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模板16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3-11-19 06:19:35    小编:ZTFB
最新特色小镇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最新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模板16篇)

  • 上传日期:2023-11-19 06:19:35 |
  • ZTFB |
  • 13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总结我们所学所得。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借鉴经典范文和优秀案例,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推荐给大家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对于特色小镇而言,浙江可谓是先行者,他们见事早行动快、理念新机制活、力度大措施实,“小镇经济”日新月异。在浙江,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载体。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浙江特色。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而是产业发展的载体;特色小镇不是传统工业区或旅游景点功能的“区”,而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嬴的企业社区;特色小镇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平台,而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据了解,浙江自20xx年开启创建特色小镇至目前已公布2批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名单,其中:首批公布的.省级37个特色小镇,吸引了3300多家企业,完成投资480亿元;一年税收达53.1亿元;已有196个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技术合作,特色小镇已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首选地,综合效益凸显。

浙江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晰的产业发展定位。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万亿产业类,以及药材、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二是严谨的科学规划引领。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立足自身资源实行嵌入式开发,力求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产业镇区的环境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旅游景点的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三是务实的体制机制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明确目标,竞争入队,优胜劣汰,达标授牌。土地供给有奖有罚,财政扶持验后返还。浙江省政府规定对创建成功的特色小镇给予小镇建设50%的土地指标奖励,在财政上给予“三免两减半”的资金扶持。

作为全省“三农”比重最高的市辖区,我区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特色小镇建设形势亦喜亦忧。

喜的是:我区近年来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支撑有力、错位发展的小城镇新格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加强乡镇老镇区的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加速富集人气商气,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把脉特色镇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建材、智能电网和激光产业集聚区。据了解,我区目前耿车、洋北两镇以及蔡集牛角等3村均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根据项目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中。耿车镇与洋北镇均实现镇园(镇港)合一,洋北镇与中电建建筑集团以ppp模式建设特色镇建设方案,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经费保障方面,耿车、洋北分别争取市农发行15亿元融资款项。我区其他乡镇也积极加入土地改革试点,通过人口集聚完成建设用地保障。应该说,我区在特色镇村建设工作中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

忧的是:1、认识存在误区。误区一、动力缺乏症,认为特色小镇创建是上级部门要求,政府缺乏主导意识,自身缺乏内生动力;误区二、大干快上论,认为建设特色小镇就是要空中造城、无中生有、大干快上、盲目跟风;误区三、等靠要思想,认为目前人才、土地、机制等要素都没解决到位,不好办也办不好,要等市里区里拿方案提要求,由于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少数干部庸政不作为。2、产业缺乏支撑。我区缺乏浙江块状特色的经济产业,各乡镇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发展质量与规模也不同,工业化水平不高,高效农业规模较小,产品竞争力和集聚力不强。3、硬件投入不足。乡镇基础建设存在一定短板,农民集中居住区功能单一、功能配套不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4、软件明显滞后。缺乏专业运营团队,总体规划不足,对经营主体吸附力不强。在“策创营”前置、特色产业培育、项目运营管理上缺乏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5、要素保障不够。部分项目受土地指标限制无法实施,只能压缩工程规模或削减项目总量,甚至取消建设。部分乡镇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群众参与性较低、民资投入较少,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1、注重观念更新,认识再提高一点、眼界再开阔一点。

一是各级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我来建”。二是针对“大干快上”论,要突出策创营及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要以人为本,立足百姓需求,坚持“小而特、小而美、小而精”的建设思路推进。避免出现新一轮人工造城,不可再搞一条街式的开发(如城乡统筹试验区)。三是镇(乡)、村干部要克服畏难情绪,因地制宜处理好特色镇与特色村、重点镇与一般镇建设的关系。

2、注重智力投入,谋划再细致一点、规划再科学一点。强化人才引领,推动特色项目+智库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招引一批业务精、政策清、情况明的管理人才,聘请一批省内外智库的著名专家学者,培养一批本土实用人才,为特色小镇提供人才保障。围绕产业营建“特而专”、风貌营建“特而美”、文化营建“特而新”和品牌营建“特而优”。实施策创营前置模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根据项目规划、空间布局及产业功能区分类,科学遴选多家创营机构及经营主体,全程参与特色镇营建,真正使策创营与营建效益达到统一,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政府部门本着平台搭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围绕百姓衣食住行、不断完善小镇的医疗、教育和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十五分钟社区服务圈和五分钟便民服务圈。

3、注重产业培育,特色再富集一点、优势再放大一点。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树品牌、创特色,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分类施策,避免千镇一面,重点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对我区来说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丰富内涵锦上添花。依托宿迁青岛啤酒产业园,建设啤酒工场、啤酒博物馆、啤酒狂欢广场、德国啤酒特色酒吧一条街等,打造以工业旅游为载体的青啤小镇。耿车镇可围绕“互联网小镇”建设规划,打造电商小镇,让互联网+赋于耿车新的时代记忆。双庄镇依托激光产业园和四季青服装城,配套三产服务业,创建激光小镇。龙河镇要充分挖掘将军故里等红色文化优势,以红色旅游品牌,倾力打造朱瑞将军红色观光旅游小镇。目前还不具备创建特色小镇条件的一般乡镇也要鼓励他们挖掘具有自己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讲故事写传奇,深挖人文资源,把文化基因植入特色小镇建设当中,以留得住乡愁。二是小题大作以小见大。牛角淹孙膑神牛神话传说悠久,蔡集镇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将民俗文化和水美文化融为一体,打造生态旅游小镇。三是无中生有借鸡生蛋。洋北镇依托运河宿迁中心港、中德环保产业园和绿色建材产业园,推动港镇一体联动发展,重点打造临港物流小镇。

4、注重机制创新,主体再多元一点、政策再配套一点。

结合我区特点,政府方面在打造特色小镇建设上主要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编制规划;二是基础设施的配套跟进,包括水、电、气、道路建设等;三是要素保障,主要是土地保障;四是生态环境保护。企业方面主要是做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市场营销,项目推进,效益追求。浙江嘉善的巧克力甜蜜小镇、磐安的药都小镇等都是由民营企业建设并运营。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利用政策杠杆、市场机制来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扶持,推动产业集聚,统筹协调土地指标以及资金筹集、人才引进等方面问题。进一步发挥区领导挂钩帮扶机制的优势,确定特色小镇各项建设的牵头部门,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整合各部门资源优势,合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产业集聚的特色小镇。

全国特色小镇目前规定每年的8月底为最后申报时间节点,鉴于第一批特色小镇推荐已经结束,未来一年是我区申报特色小镇的关键窗口期。“越努力,越幸运”,相信这句话对特色小镇建设同样适用。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色小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化形态,特色小镇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些特色小镇发展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确定特色与定位。

特色小镇的成功与否与其特色和定位密切相关。一个有明确特色的小镇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从而推动其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企业应通过深入分析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特点,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特色产业和产品。例如,在我国的婺源,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传统建筑风格为特色,成功打造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形象。因此,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特别要注意明确特色与定位。

第二段:注重生态和环保。

生态和环保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特色小镇一方面需要保持其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美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应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整治力度。此外,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来改善环境质量。例如,浙江西湖景区通过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增设垃圾分类设施等措施,保护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和环保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段:推动创新和提升品质。

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的作用,推动创新和提升品质。特色小镇可以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并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人才和文艺团队,丰富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江苏沭阳的阳羡湖特色小镇,通过引进“大演出”的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并提升了阳羡湖的品质。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创新和提升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段:加强规划和管理。

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高效的管理。特色小镇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和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布局各类设施和产业。同时,还要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制度,并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扶持和监督力度。例如,在四川的都江堰特色小镇,政府制定了《都江堰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对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引导。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

