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范文(优质12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22:53:00 |
  • ZTFB |
  • 8页

心得体会是提升个人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写总结时,可以从自己的成长和收获、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小编精选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一

汉语语法是学习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熟练掌握汉语语法规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通过学习汉语语法,我对汉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汉语的基本句式结构对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在汉语中,主语、谓语、宾语和其他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是固定的。例如,主语一般位于句子的前面,而宾语则位于谓语的后面。学习者需要逐步掌握这些规则,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

其次,了解动词的使用和变化规律是学习汉语语法的核心。在汉语中,动词是表达动作和状态的重要手段,而动词的变化则能够体现人称、时态和语气等语法信息。一般来说,汉语动词的变化不复杂,但也有一些不规则动词需要特别注意,例如“是”、“有”等。

第三,学习者还需要了解并运用好汉语语法中的虚词。虚词是指那些在句子中没有实际词义的词,例如连词、助词、介词等。这些虚词能够连接句子成分、表示语法关系,从而让句子结构更加完整和准确。学习者需要逐步掌握并正确使用这些虚词,以便让自己的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第四,学习者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不同的句型和语法结构。汉语语法中有丰富多样的句型和语法结构,如“是……的”、“一……就……”、“虽然……但是……”等。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熟悉并掌握这些句型和结构的使用方法,并在实际交流中加以运用。

最后,学习者需要不断进行语法的实践和提高。掌握汉语语法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提高。学习者可以通过参与口语交流、写作练习、阅读和听力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汉语语法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提高,学习者才能真正做到在日常交流中运用自如。

总之,通过学习和了解汉语语法,我深刻体会到语法对于语言的规整与准确的重要性。掌握汉语语法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必要的过程,通过了解基本句式结构、动词的使用和变化、虚词的运用、句型和语法结构的掌握以及实践和提高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在汉语学习中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汉语语法心得体会的收获对于我来说是宝贵的,也希望能够对其他学习者有所帮助。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语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语法研究对于我们语言学专业的重要性。通过对语法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规则,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第二段:对语法的定义及重要性的认识。

语法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规则、形式和结构的学科。语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此外,语法还有助于提升我们阅读和听力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应用和运用技巧。

尽管语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技巧,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点。其中,一些语法的规则比较离散,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习题和实践来掌握;另外,一些语法现象的解释也比较复杂,需要我们对语言学的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第四段:语法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法的知识和技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加深对语言规律和语法结构的理解;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些真实的语言场景和应用,加深对语法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段:总结。

总结起来,语法研究在我们的语言学专业学习中非常重要。尽管有时候会遇到难点,但是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加以认真的学习和实践,就能够在语法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法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法研究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则,让自己的语言能力更上一层楼。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三

清楚、透彻些,在此不妨也把古人的一些有关认识附录在前。东鳞西爪,多有不足之处,冀读者笑正。

一、《文通》以前的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中研究最多、取得的成绩最大的无疑是对汉语词的研究。

次对汉语虚词作了较为集中的论述。当然,这种研究多从表义、释义出发,很少涉及语法功能。

识的最高成就的是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成为经学的附庸,所以不可能真正触及汉语词类的本质问题。

麻烦。这个缺点在后来的《马氏文通》得以幸免。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前人对词类的研究还是很有成绩的,他们首创了不少语法学上的概念和术语。

古人的数千年的辛勤探索,汉语语法学要一下子达到《马氏文通》这样的起点,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或准备。

二、《文通》至文法革新讨论之前的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一时期的汉语词类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言词类的研究;一是对国语白话文词类的研究。

是一致的,因而不妨合在一起论述。

a.共同的倾向。

四类。而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则参照了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也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

实体词:名词、代名词;述说词:动词(同动词);区别词:形容词、副词;关系词:介词、连词;情态词:

