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14篇)

  • 上传日期:2023-11-20 13:49:58 |
  • ZTFB |
  • 8页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或学习经历的深入思考和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效果。通过阅读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相信您会对写作心得体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一

2022年x月x日,在xxx工作室的组织安排下,我参加了xx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专题培训,受益良多。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结合自己以前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要尝试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初步体会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勤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把自己当成学生,想学生之想,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让学生在愿意甚至是期盼的心理下去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这只是我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能边教边学,与其他教师互相切磋,越做越好。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二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组长、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xx教授作《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的主题报告。xx教授从课程修订的依据、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精准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xx教授从课程修订的依据、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精准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xx教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阐述了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方案的修订是落实中央要求、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求,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此次“新课程新课标”修订,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个部分解读了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xx教授深入浅出地从两大突破和两个推进,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导向”“增加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四方面解读了课程标准的亮点。最后他强调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改变,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在此过程中,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下午的培训中,xx师大xx教授做了《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解读》的报告。xx教授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词、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实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改革三个方面进行精准解读。

其中,xx教授指出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中“育人为本”、“核心素养”、“综合化”、“实践性”四个关键词,值得高度重视。学校制定课程实施的方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保证地方课程规范开设;保证校本课程合理开发。他强调本次课程内容修订没有弱化学科知识,而是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学科核心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项目或任务等学习活动中,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xx教授的讲座使大家对新方案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为下一步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新方案,执行新课标奠定了基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本次培训活动,我在专家的引领下,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接下来我定会不畏跋涉、积极进取、育人为本,以实际行动把新课标、新思想、新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充分理解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三

学习本就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一旦停下来心里面开始时有一些失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不及时跟上就会让这种失落变成空唠唠的,随后的延续会让自己感觉无所谓。

学习就是坚持,只有坚持才可以获得成功。

我仔细观察内容。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这一点,应该是我们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十分明白的。我记得看到一篇于漪的文章,老先生在里面先说道,上个世纪的教育教学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培养了很多人才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一点我想我们必须认识清楚,这是一种极为正确的论述。

这不是在歌颂应试教育,也不是在与现行的素质教育唱反调。我们应该明白,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变化。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毋庸置疑,上一个世纪的经济和环境与现在的经济环境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上一个世纪的的教育教学也是符合当时的要求的,而且也是为我国积攒了丰厚的成功经验。

其次,才是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不是在否定国际的先进经验,而是在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是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但是要符合我们的国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可以更加顺利。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我们是在借鉴理念,并不是在借鉴具体的做法。不论是《放牛班的春天》,还是《第56号教室》。这里面的做法并不一定特别适合我们的实际,但是其中的一些理念是十分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这种经验,是来自我国一线教学的70年经历的积累,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水分的实践。而“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的“理念”含褒义,是绝对正确的,可以做为真理、道理来形容。

这种学习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学习,是对实质内涵的学习,并不是依葫芦画瓢,也不是画虎皮,而是画虎骨。

对于这样的学习,我想说的一点是国际的月亮很圆,但是也很远。我们只有学好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才可以将圆的光芒学好,而不是光秃秃的只是学习外表,造成虚假的繁荣。

国外也有很多好的理念,我们应该认真地选择和甄别。拿来主义的标准是符合实际,而不是统统的拿来。

“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我们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自以为是,而是敞开胸怀,学习对我们最有用的,而不是学习所有。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所有就是什么也学不会。

怎样才会更加适合我们的国情呢?这也是我们新中国第一代教育者积极研究、努力实践的的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很多人在质疑高考和英语教学。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高考的选拔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寒门学习有了抬头之日,也让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坚实,对于知识的普及是十分有益的。英语教学的实施,也帮助我国的各类人才,认识了更多的国外先进文化,同时也帮助我们甄别了是伪曲直。

所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必须要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才可以成功的。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科更加具体,也更加丰富。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狭义的讲,物理学就是一个专业,可以分几个研究方向:物理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量子信息、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等。但是如果讲广义的物理学,可以包括:理论物理专业,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凝聚态物理专业,天体物理专业,核物理专业,大气物理学专业等。从这一个实例上看,我们的学科是越来越丰富和具体的。但是现在又有一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并不是单一学科的事情,而是各个学科的综合贡献,缺少了哪一门学科,我们的研究都会失败。

以航空航天为例,它需要“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环境与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专业的合力。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有美术设计等专业并没有列举到其中。

所以,我们现在在教育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课程综合性。我们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将语文、数学、英语、道法、科学等学科完全割裂开来。语文当中也有一些数学的问题,数学里面也有一些语文的内容,尤其是现在很多道法、历史的内容中出现很多文学性很强的知识,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具有综合性。

我们现在的学科学习中,如果单单地割裂开来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学科理念的伤害,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我们可以看一看,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内容。

最为明显的是历史的学科内容。历史学科的学科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时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根据通史叙事的结构和7-9年级的学段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跨学科主题学习,共七个板块。”