第五段:多元合作与共享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和合作,实现共享发展。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外部投资和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促进特色小镇与外部的良性互动。例如,江苏苏州的周庄古镇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周庄古镇的发展。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多元合作与共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明确特色与定位、注重生态和环保、推动创新和提升品质、加强规划和管理、多元合作与共享发展等措施,可以使特色小镇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取得持续发展。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小镇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建设更美好的特色小镇作出更大贡献。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第一段:引言(诱发读者兴趣)。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吸引了广大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参加了一次特色小镇调研活动。在此次调研中,我深入了解了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和模式,也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段:发展背景和模式(介绍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和模式)。

特色小镇的兴起源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随着人们就业和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城市经济发展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乡村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特色小镇因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产业而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振兴历史小镇、打造休闲小镇、打造智慧小镇和产业扶贫小镇,每种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发展特点和目标。

第三段:发展潜力和挑战(分析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和挑战)。

特色小镇的发展潜力无疑巨大。首先,特色小镇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其次,特色小镇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然而,特色小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浅化。另一方面,特色小镇的运营和管理需要专业团队和资金支持,但在目前的发展中,这些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四段:调研体会(分享个人调研体会和心得)。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首先,我发现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注重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我认识到特色小镇的成功不仅依赖于独特的特色和优势,也要与周边城市和乡村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后,我认为政府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加强规划指导,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监管,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总结(得出结论)。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挑战。只有注重实践创新、优化与周边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以及政府的有力支持,特色小镇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特色小镇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xxx乡是xxx市“三山一江”战略建设的核心乡镇,是赣西新兴的旅游胜地,是以生态旅游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旅居”(旅游接待+生态宜居)特色小镇。境内景点众多:有十万亩高山草甸,江南罕见、风光旖旎的武功山;有奇山云海、险山俊秀的羊狮慕;有绵延二十多公里,风光秀丽的武功湖;有设施一流、功能完善、含硒丰富,全省出水水温最高的嵘源温泉;有急流险滩、惊险刺激,号称“江南第一漂”的武功峡大漂流。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些优质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共生演进。

——温泉养生休闲小镇。充分利用xxx优越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以及南上北下、连东通西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中高端养生休闲区、城市生态休闲区等休闲旅游板块,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娱乐、文化创意、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努力建设“休闲型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叫响“中国慢生活基地”、中国福山品牌。在已有基础上,再做好文家游客接待中心、文家村铜溪自然村旧村改造、羊狮慕索道下站南福门及停车场工程、xxx至文家公路拓宽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旅游品味和档次。

——优质健康养老小镇。借助良好的生态和怡人的气候,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具有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功能的养老庄园、养老院等,积极探索“候鸟式养老”和“虚拟养老”等模式,着力推进颐养公寓、颐养商品等要素市场建设,依托温泉资源,开发一批康复理疗、温泉养生等产品项目。

——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小镇。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传统农业优势,以绿色、有机、生态为统领,整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重点发展有机水稻、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农业示范基地、精致设施农业建设与旅游结合,形成农业效益与旅游效益叠加的综合效益。

二、特色亮点。

一是产业有基础。引进了江西安福上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大闸蟹和小龙虾,注册了xxx毛竹专业合作社,发展了楼下杨梅基地、华泰花卉苗木基地、有机水稻种植1号基地,逐步形成了水产、羊、石蛙、山鸡、兔等特色养殖产业规模。重点开发了以农业体验和农业观光为主的福江南四星农家乐;向周边辐射打造以清末文献坊为主的楼下民俗文化游,引进武功山大峡谷漂流、清江水上竹筏漂流等多元化娱游项目,建立了党员星级农家乐评定制度,规范建设管理农家乐、农家餐馆,实现了旅游产业的链条延伸。

二是设施较齐全。以小城镇建设为落脚点,抓住扩权强乡试点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安文旅游公路(集镇段迎宾路)“白改黑”及“三改二”工程,全面建成了xxx迎宾广场、xxx公园、xxx商业街安居工程、新农贸市场、污水处理示范点等旅游配套设施,完成了12公里惠及全乡的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筹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楼下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点建设,推进了旅游通道沿线9个新农村点的新农村庐陵风格改造,建设了一批村庄规划合理、村内外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农村示范点。

三是发展有前景。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战略。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指出,鼓励兴办健康服务业。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山水、温泉、“森林氧吧”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近年来,xx市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县市城区建设为节点,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全市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宜居xx呈现崭新风貌。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化率从20xx年的45.5%提高到20xx年的54.21%,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29元,比20xx年翻了一番,总量保持全省第二位。

目前,宋河镇、绿林镇、后港镇、高阳镇、胡集镇、石牌镇、客店镇、牌楼镇、漳河镇被选为全省重点中心镇、特色镇,新建了彭墩、王坪、赵泉河、沙岭湾等一批宜居村庄,展现了农村新面貌,全市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胡集镇进入省十强乡镇行列,后港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村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狠抓村镇道路、绿化、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村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小城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推广“组团带动、产业带动、城乡互动、股份合作、特色拉动”五种建设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彭墩模式”、“幸福马岭”、“明灯路径”等新农村建设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与精准扶贫和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采取多种建设模式,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以点带面,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东宝区、掇刀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市共48个村庄被命名为“宜居村庄”。

近5年来,全市共完成32460户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特别是贫困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组建210个扶贫工作队进驻所有贫困村,设立2亿元扶贫产业基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124个,其中20xx年脱贫59907人。

政策支撑城乡统筹。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意见》和《xx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成立了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出台了《xx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先进乡镇考评表彰办法》,每年对所有乡镇进行考评通报,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引导乡镇建设发展。在此基础上,xx市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开展镇域城市建设试点,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开展镇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稳定区划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体制创新、权力下放,将试点镇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小城市、县域副中心。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区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健全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域城市为支撑、五条城镇带为纽带的“一主三副五带”全域城镇化格局,以城区为生态绿心,建设漳河新区绿色生态低碳新城、东宝区都市产业城、掇刀区与xx高新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科技城,推进漳河镇、子陵镇、牌楼镇、麻城镇、团林铺镇组团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中心城区与钟祥相向发展,打造荆钟组合都市区。

着力实施省级战略。紧紧围绕“中国农谷”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近年中国农谷核心区屈家岭管理区市政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商品小区开发、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实现大柴湖振兴发展,省、市多部门从规划编制、移民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柴湖镇倾力相助,形成了对口帮扶、强力推进、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柴湖发展。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xx市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城建管理机构设置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中京山县、沙洋县、东宝区建制镇城建分局恢复率达100%,其他乡镇城建机构也在酝酿筹建之中。

扶持发展特色城镇。近年来,xx市深入开展镇域小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建设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重点扶持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对胡集、后港、宋河、钱场、官垱、易家岭试行镇级市管理,在调整机构及职能过程中,县(市)住建部门将相关职能全部予以了下放。宋河镇投资近亿元推进了道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城镇项目建设。柴湖镇强力实施省级战略,中国花城和移民新城初具规模。钱场镇盛老汉家庭农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

坚持整镇推进、组群发展。坚持整镇推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孙桥、官垱、石牌、牌楼、团林铺、漳河、长滩7个试点示范镇建设,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一体化。坚持组群发展,策划实施屈家岭—京山、东宝—钟祥、掇刀—沙洋三条新型城镇化带、产业走廊、生态走廊建设项目,着力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初步编制完成《荆钟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和彭墩“1+9”区域规划》,彭墩长寿食品产业园、彭墩现代农业示范园、彭墩风情小镇建设全面启动并加快实施。

