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 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怎么写(7篇)

  • 上传日期:2022-12-23 18:35:29 |
  • ZTFB |
  • 10页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一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系统共有的

(二)过程与方法: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防止高空坠物。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有句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从物理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搬起的石头有了做功的本领,它就具有了能,这种能我们称为重力势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物体重力势能发生变化时,必然牵扯到重力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

图7.4-1:重力做功=

图7.4-2:重力做功=mgcosθ

图7.4-3:本图中小球做曲线运动,怎样来求解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

这三个运动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我们得到的结论: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点与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运动路径无关。 表达式

练习1:下图表示一个斜抛物体的运动,当物体由抛出位置1运动到最高位置2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运动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时,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运动到位置3呢?

由1至2重力做功

由2至3重力做功

由1至3重力做功为零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它一方面与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因此,我们把物理量叫做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的重力与所处的高度的乘积。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与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

重力势能的单位: 焦耳 符号是 j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即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由低处运送到高处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说一说,并回答上面有关问题。

如果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有关,能量变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练习2.质量是100 g的球从1.8 m的高处落到水平板上,又弹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所做的功为多少?球的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g取10 m/s2)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相对性 。重力势能与高度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相对性。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平面 。在参考平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在参考平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正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大;在参考平面下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负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小。

参考平面的选择是任意的,选不同的参考平面重力势能是否相等?重力势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据图,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平面的选择

小球在a处的重力势能

小球在b处的重力势能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的功

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增量

桌面

地面

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

例1在离地80 m处无初速释放一小球,小球质量为m=200 g,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参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势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处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内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势能的变化.

解析:前2s下降了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内的位移 m

第3 s内重力做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势能_______,且减少了_____j。

例2如图5—26所示,质量为m物体静止在地面上,物体上面连着一个直立的轻质弹簧,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现用手拉住弹簧上端,使弹簧上端缓慢提升高度h,此时物体已经离开地面,求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体离开地面后,弹簧的伸长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物体上升的高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1.重力做功的特点: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2.重力势能:

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4.重力势能是相对的 ,正负表示大小。

作业布置:

课本61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板书设计:

7.4重力势能

一、重力的功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1.重力势能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

与物体的路径无关。 但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

2.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二、重力势能

四、例题讲解

有关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二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

<>

1、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

<>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1、教学反思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反思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但可以提高物理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通过物理课案例研究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通过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可以及时的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这才是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总之,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有关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三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缺憾。好的课后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那么怎么写教学反思?从近两年我担任x年级物理的教学任务的反思中,归纳了几点:

<>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一章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活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活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

在x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地教学反思。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有关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四

<>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库仑规律的定性和定量探究过程。

(2)库仑定律的内容、公式和使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类比法比较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控制变量法探究库仑定律的探究过程。

⑶类比点电荷和质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⑵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

1、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入课题。

2、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库仑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库仑定律的结论。

本节课整个过程的设计,渗透着科学探究的思想,能够让三维教学得到很好的实施,让学生通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

感应起电机、球形导体、静电摆

<>

引入新课

1.自然界存在几种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么样的?

2.引导学生看多媒体演示。

既然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决定于那些因素呢?

下面我们利用科学的探究的思想,分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来探究一下。

一.定性探究

1.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展示多媒体课件,提问让学生提出猜想。

2.问:怎样用具体的实验去探究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的猜想涉及到了两个物理量,那么用什么方法去进行实验探究呢?(控制变量法)

3.下面我们就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1)在带电物体靠近小球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细线的偏角增大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多媒体演示小球的受力分析,分析偏角与电荷间作用力的关系.

(3)在起电机给物体充电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定性关系。

4.得出结论:①两电荷间的作用力,随距离增大而减小;

②两电荷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增大而增大。

早在我国东汉时期人们就掌握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定性规律,定量讨论电荷间相互作用则是两千年后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库仑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探究三者的定量关系。

二.定量探究

刚才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间距增大则作用力减小,电荷量增大则作用力增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物理情景呢?

多媒体提示:如果把上面结论中的电荷量换成质量呢?

1.分析问题:万有引力的变化规律与电荷间的作用力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万有引力的公式,大胆地猜想一下电荷间作用力的公式。

2.提出猜想(类比):

那么我们这样猜想的公式是否正确呢?要想验证我们的想法,需要进行实验探究,我们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3.定量探究三者的关系:

库仑当时在探究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库仑当时的有关情况。

(1)探究f与r的关系

问题1:电力非常小,如何解决力的准确测量?

用扭丝的转角间接测量。思想方法:放大、转化

问题2:如何确定电荷之间的距离呢?

把金属球理想化为点电荷,用刻度尺测量。思想方法:理想化模型法。

没有大小的带电体点电荷类比质点。

①点电荷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②实际的带电体在本身的大小跟带电体间的距离相比小得多时可看作是点电荷。思考是否可将带电体看作点电荷不是看它本身的尺寸大小。

(2)探究f与q的关系:

问题:如何确定两球电荷量呢?