所以,我们在科学课教学中应该关注到综合性。

我在讲解议论文知识的时候,会用数学的三角形全等或相似作为示例,进行讲解,这样做孩子们会很新鲜,也会有很强的认知。

另外,学科的实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的学科都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去实践,不是只有劳动学科才可以实践的。有很多老师在反映,孩子们怎么教也教不会,我在和这些老师的沟通中我反问道:“你讲的最基本的都可能在孩子们的脑海里都是虚无的,新知识的建立需要旧知识的迁移,你认为孩子们会明白,可是当大多数孩子们明白后,个别孩子还不明白。他们的智商又没有问题,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些孩子脑海中没有一个相对应的旧知识进行迁移,自然就不会明白新知识,而最初的旧知识就是实践操作所得。”什么是直线,画一下可能会明白,但是什么是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就需要知道一个实践性的概念。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为了让我们明白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的概念特意倒着我们,让我们拿着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从xx小学到xx村的距离。虽然是半天的实践,看似内容不多,但是我们在这些方面再也不会出错,因为这些定义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被我们深深地掌握了。其实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生物、地理,还有物理、化学等学科都需要一些具体的实践,才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真实的了解生活,认识真理。如果没有实践的佐证,定义、推理和现象是很难被一个人理解清楚的。比如说圆的面积、周长,物理的有关现象,这些多需要孩子们具体的操作。

其实,我们在教育史上有一处败笔,那就是数学问题中的“鸡兔同笼”和“进水防水”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生活实践的,也是没有具体操作性的。所以,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已经被推翻了。

我们的课程内容,在选材上也将会更加具有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仅仅是可以具体的操作,还有具体的认知等等。

课程的变化必将推动育人方式的变化,这是一个必然关系。而育人方式的变化,也必将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的。

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而在2022年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育人方式,必将转向立德树人。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加注重课本和学科本位思想,但是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我们将会更加强调综合式的育人方式。比如说我们的研学,研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多素养,多能力的综合。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加侧重个体的学习,但是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将会更加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让人逐渐恢复成一个社会性的物种。所以,在2011版和2022版都在降调“协作探究”,并且2022版将会更加侧重。在传统育人方式中,以重复性作业为代表的重复性。学习育人是一直被我们诟病的,在新的育人方式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体验式的育人方式和渗透式的育人环境,在我们的课标中我们将“学习群”等概念加以“延伸”。我们还会把被动学习,提升为主动学习。

其实,我们现在的“双减”也好,还是我们教育方针的变化都是为了改变育人方式,让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性和可以适应未来人才竞争的人才。如果再仔细地看一看,教育发达地区的考试内容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想为什么xx人上xx大的分数低,教育过程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这些变化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上述教育方式的变化,其实就是在努力地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在课标中的教学评价的变化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有力的带动课堂,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教师应该“低下身子”去备课,去研究学生等等,这都是教育实践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就是关注学生的背后环境。我们只有将学生的背后环境,纳入我们的备课范围和评价范围,孩子们才可以以更加有效地投入到我们的学习当中。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相同的,只有关注个性,让孩子们多样化学习,才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发展潜力。而关注多样化的学习和孩子们的发展需求,才可以让孩子们避免平均式的发展和平均式的培养。我们的国家课程也好,还是我们的地方课程都应该更加丰富,这种丰富是适合孩子们丰富的特性,而不是随意的丰富。孩子们的课程丰富了,我们在孩子们的发展中就会发现更多的孩子特性,也会让我们的评价更加有效,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教育教学科成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加有兴趣。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我们已经比我们更加优秀了,怎样才可以将他们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可以将他们的成长和我们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一起,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在我们的课堂只有提供更多的时代特征,我们的孩子们才会在我们的时代课堂上有更多的学习主动性。

试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们在观看“天宫课堂”时的表情和我们上课时的表情一样吗?不一样。虽然xx不是老师,但是他的课堂足足吸引着每一个孩子,这就是对我们的提醒。

再想一想,疫情期间,我们是不是开展着各种各样线上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不是也让我们的传统教学和育人方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呢?这都是时代的特性,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适应时代特性,才可以让我们的教学吸引孩子们,让孩子们再次回归到我们的课堂。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四

2022年x月x日,在xxx名师工作室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专题培训会的网上研修活动,收获颇丰。

“上午的培训xxx教授以《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为题,从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作主题报告。“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首先,xxx教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阐述了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随后,xxx教授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个部分介绍了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本次修订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xxx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导向”“增加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四大亮点。他强调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改变,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其中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在这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良纸笔考试,推进表现评价以及探索技术支持的过程评价。

下午,xxx教授以《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解读》为题,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基于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处理和呈现,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

如何理解课程内容结构?

xxx教授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我们所说的内容课程中的“内容”到底指什么。一般情况下,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学什么,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是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作为基础的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三个结构组成。

第一个是横向领域结构,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并行设置的科目,以及学科内部不同的领域,如语文学科中的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

第二是纵向进阶结构,学科知识要一级一级往上学,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进阶。

第三是纵深表里结构,从横向,到纵向,再到纵深,是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结构。

xxx教授指出,我们要重视的是里层的学习意义,这是最能够回答“知识最重要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这个内涵价值包括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动机、学习体验、认识成就、能力高度、情意态度、身心和谐、精神境界等。

表层的知识形式回答的问题是“用什么知识育人最有效”,具体而言,不同学科特定领域有着各种不同符号系统和逻辑形式,包括术语、概念、事实、公式、图谱等。

xxx教授特别强调,一些学校探索的“深度教学”,其实是个误解,只是把特定领域的术语、概念等符号系统搞得很深、很难。其实,不论多深多难,都仅仅是表层,并没有深入育人价值的内核。“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标准,明确按照“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来展开和说明课程内容。完整的课程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习对象即对象性内容,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学习过程即过程性内容,就是怎么教、怎么学。学习结果即结果性内容,就是教出什么来、学出什么来。对象性内容可以一模一样,规模化地进行统一讲授,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只能因人而异,必须设计每位学生卷入其中的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做中学,用日常教学中,往往更重视对象性内容,而忽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xxx指出,现在必须从理论认识上将原有单一的对象性内容迭代,升级为对象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内容概念。