助词、叹词。

文通》为法,或仿效《新著国语文法》,即有变更,也是无伤主体,均没有突破原有的体系。

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39页)。这一论述几乎适用于当时的一切文法书。

革新派的要数陈承译、金兆梓、何容诸人。他们对汉语词类。

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上(具体将在下文提及。

”这些概念言之不明,使读者甚感茫然。在词类的划分上也存在着互相牵扯的毛病。

一个全新的、比较合理的、能为众人乐意接受的词类体系。

对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足够认识,要想圆满地解决汉语的词类问题那当然是难以奏效的。

b.分歧点。

分歧。

1.词无定类和词有定类。

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确立了前提。

2.分类标准: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

条是句子成分标准(或曰功能标准)。

马建忠在划分词类时强调:“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文通》第23页)。

能。这样做极易滑向“词无定类”的歧途,因为“一词数义”现象在汉语中是屡见不鲜的。

和功能割裂,将句子成分和词类合二为一,也极易坠入“词无定类”的泥潭中去。

)来作为区分词类的标准。

c.成就与不足。

取得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

在沿用着前人择定的不少词类概念,当然有的内涵已发生变化。

只是由于受纳氏文法的束缚,他仍将量词归在名词分下来论述。虽还未独立为一大类,但已难能可贵。

三、文法革新讨论至建国前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讨论给汉语词类研究带来了转机。

汉语本身特点出发,因而和以前不同,这时期的汉语词类观体。

现了较多的分歧点,这是一种正常可喜的现象。

a.有关分类标准的分歧。

说”;一是高名凯的“三条标准说”。

点,基本上还是套用旧说,因而意义不是很大。

外是一种广义的形态,中国单语本身的形态,既然缺少,那么辨别词性,自不能不求助于这广义的形态了。”

结论(详情见下文)。

b.有关词类划分的分歧。

既然各人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那么在分类标准指导下的词类划分当然也就各有千秋了。

同样,王力也因受“三品说”影响而把词分为“首品”、“次品”、“末品”

态词欲词与愿词能词量词等十个方面的范畴,这正反映了高先生思想上的矛盾之处。

c.成就与不足。

具体体现在:

使之独立成类。总之,对词的分类比以前更为精细。

法的研究结合起来,避免就事论事。

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兼类也不完全一致。但无论如何,王、吕先生在这方面的开创之功是不应抹杀的。

但是,在革新的成就中也隐藏着一时难以避免的不足,主要是:

语实词无分类的观点,无疑与法兰西学派分不开。

重视不够。王力、吕叔湘的著作中都体现了这一点,而未能出现依据广义形态拟定的词类新体系。

著。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四

现代汉语语法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习汉语的重要环节。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汉语语法规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沟通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我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汉语整体知识的基础,也是汉语表达能力的关键。语法是汉语的骨架,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学习现代汉语语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语言运用方法,还能帮助我们发现语言的美和诗意,更使我们深入体会中华文化之精髓。

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理论学习、实践运用和反复练习。通过理论学习可以掌握汉语语法的规则、结构和特点,加深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运用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语言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反复练习可以加深对汉语语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有一些难点,比如兼语、状语等,掌握它们需要时间和专注。面对这些难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反复练习,多造句增强记忆,使其熟悉、精通;二是透过研读原文、注释、语法练习题,深入理解汉语语法的理论知识,逐步掌握难点。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我们相信就能够克服汉语语法学习的难点。

第五段:总结。

学习现代汉语语法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它的规律与特点。学好汉语语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汉语表达能力,增强我们的沟通效果,更能够带领我们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五

语法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好的语法能够使读者理解你的文章,并更好地传达信息。另外,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亦深知掌握好语法的重要性。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语法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对语法的定义和现实应用进行讨论。

语法是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形式和功能的学科。它分为独立词法和句法,前者研究单个词语的结构和功能,后者则研究单词组成的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语法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良好的语法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优美度。

第三段:语法学习中的重要技巧及应用。

学习语法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当然,实践中也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法水平。比如,学会关注细节,细心品味、阅读文字,这有助于理解语句时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另外,养成写作习惯和经常练习写作,可以让自己更加熟练地掌握语法规则。

第四段:运用AI技术学习语法的经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语法学习方式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在传统语法学习的基础上,我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以更好地理解语法和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拼写检查、语法纠错和机器翻译等自然语言处理解决方案,它们使我的语法学习更加轻松。