挖掘调研特色民居。在推进全市宜居村庄和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要求各县(市、区)在建筑风格设计和建设方面注重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推广《“荆楚派”村镇风貌与民居建筑参考图集》,以期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各地民居建设。

抓好污水整治工作。大力实施污水治理工作,将全市52个乡镇污水处理建设纳入2016年政府民生实事中,抢抓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机遇,搭建污水处理建设合作洽谈平台,邀请省村镇建设协会推荐的污水处理建设企业与乡镇就工艺选取和可研编制合作方式展开交流,组织各地村镇负责同志参观学习外地污水处理建设先进经验,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大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遵循“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出让金、小城镇建设配套费专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通过地产综合开发收入,完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给企业税收优惠或减免,鼓励企业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对价值较高的建设用地采用招标方式获取最高限度的资金,直接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聚群众之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充分发动群众,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激发商户及居民群众的热情主动投入,配合房屋立面改造、广告牌制作及门前硬化绿化等工作。

小城镇建设后劲严重不足。目前不少乡镇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小城镇建设发展缺乏一定的产业支撑,大部分乡镇产业支撑还有待进一步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有心无力,不能按有关规定落实工作经费;制约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瓶颈”未能彻底打破,筹集资金困难重重,影响了全市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统一部署。

城建管理机构未完全理顺。虽然各地在成立建设分局上做了大量工作,成立的机构也不少,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员配备难以落实。虽然各建设分局机构和人员编制都予以了明确,但在实际配备时有一些难度,即使配备了人员,也不能满足城镇建设需求;二是工作经费严重欠缺。由于多数建设分局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或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有限,大部分建设分局只能靠县(市、区)、镇两级“以钱养事”等费用维持人员工资开支,在更新老化设备、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无从谈起;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人员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也不具备执法资格,在工作中碰到棘手问题难以解决。

村镇建设行业指导和协调难度较大。村镇建设的主体以县(市、区)政府和各镇(村)为主,市住建委主要负责建设方面的行业指导和协调,再加上税费和财政体制等原因,市级针对全市小城镇的项目政策和资金政策比较薄弱,市住建委在村镇建设工作中无有力的抓手,影响了指导和协调工作的开展。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家和省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特色旅游小镇是以产业为基础,以特色文化、生活文化为核心,以特色旅游资源为亮点,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通过半年对中和的深入走访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中和1988年建乡,2006年设镇,座落在清清的上清河畔,巍巍大佛山高耸入云,绵延千里,悠悠上清河潺潺流水,直达横江。国土面积239.7平方公里,辖7村2社区,总人口3.6万。这里属中亚热带半润和南亚热带潮湿共存气候,年平均气温16.9℃,境内最高海拔﹙大雪槽﹚2263米,森林覆盖率为60%。上清河纵贯镇境南北汇入大关河,全长32千米,常年流量8立方米每秒,水质清澈见底。近年来,中和镇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认真研究,专题部署,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整合资金投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特色集镇、扶贫开发、乡村旅游、群众增收相结合,示范亮点特色突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第三产业初见成效。

一是特色小镇靓丽展现。2008年以来,中和镇借恢复重建之机,全面推动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和镇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水资源环境,以“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为建设理念,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整合政府投入、群众自筹、社会捐赠资金1.12亿元,用三年时间聚力打造了“房在山水中、人在美景中”的宜居、宜游、宜业的靓丽水乡。经过科学规划、创新建设、开放发展的不懈努力,2013年,中和镇成功创省级文明小城镇;2014年,中和集镇被评为市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是盐津县全力打造的南北大通道上最大最美最便捷的休闲旅游服务区。

二是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中和位于渝昆高速路旁,高速公路横贯境内15.3公里,并建有收费站、服务区。距县城36公里,距昭通市140公里,距宜宾市110公里。到盐津县城可经豆沙古镇、普洱古渡、原艾田乡3条公路;中普公路17公里连接普洱镇;中木公路21公里连接大关县木杆镇。中和紧邻内昆铁路,经渝昆高速1小时车程可达长江第一港--水富港。经渝昆高速1.5小时车程均可到达云南昭通空港或四川宜宾空港,交通网络十分便捷,区位优势凸显。

三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中和位于大佛山下,群山环绕,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以农业为主,无工业性、污染性厂矿,资源消耗少,大气、水环境质量优良,山青水秀,雨水充沛,山高雾浓,纯净无污染,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良好基地。上清河的水,是醉人的蓝,蓝得像数以亿计的蓝宝石镶成的山水画,人未近,已融入其中;上清河的鱼,更是久负盛名,稀产细鲢鱼和肉石巴,还有一种状似泥鳅而称之为钢鳅的小鱼,是好客的中和人待客的桌上佳肴,外地到中和的人以品尝清河鱼为幸。中和的山拥有雄奇、儒雅、古朴的风姿。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天然氧吧是吸引游客前来采风观光、休闲度假。忙忙碌碌,整天穿梭于钢筋混泥土铸造的水泥森林的城市人,回归自然的愿望强烈而迫切,中和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无疑是身心放松的最好去处。

四是民俗文化底蕴厚重。中和人民勤劳朴实,激情奔放,热情好客,艰苦创业。中和人既具云南人豪爽的风格,也不失四川人睿智的天资。重要节日或特殊事项不乏土著雅士挥豪泼墨,坊间民歌古谚亦世代传承。古老的乡俗彰显淳朴的民风,烟、酒、茶文化凸显滇东北浓郁的三川半风情。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中和独具特色的“和”文化,龙灯、牛灯、莲枪、唢呐、山歌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增添了中和民俗文化魅力。中和有“无烟、无茶不成礼仪,无美酒不成筵席”的古训。历史封建文化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潜力犹在。

五是持续发展强劲有力。为完善集镇的旅游服务功能,发挥特色集镇的带动作用,快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积极鼓励扶持集镇居民发展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三产创业,现有宾馆30余家,餐饮店20余家,一次性可容纳近3000人就餐和500人住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中和镇先后举办“中和乡村旅游节”和两届“水乡中和乡村音乐节”宣传推介活动,在中和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步伐,县委、县政府将盐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落户中和,引进滇云酒业等项目入驻中和,滇云酒业一期工程完工投产运营。园区建设有效推动中和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预计建成后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年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就地解决群众就业和拉动镇域经济,为群众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水乡中和特色小镇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认识不高、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不全,必须重视且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一是认识不高。中和属于新建乡镇,是盐津县最边远、最贫困、最落后的山区乡镇,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群众都是小学文化,部分群众还是文盲,综合文化素质比较低,受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对乡村旅游特色集镇发展认识严重不足,眼光看得太近,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是产业不强。特色旅游集镇的核心是产业发展,虽然中和镇借助地震恢复重建、新农村等契机,打造“以集镇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园区、艾田李子园”等为补充的良好格局。但缺乏在全县具有一定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局面远未形成。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都是规模偏小的传统产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三是配套不优。目前中和特色小镇具备一定的基本服务功能,但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老集镇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仍然任重道远,道路硬化、供电通讯、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产业不配套,镇容镇貌有待进一步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四是要素不全。由于受地质、地理条件的制约,虽然有很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但是旅游景点打造单一,缺乏特色和亮点。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土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发展特色旅游小镇关键还在于总体规划布局,由于资金和自身人才缺乏的影响,没有对中和进行一个高规格、高品位、高标准的专业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导致全镇旅游规划要素不全,布局不尽合理。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和应抓住项目化、产业化、集聚化的发展方向,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融合和产业升级。紧紧围绕“旅游发展为龙头,全民小康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一山一水一镇”生产力布局,力争把中和建成“生态、宜居、绿色、和谐”的康养旅游特色小镇,着力发展乡村全域旅游。

