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写 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怎么写(5篇)

  • 上传日期:2022-12-22 09:43:42 |
  • ZTFB |
  • 9页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中医辩证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为全面贯彻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特别是对中医药工作关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等的指示精神,以及最近在沙县总医院视察工作时有关医改惠民与健康幸福的重要论述,我们紧紧围绕《延川县关于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中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打造中医特色科室,培养中医骨干人才,帮助卫生院发展中医业务等,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使全院乃至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成立于1978年,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保健、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20年,业务收入1211.7万元,门急诊病人20139人次,住院病人1690人次, 床位使用率82%。2015年底,医院整体搬迁至新院,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10033平方米,开设病床位100张。全院在职人员137人,正式职工65人,临聘人员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0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23人,占执业医师比例达到56%,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8人。设1个门诊部、3个病区和1个急诊急救区,有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8个,职能科室10个。获批省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新中医诊疗体系临床示范科室1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现可开展针灸、推拿、薰蒸、小针刀等中医适宜技术46项。有薰蒸仪、电子艾灸仪、中频治疗仪等先进的中医诊疗、康复设备50多台(件)。

二、提高认识 明确重点 夯实基础

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其独有的“简、便、廉、优”特点,在日常防病治病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医改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医适宜技术等特色疗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就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项工作实施以来,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院规模小、设施差,为此,我们明确了工作重心,狠抓了基础设施改善。积极争取国家对县级医院投资建设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2300多万元,新建了门诊住院综合楼,医院进行了整体搬迁,业务用房面积由原来的四千多平方米增加到一万多平方米。与此同时,通过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了ct、彩超、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设备,使医院的规模和设施得到了全面扩大与提升,为快速提升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谋划 狠抓落实 促进提升

(一)、强化专项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传承和普及中医药技术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在日常基础设施建设中,有计划、有重点的对这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相当的财力和物力。在获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后,建成了名老中医示诊室、示教室,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配套装饰;在内、外、理疗科病区分别开设了中医综合治疗室,配套了适宜技术所需的全部设备设施;依托治未病科,建成了中医养生馆,面积约800平方米,设备20多台。

(二)、突出特色科室创建

我们始终以促中医发展、保百姓健康为出发点,坚持以中医为特色,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以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为核心,探索建立以健康文化、康复养生为一体的中医发展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的指导方针,率先建立了治未病中心(养生馆),在全市乃至全省县级中医医院中尚属前列。业务开展以来,将服务对象从疾病人群扩大到亚健康人群,拓宽了服务范围,推广普及了治未病工作,提高了医院影响力。

针灸科、康复科是我院前些年获批的省、市级重点特色科室,其突出传统中医特色,并结合现代先进理念与技术,采用几乎100%的中医适宜技术,开展针灸、推拿、熏蒸等40多项业务,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与康复,是目前全县功能最齐,设施最好的康复理疗场所。与此同时,已建成的中医骨伤科、肛肠科等,也在积极申报省、市级重点特色专科。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一直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江阴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口帮扶的有利时机,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聘请帮扶医院的名老中医,利用周末与节假日来延坐诊、义诊、授课;二是充分利用名老中医团队骨干人才来院为期半年、一年多时间长期坐诊、临床带培;三是精选本院品行好、业务强的一批中医骨干人员,一对一拜师学习或派出到这些帮扶医院进修。仅去年一年,就邀请到三家医院名老中医20多人次来院坐诊、义诊、指导工作,名老中医专家团队骨干11人在院长期坐诊、临床带教,派出学习进修人员三批,共16人。

通过名老专家及其团队精英在我院长期坐诊、定期查房、临床示教、业务讲座、远程会诊等,短期内在全院推广开展了穴位贴敷、小针刀、拨针、耳穴埋豆、平衡罐、中药直肠滴入、手法正骨、自制膏方等10多项新业务、新项目,使得我院一大批年轻骨干在中医疾病的诊断思路、辩证思维、治疗方法、方剂组成及药味增减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各自独有的理论依据,为全院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

(四)、有效推进中药使用

为全面推广中药饮片使用率,特别是提高住院患者的服用比例,我们为病区配备了冷藏柜等设施,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激励机制,并将其纳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疫情期间,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预防方剂,我们加班加点,大量煎制中药汤剂,第一时间发放到一线工作人员手中,使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培育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力推中医临床路径等方面,也制定和落实了相应的举措。