本次学习之后我对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并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新课标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同时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这对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单元学历案”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要应该勇于创新,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小部分教学改革,进而对新课标得出自己的再领悟,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摇篮。

2、反思改革教案的重要性,要从实践中总结反思、提炼经验,教案修改也要与新课标改革相伴同行。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心中有“标”,树立教学的大局观,才能在更新教学理念、拓宽学科育人功能上不断有所进步。

3、课程以育人为导向的理念,育人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素养是在解释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注重采用问题解决的综合表现来界定,要增强学生认识世界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4、学业质量标准评判对自己的启示,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放在知识点掌握和学业成绩上,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创设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从做中学和悟中学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让学科知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嵌套叠加,增加操作性、具身性和体验性,整个教学从知识传递型教学转向知识建构型教学,突出学生与学科知识的意义关联和价值关系,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增值。

总之,一天的学习,得到的引领和自己的感悟很多,课程标准变了,今后的教学也要一点一滴地变起来。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五

《教育惩戒》这个话题一直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对其进行过讨论和探讨。而最近,我也有幸读了一本名为《教育惩戒》的书,深入探究了这个话题,获得了一些新的感悟和体会。

在书中,我了解到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用无害、安全、合理、合法的惩戒手段,对不良行为进行纠正、警示、惩罚和教育,以达到规范行为、塑造品德、提高成就的目的。

但是,教育惩戒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惩罚,它更多的是以教育为主,将惩罚与教育相结合,让被惩罚的人在痛苦的同时学会吸取教训,改正错误。这样,被惩罚的人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以及不良行为会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三段:理解教育惩戒的价值。

通过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教育惩戒的价值。对于学校、家庭、社会来说,教育惩戒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观念,增强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信念。在学校里,教育惩戒可以维护教育秩序,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在家庭中,教育惩戒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起规矩和秩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在社会方面,教育惩戒可以维护法纪和社会道德,促进社会稳定和安全。

虽然教育惩戒具有很多积极意义,但它也存在很多问题。对于一些错综复杂的情况,如果使用惩罚方式不当,不仅容易误伤受惩罚者,还容易带来很多负面后果。比如,有些教师采用惩罚方式过于严厉,导致受罚学生心理受创,产生叛逆心理;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采用体罚,结果伤及无辜,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在使用教育惩戒之前,应该量力而为,多思考、细化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惩罚方式。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惩戒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要认真对待,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注意在实践中,掌握好度,不要滥用惩罚,并且要注重惩罚与教育相结合,让受罚者真正吸取教训,树立起正确的法律、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有序地发展。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六

多少年来,教师惩罚不听话的孩子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作为我们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哪一个不是从小在父母和教师的“棍棒”之下成长起来的?我清楚记得小时候家长会以诚心诚意的口吻请求我的老师:“李老师啊,孩子不听话就辛苦您使劲打,要一直打到听话为止……”老师是真的听取了家长的意见。但是我很感激我的家长和我的老师,是他们精心的付出才有了今天健康完整的我。

后来,不知是谁提出所谓的“赏识教育”,说什么“好好子都是夸出来的”,孩子在家要父母夸、爷爷奶奶夸、姥姥姥爷夸、七大姑八大姨夸,在学校要老师夸、同学夸……我认为这些言论都是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但是很多家长都信以为真了。您试想,一个孩子整天被夸赞声音包围着,他的心智能健康地发展吗?他们得到真正的快乐吗?他们能独自承担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吗?他们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祖国栋梁之材吗?他们一旦在校遇到挫折或者被老师批评就会抑郁,就会寻死觅活,更有甚者,家长会追到学校问责教师,甚至殴打老师……这样荒唐至极的事情屡见不鲜。导致广大教师们整日“提心吊胆”,不敢充分自主管理学生,生怕给自己招来“祸患”……这一切都是不良教育风气造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良的教育风气呢,因为教师的手中没有了“戒尺”,教师说话变得不“硬气”了,教师俨然成了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了。

2021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对于广大教师朋友来说,真是“教师拥有惩戒权,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针对规则的颁布,我表示赞成。这条规则让广大教师朋友在行使惩戒权时有据可依,有法可依。而且此规则所称的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由此可见,规则的制订是以为了“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行为”而制定的,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但是“惩戒”不等同于“惩罚”。我认为“惩戒”的重点应该落在“戒”上,是教育者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手段或者方式让学生引以为戒,“戒”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而“惩罚”的落脚点是在“罚”上,如体罚、变相体罚、身体上的惩罚和心灵上的惩罚等。

规则的第十二条中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下列等八条不当行为”。这也是在给“惩戒”与“惩罚”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我们广大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也得严格把二者区分开来,不要混淆二者。

就算教师对规则的内容烂熟于心,那么在行使惩戒权的时候就不会再一次的“引火上身”了吗?是否会有家长为了护短再一次的“强词夺理”呢?比如把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劝导”说成“当众侮辱”他的孩子,把教师让孩子做的“书面检讨”说成是对孩子的“千字文变相体罚”等。