(一)总体思路。

着力打造“一山一水一镇”生产力布局。一山—大佛山。将大佛山、大浩村古村落等优势资源连线打造成原始森林、古村落、文化古迹景区;一水—上清河。利用水的灵气和柔美,开发水上游乐、天然洗浴、休闲垂钓等项目,做活水文章;一镇—集镇。以集镇提质扩容助推新型城镇化,以集镇污水处理、河提治理作为重心,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将集镇承载能力和集镇品位高度提升,形成中坝、上村、双凤、岔河四个片区发展格局。主推森林探险游、水上刺激游、生态观光游、农业休闲游等旅游新项目。挖掘“和”文化,讲好中和故事,唱响“春、夏、秋、冬”旅游四季歌,打造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旅游经济,构建过路财政。

(二)规划布局。

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抓住“盐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契机,精心设计和策划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布局“一心三线四片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一是重点规划打造以集镇为核心的水上乐园、休闲垂钓、森林公园为主的慢生活体验区,把集镇河段的污水处理和河提治理作为重中之重,修建橡皮坝,打造自然河滩,体验原生态游泳,在水上做文章。规划建设好停车场、森林公园观景台、购物店、休息点、租车点、咨询站等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引导发展农村电商、专业物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网销网购,将滇川黔地方土特产、工匠手艺、地方小吃等集中归市。

二是以农业园区、岔河、石坝子、李子园等优势资源为一线,打造园区观光、温泉洗浴、花海创意为主的观光农业综合体;以大佛山、大浩古村落为一线,打造森林探险返古游和避暑山庄,品味山水禅思、挥洒别样韵味,体验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以上清河流域为一线,打造漂流、冲浪等水上惊险刺激游。

三是重点推进四个片区建设。中坝片区主要以完善集镇功能为目标,发展文化、商贸、游购为主的商业展示购物街;上村片区主要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优势,打造交通枢纽线上的综合服务区;双凤片区以森林公园、休闲娱乐、儿童陆地乐园和传统农业体验服务为主,构建慢生活体验区;岔河片区以园区观光、天然洗浴、休闲垂钓为主,打造园区走廊观光区。

四是着力打造大浩、中堡、天宁、艾田等美丽村庄。特色小镇力求小而精、精而美,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要借助美丽乡村和特色村庄建设,进一步提升打造现有村庄,借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着力打造大浩古村落、渔孔山水村庄等乡村旅游景点,发挥其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同时加大对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景点餐饮、住宿、娱乐等接待服务条件。抓好辖区内水麻高速公路和主要乡村、村组公路面山绿化、美化、净化和村寨民居风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使乡村亮起来,山村绿起来,产业强起来。

(三)建设方向。

一是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特色小镇的谋划培育,要结合全镇的总体规划,确定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准确定位建设方向,把特色小镇的规划做细、做详、做深,要站在更新、更远、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强化空间布局,注重特色理念,依托优势资源,发挥整体效益,突出“特色”的魅力和生命力,突显中和山水、生态、人文等亮点,着力打造乡村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品牌。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中和虽有一定的优势自然资源,但旅游硬件设施比较薄弱,乡村道路硬化里程较短,且弯急坡陡,路面窄,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要打造特色小镇,发展全域旅游,需建设链接中和至大佛山、中和至艾田李子园、中和至中堡漂流、桫椤谷等乡村二级旅游线路58公里;需建设大浩古驿站至大佛山景观道路12公里;需对大佛山古寺庙、古驿站、茶马古道等历史人文景观进行维修恢复;需引资建设游客接待综合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功能。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困难,需争取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和资金,整合投入到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来。

三是突出特色,培育产业。特色小镇是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要紧扣环保、健康、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选择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差异定位、细分区域、突出特色,要与农业产业园区改造升级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作为气候湿润、多雨的中和,最适宜发展绿色种植业。要着力引导、扶持群众发展绿色经济,加快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促进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四是配套政策,引进外资。特色小镇建设能否成功,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关键。要加强中和的对外宣传力度,引进雄厚势力的投资主体,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政府服务配套化、投资主体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制定好招商引资政策,搭建好引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建设特色小镇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合理整合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创新发展模式,扩大有效投资,形成企业与群众的有机整合,带动产业升级。

五是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特色小镇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严格实行企业管理模式,由企业统一营销策划,在对外宣传和形象包装上突出“特色”亮点,打响中和康养旅游特色品牌。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兴形态。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模式对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参与了一次特色小镇调研,并且深有所感。本文将从对特色小镇的定义与意义、特色小镇的特点与优势、特色小镇调研过程及经历、对特色小镇的认知与思考以及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展望五个方面,总结我的调研心得与体会。

特色小镇是一种在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城乡社区,它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挖掘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多样化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吸引人才和资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小镇的意义在于通过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的保护与创新,重新定义城乡发展关系,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与共享繁荣。

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需要注重几个方面的特点与优势。首先,特色小镇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其次,特色小镇应该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注重传承与创新。再次,特色小镇应该具有独特的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最后,特色小镇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特色小镇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到多个特色小镇进行实地考察和座谈。调研期间,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特色小镇的魅力与活力。特色小镇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的风景和建筑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示了小镇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在与当地居民的座谈中,他们纷纷表示,特色小镇的建设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并且增加了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

通过特色小镇的调研,我对这一发展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与思考。首先,特色小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能够根据本地的资源和文化,提出独特的发展路径,实现了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次,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可以实现城乡资源和福利的均衡分配。再次,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充分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注重居民的参与和满意度,保障居民的权益。最后,特色小镇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环境。

对特色小镇未来的发展,我充满了展望。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入推进,我相信特色小镇将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特色小镇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创新,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特色小镇还可以担负起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通过特色小镇调研的过程,我对特色小镇的定义与意义、特点与优势、发展模式与认知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它意味着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在未来的发展中,特色小镇还需继续加强政府支持和市场导向,并且注重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共建共享的目标。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近年来,特色小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各地纷纷投资兴建特色小镇,旨在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索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特色小镇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特色小镇不仅能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以徽州古镇为例,这个小镇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还推动了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加了收入。通过发展特色小镇,地方经济能够摆脱过去的传统依赖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特色小镇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色小镇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例如,一些小镇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为了确保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三,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推动。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规划和建设小镇时可以提供资金、政策等支持,引导和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市场也是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场需求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参与者可以推动小镇的创新和改进,为特色小镇的成功发展提供动力。

第四,特色小镇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特色小镇的成功离不开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成功的特色小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并且通过创新和改进将其与现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例如,在徽州古镇,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对古镇进行了整修和改造,并且注重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这种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小镇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竞争力。

最后,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撑。特色小镇的独特特色和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支柱。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特色小镇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了收入。同时,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旅游业,也能够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加强地方形象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色小镇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发展特色小镇需要注重环境保护、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旅游业的支撑。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特色小镇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色小镇成为了人们追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新选择。近期,我有幸参观了一座特色小镇,深感其别具风采和魅力,给我带来了深刻的体验和启发。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感受,从环境、文化、经济、社交和居住等方面,来分享我对特色小镇的心得体会。

首先,特色小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独特的环境。与拥挤喧闹的城市相比,特色小镇的环境清幽宜人。小镇周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给人一种宁静与平和的感觉。同时,小镇的规划也非常合理,道路宽敞,房屋独立分布,给人一种宽阔和自由的感觉。在特色小镇中,我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感受到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平和与舒适。

其次,特色小镇的文化魅力令人难以抗拒。特色小镇通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我所参观的特色小镇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古老的街道。这些古老的建筑保存完好,带给人们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当我漫步在那条古老的街道上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这座小镇的文化底蕴。此外,小镇中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也非常吸引人,艺术展览、音乐会、民俗节庆等活动丰富多彩,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和乐趣。

