据新时期就业形势的变化并积极利用现代通讯平台开设了新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如飞信、qq群、系网站、职教新干线等平台发布信息。

系部领导重视就业工作,一是设立专项经费奖励教职工积极提供就业信息,校企合作单位,形成全系教职工积极投身于就业工作中来。二是系领导通过走访市场,现场调研,校友走访等方式开阔就业市场,稳定了我系岗位需求量并提高了就业质量。

<>

通过全系教职工的努力,我系20xx届538名毕业生顺利离校,就业率得到99.2%,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为90.5%,在往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升;20xx届毕业生也分大专业相继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针对20xx届毕业生组织了1场中型招聘会、20场余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实习岗位,截止12月7日,我系就业率已达到73.5%。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7%,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100%,积极为专科生专升本创造条件,20xx届毕业生考取专升本15人,占我系毕业生总人数的2.8%。

自评总分95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