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在规则正式执行前还得扭转家长的育儿观念。要让家长明白老师都是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这么做的,要让家长明白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要遵纪守法,孩子从小更是要有规则意识、法治意识,自己孩子在校违反了校纪校规就要按照规定进行惩戒,孩子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应有的责任。“规则意识”“法制意识”不仅要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更要让它深入家长们的心中。这才是教师能够有效顺利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可靠前提。

规则中的第四条说到“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其中“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个影视片段,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老和尚带着小和尚过着安静的生活,一天小和尚在水边玩耍,看到青蛙,就把一块石头绑在青蛙的身上,看到青蛙挣扎游水,小和尚开心极了;小和尚看到小鱼,又把石头拴在小鱼的背上,看到小鱼艰难地游着,小和尚开心极了;小和尚又看到一条小蛇,又把石头绑在小蛇的身上……老和尚在高处的岩石上打坐,目睹了小和尚的一切,却没有说话。

老和尚命令小和尚:“背着你身上的大石头上山去解救这三只无辜的小动物,如果有一只小动物因你而死,你的心里会永远背负着一块大石头。”最后只有青蛙奄奄一息,生命尚存,小鱼和小蛇早已死去。

小和尚因为自己的顽劣让小动物无辜送命,自己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谴责,他坐在一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深思。这场深思直达他内心的裂变处。

老和尚是多么高明的智者,他是我们教师的榜样,他在小和尚犯了错以后“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小和尚)过错程度相适应”,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这是正确有效运用教育惩戒权达到的良好效果。

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惩戒的教育的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是需要惩戒的。教育是一门艺术,而教育惩戒权又是教育中尤为特殊的一部分,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规则,又要灵活运用、重视实际方式与方法。学校和教师要会用、善用、慎用教育惩戒权。我们坚信,在社会、家长的配合下,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七

《教育惩戒》这部电影,刻画了学校教师在应对学生不当行为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惩戒的结果。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电影观影,更重要的是对于教育惩戒的思考和体会。本文将基于电影《教育惩戒》的内容,从多角度出发,对于教育惩戒所带来的启示和感悟进行探讨。

在影片中,大部分电影观众都会同情主人公,认为他是对的。但是,从学生和一些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更像是一种激起学生反感的表现。教育惩戒不必是唯一解决方案。在处理学生行为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寻找自我认知并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帮助。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问题角度出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

第三段:教育惩戒需要平衡。

电影中,教师是一位激情洋溢而又热心的人。他对学生激情陡峭,并格外重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他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并对学生采用较为严格和专横的措施。在实践中,教育惩戒应该平衡激情和理性,同时协调学生对成绩的追求。

第四段:教育惩戒需要家长和学生的参与。

教育惩戒的持续性需要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的所有方面的支持。许多电影观众并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到惩戒,而这种行为会在家庭中引起矛盾。因此,教育惩戒应该在学生、接受惩罚的家长和教师之间达成一致。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教育惩戒是提升英语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五段:总结。

在教育惩戒这个话题上,校内和校外都有不同的看法。为了使教育惩戒更具可操作性,它只能在实践中展现出效果。毫无疑问,教育惩戒是看待学生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电影《教育惩戒》就是提供了一种让我们思考教育惩戒的途径。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八

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施行。该规则在明确中小学教师可行使多种教育惩戒手段同时,也为惩戒权划出了“禁区”“红线”,同时赋予学生、家长申诉的权利,并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大部分教师和中小学生均表赞同。

“我和同学们一起根据规则有关内容,制定新的班规。这让班级管理更加有底气。”广州荔湾区南塘大街小学六一班班主任李雅斯在惩戒规则实施首日已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学习。

南塘大街小学六一班莫晓璐说,规则实施首日,有同学上课吵闹,老师先是提醒劝阻,对仍不听劝阻的同学,老师增加他的作业。

“我觉得罚抄写,罚背书,罚做卫生,只要不是太多,是可以接受的,不能接受的是打骂等体罚。”多名小学生告诉记者,大多数同学认可规则确定的惩戒方式。

部分教师感觉进行教育惩戒时更有底气了。“以前有调皮的孩子,我们请家长协助管理,家长说让我们罚站,但学校又不允许。现在明确了规则。”一位五年级小学班主任对记者说。

同时,记者了解到,对规则明令禁止“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身体伤害,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等“划红线”内容,大部分教师和中小学生均表赞同。南塘大街小学六一班学生谭晓洛说,最担心因犯错被孤立,严禁“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这条规定让他放心了。湖北小学家长张女士则表示,“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的规定比征求意见时“适当增加运动要求”更稳妥。

“不好管”等问题无法短期内消除。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有规则做“靠山”,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好管”“管不好”的问题恐仍无法短期内完全消除。

多名教师表示,学生个体感受差异大,拿捏惩戒“度”稍有不慎,对学生、教师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规则规定,为避免危险品入校,可翻看学生书包。但我担心一旦误判,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李雅斯说。

平衡“合规惩戒”与“责任焦虑”难。“教育惩戒可能引发部分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惩戒力度和处置方式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引发家校矛盾,还可能对教师造成伤害。”广州沙面小学副校长黄宏杰说。

“有些学生心理十分脆弱,一旦惩戒后发生了自残、自杀、抑郁等情况,教师很难说清楚责任。”为多所学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曦说,厘清惩戒行为责任的前提,是在教育惩戒中实现“过罚相当”,但当前“过”与“罚”是否相当却难以量化,这成为落实规则的一大难点。平衡与家长教育理念的分歧难。多名受访中小学校长表示,部分家长见不得自己孩子接受任何惩戒的“玻璃心”往往成为依法行使教育惩戒的重大障碍。

