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 论语为政篇感想收获(七篇)

  • 上传日期:2022-12-21 16:45:21 |
  • ZTFB |
  • 10页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荐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于丹“论语心得”使我受益的原因是她以平和的心态,质扑的语言,浅显的哲理,通俗的讲解了中华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道德观,解读了交友理念,人格修养,人的良知与意志,宽怀与仁爱,正直与气节等。读来平易,丝毫无那种造作,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感觉,也没教师爷的嘴脸,让我感觉离孔子很近,更觉此书真的“道不远人”并引导我辈走近传统文化的源地,在世风日下,物欲横流的今天,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令我耳目一新,心旷神宜,也受到很大的启发。

有人认为因为国人普遍缺少精神信仰,而论语节目的推出,于丹的大胆演绎,在国人贫瘠的精神世界里,依稀看到了精神的归宿,所以《论语》走红,于丹成名,都是水道渠成的美事。而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自己的判断,先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疑惑,在听于丹说论语后,居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原来论语可以这样来解读。于丹果然有其独到之处,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是真实的感觉,而不是无病的呻吟。

谈到论语,必谈孔子。孔子是儒家的灵魂人物,古今褒贬不一,反差极大。在封建王朝里是不可争议的圣人,是万世师表。而在今天的世界里,他一度被打倒,我也是在听着打倒孔老二的口号声中长大的一代。所以在我开始主动接触论语的时候,我对孔子仍心存那么一丝芥蒂,我早期愤恨中庸之道,以为那是中国衰弱的原因,它掩饰了纯真的人性,使人渐渐失去血性和创造力,使人习惯于被规则约束,所谓天朝上国不就是因为这样而沉沦的吗?

然而在今天,我却希望自己在论语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时间积累下来的问题需要一个很好的解释,论语恰能给我这样的答案。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诚不欺我也。我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留下伤痕累累,才悟出中庸的大道之理,它至少能让我保持被世俗力量折磨后,心中能有那么一点坦然。我明白了我是对的,但我却不可能成功的道理。君子在这个世界上,要让自己的内心坚持与世俗世界的流行规则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君子,才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做好入世的事业,不流于空谈。

现代中国人的种种心灵困惑,在于不相信精神信仰的力量。有信仰总比无信仰的好,我秉持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心中有太多问号的时候,看看论语吧,听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吧,圆滑处世,并不困难,让自己拥有快乐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到。我们在与周遭的世界有机融合后,也可以巧妙地保持自己的个人操守和原则。

这就是所谓高尚成功的含义吧。

在网上也看了许多有关“论语心得”的资料,没想到在网上却看到对于女士大加口诛笔伐挥舞大棒的文章,还有联名封杀及史学权威的暴跳,大有将于女士至于死地而后快之感,这不仅让我想起文革时产生的文霸,真是文革遗风仍存,张姚后人重来,一篇心得感受,竟干戈四起,又同是作学文的人,学术探讨,各抒己见“横看成岭侧成峰”对同一事物,各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在探讨中,在争鸣中求得正源,(人总是在错误中不断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可思议的是动不动就封杀,就棒喝,那还有什么学术探讨了?况且于女士的心得则是个人所见,独家感受啊。岂不知千人看心得,有千种之体会,千人读论语,则有千人之感受,大家都有权谈论语,都有自由写心得,能被大众所接受,这就是正确,这就是成功的标志。于女士的文章即便不是鲜花,但也决不是毒草,如果让反对她的人也写一篇“心得”也许未必如于女士。又何必何必横眉冷对?这正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正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看看现在屏幕上充斥的超女,胡编乱造的垃圾电视剧。为一夜成名不顾一切的逐名夺利。人们精神的困惑,道德水准的失恒。更有那良心的丧失。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有屈原,岳飞,不知道李白、杜甫,过几年连我的孙子都不知他爷爷的名了,我想,这是件可悲可怕的事情,国民需要一种精神,民族需要自己的文化,我们更希望多有象于女士这样的文人,多写这样的心得,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知与理解。心得成书,阅过受益,善亦大焉,感谢于女士的推动做用。