再次,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特色小镇往往以某种特色产业作为支柱,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在我所参观的特色小镇中,民间手工艺品产业是其特色产业之一。小镇上有许多手工艺品作坊和商店,这些手工艺品精美而独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购买。同时,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也给小镇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小镇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为小镇的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特色小镇的社交环境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在特色小镇中,居民们与邻居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充满了互助和友善的氛围。我看到居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这种社交环境让每个人都感到被接纳和关心,给人一种家的感觉。特色小镇的社交环境虽然相对封闭,但是却给人一种温馨和亲近的体验。

最后,特色小镇也提供了舒适和宜居的居住环境。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同时也吸引着一些人们选择在这里定居。小镇的房屋建造工艺精细,环境优美,给人一种温馨和舒适的感觉。与城市相比,特色小镇的房价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也较低,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舒适和宜居的生活。特色小镇的居住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真正的安宁和快乐。

总之,参观特色小镇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环境、文化、经济、社交和居住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选择居住在特色小镇可能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更加宁静和舒适的生活,体验到特色小镇带来的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我相信,特色小镇将会成为未来人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新的选择。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化形态,特色小镇不仅注重经济增长,更注重生态环保、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在参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深感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以下是我对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坚持差异化定位。只有根据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明确小镇的发展定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往往迷恋一城一策的发展方式,导致很多小镇的发展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挖掘小镇的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策略。只有真正做到人地相宜,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并注入活力。

其次,特色小镇发展需要注重产业融合。单一产业的发展容易面临周期性的波动和风险。而特色小镇的建设旨在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经济体系。例如,传统农业可以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文化特色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独具民族风情的旅游目的地。只有不断寻找产业间的融合点,才能保持小镇长久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另外,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小镇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平台,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窗口。我们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保护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尊重历史遗迹,保存传统手艺,并进行文化创意的挖掘与发展。通过文化的传承,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支持特色小镇的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需要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例如,修建完善的交通网络、建设便利的医疗和教育设施等。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管理,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只有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来到特色小镇,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最后,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注重合作共赢。特色小镇的建设不可能只靠一方的力量,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政府要为小镇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企业要增加投资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而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为小镇的发展出谋划策。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政商关系和社会共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小镇的长远发展目标。

总之,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坚持差异化定位、注重产业融合、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合作共赢。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地区形象。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建设者,我深感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项重任和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特色小镇一定能够焕发出绚丽的光芒!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陈依然演唱的《特色小镇》是中民国控养老产业集团的推广曲,创作者把中民国控打造的国际旅居医养特色小镇的实景画面填入词中,恬静温暖的曲风,给人一种淡泊、宁静的感觉,传递了感恩反哺、及时行孝的传统美德。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一、考察主题:开展特色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概述:

20xx年12月12日下午,教师学校培训部组织全区中小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到铁西区进行考察,重点考察了沈阳市铁西区127中学、清乐中学两所学校。

127中学是一所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教育、

教学。

管理示范名校,学校历史悠久,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规模大,办学质量好,环境优美;走进清乐校园,兰风梅骨剑胆棋心八个字便会映入眼帘,这是清乐建校伊始的德育最高目标,其寓意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兰之风雅梅之傲骨剑之利胆棋之心智。诗意隽永的育人境界道出了清乐创业者对莘莘学子的期待,也展现了其自身的精神追求。多年来,清乐人以兰之风梅之骨蕴蓄着凌云壮志,凭剑之胆棋之心谱写了辉煌篇章。

考察期间作为沈阳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中学的代表,李洪涛校长在会上介绍了127中学科技特色教育办学经验及所取得的成效;清乐中学教务主任代表学校向我们全体考察人员介绍了学校围绕围棋抓特色特长教育,将围棋的立足点放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上,使学生的智商情商都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127中学和清乐中学,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突出教育特色,谱写了现代教育辉煌篇章。

三、

几点体会。

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

在考察期间,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思想。

伴互助,情感沟通。事实上学生的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远远小于情感因素,学生只有在平等关爱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3、现代课程观。127中学和清了中学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编写了校本教材,设置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的体现,它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具有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4、现代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师为学生学习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教学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活动,动员一切资源和手段为教学服务。

科学的管理模式。

127中学和清乐中学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在发展中要统筹兼顾。

这两所学校以科技益智和围棋益智的特色管理落实到了实处,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最终赢得的是科学的发展。因此,他们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同时,谋求科学的管理。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是学校的办学。

宗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是127和清乐中学的共同特点。正是他们有了科学的特色管理,才使学校以百倍的信心、昂扬的斗志、蓬勃的风姿和创新的精神走向辉煌!

三、突显教育特色。

127和清乐中学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是形成办学特色选准了教改突破口。并表现出具有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特征,二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实质是为了创办特色学校,由突破口带动学校实现整体优化。三是以特色创名校,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生存求发展、以发展求效益的工作思路。

四、意见和看法。

是个不断积累、完善的工作过程,是不断继承发展、改造调整、自立自强的结果,体现了学校群体在办学理念和主观追求上达到完美的统一,并且日趋成熟,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势。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手,是十三五国省政策支持的重要方向,也是郴州打造湖南新增长极的重点工作。4月中下旬,市发改委调研组深入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北湖区石盖塘镇等地就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

总结。

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边界口子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十字城镇群为主战场和主形态,以产镇融合、城乡统筹为核心内容,以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初具雏形的特色小镇主要有:北湖区的石盖塘镇、鲁塘镇、保和镇,苏仙区飞天山镇、良田镇,资兴市黄草镇、白廊镇,桂阳县流峰镇、舂陵江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梅田镇,永兴县柏林镇、便江镇、悦来镇,嘉禾县塘村镇、行廊镇,临武县舜峰镇、汾市镇,汝城县热水镇、三江口镇,桂东县清泉镇、沙田镇,安仁县永乐江镇、安平镇等。

交通建设及提质活动,郴州大道、郴永大道等城际干线建成通车,g107等国省干线加快改造,市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及行政村公路实现100%通畅,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化攻坚、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小镇发展。

筑材料3个优势产业,拥有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永兴县柏林镇,被誉为中国银都之都,白银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四分之一,xx年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以金银贵重金属提纯加工为依托,往上游延长产业供应链,往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木陂仙等景点,打造旅游风情街;嘉禾县塘村镇,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全镇锻铸造企业达到86家,xx年总产值将近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3家,扳手产量占全世界的70%;临武县舜峰镇,香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近120万斤,其中贝溪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汝城县热水镇,坐拥华南第一泉和中国第一氡泉,xx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万人次,xx年春节假期突破4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年达3000万元,年直接旅游收入将近2亿元,同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较好成效;桂东县清泉镇,素有茶叶名镇,金桔之乡美誉,现有茶叶基地418亩,实施基地+工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干茶600多吨,产值达亿元;安仁县安平镇,目前拥有全省乡镇硬件条件最好的农贸市场,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十几万人口,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步行街和公共设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

3.创新特色鲜明,综合试点改革和简政放权不断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环境。资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郴州市作为市级城市,资兴市、桂东县作为县级城市,沙田镇、流峰镇、热水镇、梅田镇等作为镇级城镇,分别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嘉禾县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获得阶段性成效。北湖区华塘镇等36个镇获批国省中心镇,资兴市黄草镇等22个镇成为省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镇,汝城县大坪镇等3个镇成为省级边界口子镇。国家在批复试点示范时,普遍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大胆推进改革创新,并在项目申报、资金下达、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动和动力。乡镇机构改革尤其是撤乡并镇的扎实推进,加速了人口、产业、行政等资源的聚集,为打造特色小镇乃至特色名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全面提升乡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镇域特色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等,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滞后,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调研。