有老师告诉记者,规则规定对“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可以实施必要惩戒,但“故意”一词难以确定,容易引起教师和家长间争议。常见的情况有因家长擅自免去孩子作业引发的争议等。

最适合的惩戒方式需不断探索。

多名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强调,教育的目标始终是立德树人,即便惩戒也要尽量“小惩大诫”、因材施“惩”,这要求教师们不但要依规“好好管”,更要设法“管管好”。

“比如有学生出现不文明用语或行为,让他们背论语可能比简单罚站更有效;对于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也应考虑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李雅斯认为,合规是前提,最适合的惩戒方式仍需要教师根据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探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建议,要对广大教师群体进行普法教育和规则的学习教育,提升相关培训效能,全面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博士后谈子敏表示,应建立教育惩戒权的监督、救济机制,如在学校中建立方便、简易的学生投诉通道,利于学生维权;明确惩戒权不当行使给学生造成侵害时的法律救济途径;对于教师依规行使惩戒权而遭受处罚的情况,也应建立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

“家校互动是很重要的,充分沟通有助于消除矛盾,形成教育合力。”黄宏杰建议校方应做好惩戒行为备案以及效果跟踪记录,以便家长全面掌握情况,教师也能通过这些记录更好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采用最优教育手段。

教育惩戒权都有哪些新变化?

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罚。

幼儿园小朋友和特殊孩子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有些惩罚,老师不可用。

新规则提出了“八不准”,比如禁止“身体伤害,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明确了惩戒和体罚之间的“红线”。惩罚熊孩子也要“家校协作”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九

自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更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性课题。由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出台。

新版的《方案》和《课标》出台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相应,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都积极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解读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指南,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掌握,并深刻领会。便于记忆,整理如下:

1、课程改革的一个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课程教材的两个作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课程改革的两个方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准。

3、人才培养的三个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本次修订的三个原则: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课程方案的三个变化: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

4、课程改革的四个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四个举措: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教材编写的四个原则: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时代性。课程设置的四个变化: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5、课程教材的五个体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课程标准的五个变化: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课程改革的五个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整合而,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教育改革的五个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五个步骤:科学规划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强化专业支持,健全实施机制。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

今天看到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的修订原则,其中有三条,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坚持创新导向。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才竞争更多的则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们怎样引导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修订中要考虑到的。

我们的目标导向具体是什么呢?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在这一段论述中,我首先注意到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就像这句话一样“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和国家最高层次对一项教育政策进行的推动。我们再回头看“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里面提出了,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不用提出别的观点,就这一点可以明显地确认到“双减”政策。所以,我们在后面的教育实践中,应该注意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确认新的《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应该是对“双减”的又一次助力。这一句话也不仅仅是在指向“双减”,还有我们的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从2014年开始谋划,到2015年出台,再到2017、2018在社会上被普遍认可。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很多教育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核心素养。所以,这一次的《课程方案》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再一次推动。

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就是“八个明确”第一,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有很多人认为这“八个明确”和我们的教育并无太多关系,可惜理解错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点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集体发力,不能在任何时候掉队,这是一次新长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实现共同富裕,也需要我们教育的基础支撑,需要我们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合国家发展和人才竞争的人才。“文化自信”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教育不能再次出现,蒋方舟这样的人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这一点,需要我们教育能够培养出自我认识、自我革新,以及壮士断腕的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既能够守法遵法的人,也要培养出建法立法的人。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军队的发展更加需要我们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提出的时候,或许你不认同,但是现在呢?面对疫情和战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是越来越重要了。突出党在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党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应该信仰党。我常说我们的教育和宗教相似,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信仰党,相信党的执政能力。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我们思想的积累的顺序,也是我们传递价值观念的顺序,更是我们在课堂内容中的价值解读。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教育灵魂就应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

在一次培训中,有老师问我:“如果我在课堂上不知道讲什么了,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不知道讲什么,是你对文本不熟悉,或者是对教材编写意图不熟悉,另外一个就是你的备课不充分,你应该将书中的一个点讲成一个面,你应该多读书,只有读书才可以丰富课堂。如果你真的没有内容可讲,一定要讲爱国。”

我想我们在孩子们的课堂上,应该将家国之爱分享给孩子们,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

再回头看这里的排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包含着从新中国成立时代到现在的一系列先进文化。这一文化是根据中国不同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不同的国情所产生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拥有中国发展印记的文化。我们的孩子应该学一学,只有学习了才会有社会主义认同,这是很重要的。现在的xxx等就是对社会主义文化没有认同的。

中国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种重要资源。我们现代社会已经非常安宁,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安宁的中国,这个世界并不安全。那么我们就应该将中国的先进的革命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这种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哪怕是我们课本中出现的毛泽东诗词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对孩子们的鼓励性也是巨大的。

新中国从哪里来?新中国从苦难中来。中国的伟大复兴从哪里来?从苦难中起步,从团结奋进中开始,从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中来。我们中国的先进革命文化就应该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只有知道这些,才会勇敢的拒绝和制止那些流言蜚语。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认同。