(五)、全面落实对口帮扶

我院作为全县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承担全县的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任务,结合县乡医疗管理一体化精神,我院对口帮扶大禹街道、乾坤湾镇、贾家坪镇、延水关镇卫生院等。

帮扶期间,坚持每月派出医疗服务队,深入乡镇、农村,为留守老人、儿童送医送药送温暖。轮流选派不少于3名医务人员下沉到卫生院,长期坐诊,并根据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要求,优先安排所派人员到我院临床一线科室进修学习。为他们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实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必要时,对一些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并帮助几个卫生院建设了规范化的中医馆。通过对口帮扶,促使优质医疗资源及时下沉到基层,采用传、帮、带的方式,为基层医院全面培养了一批中医实用人才,也使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六)、全力体现公益性质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我院党支部、院委会的号召下,全体党员和医护人员纷纷递交请战书,不顾个人安危,争先奔赴一线。在接到县联防联控办要求我院承担冯家坪集中医学观察点的指令后,在院长邓晓勇同志的带领下,立即组建了党员先锋队和医疗救护队,火速赶赴隔离点。克服了天气冷,伙食差、压力大等因素,从始至终未换班,一呆就是两个月,圆满完成了隔离观察任务。期间,根据防控办要求,又组建了另外一支医疗队伍进驻文安驿隔离点,历时一个多月,顺利完成任务,且做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扬和群从的普遍称颂。

疫情期间,因紧急防控所需,要求建成规范的发热门诊和pcr实验室,我们加班加点,昼夜不息,从规划选址到全部高质量完成,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

四、存在问题

(一)、业务用房紧张。由于地理环境受限,当初投入经费不足,医院未能按照20年发展规划来建设,加之近几年业务发展面宽量大,导致目前用房紧张,已不能满足日常工作所需。

(二)、人才短缺。随着国家对县级公立医院建设的不断投入,医疗设备已不再是制约医院发展的桎梏。高年资、高学历学科带头人的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和长足发展。因地域环境、收入待遇造成人才流失和难以引进的状况,已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加之医院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部分职工缺少开拓创新意识,生活安于现状,所以进一步健全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才梯队已成了医院管理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重点科室中医特色还不够突出。其原因一是专科带头人未对科室做长期发展规划,开拓创新不足;二是没有技术拔尖人才,技术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和特色;三是对专科建设经费等投入还不够。

五、今后工作方向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中医药服务提升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全县中医药龙头作用,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二是继续建成一批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专科,如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治未病科。三是通过外出进修、邀请专家授课、中医师承等方式培养建设一支掌握中医药核心技术、引领学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明显的中医特色优势。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氛围。

相信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我院将会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全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中医医疗服务!

主题中医辩证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一年来,我院在县委、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力争突破,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全方位管理,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总结汇报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现有职工35人,其中临时工13人,开放床位30张,在原有临床科室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针灸理疗科。是去年年底云南省卫生厅中医处下达我院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按照上级要求,拟定了《**县中医院专科建设实施方案》,找准了发展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格局,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和上级部门的认可。20xx年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急诊的应急能力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明显提高,收治的病种已越来越多,医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二、20xx年工作开展情况

1、医疗收入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门诊量及住院病人量医疗收入较去年有所增长,截止12月10日全年门诊量37751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1.5%,住院人数52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全年业务总收入180万元,比去年增长67%。

2、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互监督与制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把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纳入医务人员的教育、考核、晋聘评先评优和各种奖惩范围。11月份我院自筹资金安装了一套医院微机化管理系统,尽可能简化服务流程,严格实行门诊、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和医疗收费、药品价格查询,提高医疗收费的透明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认真开展“新农合’工作。我院非常重视新农合这项工作,成立的新农合办直接由一名副院长负责管理。为满足参合农民看病、治病的要求,在卫生局合管办召集下,实现了药品统一招标采购。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创造条件,减免程序方便、快捷,认真做好减免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专科专病建设有新进展。努力培养壮大充实已开设的消化病内科、皮肤病科、中医肛肠科和美容科,新增加的针灸理疗中心,一炮打响,为提高诊疗水平,积极改善和创造条件,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其逐渐成熟。对门诊病房、诊疗室进行了装修、改造,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增强了医院的总体服务功能和水平,带动医院全面发展。

5、传染病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我院在人少事多、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把传染病防治工作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在防治知识方面经常组织学习,加强疾控等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规范内部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上级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就可能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主题中医辩证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一、进一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争创“五好”示范点