情况看,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各县普遍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政策支持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都尚未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纲领文件,没有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上倾斜还不够。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广大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布局的良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业内特别是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有的特色产业总量不大,普遍存在分散式布局、粗放式发展、原始化积累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讯、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塘村镇仅锻铸造产业发展一家独大,其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严重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其他如柏林镇、石盖塘镇等小镇也有类似问题。

4.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多数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都负债累累,塘村镇负债1620万元,热水镇负债超过1亿元。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制约新镇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汝城县热水镇、苏仙区飞天山镇面临边建边管的状况,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浙江省从xx年开始着力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分两批共公布了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培育对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战略,获得了习总书记、克强总理、高丽常务副总理等多方肯定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总结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先进经验:

1.新在非镇非区的内涵概念。空间上,特色小镇有着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理念上,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元、生活区和工业园区,不是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而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独立区域。

小镇主攻云生态产业,余杭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风险投资,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绍兴诸暨袜艺小镇、柯桥黄酒小镇等都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实现集群发展。每个小镇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诸暨大唐袜艺小镇,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

化底蕴挖掘提升和影响力的放大,提高产业话语权和产品附加值。如绍兴黄酒小镇,正在规划建设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以及黄酒风情体验小街等项目,全方位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新在精致美丽的建设形态。一是骨架小。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地界定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如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要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站位更高,要打造5a级景区。如龙泉青瓷小镇,不仅是4a级旅游景区,而且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根据产业规划,其主导产业并非旅游,而是划归到了历史经典产业中。三是气质特。特色小镇彻底摒弃百镇一面,每个小镇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攻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小镇风格,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努力展现出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元功能融合、多彩历史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独特小镇风情。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总要求,把特色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镇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注重突出各地的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城镇发展的基础,让城镇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致力于打造一批湖南省产镇融合示范名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2月份,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重点推荐浙江和贵州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和起草之中。我省也即将在年内开展产镇融合试点示范。我市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抓紧启动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目前,按照省发改委要求,市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已将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等5个建制镇作为我市申报第一批全省产镇融合示范镇名单报送至省发改委,下一步将主动汇报,加强衔接,尽量多争取几个特色小镇挤入省级示范点,为争取国家级示范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议先在每个县市区范围选择1个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并完善特色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机制,市里每年进行评比,对符合条件的优秀特色镇奖励50-100万元。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出台试点镇扶持政策,市级层面设立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试点镇所在县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特色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试点镇所在县要明确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着力破解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制约问题。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民工、大学生甚至海外留学生聚集在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加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浓厚氛围,努力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规划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城镇发展的科学依据。建议市级层面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

3.突出特色,做强做实做大支柱产业。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坚持立足于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以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五大类特色小镇,即飞天山镇、热水镇、黄草镇等旅游风情特色镇,石盖塘镇、鲁塘镇、五里牌镇、柏林镇、塘村镇等工业特色镇,良田镇、流峰镇、白石渡镇、安平镇等商贸物流特色镇,舜峰镇、清泉镇、永乐江镇等农产品及加工特色镇,大坪镇、三江口镇、南强镇等边界口子特色镇。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在打造特色产业来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着重考虑发展其他配套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利益。要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建设、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同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切实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形象,提升城镇的生活品位。

5.加大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切实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小镇居民提高认识,自觉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使小镇真正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内外一致、人与自然协调的亮丽风景线。鼓励新闻媒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对我市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邀请国内外主要媒体前来考察、采访和报道,组织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吸引力。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特色小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动。我作为一个对特色小镇感兴趣的人士,在近几年对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深入的体悟。我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产业发展、文化挖掘、环境保护等。下面我将就我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一个成功的特色小镇必须要有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一个以手工艺品闻名的特色小镇,应该在产业规划上注重培育和发展与手工艺品相关的行业,并建立起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同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确保特色小镇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和发展本土文化资源。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小镇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还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注重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俗特色,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同时,还应该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承,培养一批有文化责任感的新一代。

第三,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和产业,还在于其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生态。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比如,可以推行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能源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好当地的水源、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只有这样,特色小镇才能够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堂。

第四,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注重公平公正。特色小镇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投资者和旅游者来说的机遇,也是对当地居民来说的发展机会。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注重公平公正,保障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比如,应该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参与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和合理的薪酬待遇,同时还要注重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让当地居民能够分享到特色小镇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最后,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特色小镇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和合作。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搭建各类合作平台,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时,还应该建立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和文化资产,实现效益最大化。

总之,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定位规划、文化挖掘、环境保护、公平公正和合作共赢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特色小镇才能够真正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加务实的态度,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三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差别发展与特色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干部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浙江大学举办了“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验”研修班,全市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人员共65人参加了培训,除聘请专家和当地领导进行授课以外,还组织学员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现场考察,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进行咨询互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规划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发展导向:根据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小镇将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具体要求:

空间规范围,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规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凸显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投资规模,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此外,浙江省还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必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政策支持:

在组织协调方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商务厅、文化厅、统计局、旅游局、省政府研究室、省金融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为创特色小镇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对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新增的建设用地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的特色小镇,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则按60%奖励。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

目前,浙江省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已占三分之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为我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

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特色小镇以一个产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做真正的产业集聚。浙江提出,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或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其打造成为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引进资本、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虽然也强调“一镇一业、错位发展”,但实际乡镇产业集中度较低,有的虽有特色产业,但市场优势不明显,产品档次以低端为主,如头桥镇医疗器械特色产业主要生产一次性输液产品,杭集镇日化特色产业主要生产宾馆一次性洗漱用品等。

一个主体(一个投资主体)。浙江提出,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只提供规划、土地指标、税收返还(有税收才有返还),不但减轻了政府负债压力,也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分工。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以阿里巴巴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基于云计算产业的特色小镇;嘉兴海盐核电小镇围绕秦山核电站,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中国核电城”;衢州龙游红木小镇则由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等。这种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融资难的问题。

一个区域(打破行政管辖权)。此次浙江出台的《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的最大突破,就是明确了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且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体现了“小而精”的理念。如杭州市9个特色小镇中有5个位于城市区域内,这既有利于提高投资密度,又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相比我市城镇化的传统理念,重点抓乡镇经济发展,容易忽略城市对城镇化引领带动以及城市产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如江广融合地区虽属市区范畴,但也可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一个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平台,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浙江明确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主要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设施配套、评估奖惩等,大部分特色小镇成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展沟通协调与服务,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三、对推进我市乡镇特色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实力总体较弱,2014年全市乡镇gdp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50.7%,gdp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15.49%,急需要通过特色发展,做优做特进而做大培强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初步提出了“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特色镇”,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我市下一阶段推进乡镇特色发展有两条路径,对比如下:推进特色镇建设其优势是符合省“十三五”规划对乡镇发展的要求,若“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特色镇建设扶持政策,我市可迅速对接争取,且乡镇整体推进组织领导有力,打造成功后对乡镇自身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明显;不足之处是乡镇整体推进投入大、周期长,在各乡镇现有经济结构下,形成显著特色困难,我省是否出台扶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其优势是从规划策划以及建设规模、周期和投入等方面来看易于打造,其形成的特色更加集中和显著,示范效应明显,且有成法可学;不足之处是小镇建设更多依靠市场运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缺乏省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招商引资压力较大。

当前,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整体推进特色镇建设难度较大。而各乡镇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与原来发展特色、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更加符合当前乡镇发展实际需求,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下一阶段,建议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配合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