如果我们对中国革命不认同,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随便地诋毁我们的革命历史?我们的长征精神?这些都是英烈的鲜血,这些都是革命的精神,这是不容我们诋毁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深厚底蕴。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继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民族的未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学习。比方说临城县现在开展的“学成语明法理”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借助成语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国的孩子必须认识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对传统文化认同,才会对中华民族认同。而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朴实的、精彩的文化基因。比如说我们的“天下大同”、“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时新民本”等等。我们应该将这一种基因深深地根种在孩子们的心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母体,但也有别于这两种文化,所以我们更应该将其融会贯通。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xx大学眯眯眼事件等,这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些不自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需要一些新文化帮助我们创建更加适合我们的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埋葬。如果不是疫情,我们对中医的认识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现在疫情还未结束,我们国内就有一部分人开始攻击中医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被xx老师在春晚小品中说了出来,但是到现在我们还应继续努力。

家国同当,家国同担。

我们很多学校都开设着爱国主义课程,我们也有很多学校都自己制作了爱国主义的校本书籍,还有很多学校将孩子们带进军事博物馆进行参观。我最认同xx中冒着雨雪、踏着泥泞,徒步xx公里去往山河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这不是作秀,因为这是从xx年开始的,持续并不间断。

国家安全应该是一个重中之重。学校常常讲安全,生命是安全,家国何尝不是最重要的安全。大厦倾覆,焉有完卵。所以,我们应该将这样的国家安全课上得更加有情怀。

国家安全,也不一定就是打打杀杀,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样的课程,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和责任感。我们还可以讲种子安全,这是一场没有任何硝烟的战争,却也是国家的生机所在。我们还可以讲“回形针”和“ngo”等等。现在的中国并不能高枕无忧,哪怕“风平浪静”我们也要居安思危。我们的经济贸易战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有一些比较掣肘的环节,我们国家还需要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人才出现,我们还要实现民族复兴等等。

其实国家安全很简单,每天升降国旗,这就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这些文化既是历史,又有未来。它们有历史的厚重有历史的辉煌,也有历史的悲哀,但是它们更应该有的是未来的辉煌与灿烂。我们的教育不就是应该将这样的文化传递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沐浴这样的文化更加坚强和伟大。

我常常给我的孩子说:“如果你要信教,那你就信中国;如果你要信神,你就信中国共产党;如果你要奉献,你就在中国,如果你需要偶像,那就是中华民族。”

生命安全与健康,也是我们教育,应该向学生提供的重要教育思想。怎样做是是安全的,怎样做是有伤害的。疫情期间,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这一生命健康课好好地上起来。我们能不能戴好口罩,我们能不能合理的保持间距,我们能不能将情感和安全、健康做好调整等等,这都是我们应该做好的教育内容。有的老师看到这一内容后,直接想到了我们的生物学科,可是这就与生物学科有关吗?不是的,它与每一门学科都有关系。

我们在语文上要引导孩子进行合适的表达,我们数学上要引导孩子进行安全数据的比对,我们英语课上,要引导孩子们学会使用更多的语言;我们物理上,要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物品使用;我们体育上,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救等等,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色彩。

这样的内容应该讲得有声有色。中学生对烟有好奇心,拒绝是很难得,那就不如进行一番试验,网上的实验很多,而我ie造作也很简单。我们可以实际操作,这样做会让孩子们的认知更加真实,真实的才是最震撼的。

夏季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我们怎样帮助孩子们进行避险,这也是我们要做的。我前几年参观一所学校,早上七点半刚刚进入学校就听到了一阵警报声,孩子们纷纷按照规定动作逃出教室,孩子们到达预定地点,接着就是升国旗。我感觉很新颖,不仅仅进行了安全教育,更是进行了爱国教育。

xx县xx中学xx校长加固了“豆腐渣”教学楼,4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在大地震中,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没有一人在地震中受伤,这就是生命安全健康的教育意义。其实,现在近视防护也是很重要的。

在“坚持目标导向”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有了警醒“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我们将这句话反过来说,变成问句——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是什么?它的答案就是我们上文的文化与思想。

将这些文化思想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就是认真学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中,延伸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有人可能会说这就是政治取向。但是我认为这是“养其根,俟其实”,也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一

最近看了一本名为《教育惩戒》的书籍,对于其中关于孩子教育的内容,我产生了很多感悟和思考,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惩戒与教育并重,才能有效引导孩子成长。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惩戒和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惩戒不是简单的惩罚、强制和压抑,而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理解错与对、对与错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教育的指导下加以改正和避免。只有在惩戒和教育并重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孩子成长的作用。

第二段:坚持行为主义教育方式,避免说教和情感干扰。

在孩子教育中,坚持行为主义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行为主义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审慎的行为管理,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的惩戒采用的是行为上的限制,避免对孩子的情感干扰,让孩子在没有沉重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快速改变行为。

第三段:平衡教育中的权衡。

在教育中,权衡是重要的。在惩戒与教育中,要保持公正和平衡。贯穿于教育过程中,平衡的权衡能让教育更加有效地引导孩子成长,避免孩子的性格受到剧烈的情感波动和过度惩戒教育的影响。

第四段:强化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意识。

孩子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孩子的责任感。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支持和引导,而作为父母、老师,我们要重点关注和引导孩子的责任意识。任何一次不规范的行为,孩子都需要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而是要使孩子认真对待所承担的责任,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第五段:教育孩子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教育孩子行为规范,同时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为了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明智、具有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意识的人,我们需要把惩戒和教育相结合,采用正确的方法以及坚持的态度,引导孩子自觉的遵守文明规范,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以实现自我自觉,自我规范的管理。