电荷均分原理:电荷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

(多媒体演示电荷在相同的两个金属球间的等量分配)

解决了探究思路中的问题,就可以进行具体的实验了,库仑设计了一种非常完美、精巧的扭秤,进行实验操作。

4.学生观看库仑扭秤的实验视频和库仑当时的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通过刚才的展示过程让学生了解库仑当时探究的过程、思路、方法。

三.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1.公式:库仑力f=kq1q2/r2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2.方向: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具体指出来)

3.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提问实际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的条件)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例1、例2。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

<>

本节的库仑定律是这一章的基本规律,对库仑定律的讲述,教材是从学生已有认识出发,采用了一个定性演示实验,进而得出结论。库仑定律是学习电场强度和电势差概念的基础,也是本章重点。要通过适量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库仑定律的应用。

有关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五

<>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

(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有关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六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高一物理教学方法有许多,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一、类比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也总在不自觉地应用类比的方法。但由于类比的盲目性和不恰当性,常常出现错误。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类比,掌握类比在物理中的应用方法。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它们遵守着相同或相似的物理规律,对它们的研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也受其特征所制约,三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若抓住研究对象的特征作为根据,应用类比,则既可进行传授知识和知识的应用教学,又可进行物理方法教学

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没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物理实验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作为物理教师,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实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渗透创造教育,就可以使之成为创造教育的真正有效的阵地,使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适应当代社会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知识与创造知识的才能,其任务是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探讨创造力与学习能力的关系,训练创造思维的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能力。其实质是,通过加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训练,达到培养创造能力、建立创造意识的目的。现代心理学、创造学研究反复证明: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只是后天的教育、社会环境和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其潜在的创造力有较大差异,一个人如果较好地掌握了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就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激发潜在的创造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三、吃透原理,创新实验方法

实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实践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埋头于实验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或对实验原理不甚了了。例如在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的“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对原理并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实验,势必使实验成为“按方配药”式的机械性操作,这只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吃透实验原理,才能在原理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这是学生实验教学中一种可供挖掘的创新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素材。

四、多媒体技术教学

为了使学生既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又能从中悟出一定的教学理念,我们不宜千篇一律地沿袭传统的“一张嘴,一只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没理由浪费这种科学财富。

学各学科各有特色,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学科应有不同的授课形式。在物理学科中,尽管以传授知识为主,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大量物理概念、公式需要记忆和熟悉。如果学校的条件不能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学生则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结合进行多媒体教学,则能让教、学双方都收益匪浅。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华罗庚曾经说过“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这句话便揭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面对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孩子要想在社会立足,就必须具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在当今,知识与技术若是黄金,则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便是点金术。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迪尔卡,没上过一天大学,但他凭借自主学习,23岁便创立了解析几何,而华罗庚也是靠自学一步步从店内学徒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正如达尔文所说“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得到的”。正是这些人所具有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些并不是忽视教师的地位,恰恰相反,这正是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为教师的职能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上。

有关物理听课记录心得体会报告七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只有不断通过个人研修方式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为此,本人特制定本年度个人研修计划。

1、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能够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学生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教研意识。

2、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充分利用两年的工作学习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4、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5、争取每学年都能撰写一篇优质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

三、两年发展规划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制订两年规划

(一)实施的第一阶段

1、第一阶段的达成目标:努力开展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为主题的实验研究,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每一学期至少上一节校内研讨课。认真开展课改实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第一阶段的实施措施

(1)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一名教师,都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工作中才能得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2)向身边优秀的教师学习管理经验,及时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做一名快乐、轻松、幽默具有亲和力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养成“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习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把“育人”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4)加强关于“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5)积极主动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其应用能力,争取在课件制作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6)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或讲座学习活动,认真撰写关于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讲解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

(二)实施的第二阶段

1、第二阶段的达成目标:继续深化第一阶段的达成目标规划,积极参与学校物理科的研究,每一学期至少上一节校内研讨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们所向往的物理王国。

2、第二阶段的实施措施

(1)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用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去影响学生,在工作中“多做”、“多想”、“多听”。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成功注意积累,为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善于思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3)继续加强物理课堂的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策略,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4)认真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

(三)实施的第三阶段

1、第三阶段的达成目标:继续深化第二阶段的达成目标规划,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区、市物理科的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使自己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亲和力、快乐的老师。

2、第三阶段的实施措施

(1)加强学习,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专著,使自己具有综合的学科文化素质,掌握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使自己能较科学地、系统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

(2)开展对“空间与图形”的研究,学习相关的教学论和学习论,掌握本研究专题的基本的教学规律,探索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3)将近两年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等资料整理成册,以提升理论修养。

总之,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继续努力工作,以真挚的爱,真诚的心,以及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吸引学生,打动家长。我规划自己,让工作有序高效;我成就学生,也一样成就自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