第五段:总结体会及展望未来。

总之,语法学习是对语言知识的逐步掌握,同时也是对语言表达水平的提升。我们可以在刻苦努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拓展语法学习的领域和深度。我相信,这将在未来的进程中更加深入,为广大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与支持。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六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您们他们她们它们咱。

们自己别人人家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

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十)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二、短语。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联合短语: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如“白菜、芹菜”“香蕉、橘子、甜橙”“调查、研究”“接受并且审理”“雄伟、壮丽”“又白又胖”。

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中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前面总是有修饰语。如“大城市、小村庄、优异的成绩、电子计算?quot;(这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慢走、努力工作、仔细地分析、特别大、最优秀“(这是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

补充短语: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动宾短语:这是动词后面带着宾语的短语。如”买菜、写小说、看电视、走亲戚、跑材料、修理汽车、收购药材“。

主谓短语: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介词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quot;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为广大群众、比个人的利益”。

的字短语: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三、句子成分。

成分名称定义经常用的词或短语举例。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七

汉语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语言,学习汉语并不仅仅是掌握其词汇和语音,还需要掌握其语法规则。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决定了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一些关于汉语语法的心得,下面将从句子结构、词语搭配、时态语态、虚词及修辞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启发。

首先,句子结构是汉语语法的基本要素之一。一个句子的结构决定了其语义的表达方式。一个句子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其他补充成分组成。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核心,它通常是一个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可以是一个动词、形容词或类似成分。宾语是主语动作的承受者或对象,可以是一个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或从句。在句子结构中,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句子的逻辑结构。只有掌握了句子结构,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次,词语搭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在汉语中,不同词语之间有着一定的搭配关系,只有正确地搭配词语,才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准确。词语之间的搭配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语境依赖的。固定搭配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语只能和特定的词语一起使用,例如“吃饭”、“读书”等。而语境依赖的搭配则是指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和不同的词语搭配使用,例如“喝汤”、“喝酒”等。正确地选用词语的搭配,可以使句子更加地流畅,表达得也更加地准确。

再次,时态语态是汉语语法的重点之一。时态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语态是指句子中动作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汉语中,时态和语态主要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方面,而语态的变化主要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个方面。正确使用时态和语态,可以使句子更加地准确地表达出说话人的意图。

最后,虚词及修辞方法也是汉语语法中需要注意的部分。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词语,如介词、连词等。虚词的使用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以重视。修辞方法是指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使句子更富有表现力,例如比喻、夸张、反复等。在语法学习中,掌握虚词的正确使用和修辞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为句子的表达增添色彩,使之更加地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学习汉语语法需要从句子结构、词语搭配、时态语态、虚词及修辞方法等方面着手。掌握好这些基本要素,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可以逐渐提高语法水平,使汉语表达更加地流畅自如。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一定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法,用更准确、更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八

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语法一直是学习者所注重的问题。在英语的基础教育中,语法一直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语法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结构和内在规律,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语法研究的重要性,并且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愿意在此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语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在英语孟消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于语法知识的了解,学习者可以对英语的句子结构、词性及其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语言的扫描阅读和听力的听取。在英语的基础教育中,也大部分将语法作为学习的重点,相信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为了帮助学习者形成语感和从容地应用语言。

第二段:语法的学习有助于语言的表达和沟通。

语法对于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英语的语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语言的句子结构,还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英语的口语和写作中,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来处理语法知识,从而有效地传递信息。因为语法错误可能会导致理解困难,影响沟通成功。

第三段:语法的学习有助于认知和思维的发展。

正确的语法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正确地表达意思,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学习语法知识可以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甚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信息。语法是语言规则和现象的体现,语法的学习让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得了解语言的本质,也更容易理解课堂上的语言知识。

第四段:语法的学习有助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英语的阅读和写作需要合适的语法来有效地传达信息。通过语法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写出更流畅、更具有逻辑性的文章和阅读文章的丰富经验。因为语法的应用不仅关系到语言表达的光滑度,对于阅读也有重要影响,错误的语法使用同样可能会导致阅读难度并影响理解。

第五段:语法的学习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

对于语法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了了解,因此学习者需要有可行的研究方法来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这包括对语法规则、观念的深入了解和对语法的运用。我们需要通过诊断方法来确定自己的语法问题并分析解决其原因,同时还需要运用比较,归纳和演示这样的方法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结:

语法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语言,提高表达,听力,阅读和写作技能。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语法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通过实际应用来确保学习的可行性。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九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体系独特而丰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我深感汉语语法的重要性。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汉语语法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基本句型是掌握汉语语法的关键。汉语的基本句型可以分为主谓结构、主系表结构、主谓宾结构等。掌握这些基本句型,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句子结构有问题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信息传达不清晰,增加沟通难度。因此,我在学习汉语语法时,将基本句型的学习放在了首要位置。

其次,要善于运用词语的搭配和固定搭配。在汉语中,许多词语具有固定的搭配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些搭配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交际。例如,“一石二鸟”、“强弩之末”等,都是中国特色的词语搭配,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掌握这些固定搭配,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此外,了解汉语的语序规律也是掌握汉语语法的重要途径。汉语是以主谓宾的基本语序为主,但也有许多例外的情况,例如状语的位置、问句的语序等。在实际运用中,准确把握这些语序规律,能够使汉语表达更加准确、自然。

另外,要注意词性的转换和词序的灵活运用。在汉语中,我们可以通过词性的变化,将一个词从名词变为动词、形容词等,从而使句子更加精确、表达更加丰富。例如,“中国”这个名词,可以变为“中国人”这个名词短语,也可以变为“中国的”这个形容词短语。此外,在表达中,灵活运用词序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改变词语的顺序,可以使句子的重心发生变化,从而起到强调和修辞的效果。

最后,需要时刻注意汉语语法中的特殊用法和习惯表达。汉语中有许多特殊的语法用法和习惯表达,例如“养眼”、“顺便”等。这些用法在实际交流中非常常见,因此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语境,提高与中国人的交流能力。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领悟到了汉语语法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掌握基本句型、善于运用词语搭配、了解语序规律、注意词性转换和词序运用、注意特殊用法和习惯表达,这些是在学习汉语语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汉语语法,使自己的汉语表达更加准确、流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语法,将给我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会。因此,我将继续加强对汉语语法的学习,并不断实践和积累,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十

摘要:语法化理论进入中国后,介词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据目前研究,介词语法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普通话研究成果多,方言研究不充分且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第二,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少;第三,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较少。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

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提到了“到”“被”“在”等介词的语法化,并提出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与九条原则。

孙朝奋(1994)同年发表《虚化论评介》,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情况。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发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一文,提出句法位置、语义变化、语境及重新分析是四种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要素。

以上三篇文章构成我国语法化研究的指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化研究产生引领性作用。

随后,沈家煊又介绍了国外最新语法化理论著作《演变而来的语法》,明确表示赞同此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机制。

语法化指导性理论建立后,介词语法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词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动因与机制问题一直是介词研究的重点。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动因”与“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外乎回答动词为什么能够虚化为介词及怎样虚化为介词这两个问题。

石毓智(1995)分析汉语介词衍生的原因,认为汉语介词的衍生与连动结构的时间一维性有关。

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并讨论了汉语“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产生机制。

金昌吉()谈到介词来源问题时,赞同徐通锵提出的“结构的不平衡是变异之源”的观点,认为用“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一公式可以解释介词的虚化问题,并分析了“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的形成。

洪波(1998)不同意石毓智的观点,他认为时间的一维性对于汉语介词的衍生只起间接作用,即它使得汉语介词所从来的那些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某些句法能力(如时体表现)大大弱化,从而为这些动词向介词虚化创造了条件。

他认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认知因素,一是句法语义因素。

刘丹青(2oo1)指出了介词的前置与后置之分。

他认为,动词虚化为介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赋元动词,这是介词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连动句的句法环境,这是汉语前置词来源的主流。

陈昌来()也认为句法结构位置是动词虚化的机制。

首先,虚化为介词的动词首先得能充当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构成“np+vp1+vp2”的格式,或充当连动句的第二个动词,构成“np+vp1+vp2”。

其次,句法结构的变化和固定使得动词向介词虚化有了基础或前提,而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的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另外,张旺熹()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李永()对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何洪峰(;)对汉语限域性介词、汉语次生介词的演化机制都作过详细地分析。