按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标准,促进我院各支部和全院广大党员树立良好的医风医德,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和全院党员勇争先锋、勇于拼搏的精神。争取完成党委、纪委、团委换届选举工作、继续做好“十佳健康卫士”万人评活动及青年文明号、志愿服务进医院的后续工作。

二、加强与中山大学公卫学院联系,早日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

下半年,我院将着手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聘请中山大学专家起草,为医院中长期发展定下基调,指引未来5年及中长期我院的发展规划。

三、贯彻新医改政策,转变医院业务增长方式

紧跟医改新政策,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利用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扶持,努力转变医院业务增长方式,向依靠优质的医疗、护理、药事服务、精细化管理转变。

四、开展大规模培训,提升干部员工素质

开展大规模的中层干部、全员培训,新员工培训,全面提高全院员工的思想高度。坚持从实际需要、突出重点的原则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读书自学、邀请专家授课、集中培训与知识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使培训工作规模化、系统化、科学化,并要严格考核、以考促学。

五、成立重点专科办公室,加强专科建设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重点专科建设,确保重点专科建设持续发展,将于下半年成立我院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公室,隶属于医务科,研究制定重点专科建设规划,落实专项经费,制定扶持政策,整合资源,对专科建设进行动态评估及考核。

六、强化医疗、护理环节核心制度落实,保障医疗安全

继续深化医疗质量万里行、中医医院管理年和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等活动,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线,突出抓好各项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规范技术操作规程,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强化环节质量控制,从源头上消除医疗纠纷出现的各种因素,坚决杜绝事故发生的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七、办好“20--中国(江门)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相关会议

制定“20--中国(江门)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具体实施方案,分解任务,落实到人,配合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市政府、市卫生局,努力将20--中国(江门)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举办成我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学术会议。下半年,我们还将承办广东省亚健康干预学术会议和市中医药学会学术交流年会。

八、做好中层干部竞岗工作,逐步推进“同工同酬”

今年年底全院员工聘任期满、中层干部任职期满,我院将继续做好全院员工的续聘工作及新一轮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相关工作。下半年,我院还将继续推进“同工同酬”工作。

九、完善经济管理方案,保证公平合理

制定新的经济管理方案,将成本中的部分管理费,从原来按利润分摊的单一形式,转变为按人员比例的形式分摊,此举可有效的缩减人员数量,从而降低人员费用的开支;奖金分配制度加大工作量权重比例,使奖金分配制度更趋向合理。

十、保证施工安全,加快工程进度

在确保施工安全,质量过关的前提下,争取江门市基层中医药人才临床培训基地大楼早日竣工,并积极准备大楼竣工后的内部装饰工程,为尽早投入使用做好各方面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建设工程招投标规定,进行环市二路19、20号地块改扩建工程筹建工作,争取在20--年底前完成19、20号地块主体大楼项目工程。

主题中医辩证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一年来,我院在县委、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力争突破,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全方位管理,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总结汇报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现有职工35人,其中临时工13人,开放床位30张,在原有临床科室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针灸理疗科。是去年年底云南省卫生厅中医处下达我院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按照上级要求,拟定了《__县中医院专科建设实施方案》,找准了发展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格局,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和上级部门的认可。20__年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急诊的应急能力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明显提高,收治的病种已越来越多,医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二、20__年工作开展情况

1、医疗收入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门诊量及住院病人量医疗收入较去年有所增长,截止12月10日全年门诊量37751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1.5%,住院人数52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全年业务总收入180万元,比去年增长67%。

2、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____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互监督与制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把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纳入医务人员的教育、考核、晋聘评先评优和各种奖惩范围。11月份我院自筹资金安装了一套医院微机化管理系统,尽可能简化服务流程,严格实行门诊、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和医疗收费、药品价格查询,提高医疗收费的透明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认真开展“新农合’工作。我院非常重视新农合这项工作,成立的新农合办直接由一名副院长负责管理。为满足参合农民看病、治病的要求,在卫生局合管办召集下,实现了药品统一招标采购。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创造条件,减免程序方便、快捷,认真做好减免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专科专病建设有新进展。努力培养壮大充实已开设的消化病内科、皮肤病科、中医肛肠科和美容科,新增加的针灸理疗中心,一炮打响,为提高诊疗水平,积极改善和创造条件,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其逐渐成熟。对门诊病房、诊疗室进行了装修、改造,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增强了医院的总体服务功能和水平,带动医院全面发展。