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在《扬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加快推进《扬州市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扬州市城乡统筹规划》及各县(市)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做法,启动编制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美丽乡村”村级规划编制范围,形成市、县(市)、镇(乡)、村四级较为完整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是出台乡镇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围绕培育特色小镇,出台培育相关工作意见,针对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批准等程序,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科技创新型、金融服务型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在市区、县市城区的周围或部分乡镇,探索设立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如宝应县曹甸镇可围绕教玩具产业设立“教玩具小镇”,仪征市月塘镇可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和捺山生态公园打造“生态休闲小镇”,江广融合地带可围绕信息和文化产业打造“信息小镇”、“文化小镇”等。

三是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发挥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力量,制订完善加快城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的政策意见。同时推动各县(市、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组织领导机构等。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制订我市特色小镇创建标准、考核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成果进行客观评估。

四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市级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年度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所含子项目可享受重大项目优惠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出让收益共享机制,将建设用地不紧张的一般乡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所在县(市)的特色小镇所在地。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划定边界范围,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所在市和县(市)国土部门可适当给予指标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市区每年1亿、县(市)每年5000万的盘子,分别设立市区和县(市)特色小镇培育专项引导资金,按照20%的比例给予补助,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考虑特色小镇需要。对特色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推动商业银行、市金融集团、小贷公司为小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视项目情况给予利息补贴。

五是加大改革创新探索力度。继续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和乡镇申报国家、省级新型城镇化及相关试点,重点支持高邮市、氾水镇、月塘镇、邵伯镇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做好试点总结提炼及深化拓展工作,将培育特色小镇工作与国家、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点带面、创新现行,在全市乡镇中发挥好引导和示范作用。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四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边界口子镇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十字城镇群为主战场和主形态,以产镇融合、城乡统筹为核心内容,以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为引领的特色小镇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市初具雏形的特色小镇主要有:北湖区的石盖塘镇、鲁塘镇、保和镇,苏仙区飞天山镇、良田镇,资兴市黄草镇、白廊镇,桂阳县流峰镇、舂陵江镇,宜章县白石渡镇、梅田镇,永兴县柏林镇、便江镇、悦来镇,嘉禾县塘村镇、行廊镇,临武县舜峰镇、汾市镇,汝城县热水镇、三江口镇,桂东县清泉镇、沙田镇,安仁县永乐江镇、安平镇等。

1.空间特色鲜明,大十字城镇群带动特色小镇蓬勃发展。

空间上,全市100多个乡镇以郴州大十字城镇群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一核四极多点”、“城镇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共建共享”的城镇格局。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内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6个省级园区,城镇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四个县城及城镇依托各地历史、文化、区位、地理、交通、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等基础和优势,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具有较强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的特色小镇正在加速发展。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及提质活动,郴州大道、郴永大道等城际干线建成通车,g107等国省干线加快改造,市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乡镇及行政村公路实现100%通畅,全面提升了乡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绿化攻坚、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特色小镇发展。

2.产业特色鲜明,产镇融合、因地制宜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特点。

特色小镇均以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为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种养、锻铸造、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支撑,如:北湖区石盖塘镇(工业小镇),我市最早建成的省级工业小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来势好,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36.8%;苏仙区飞天山镇(山水小镇),背靠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六寨沟公园,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采摘和购物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产业来势较好;资兴市黄草镇(风情小镇),位于东江湖国家5a级景区内,享有“江南水中镇,东江湖中花”美誉,依托东江湖生态优势以及东江漂流、雷公仙、通天仙、龙凤仙、金牛岛等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较好;桂阳县流峰镇(电商小镇),具有“湘南名圩”、“小香港”美名,全镇电商从业人员约一万多人,广泛分布在广东、长沙、郴州、桂阳等地;宜章县白石渡镇(新型工业化小镇),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培育了精细化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建筑材料3个优势产业,拥有白石渡氟化学循环工业园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永兴县柏林镇(银都小镇),被誉为“中国银都之都”,白银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近四分之一,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产值达160亿元,占全镇gdp的88%,同时以金银贵重金属提纯加工为依托,往上游延长产业供应链,往下游拉伸产业交易链,横向推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木陂仙等景点,打造旅游风情街;嘉禾县塘村镇(锻造小镇),被誉为“中国锻造之乡”,全镇锻铸造企业达到86家,总产值将近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3家,扳手产量占全世界的70%;临武县舜峰镇(香芋小镇),香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近120万斤,其中贝溪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汝城县热水镇(温泉小镇),坐拥“华南第一泉”和“中国第一氡泉”,旅游接待人数突破65万人次,春节假期突破4万人次,仅门票收入每年达3000万元,年直接旅游收入将近2亿元,同时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较好成效;桂东县清泉镇(茶叶小镇),素有“茶叶名镇,金桔之乡”美誉,现有茶叶基地418亩,实施“基地+工厂+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年产干茶6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安仁县安平镇(商贸小镇),目前拥有全省乡镇硬件条件最好的农贸市场,辐射周边数个乡镇的十几万人口,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步行街和公共设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

3.创新特色鲜明,综合试点改革和简政放权不断优化特色小镇的发展环境。

资兴市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郴州市作为市级城市,资兴市、桂东县作为县级城市,沙田镇、流峰镇、热水镇、梅田镇等作为镇级城镇,分别入选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嘉禾县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建设获得阶段性成效。北湖区华塘镇等36个镇获批国省中心镇,资兴市黄草镇等22个镇成为省级旅游历史文化特色镇,汝城县大坪镇等3个镇成为省级边界口子镇。国家在批复试点示范时,普遍要求各地编制实施方案,大胆推进改革创新,并在项目申报、资金下达、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动和动力。乡镇机构改革尤其是撤乡并镇的扎实推进,加速了人口、产业、行政等资源的聚集,为打造特色小镇乃至特色名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扩权强镇试点改革,进一步向乡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综合执法等多种权限,全面提升乡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镇域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镇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认识滞后、产业不强、配套不优、要素紧缺等等,值得高度重视。

1.认识滞后,统筹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各地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加深。各县(市、区)普遍未将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到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抓,政策支持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县两级都尚未出台特色小镇建设的纲领文件,没有对特色小镇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在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和资金保障上倾斜还不够。部分有基础的镇也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未能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上。广大群众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支持还不够,自发组织、自觉参与的热情尚未激发,一旦有损其利益时,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2.产业不强,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市特色小镇建设从总体上看已经初具雏形,形成了“一核带动、多点布局”的良好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业内特别是全省、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产镇互促共生、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远未形成。有的特色产业总量不大,普遍存在分散式布局、粗放式发展、原始化积累等特点;有些特色产业价值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较少,规模偏小,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3.配套不优,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市特色小镇一般都只具备基本的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简陋,配套建设短缺,整体功能还不完备。小镇环境不美,镇区规划建设滞后,街道狭窄,建筑杂乱,绿化稀少。环境卫生治理、车辆乱停乱摆等问题较为突出,道路硬化、供电通讯、排水管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塘村镇仅锻铸造产业发展一家独大,其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严重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镇容镇貌有待整治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其他如柏林镇、石盖塘镇等小镇也有类似问题。

4.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制约就是资金、土地和人才。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多数小镇为基础设施建设都负债累累,塘村镇负债1620万元,热水镇负债超过1亿元。土地要素制约紧,小镇建设发展需要占用部分农田,土地调规涉及面较大,调规难以到位,制约新镇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专业性、技术性人才严重缺乏,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汝城县热水镇、苏仙区飞天山镇面临边“建”边“管”的状况,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与管理。另外,生产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偏弱,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与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浙江省从20xx年开始着力引导和培育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分两批共公布了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培育对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大战略,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克强总理、高丽常务副总理等多方肯定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总结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的先进经验:

1.新在“非镇非区”的内涵概念。空间上,特色小镇有着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融合叠加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理念上,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单元、生活区和工业园区,不是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而是在充分借鉴国外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独立区域。