以上一点体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言语过激之处请谅解,毕竟是个人见解。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学者,文士,博士们还有权威的史学家们,都能象于女士一样写出更好更多的“心得”让大家共同学习体会。

推荐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 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在我们现在所出的这个年龄段就要”有所立的趋势”了。在我看来,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义的。立要是内在的立,只有内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义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简单的登山来说,泰山上有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讲得并不是说登山,就是把山给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巅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内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灵,并不是外在。就像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一样,带了朋友的家的门前不敲门转身就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念这个朋友远道而来,而到了朋友家门前,兴尽而返。

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便从”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显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阴之中,人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获取着东西,金钱,名誉等等。当这些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变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来”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经获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有用的,当然也有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应该把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慢慢的,人一点一点的布置家具,进行装潢,不知不觉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发现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最后导致的就是被金钱和荣誉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阐述这个道理。不惑便是舍弃那些会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五十知天命”。孔子所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人生与天命都是不定的,没有什么埋怨的。所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当中,知是很重要的。要能够了解自己的天命,能观察到冥冥之中的事情,辨析人间好坏,能了解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那么就能平心静气的去面对了。我们经常说不要怨天由人,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抱怨,不把一些责任推卸给别人。这么难的事情孔子怎么能做到呢?是因为。孔子要求自己,比要求这个社会,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样,都重要得多。所以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内心已经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不会怨天尤人。能做到知,其实也就是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在筛选之后,融汇到一起,并进行提升。当知天命之后,就要来到孔子所说的”耳顺之年”了。

“耳顺”便是无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在知天命之后,孔子提出”六十而耳顺”在知晓天命后,区最大限度的包容他人。一个人要是想做到耳顺,我想就要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最后一个境界,也是最高深的境界了。人活到了70岁。肯定经历过了无数坎坷,就像俗话说的”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多”。到所有坎坷都经历过所有的规矩已经成为生命习惯时。那么就能随心所欲了。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佛寺里面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到佛像面前来膜拜。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他采用同一座山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座山,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门去膜拜你?佛像谈谈的对他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几刀才走上了今天这个岗位,为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修成佛。孔子所描绘的几个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内心,要到最后,必须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行的。

孔子所说的境界,是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参照的镜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面,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有条理,有序的生活。英国科学家之前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压力,也许可能更好的激励我们。在当今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也许能够在20岁就领悟到孔子所说30岁要领悟的东西,在30岁就能领悟到40岁的境界,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有用处了。

推荐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穷苦百姓。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渐渐进入百姓们的精神领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的“禅茶一味”之说。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国传播。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和茶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的一座里程碑。

4、饮茶风气的盛行(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叶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细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获得了发展,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他是历第一个亲自写茶书的皇帝,饮茶的技艺传到海外。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宋代饮茶风气的盛行还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馆文化生活非常发达。宋代的诗人嗜茶,咏茶的也特别多。明清两代,随着散茶的广泛流行,泡菜用具变得讲究起来,工艺精巧的紫砂壶和瓷器茶具品种繁多,茶进入了许多人家。这些都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向海外传播,时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5、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其

次是花茶的生产,尤其是乌龙茶的制法的出现,此外,还有红茶,也是起与明而胜于清。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工夫茶是适应是茶的泡法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茶技艺。

6、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至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政府懦弱无能,国运凋敝,百业不兴,中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新中国诞生以后,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经济,茶叶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建国初期70年代,作为大宗的出口商品,换回大量的外汇以购买国家所急需的物品.饮茶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同时茶叶被称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联合国有关组织决定在全世界提倡饮茶。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已话巨资研究开发茶叶和茶饮料。茶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产品。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成为世人公认的保健饮料。茶有24种公效,茶对攻克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茶道的产生和发展

1、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9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完善。晋、

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

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序化。中国现代,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中国台湾。中国台湾陆羽中心,致力于普及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茶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包括、茶萼、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2、茶道的形式及其发展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要经过“三沸”。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

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状态。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

[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3、茶道的宗旨

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中所修何道?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