根据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介词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问题,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但总体来看,都肯定句法位置是最重要的前提,语义的弱化则是另一重要的条件。

二、介词语法化的过程。

(一)普通话介词。

90年代以来,运用语法化理论分析汉语介词语法化的个案研究硕果累累。

主要包括单个介词的语法化研究及同类介词的对比研究,以下为近年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

马贝加撰文研究“向、沿、同、就、经”等介词的虚化过程,后又撰写《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一书,集中研究了各介词从古至今的演变。

相关研究的文章还有李琳莹《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陈安平《介词“问”的产生》();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2003);陈勇《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2005);章家谊《“让”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2005);陶振伟《“到”的语法化》();何洪峰、苏俊波《“拿”字语法化考察》(2005)。

邵宜《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2005);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2005);肖任飞、陈青松《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分析》(2006);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2006)。

黄敬轩《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2007);刘祥友《“向”的介词化过程》(2007);林运运《“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2007);郑宏《介词“将”的产生》();刘瑞红《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2008);晁端《汉语“给”的语义演变》()等。

(二)方言介词。

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方言介词也成为语法化的主要研究对象。

鲍厚星在《长沙方言研究》(1999)一书中分析了“得、哒、在、到”四个虚词的异同,构拟了它们演变和发展的路径。

刘丹青(2003)发表《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一文,通过分析吴方言中的虚词“搭”和“帮”的语义、用法和语法化路径,发现两者的多功能性和相反的语法化途径。

荣晶、丁崇明(2004)《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一文通过对比新老昆明话的语音差异,结合历史文献和其他方言,论证“着”的不同读音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

李宇明、陈前瑞(2005)的《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一文考察了“给”字被动用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制约因素,认为北京话中的介词“给”在助词“给”的诱导下逐步发展出被动用法。

陈泽平(2006)《福州方言处置介词“共”的语法化路径》一文,认为“将”是来自书面语的外来成分,“共”是方言自源的成分,并且是个多用途的虚词,讨论了这个处置介词的产生时间和语法化途径。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一文从共时角度讨论汉语方言中趋向动词的若干语法化过程,概括出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四个语法化模式。

刘春卉()《河南确山方言中“给”的语法化机制考察》认为,河南确山方言中的“给”首先在动词“给予”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为、替、帮”义;后来随着“受益”意味的逐步弱化,它又开始引介动作的接收者、协同者以及比较对象或关系对方,表示“向”“对”“跟”;而当两对象之间的主从关系不明显或无关紧要时,“给”进一步向连词发展。

(一)介词语法化的语音表现。

关于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语音表现,学者们做出了许多探索。

江蓝生(1999)以“动词+介词+处所名词”结构中的介词为例,探讨了音变与语法化程度的对应关系,指出伴随语法化而产生的音变现象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

杨成虎(2003)从语法化连续统渐变角度分析这一问题,认为音变也是一个连续统,其渐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从重读到轻读(包括原有的重音失去,音节中的元音被弱化等)。

石毓智(2001)在其著作《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一书中提出,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

就汉语来说,语音弱化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失落、韵母的简化或者央元音化、声母向舌尖音靠拢等现象。

潘悟云()在《温州方言的介词》一文中指出介词具有前附的语音特征,表现为声调的弱化,即失去了固有的调值和调类,声调会中性化为一个短低调,略呈降势。

李如龙(2007)在《闽南方言的介词》中指出福建泉州话的介词“共、护、度”等作动词时重读,而用作介词时往往与单音节名词和音。

(二)介词语法化与重叠现象。

曹广顺(2003)发现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并存原则”有时以一种特殊形式出现,即把新旧两种格式或虚词重叠起来在同一句子中重复使用,构成对语法意义重复表达的格式。

两种格式经过长时间的选择,一个消亡,一个保留;有时也会把不同表达方式凝固成一个整体使用下去。

并存原则与重叠现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法形式在一个共时系统中同时存在;而后者是指新旧两种形式重叠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结构中。

因此,重叠是并存的特殊情况。

王姝、王光全(2014)指出,从语法化的角度观察,汉语史上介词和连词的形式由小变大,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介词和连词也不断增多,这两个现象令人不解。

