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 遵义红军山心得体会(七篇)

  • 上传日期:2022-12-22 11:32:19 |
  • ZTFB |
  • 8页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一

<>

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正确轨道,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遵义会议使中共中央和红军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遵义会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是东方共产主义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遵义会议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结束“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确定主导核心等重大问题。从此,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制定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遵义会议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领导,待到计多里安节助。但是,随着中国革命发展,远在莫斯科远离中国革命实践的共产国际的教条主义“瞎指挥”愈来愈脱离中国实际,导致中国革命多次出现右倾或“左”倾错误。由于长征初期的行动经过共产国际批准,博古、李德在敌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坚持向敌人部署重兵的湘西进军,遭到毛泽东同志等的坚决反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的伟大开端。从遵义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确定长征路线,独立自主地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独立自主地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长征方向,独立自主地确定长征最终目的地,独立自主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克敌制胜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独立自主地领导解放战争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立自主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立自主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原则。

遵义会议坚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遵义会议之前,"左”倾教条主义者不懂国情民情和中国革命实际,空谈教条,盲目指挥,只唯上,只唯书,一切照“本本”上说的办。从遵义会议到瓦窑堡会议,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和抛弃“左”倾教条主义和“左”倾关门主义,坚持把中国革命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起,把长征"落脚点”的确定与建立全国抗日战争的前进阵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夺取长征胜利同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路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实现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极大鼓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

遵义会议精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等都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应有之义。在中国革命危急关头,全党全军不恐慌不懈怠不放弃,理想信念坚如磐石,"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独立自主地决定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开辟出中国革命新路。遵义会议既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集体智慧的典范,又是面对重大危机,万众一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典范。

遵义会议精神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历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国革命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他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注重调查研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创造了红军“打得嬴就打,打不赢就走”“蚀本不干”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在遵义会议上严厉批评“左”倾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战路方针和前进方向。这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把握客观真实性,抓住真问题,防止伪问题﹔就要把握客观规律性,在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他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他一再强调:"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历史证明,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生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对于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二

“多彩贵州,红色遵义!”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遵义参观游览。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南边临贵阳市,北连接着重庆市,西边是四川省,这里自古就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的咽喉。遵义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酒茅台和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同时也是有名的中国长寿之乡、名茶之乡、吉他制造之乡。但是说到遵义大家的脑海里往往想到的是“遵义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因此而闻名天下。

各位游客朋友,“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就请大家听我细细道来。1934年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长征初期,李德、博古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重大损失。湘江一役,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可是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吗?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放弃向湘西进军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红军来到了黔北重镇遵义,并在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是著名的遵义会议),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沿着毛泽东军事路线胜利前进。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各位游客朋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到了,它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当时可是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原是二十五路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红军进人遵义后,将红军总司令部设立在了这里。在会址的正门前,请大家抬头看大门正中高悬巨匾,那是毛主席于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这是毛主席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好!现在我们从大门进去参观。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老虎窗。楼层有走廊,可以梵眺四围苍翠挺拔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的红花岗、玉屏山、凤凰山诸峰。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请大家跟我一同上楼,这里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盖荷叶边盖的洋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敞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看到这里,大家是否依稀看了到革命家们在这里激烈争辩的身影呢。

这次会议在1935年1月15日正式召开,一共进行了三天。会议首先是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进行总结。否定了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的军事路线,通过了决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各位游客朋友,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在会址主楼西头的第一间。请大家往这边走,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张红漆桌上有铜墨盒、瓷质毛筒、军委会信、信封、毛笔等物件。室内一角置一挑铁皮公文挑箱。在引人注目的壁上还挂着一喊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是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所摄录下的周恩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涯。那清癯的面容、垂胸的长髯、坚定的目光,与室内简朴的陈设相映衬,可以想见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各位游客朋友,作战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有56平方米,由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当时使用过的一些物品。这一幅巨大的地图是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这些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的是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就在这里运筹帷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利的道路上。

各位游客朋友,遵义会议会址我们已经参观完了,要想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史篇,就到离此不远的遵义会议陈列馆,让我们继续感受遵义会议在中国历史上刻下的永恒的印记!