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4、外国茶道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印度人好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印度人传统饮茶方式较特别,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有客人来时,茶壶里的浓茶一倒,开水一冲,再在茶中加入果酱或蜂蜜,冲成果酱茶,即可尽情而饮。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几乎餐餐都喝茶,喝砖茶。这种砖茶是一种制成块状的茶,沏时敲一小块放入锅内加水煮开,不能简单地用开水沏泡,这种茶加一些盐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泰国人喜欢冰茶。即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这种冰茶使人倍感清凉舒适。英国人喝茶,已成癖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英国茶里还可以加一片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这样泡出来的茶和中国茶的味道就完全南辕北辙了。据说茶水中加了味,就会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所以,美国至今竟仍有不少的人对茶叶只知其味,不知其物。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不过不是中国式的,而是欧洲风味的。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种,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德国人也喜欢饮茶。德国人饮茶有些既可笑又可爱的地方。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茶叶,他们所谓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德国人也买中国茶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的茶叶

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有中国人到德国人家做客,发觉其茶味淡颜色也浅,一问,才知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到土耳其没喝过苹果茶就如同没到过土耳其一样。土耳其人的好客热情,请喝茶更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习俗。主人往往热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苹果茶。土耳其茶起来较苦,虽然茶味浓浓,却不是那么讨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扑鼻,然而浓的化不开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初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产的苹果茶,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皆爱。酸酸

甜甜的苹果茶,浓浓的苹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着清寒的秋日,喝来格外的舒爽。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都喜欢绿茶,但饮用时总要在茶叶里加入少量的红糖或冰块,有的则喜欢加入薄荷叶或薄荷汁,称为“薄荷茶”。原因是北非气候干热,人们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有利于解暑和帮助消化。这种茶清香甜凉,喝起来有凉心润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许饮酒,却可饮茶。因此,饮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来访时,见面“三杯茶”,按礼节,客人应当看主人的面,一饮而尽,否则,视为失礼。埃及人喜欢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这种浓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会感到黏黏糊糊的。马来西亚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确不俗。肉骨茶吃法独特,其汤配猪腰,再蘸豆卜或者油条来吃,大块肉则可吃可不吃。而另外替客人准备的猪腰、肉骨等更令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四、研究性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中国有四五千年的饮茶史,是世界上拥有饮茶史最长的国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喝茶不仅仅是品尝茶的味道还一种礼节,一种沟通,一种洗礼,一种文化。从古代逐渐发展至今的茶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喝茶讲究方法,讲究心境。如今,喝茶的方法是越来越多样,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国人民并根据自己国家的风俗,口味,发展成自己国家的茶道。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年代,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方便的饮茶方式。饮料产家抓住了机会在是市面上推出了盒装,瓶装饮料的茶饮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然而,饮料产家却忽略了最原始茶的味道,加入了香料。方便的饮茶方式是满足了人们对茶饮用的需要,可是人们无法体验到沏茶过程中的那份宁静和安详。其实,在忙碌过后不妨来沏一道茶,安抚一下一天紧张工作心情,使自己宁静,安详。这不为一个放松的好方法。在海口的大街上,有着形形色色的茶艺馆,可是这些茶艺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清雅脱俗,是一个品茶的好去处。人们在里面大吵大闹,甚至还打起了牌,把茶当成酒喝,这种场景和我印象中“茶艺馆”这个词并不相符。让人觉得到失望。人们的文化素质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对茶道的理解和体会。为什么古代文人可以从这一小杯茶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道理和写出一篇篇的著作呢?如今茶道的发展趋势是,年轻人都喜欢方便快捷的饮茶方式,喜欢外国的饮茶方式,不喜欢茶的那种苦味。更不会去坐下来去沏一杯茶品尝。而老人们却喜欢那种悠闲的方式,那种先苦后甜的味道。这种现象也许这和人的人生经历有关。饮茶最讲究水,可是如今环境污染给中国茶道的发展有了阻碍作用。水污染已经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没有优质的水是泡不出上好的茶的。目前以茶道出名的不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而是日本茶道。这有些让人失望。中国的传统茶道有很多已经失传了。而且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流传下来的中国茶道文化有了些改变。不过中国人爱喝茶的爱好还是没有变。中国茶道没有像日本那样发扬光大也许是因为日本有专门在学校开展了茶道这一个科目,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学到沏茶的方式和体会到茶道给人带来的心灵洗礼。同时,日本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地给客