2.新在“一镇一业”的产业定位。一是定位“一镇一业”。浙政发[]8号文件明确要求,所有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和发展必须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万亿省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来建设,不搞同质竞争。二是培育“单打冠军”。每个特色小镇瞄准上述产业中的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来建设,每个历史经典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突出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单打冠军”。如西湖云栖小镇主攻云生态产业,余杭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风险投资”,上城区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绍兴诸暨袜艺小镇、柯桥黄酒小镇等都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实现集群发展。每个小镇都要围绕主攻产业,紧扣产业发展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诸暨大唐袜艺小镇,通过完善产业配套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降低20%以上。

3.新在“产镇融合”的功能聚集。一是突出四大功能紧密融合。所有小镇都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是特色小镇与工业园区、景区、生活区区别的典型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四大功能都要紧扣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要从主攻产业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发掘。如大唐袜艺小镇侧重挖掘从袜子诞生、发展乃至转型升级全过程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渊源,甚至小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也突出袜艺主题,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全力打造以提升袜子艺术性和品位为主的旅游景点,并完善配套社区功能。二是突出新兴产业孕育孵化。特色小镇同时也是培育新产业为一体的新空间。如面积不超过3.2平方公里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目前已汇聚来自全球的600多家企业,其中金融投资类企业4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税收超过4亿元。三是突出经典产业改造提升。对于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注重其文化底蕴挖掘提升和影响力的放大,提高产业话语权和产品附加值。如绍兴黄酒小镇,正在规划建设黄酒历史文化博物馆、观光型黄酒手工作坊、特色风情民宿区以及黄酒风情体验小街等项目,全方位提高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新在“精致美丽”的建设形态。一是骨架小。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力求小而精、小而美,不搞“摊大饼式”粗放式发展。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地界定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如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二是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所有特色小镇建设都要嵌入旅游功能,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站位更高,要打造5a级景区。如龙泉青瓷小镇,不仅是4a级旅游景区,而且早已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是根据产业规划,其主导产业并非旅游,而是划归到了历史经典产业中。三是气质特。特色小镇彻底摒弃“百镇一面”,每个小镇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主攻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小镇风格,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努力展现出集自然风光、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多元功能融合、多彩历史人文之美为一体的独特小镇风情。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我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和“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总要求,把特色小镇作为“十三五”时期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遵循产镇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发展定位,注重突出各地的特色、优势和潜力,坚持以产业为城镇发展的基础,让城镇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形成“一镇一业”特色,培育一批产业突出、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镇,致力于打造一批湖南省产镇融合示范名镇,形成产业投资和融合发展集聚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机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2月份,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门的新闻发布会重点推荐浙江和贵州特色小镇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几年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和培育创新创业的重要抓手,相关政策正在酝酿和起草之中。我省也即将在年内开展“产镇融合”试点示范。我市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抓紧启动实施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小镇配套政策。目前,按照省发改委要求,市发改委经过认真研究已将苏仙区飞天山镇、嘉禾县塘村镇、永兴县柏林镇、汝城县热水镇、桂阳县流峰镇等5个建制镇作为我市申报第一批全省产镇融合示范镇名单报送至省发改委,下一步将主动汇报,加强衔接,尽量多争取几个特色小镇挤入省级示范点,为争取国家级示范试点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建议先在每个县市区范围选择1个镇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并完善特色镇产业培育、规划设计、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考核机制,市里每年进行评比,对符合条件的`优秀特色镇奖励50-100万元。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扩面,突出对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示范和引领。出台试点镇扶持政策,市级层面设立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财政按一定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鼓励特色小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先导”市场运营模式,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试点镇所在县(市、区)要明确并落实各项税费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政策,着力破解特色小镇建设要素制约问题。各级各部门积极引导具有特殊技能的农民工、大学生甚至海外留学生聚集在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加速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浓厚氛围,努力为特色小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准确定位,因地制宜做好科学规划。

规划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城镇发展的科学依据。建议市级层面立足于“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总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产业、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本着“重本色、创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

3.突出特色,做强做实做大支柱产业。

各特色小镇要立足于本身的特色产业基础,面向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整合,从而确立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坚持立足于“一镇一业,一镇一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小镇。以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五大类特色小镇,即飞天山镇、热水镇、黄草镇等旅游风情特色镇,石盖塘镇、鲁塘镇、五里牌镇、柏林镇、塘村镇等工业特色镇,良田镇、流峰镇、白石渡镇、安平镇等商贸物流(含电子商务)特色镇,舜峰镇、清泉镇、永乐江镇等农产品及加工特色镇,大坪镇、三江口镇、南强镇等边界口子特色镇。高度重视优质市场主体的引进和培育,灵活运用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联大靠强、转型升级和提质发展。在打造特色产业来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同时,着重考虑发展其他配套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

4.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但要服务于我市兴产业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的生活谋利益。要大力加强城镇的道路交通改造,管网建设、商业设施、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小镇与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形成体系、资源共享,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同时,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尽量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切实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管理,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形象,提升城镇的生活品位。

5.加大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与。

切实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逐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小镇居民提高认识,自觉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使小镇真正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内外一致、人与自然协调的亮丽风景线。鼓励新闻媒体开设专题宣传节目对我市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系列宣传,邀请国内外主要媒体前来考察、采访和报道,组织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活动,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知名度和吸引力。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五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城乡规划模式,近年来在中国不断兴起。我最近有幸到访了某特色小镇,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包括特色小镇的定义、功能、亮点以及它对于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想谈谈特色小镇的定义。特色小镇是指通过识别、整理、优化和发展某一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小镇,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度假、观光和生活的需求。这些小镇往往兼具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振兴等多种功能,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特色小镇的功能是多样化的。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只是特色小镇的一种功能,而现代的特色小镇还结合了旅游、休闲、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等多种元素,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我所去的特色小镇将农家乐和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建设了一个独特的创意农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创作。

特色小镇的亮点之一是它们的文化内涵。这些小镇通常会对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建筑、传统手工艺、音乐、展览等方式展示地方的独特魅力。在我游览的特色小镇中,我看到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品尝了传统的美食,还体验了当地居民的传统音乐。这一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特色小镇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而言,特色小镇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型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出路。对于城市则意味着更多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体验,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兴起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是一种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为目标的城乡规划模式。它具有多样化的功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就业机会。而其亮点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让人们通过参观、体验和交流感受到地方的独特魅力。特色小镇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了城乡差距。未来,我相信特色小镇将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旅游体验。

特色小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六

今年以来,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共谋划建设小镇、小镇、小镇、小镇4个乡镇,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2万吨“悦鲜活”生产线等项目正在建设。

全县汽车密封件产量36000万米,位居全省第二位,年产进气道、滤清器等注塑件32.5万件,拉索223万件,位居全省前列。

新建村史馆230平方米,以及集村民健身、文艺演出、娱乐游园为一体的综合公园。栽植树木1200余棵,搭建长廊700米,新建游园5处、池塘2处,加上周边环绕的田,形成一幅独具特色的冀南自然田园风光。2016年以来,在这里先后举办4届旅游文化节。

(四)小镇。方营镇小镇,西邻“航空城”,东临“风景区”,南临村农田,北临村田园;

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50米,总规划面积约为1.89平方公里。规划目标为努力把孙家寨打造成全域旅游的风景区、敬老养老的惬意园,创新创业的大平台,富民强村的示范点。

二、存在问题。

一是缺乏投资主体。四个特色小镇除小镇有投资主体,其余三个特色小镇均没有投资主体。二是特色小镇发展不平衡。利用率低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比较低。

二、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资金支持,我县特色小镇主要在谋划阶段,下步主要改善基础设施。二是省市在规划制定旅游路线,建议把我县4个特色小镇列入名单,增加游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