该文提出一种“叠加结构”假说,由于单音介词叠加,使介词的音节数目增加――由单音变双音,由双音变三音;某些连词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

同时,叠加不断产出的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增加了同义介词和连词的数量。

(三)语法化与双音介词。

马贝加()在《近代汉语介词》一书中指出,学界大多认为,汉语介词全部(或绝大多数)是从动词衍生出来的。

如果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仔细观察,现代汉语平面上,就介词范畴来源而言,所有的单音介词都脱胎于动词。

但是,双音介词却不同,双音介词的来源可以分为5种情况:

1.由两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按照、依据、依照”等。

2.由一个介词性语素加一个助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为了、为着、趁着”等。

3.由一个动词性语素加一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关于、由于、对于”等。

4.由一个名词性语素加一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根据”。

5.由两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经过、作为”等。

金昌吉(1996)、陈昌来(2003)、刘丹青(2003)都对双音介词作过一定的研究。

(四)语法化与框式介词。

关于框式介词研究,不得不提的是刘丹青(2002)的《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框式介词”是指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

该文分析了汉语后置词发生发展的动因,认为前置词短语从以动词后为主演变为动词前为主,使汉语前置词不再位于联系项倾向占据的中介位置,违背了联系项居中原则,从而促使方位名词等一些词语发展出后置词的用法,并与前置词一起组成框式介词。

陈昌来(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一书设专节详细地描写了介词框架。

他根据后置词的词性将介词框架分为四种类型:介词与方位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连词、动词、副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准助词构成的介词框架;分析了介词框架的句法功能、语义性质、语用功能,讨论了介词框架中前置词和后置词的自由度问题,并简要分析了介词框架形成的动因、介词短语的前移等问题。

(五)类型学视角的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当前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与语言类型学结合,对于汉语介词研究的深入拓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2003)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研究汉语伴随介词。

通过对汉语的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发现在汉语中存在着“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一个语法化链。

从汉语观察到的“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一演变模式,体现的是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一种演变类型。

与之对立的另一种演变类型是“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种演变模式广泛见于svo型语言。

分析表明,导致伴随介词在svo型语言里具有上述两种不同演变模式的因素是句法条件。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工具介词方式介词”这两种演变模式的认知动因也不相同。

前者由转喻操作诱发,后者为隐喻操作促动。

刘丹青(2002)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了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就汉语框式介词的存在动因、句法性质、语义特点等问题作了探讨。

其著作(2003)《语序类型学》对框式介词进行了更为广泛而全面的研究:介绍了框式介词,探讨框式介词的历史来源;讨论了先秦汉语中框式介词的形成及其诱因;在研究吴方言介词系统的基础上,将框式介词进行了跨吴语比较;按句法特点将框式介词分为四类:双重赋元框式介词、词汇性框式介词、强化式框式介词和连接式框式介词。

四、结语。

汉语学界对介词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以上只提及一些语法化理论引入后的重要研究成果。

其实早在“语法化”理论引入之前,汉语介词的研究就已非常发达。

根据目前的研究,学界对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普通话介词研究成果较多,方言介词的研究不够充分,且多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对各地方言介词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双音介词与框式介词的研究也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涉及到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的研究少之又少。

3.涉及汉语方言介词的本字及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比较少,各地记录方言时如遇不明本字的情况大多用同音字替代,这就造成了方言中误用、误读、不明真相的情况。

综上所述,汉语介词语法化特别是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仍将是汉语介词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鲍厚星.长沙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4]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刘坚,江蓝生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6]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一

“比”由动词转化为介词经历了语法化过程.本文将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其中“比”字相应为等比动词,简单及物动词,连谓结构中的第一动词以及介词.本文通过阐述“比”字的这四种用法以及在各个时期中的不同地位,勾勒出“比”字的'语法化过程.

作者:邓静怡袁芳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刊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literature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比”语法化比较项比较词结论项

汉语语法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二

国内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于20世纪初的《马氏文通》中所涉及的'语法化问题,还仅仅是对某些虚词来源的考察.

作者:郝凤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刊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英文刊名:anhuiliterature年,卷(期):2007“”(9)分类号:h1关键词:语法化马氏文通实词虚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