人倒上杯茶就行了。而是有很多的步骤,每一步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开设茶道这一科,使中国茶道发扬光大。

推荐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在这一学期以来,我作为组织委员,体育委员。在院党支部和团总支的指导下,始终坚持踏实做事的原则,做好自身工作,同时配合院学生会和其他委员开展其他相关活动。

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由于身兼两职,工作一向琐碎,除了要负责日常的上传下达、管理班级一些活动资料之外,还要负责协助其他班级委员作好班里的工作安排,维持内部各部门的团结合作,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等等。

二、提前计划,加强工作落实

今年的建党推优工作在各班团支部的积极配合下得以圆满完成,为院党支部推荐了又一批优秀学生。同时支部也组织了一系列的团日活动加强同学们思想道德建设。如上学期组织的“成长的路”团日活动,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并积极的规划了自己的未来。

另外作为体育委员,我在体育部的指导下,与班委一同组织班里的同学参加了不少体育活动。支部参加了宿舍篮球赛等。

三、认真负责,完成分配任务

按照学院安排,我负责组织并参与了不少活动,不但完成了任务,还增加班级的集体凝聚力。

总结这学期以来的工作,其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1、 与其他委员的沟通不够,与学生会其他部门的交流更少,这导致了一些活动在开展中受到了影响。

2、 由于工作较为琐碎与零散,在接到任务是想的不是怎么完成做到好,而是怎么尽快完成任务,自己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自己对于工作和学习的处理还不是很好,这是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以上这些不足,同时结合同学的实际情况现计划如下:

一、 配合团支书,积极加强支部成员的思想建设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成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成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我们还通过组织针对性团日活动。

二、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增强同学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各自发挥自身能力使本班在本学期创造更多的辉煌。本学期的活动计划如下:

1、 “构建和谐校园”团日活动

和谐之风吹遍校园,和谐让校园宁静幽深,和谐让校园充满爱意。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我认为,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它的枝叶,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它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因此校园应该是和谐优美的,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呢?

2、班级篮球赛

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要忽略了锻炼身体。本班级将组织一次篮球赛来调动同学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并且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从中感受活动的快乐。

活动目的: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同学们的顽强奋斗,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

推荐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时光飞逝,岁月入流,转眼间已然要升入大四,再过不长时间就会毕业,趁着还有一年时间,为指导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应该阶段性的进行一下个人总结。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一、大学三年在学习上的回顾与总结

逐年的成绩明显有所提高,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坚持阅读人文书籍,扩展知识面,并且每次读书中间做一些笔记,看完之后就写写感受,丰富自己的认知,多角度的看问题。在做作业上,每次坚持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不抄袭。态度决定一切,大道至简!

二、大学三年在思想方面的回顾与总结

刚进入大学时,状态还不错,但是因为无人鞭策与监督,和自己的认知的变化,慢慢从一个积极的状态逐渐走向懒散。到了大学二年级逐渐认识到人无一技之长何以立足于社会,于是开始再度孜孜不倦的学习,从游戏中脱身,事物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我现在到达的一个状态一定优于之前认为的好状态,这是我所感激的。大学三年级时决定忍受孤独与寂寞,立志考研!明知这是一条很艰辛的道路但是我认为我能处理好其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没能成功我将受到磨练,对于未来必是一件好事,如成功那么我将收获更大的自信!

三、大学三年在生活上的回顾与总结

大学中我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尊重自己,也尊重老师同学,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并且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四、大学三年里我的收获

(一)我所收获到的不抱怨

大学期间,我有幸体会到一句话的`分量,“尽人事听天命”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这时我们不能一味怨天尤人,否则对于我们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我们自己陷入更深的不幸中。

(二)我越发的相信希望的意义

生活中最不能丧失的就是希望,我不求将来能飞黄腾达,但是一定要追求一份体面的生活,希望会让我生长出力量得到我想要的。

(三)坚持不懈和梦想

只有继续努力才是硬道理,一个平凡的人秉持一份不平凡的梦想,坚持不懈,终究会成就一番令人惊叹的事业!