对于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三

“多彩贵州,红色遵义!”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遵义参观游览。遵义位于贵州省北部,南边临贵阳市,北连接着重庆市,西边是四川省,这里自古就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的咽喉。遵义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酒茅台和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同时也是有名的中国长寿之乡、名茶之乡、吉他制造之乡。但是说到遵义大家的脑海里往往想到的是“遵义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因此而闻名天下。

各位游客朋友,“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就请大家听我细细道来。1934年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长征初期,李德、博古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重大损失。湘江一役,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可是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吗?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放弃向湘西进军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红军来到了黔北重镇遵义,并在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是著名的遵义会议),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沿着毛泽东军事路线胜利前进。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各位游客朋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遵义会议会址到了,它是一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当时可是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原是二十五路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红军进人遵义后,将红军总司令部设立在了这里。在会址的正门前,请大家抬头看大门正中高悬巨匾,那是毛主席于1964年11月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这是毛主席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好!现在我们从大门进去参观。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老虎窗。楼层有走廊,可以梵眺四围苍翠挺拔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的红花岗、玉屏山、凤凰山诸峰。会址主楼上下的门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镶嵌彩色玻璃。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请大家跟我一同上楼,这里原为房主的小客厅。面积为36平方米,长方形。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盖荷叶边盖的洋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敞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共20只,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看到这里,大家是否依稀看了到革命家们在这里激烈争辩的身影呢。

这次会议在1935年1月15日正式召开,一共进行了三天。会议首先是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进行总结。否定了以博古为首的三人团的军事路线,通过了决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各位游客朋友,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在会址主楼西头的第一间。请大家往这边走,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室内按原状陈列:一张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铺白色粗布垫单,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张红漆桌上有铜墨盒、瓷质毛筒、军委会信、信封、毛笔等物件。室内一角置一挑铁皮公文挑箱。在引人注目的壁上还挂着一喊周恩来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留影。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是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所摄录下的周恩来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涯。那清癯的面容、垂胸的长髯、坚定的目光,与室内简朴的陈设相映衬,可以想见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

各位游客朋友,作战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有56平方米,由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当时使用过的一些物品。这一幅巨大的地图是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图上插着这些红蓝色的三角小旗,标示的是遵义会议召开期间的敌我态势。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就在这里运筹帷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利的道路上。

各位游客朋友,遵义会议会址我们已经参观完了,要想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史篇,就到离此不远的遵义会议陈列馆,让我们继续感受遵义会议在中国历史上刻下的永恒的印记!

对于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四

遵义会议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 窗”,有抱厦。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

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主楼和跨院之间伸出一船形的楼房。会址大门临街,门两侧原是八间铺面,是柏辉章家的商店。铺面居中有一小牌楼(会址大门临街)。

厅后是一座砖彻牌坊,前为“慰庐”,后为“慎笃”。牌坊后是天井,天井南侧有小门通柏家的内四合院。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一楼作战室的楼上),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27平方米。

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建筑,坐东向西,由东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34平方米。

东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阔五间,深四间遵义会议期间,总司令部机要科办公室和科长毛庭芳住室在这里。

北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屋,小明间与主楼(会址)天井相通。南屋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

西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屋。

对于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五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荣幸今天由我陪伴各位参观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mdash;&mdash;遵义会议会址。提到贵州提到遵义,或许您并不了解。但是若提到遵义会议,想必你也会略知一二吧!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就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遵义会议会址的大门。各位团友请抬头看,那苍劲有力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便是毛主席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上盖灰瓦,歇山式屋顶,整个建筑分为主楼和跨院两部分。主楼楼房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卷拱支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

现在,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的会议室,这原本为房主的小客厅。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的原貌。洋员灯、挂钟、壁柜、椅子以及火盆都以原有的风貌与各位见面。会场景点虽简陋狭小,然而正是在这里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主席、周恩来的军事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和红军的命运。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居住室,它位于主楼西头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老式木架,粗布垫单、薄棉被、铜墨盒、马灯、笔筒的物件。壁上持枪、望远镜和竹斗笠以及周恩来长征到陕北后的留影。从这些物件中,我们可以想象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朱德、康克、刘伯承及参谋员的住所都和周恩来的一个样,除了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物品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我们不难想象到他们在那艰苦曲折的革命道路上英姿飒爽的风姿以及随时为革命牺牲的精神!