总之,在孩子教育中,惩戒与教育是一体的,不能单靠惩戒来解决问题,只有以教育为主,以惩戒为辅,才能够真正引导孩子成长,并且培养出一个健康、智慧和能力的孩子。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二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在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待中终于面世。新方案中更加明确的培养目标、更加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九年贯通的课程与学业标准,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对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度融合,为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径。我们要研判校情,统筹谋划,锚定改进领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强自我评估,以创造性落实新版课程方案为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能力。

义务教育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突出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提出五大基本原则,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面向未来,进行了课程系统化的设计。

当前教育实践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现象,比如学段断层、三级课程设计系统性不够、面对不同的学生需求针对性不强等。学校课程建设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聚焦国家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落实;“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学校实际和回应学校每一个孩子的真实需求,强化针对性。既要充分发挥国家课程的主体性和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补充拓展功能,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要建立必修和选修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新方案为学校预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间,为更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在xx十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xx十一xx实验中学针对初中学段的特点,开展了积极探索,围绕育人目标,将国家主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特长赋能课程三级体系整体设计。用丰富的课程尽量覆盖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孩子打开视野和边界;用多样性课程,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说明新方案是可行的,更加符合育人规律。

新方案中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把劳动课程单独列出,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双减”的要求,转变讲授式的被动学习,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高阶思维与能力,必须从改变学习方式开始,特别是打破学科边界,打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打破时间、地点束缚,提供更多元的资源支撑,用最适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学得更好。

跨学科任务式学习把真实的问题引进课堂,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挑战,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紧扣课标的学习量规和成功标准贯穿其中,培养自我评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开启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比如,xx十一xx实验中学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产品《校园监控系统改进建议》,成为学校安全管理改进方案,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思维品质。这种学习超出学科本身,能更好发挥其综合育人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思维视野。

新方案实施,关键是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要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帮助教师打破竖井式分科的边界,提升跨学科学习设计能力;抓住实施中的关键点,如作业设计、学习任务设计、考试与命题、多元评价方式等,通过项目研究进行突破。发挥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学科大教研机制,培育先锋学科,搭建分享平台,把教师培养成学习的领导者。

我们要牢牢抓住新版课程方案实施的契机,全面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能力。用勇于改革的创新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三

日前,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该《规则》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主要有哪些内容,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相关人士。

《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规则》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规则》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同时,根据程度轻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严重教育惩戒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课后教导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参加游览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诫、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等。

《规则》强调,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下列行为: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反复抄写,强制做不适的动作或者姿势,以及刻意孤立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因个人情绪、好恶实施或者选择性实施教育惩戒;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其他侵害学生权利的。以此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规则》也同时强调,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规则》还明确了教育惩戒的相关救济程序,并鼓励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雏鹰实验小学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近期,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于2021年3月1日执行。

学校召开领导班子会,于麾校长带领班子对“教育惩戒”的定义、行为,结合教育实际工作进行详细的解读,对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的原则、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形、实施教育惩戒的方式与方法、学校制定校规校纪的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

在教职工大会上,祝洁副校长为全校教师解读《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不同性质的行为,明确禁止了七类不当教育行为,划定教师行为红线,规定了对越界教师的处罚方式,方便各方监督。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规则》,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对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为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惩戒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

各学年、学科组召开教师座谈会,通过学习和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做好学习笔记,分享感受。每一位老师都深刻领悟到,惩戒不是树立威信的法宝,而是以教育为出发点,在有法可依的范围内达到教育的效果。

《规则》出台之后,给了老师教育教学中的安全感,在实施惩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正当权利都需得到维护。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要坚持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同时惩戒也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双方权利的同等保护,这也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

学习之后,受益匪浅。充分体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敢用惩戒权,善用惩戒权,慎用惩戒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正确地惩戒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适当地惩戒教育还有利于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身错误。

组内老师在认真学习了《规则》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最大的感受就是:规则出台,让大家心里会一些底气,对教育惩戒进行定义,明确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的方式,这样在处理起问题时我们有规可依。其实在日常跟家长的沟通中,不少家长也认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当包括惩戒部分,因此《规则》的出台也让家长对孩子可能受到的惩戒更加清楚,这样也可以减少与学校之间的纠纷。但规则是冷的,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鲜活的。所以我们仍要有爱心、有温度,要用教育智慧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爱是前提,惩戒是手段”。惩戒是为了完善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好。如果一个孩子的成长阶段,不管其行为的正确与否,遇到的全是表扬,那么这个孩子在将来遭遇挫折时,有可能就是手忙脚乱,被动无措。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老师用一定的方法制止和消除学生不当行为,锻炼学生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

《规则》的颁布,回应了社会比较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也是第一次以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规定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学校、教师实现教育、管理、评价的具体方式保障,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具有育人属性的方式。组内老师在讨论时都不约而同谈到:在以前教育惩戒没有度,到现在孩子犯了错,老师不知如何处理,这个规则的出台很及时,为教师依法依规进行教育惩戒提供了依据,也理清了惩戒与惩罚之间的边界,对惩戒的实施范围作了更明确的界定。我们更应当重视家校协作,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形成合力,一起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促进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适当保留对学生的惩戒,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也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让学校和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和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共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营造“文明、整洁、健康、温馨”的翔园。

教育惩戒解读心得体会及感悟篇十四

今天学习学习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中的,主要变化一节第二部分——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其中的强化育人导向,引起了我的注意。首先这句话是关于课程标准变化的第一点。我翻看过2022年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我也感受到了育人导向的变化,但是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放在第一点,也是让我震惊不少。

为什么要强化育人导向呢?