(四)人间真情

每当接触到人间真情,我都会被感动的一塌糊涂,是的,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理性的生活态度是能更高效的解决问题,他的收益会更大,但是我不是机器,还是喜欢人性多一点的感觉,我希望我能坚持住!

推荐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一、出差工作回顾

王佳随行x经理一道于20xx年x月14日到x月19日期间进行了为期6天的出差工作,途经的路线是:成都南京盐城扬州昆山京常州成都,整体进展较为顺利。

(一)14日早上从成都到南京,再转车去了盐城,在盐城王佳和经理去了设备厂,实地参观了几台中、高效过滤检测设备,并听取了盐城苏信净化设备厂的技术工程师的操作演示过程以及讲解,王佳和经理结合王佳们xx公司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疑问。涉及的设备主要有psl气溶胶发生器粒子计数法检测过滤效率的检测设备、以及检漏设备。下午再去了盐城华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参观了过滤检测方面的仪器设备,有尘埃粒子计数器、过滤效率检测设备、检漏设备,并听取了陈总和相关技术工程师的介绍。王佳们回头再将华达的检测设备和苏信的检测设备做了一些对比。

(二)15日,王佳和经理一道从盐城转车去了无锡,在无锡王佳先去了无锡皇庭壹号机械有限公司,详细地看了全自动过滤器框架铆接设备的操作演示过程,以及结合王佳们公司以后使用起来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向技术工作人员详细咨询了一下,还了解了设备的一些构造原理,使用特点等,主要是将王佳们带过去的三幅外框拆卸之后再组装,然后焊接,观察其使用效果。下午又去了尼可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了解并就模头一事儿向尼可那边询问了一番,尼可超声波焊接设备方也向王佳们展示了一些焊接后的滤袋的焊接效果。

(三)16日傍晚,王佳们坐车到了昆山,然后打车去了盐城中纺滤材无纺布有限公司,在中纺,王佳接触了销售经理方总,以及董事总经理张总,在张总办公室,王佳向张总询问了一些王佳们公司目前常用的空气、液体过滤材料方面的问题,涉及初效棉、空气过滤袋、熔喷无纺布、过滤顶棉、高效过滤纸、高温过滤材料等,张总也很耐心给王佳讲解,他的问答和王佳以前掌握的相关知识相差不大,足见张总比较有诚信,然后王佳和经理、刘总高总一起观看了一下袋式过滤器卷材的生产车间。第二天上午也就是26日王佳们和盐城中纺道别之后,就坐车去了南京过滤分离展。

(四)17-18日上午,王佳们坐车到南京国际展会参观展览会,今年展会参展厂家价不是很多,参观人员也不是很多,参展的公司主要有:爱美克空气过滤器(盐城)有限公司、安平县司因特过滤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量子金舟无纺技术有限公司、美亚新型活性炭制品有限公司、盐城辉龙净化过滤有限公司、南京固美过滤材料有限公司、石家庄辰泰滤纸有限公司、台州大昌过滤材料有限公司、中山市洁鼎过滤制品有限公司、南京天洋热熔胶有限公司、广州市捷发过滤器材有限公司……通过看、问、听的方式接触了与王佳们过滤行业或者与王佳们公司产品相关的公司,了解他们的过滤产品,看他们的产品与王佳们公司的产品相比较,在哪些地方存在不同,孰优孰劣……,在这些生产过滤产品的公司中,估计要数爱美克空气过滤有限公司的技术含量高一些,他们的生产工艺在效率和洁净度方面很高,他们的过滤材料很有特点,一般的过滤器所用的滤料无非就那几样常规滤料,像涤纶、丙纶、尼龙、玻纤、芳纶、ptfe、pps、p84等,而他们所用的滤料有活性炭滤料块、离子交换树脂等。他们的产品的用途一般是电子洁净室里的气态化学污染物的综合解决问题。还有北京量子金舟无纺技术有限公司的熔喷技术很不错,特别是他们的熔喷滤芯的生产,卷绕方式很独特,不仅过滤效果好,也就是纤维很细,而且表面的轧光效果很好。当然还有别的公司的产品都很有特点。