遵义会议陈列馆为遵义20世纪30年代民居特色的二层建筑。陈列馆由序厅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部分组成,内容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有关热舞和事件为板块,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重点,点线面有机串联起来。同时反映红军在遵义的活动和整个红军长征的概貌。陈列内容有红军长征,进军贵州;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之战三部分。展览线长160米,展出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图表资料236件。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队地位。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对于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六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艰苦卓绝而又无比辉煌的长征,至今已过去了整整80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绝大多数国人都熟悉的名句,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斗向前。80年来,长征这一英雄史诗始终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是人民军队军魂的生动体现。长征离80年后的今天是如此遥远,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回顾长征,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

1、让中华民族自豪的伟大历史篇章

万里长征同万里长城并列,都是中国人创造的震惊世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意志象征。

在世界上宣传长征并最早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当属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其中描写的长征英雄后,曾约斯诺夫妇到白宫中谈了一整天,询问“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随后他又开始尝试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美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少见的畅销书,长征的故事也影响了那里的众多读者。

20xx年,我曾陪同抗美援朝战争时的空军英雄韩德彩,会见来华访问的当年被他击落的美军退役上校费席尔。这个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说,自己在上世纪40年代就读过《红星照耀中国》,知道长征并佩服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至于到朝鲜打仗是因自己作为军人要服从命令。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也曾专门向长征英雄致敬,认为这是一次“人类意志极限挑战”的英雄行动。至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革命者,更是把中国红军的长征当作自己奋斗的榜样。曾任越共的邓春区,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是在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探索新路,靠着英勇奋斗的精神才走出险境。在南方建立根据地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长征?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在照搬苏联教条的“左”的错误指导下几乎陷入绝境,中共中央不得不带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树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而能在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围攻堵截下长征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战争走出低谷并从此迎来走向胜利的新途。

雄关漫道真如铁。红军长征途中充满了英勇的战斗,以烈士之血和“铁脚板”打开了一条北上并落脚陕甘宁的道路。从那些多少年来传颂的篇章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场场血与火的拼杀──浴血湘江冲出包围,四渡赤水摆脱追敌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打开北上通道的包座之战,到达陕北后胜利的东征、西征,三大主力会师后告捷山城堡。尤其是安顺场孤舟抢渡,飞夺泸定铁索桥等奇迹式战斗,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革命文艺作品中最动人的题材,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也一直激励着广大军民。

五岭逶迤,乌蒙磅礡,长征中的红军要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称为死亡之区的水草地,向自然界的艰险和生命的极限挑战,这是永远值得传颂的动人历史。“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诸如翻越老山界、几过乌江天险、“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渡江奇迹,爬过夹金、梦笔大雪山,经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行军──通过水草地,还有冲破天险腊子口等,都是艰苦卓绝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每逢遇到困难时,“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都成了鼓励人们勇于吃苦耐劳的口号,这也说明当年光辉榜样的力量对后世影响是永恒的。

2、初心不改,入党誓词化作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红军能够不畏艰难和牺牲,是基于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军在长征路上虽有多数人倒下,如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余人,但始终前仆后继而不动摇,靠的是指战员们参加革命时的初心不变,当年的“入党誓词”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当年红军指战员为之奋斗的,是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为官僚买办服务的腐朽国民党新军阀为己任的。全国解放后出生的人们只是在歌中听过──“帝国主义侵略压迫,造成了我们的贫穷;官僚买办剥削,造成我们苦难深重……”在1920xx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以上歌词却是那个社会里有目共睹的活生生的图景。那时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官僚买办豪绅穷奢极欲,广大人民却要将可怜的收入交租交税,其大多数陷入饥寒交迫。

“不平则鸣”。如此的社会景象,使当年有血性、有志向的中华儿女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那时有正义良知的人只要读一点革命书籍,再到城乡目睹社会现状,得出的结论便会是“如今世道真不公”。那时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村的要求并不高,就是要求一块能活命的土地。但是,国民党当局和土豪劣绅们却垄断土地所有权,拒绝这方面的任何改革,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激励起了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热望。

毛泽东所称赞的“苏区模范县”江西兴国,就是在1920xx年最早贯彻《兴国土地法》的县份。那里最彻底地实现了土地革命,全县28万人口在5年内竟先后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队伍中就有2.7万兴国人,几乎占三分之一。当时形容,长征一里路,就会倒下一个兴国人,到达陕北时红军队伍中只剩20xx名兴国人。后来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牺牲,革命战争胜利时解放军中的兴国人仅余几百人,其中有54人成为开国将军。