我想有一些原因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在2011版课程标准当中,我们将“育人”指定为三维目标,对于人进行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关照。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们的三维目标过多的集中于第一维,也将三维的融合简单地割裂为三个方向。这里只是三个方向而不是三种层次。如果是层次,那么会呈现一种递进的状态。一旦递进,就会有先后。如果是立体的,那么我们用坐标轴来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一个点,这个点有xyz三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三方面综合到一起的。可惜我们只是在一个平面进行了三个方向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备课中是有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老师都将第一维、第二维当作重点讲。而且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第一维和第二维都是对知识技能的分析。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向我们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以纠正三维目标在实施中的不足。

社会的变化也迫使我们,对课程标准的育人导向再次审视。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可以用日新月异来表示,这种速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没有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的课程标准在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我们的统编版课本就已经开始试验。这也为我们课程标准再次重新编订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信息的速度,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方便,也为我们教育教学留下很多隐患,比方说孩子们的个性更加独立,孩子们的价值观更加需要我们去呵护。现在在各种信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不加筛选被孩子们看到,随之而来的就是性表现、青春期表现等等的提前。面临这样的事,我们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呵护,更应该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认识到。

时代所赋予孩子们的时代个性也更加凸显。比如说孩子们说脏话,这是孩子们对话语权期待;爱表现、人来疯等等,是孩子们渴望受到更多的关注;独自思考、走极端等等,是孩子们对自己认识的一种探索。

时代的不同,我们的孩子也有不同的表现,我们还以之前的观点和目标去培养,这就显得十分的不合适,我们应该更多的从这个时代关注孩子们的人格价值观念。

我们应该怎样强化育人导向呢?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这就是答案。

我们的各个课程标准在育人目标上,应该跟随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这样做不是分化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而是对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将培养目标深化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细化和具体化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想,这是国家层面最近一次对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作出的指示。教育方针是我们的方向和指针,但是却不是我们的具体做法,所以我们的一线老师要深刻学习,认真落实教育方针。

有人说教育方针很简单,但是大道至简、大美无形。越是简单的,越是丰富。我们的教育方针也是根据社会的形式,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也在逐渐的完善和适应新的社会形式。

怎样细化和具体化教育方针呢?我们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育工作的政治属性,把握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显性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隐性价值,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要在微观上把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且把微观和宏观统一起来,坚持为人民服务。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教育方针的重大而明确的指向规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这就是让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形成全面发展的育人新途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性人才保证。

我们具体的应该怎样细化呢?那就是五育并举,从培养教师开始培养学生,建立一个渗透式的育人环境,在各个学科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点,帮助学生完善学生核心素养等等。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是一个非常浩繁的工作。但是怎样优化需要我们各个地区从实际出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更是我党真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党在不同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有了不同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实运用。而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认识。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是我们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原则。这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而优化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了。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知识本位时代,这个时代的教育为我们的提供了很多机会,我们的教育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刻。

然而我们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让我们的具体环境产生变化。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开始了新的变化,就在这一时代我们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学生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落实“立德树人”,也就是在将教育方针具体化。

也应该很明确地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我国如此,世界也如此,美国也在新时代提出了“21世纪技能”,澳大利亚也提出了“综合能力”等等。

我们经历了知识本位时代。由于受到了“争分夺秒”等思想的影响,我们出现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教育理念,所以,在我们教育上就有了师生争分夺秒,获取更多的知识的现象。但是这种几何式的增长,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在核心素养时代,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具体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在课程设计中甄选概念,也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甄选教学目标,将我们的主题教学和我们的基础性知识教学有效衔接。既可以让基础知识的共性教育扎实,又可以让主体性的内容有效开展,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

当孩子们具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后,并不一定是个性的随意成长,而是要有方向与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比方说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完善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语文学科则需要体现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历史学科则需要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入手。

这些学科素养的内容不是随便制定的,而是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真分析,还要综合学科的特点等进行的组织。而这些组织也好,学科素养的设定也好,都是将学科内容和育人目标重重组合,在你无声无息间就已经开始育人。

在部编版的教材中,我们发现很多课文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比方说《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内容在学科之间被调换或者是同时出现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我们在优化内容的组织形式。

现在的道德与法治与从前的思想政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的看似很简单,却是在着力培养人的价值根基。高中的道德与法治却实让老师们都很难理解。我想这种理解不是内容的难,而是我们对法治的不了解。所以,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促进我们自己和学生个体对法治的认识。

我们在小学六年级,就出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治概念,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将这一概念当做考题一般的讲解,而是需要去我们将这样的一种理念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逐渐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认识我们的国家。这是国家意识的引导,而非考题的知识点。

所以在立德树人方面我们更应该将一些素养内化外显。这种内化外显是一种内心认同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心记忆和外在回答。

所以我们的优化内容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考察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应该是更加合理的。在以前的学习中,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学校十分懂礼貌,但是在校外却和校内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打的学校变成了孩子们的展示台、表演场,所以这里有一种作秀的成分。

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是真实的,过程是善意的,最终也是美丽的,所以我那们的教育教学应该更加真实。这种真实应该是从始至终的。

怎样才可以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怎样才可以更好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怎样才可以将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我们的育人目标相结合,再次优化我们的内容组织形式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跨学科活动。

科学学科的课程内容: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

我们再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这一学科的学科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为了实现本学科的学科素养,我们也需要一些跨学科的学习。

在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我们要面临的一大课题,这些课题的实践也带动着,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