(五)19日下午,王佳们看完展会后,就坐车去了常州区,看了王佳们公司外框供应商的厂里面实地走访了一下,了解了王佳们公司常用的袋式过滤器的镀锌外框、内框、压条的生产加工流程,经理还就不用压条一事儿和李总商讨、交换了意见,对王佳们公司以后生产袋式过滤器会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在生产效率、成品外观、成品牢固性会有一定的积极改变,从而为公司的生产较低成本,增加利润。

二、出差工作总结

此次出差,虽然只有短暂的5天,但在这5天里,王佳和经理走访过不同地区的不同厂家,有盐城的苏信、盐城的华达仪器、无锡的思拓机械、无锡的尼可超声波焊接设备、昆山的中纺、南京的过滤展会、常州的镀锌型材外框,在这次出差的过程中王佳学到了一些做人做事儿的技巧,让王佳受益匪浅,以及从经理、各位厂家领导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同时看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主要有:

1.在出差之前,对要拜访的厂家的产品的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是将王佳们公司所需要了解的问题都记录在一个单卡上,以防在拜访过程中有些需要了解的问题一时想不起来。

2.与不同职能工作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方面,虽然这次有经理压阵,自己仍然需要提高与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工作中的一些必要的应酬等等,以备自己以后没有和经理同行而独自一人在外时的独立应对。

3.在拜访一些厂家时,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时,不要直接向对方提出,特别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这次王佳在盐城中纺和张新胜懂事总经理聊天时,问到了一个pp覆膜的技术问题以及可否去他车间看一下时,尽管王佳说,了解pp覆膜不是为了开发新产品,他极不情愿的没有回答,王佳赶紧转移了话题,避免了尴尬的气氛。

4.在展会上,王佳接触到了不同厂家不同的过滤产品,特别是和aaf也就是爱美克空气过滤器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就活性炭滤料、离子交换树脂聊了一会儿,以及北京量子金舟无纺技术有限公司就熔喷滤芯的生产工艺了解了一番,确实开阔了眼界,了解了新知识。虽然这次展会的参展公司较少,但也了解到了不少东西,对自己以后的学习起到方向性的作用。

总之,通过这次紧张而忙碌的出差工作,学习了别人,锻炼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认真反省和提高自己,以便更好的开展后续工作。

推荐学习论语为政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书是风帆,可以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苍茫的宇宙;书是时代的波涛中航进的思想之船,使我们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教我们辨别真与假、善与恶,分清爱与恨、美与丑;书是我们的忠实伴侣,苦恼时,书能给我们安慰;迷惘时,书能给我们信念;消沉时,书能给我们乐趣。为了提高个人素质,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拟订读书计划如下:

<>

1、树立“以书为友”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习与工作的恰当结合,努力提高与时倶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教育素质。通过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使胸襟变得宽广。

2、通过读书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逐渐学会转型,适应现在的生活。让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3、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意志力,改善自己情绪,消除消沉、焦虑和压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以良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4、通过读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5、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

<>

1、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诗经》、《孟子》、《古文观止》及四大名著等。

2、中外现、当代文学部分:《平凡的世界》、《骆驼祥子》、《鲁迅文集》、《百年孤独》等。

3。专业书籍:《教育大境界》、《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新课程教师必读——经典案例》、《“五课”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心灵启示录》、《班主任专业成长》、《实践新课程》。

4、中外古典名著:孔子的《论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5、国内外的期刊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

6、励志哲思书:《学习改变命运》、余秋雨的《人生哲言》等。

<>

1、每周阅读一小时,每月听一次讲座,写一篇读书心得。

2、在保证完成每日计划的同时,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培养安静、平和的心态,阅读内容可涵盖政治、科技、文学等各方面。

3、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

4、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5、合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各方面知识,努力实现“一专多能”。

<>

1、读书选择。积极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

(1)《教育新理念》。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2、避免形式主义,走过程,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将阅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习成效;将专业阅读和多元化阅读统一起来,注重提高综合素养。

3、经常积极主动参与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会、课题研讨会等交流研讨活动,让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壮志,领略浩瀚书林中的亮丽风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