如果仔细分析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指战员的个人出身,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革命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前者从一开始就是宁可牺牲个人较好的生活环境而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体劳苦大众。

在顽强奋进的红军行列中,革命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者引导着前进的方向,其中有力挽狂澜、领袖群伦的毛泽东,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过草地的周恩来,“意志坚如铁”的总司令朱德……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引路人,因而能坚定地跟随。在遵义会议前,当红军危急,已接近天穹崩塌的时刻,正是毛泽东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擎天之志,以非凡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自信,领导中央红军冲出重重围堵,并以成功到达陕甘宁的伟大胜利,彰显了红军北上这唯一正确的道路,引导着另外两支主力红军也跟随到达。

红军通过找到陕北这个落脚点,迎来了走向高潮的一个出发点。回顾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史,长征正是一个转折点,经历了无穷苦难的共产党人通过千锤百炼,随后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辉煌。

3、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追逐梦想的人们

当1949年中国革命临近胜利时,毛泽东就以长征来比喻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解放后进行的伟大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震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年参加长征的前辈们的初心,是以英勇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解放以后包括改革开放后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奋斗目标,仍然是继承这种初心。当然,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会使人们奋斗的方式有所改变,但努力的根本目标仍然有着历史传承性,都是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不息,昔日革命者的初心在今朝仍然是共产党人和其他有志报国者需要遵循的目标。

如果全面地回顾长征精神,人们又可以看出其内涵博大精深,除艰苦奋斗、坚韧顽强的精神外,还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等。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例。红军长征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这包括军官依靠士兵群众并实行官兵一致,也包括军队要依靠军外群众以实行军民一致。试想,长征中的红军领袖们和高级指挥员如果不是同下级干部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若不能得到途中群众的支援,在艰苦征途中可能早就会全部瓦解。正是由于毛泽东等红军领导同普通战士一样艰难跋涉,吃一样的伙食,关心每一个战士,所到之处严格群众纪律,红军才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党的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当代共产党人对这一光荣传统的传承,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宏扬。

今天,我们国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同长征时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种种挑战。新一代革命军人继承长征精神,要体现为学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发扬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具备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并要宏扬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也是我们在国家“硬实力”已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所具有的重要“软实力”。

回首长征胜利结束80年后,中华大地上已是沧海桑田。今天我们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和奋斗初衷,就要继承他们为振兴中华和实现人类最美好理想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我们坚信,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上,不朽的长征精神将始终会激励着追逐梦想的人们!

对于遵义红军之旅心得体会报告七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荣幸今天由我陪伴各位参观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遵义会议会址。提到贵州提到遵义,或许您并不了解。但是若提到遵义会议,想必你也会略知一二吧!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就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领导,确定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遵义会议会址的大门。各位团友请抬头看,那苍劲有力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便是毛主席为全国革命纪念地题字的唯一一处。

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上盖灰瓦,歇山式屋顶,整个建筑分为主楼和跨院两部分。主楼楼房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卷拱支撑,保留了我国古建筑“彻上明造”的结构风格。

现在,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的会议室,这原本为房主的小客厅。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室内陈设基本上是当年开会的原貌。洋员灯、挂钟、壁柜、椅子以及火盆都以原有的风貌与各位见面。会场景点虽简陋狭小,然而正是在这里取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主席、周恩来的军事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和红军的命运。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居住室,它位于主楼西头第一间,室内按原状陈列老式木架,粗布垫单、薄棉被、铜墨盒、马灯、笔筒的物件。壁上持枪、望远镜和竹斗笠以及周恩来长征到陕北后的留影。从这些物件中,我们可以想象周恩来在战争岁月中呕心沥血的生涯,令人肃然起敬。朱德、康克、刘伯承及参谋员的住所都和周恩来的一个样,除了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物品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我们不难想象到他们在那艰苦曲折的革命道路上英姿飒爽的风姿以及随时为革命牺牲的精神!

遵义会议陈列馆为遵义20世纪30年代民居特色的二层建筑。陈列馆由序厅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部分组成,内容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有关热舞和事件为板块,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重点,点线面有机串联起来。同时反映红军在遵义的活动和整个红军长征的概貌。陈列内容有红军长征,进军贵州;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之战三部分。展览线长160米,展出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图表资料236件。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队地位。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