5、传染病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我院在人少事多、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把传染病防治工作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在防治知识方面经常组织学习,加强疾控等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规范内部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上级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就可能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主题中医辩证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20__年全市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深化医改,落实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医药优质服务工程,完善城乡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立“诚信中医”评价体系,繁荣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一、全面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

政策,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以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中医药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问题,协调有关部门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落实在全民医保体系中鼓励提供和接受中医药服务的政策和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向公立中医医院倾斜的政策,完善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统筹支付范围并按病种支付或按日间病房管理的政策,扩大试行中医专家存案制度,开展鼓励开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试点,努力推进政策创新。督导各区(市)、各单位全面落实相关政策,结合实际创造新的政策亮点。推进中医药特色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协调完善青岛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集团内部协作机制。支持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鼓励举办特色突出、服务精良、中药道地的高品质民营中医医院。在李沧

区做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

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和部分医院新建60个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馆,配备5种以上中医特色诊疗设备,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培养300名掌握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10个中药方剂、10个保健穴位的基层医务人员,使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增加100个,实现中医药服务“广覆盖”。支持有关区、市建设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二、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实施中医药优质服务工程

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实施中医药优质服务工程,即选择部分单位开展“送汤药上门”服务试点,推进传统中医药事服务特色项目;建立中医远程会诊中心,整合全市名中医资源,发挥学术引领、技术支撑、经验传承的放大效应;认真做好中医医院持续改进,进一步突出特色优势,促进医院科学管理和制度落实,争创示范中医医院;实施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探索委托特定机构提供集中煎药和送达服务的模式;建设100个中医专病特色门诊;推进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建立6个综合诊疗中心;完善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控制中心建设,建立医疗、医技、药事、

护理、院感和治未病质控分中心,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评定、中医药服务能力评定和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巡查,向社会发布权威的中医医疗质量信息,调整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在全国率先建立“诚信中医”评价体系。

开展综合(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完成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任务,即三级综合医院至少建立3个中医专科(专业)门诊,二级综合医院应至少建立2个中医专科(专业)门诊,中医病床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5%;推进中西医临床协作;落实内部倾斜政策,对西医人员开展正确使用中成药培训。在此基础上,鼓励建设国医馆,鼓励争创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加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实施学科(专科)建设“五标”升级法,督导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研究室)建设,围绕升级要素,落实升级方案,实施难点攻关、重点突破,实现达标、夺标、创标。推出10个国内和20个省内水平的优势病种。

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阶梯计划。积极开展各层级的名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培养77名学术传人,加强、省级、市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通过师承方式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做好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山东省第三批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中医学习西医”普及班,新培养100名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中医住院医师,60名中医护理骨干,

7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师,100名养生保健指导医师;按时完成、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拓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面启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积极引进中医人才,改善中医药人才梯队结构。

鼓励规范开展中药专方传统炮制加工、膏方、酒方、食疗方加工服务等传统特色项目,推出一批中医药事服务示范单位和知名中药制剂。协调调剂使用《山东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目录》中入选的中药制剂。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建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在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充分考虑中医药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提高卫生信息数据中中医药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青岛中医药网和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网站的网络资源,宣传“名医、名药、名科、名院”,举办网上培训、网上科普、网上咨询和网络会议,提高工作效率。

三、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实施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扶优项目,大力宣传科学养生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

实施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扶优项目,建设10个养生保健基地(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心、“治未病”中心)、180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举办第十一个“养生保健宣传月”、第四届中医养生膏方节等宣传活动,举办200场中医科普(养生)大讲堂,大力普及中医药知识,重点支持黄岛区等5个“治未病”服务试点单位,统一推进治未病服务

体系建设,推出10个“治未病”服务项目、10名健康文化传播使者,形成我市新的服务特色。开展中医医疗机构设立非医疗性质的养生保健服务区(部)项目试点。加强社会性养生保健机构技术指导,成立行业组织,培训从业人员,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软实力。以等级评审、持续改进、综合诊疗中心和国医馆建设为契机,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把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院训、院歌、员工手册、室内装潢、庭院设计等固化载体和中医药特色服务的行为载体,凸显文化张力;每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建好一处集中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场所,网站、院刊(报)等凸显中医药文化气息;培养30名掌握中医理论、具备良好形象且表述能力较强的中医宣传型人才。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年内至少举办一次凸显中医药文化的全院性活动。发挥中国中医药报驻青记者站作用,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保护中医药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中医药传统技术项目。举办中医药传统技能大赛、“论坛”等系列活动,在有关媒体开辟中医文化科普专栏,深化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