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实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22 22:48:42 |
  • ZTFB |
  • 7页

2.总结是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总结,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逻辑清晰、思路连贯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这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夏季是孩子们期待已久的放学季,也是一年中最适合户外活动的季节。露营是许多孩子眼中完美的暑假活动,让他们能够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自然风光,学习生存和探险技能,以及亲身体验野外生活。

第二段:露营前的准备。

露营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安全、舒适的露营地。其次,要为孩子带上充足的防护措施,包括防晒霜、蚊虫驱虫药、急救箱等。此外,必须带上适当的装备和衣物,如帐篷、睡袋、炊具、食物和衣服。

第三段:露营中的体验。

露营让孩子们有机会去感知大自然,感受自然风景和声音。在野外露营,孩子们可以学习各种生存技巧,如搭建帐篷、野外取水、烹饪等。这些技巧不仅对孩子们的生存有帮助,也可以让他们从中获得自信和独立性。此外,露营还可以让孩子们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他人共享乐趣和互相帮助,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

第四段:面对困难。

尽管露营是一种充满乐趣和意义的活动,但是孩子们也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例如,可能会碰到野生动物、遇到极端天气、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迷路等。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孩子们认真对待,而且需要他们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应对麻烦的能力。

第五段:结论。

露营是一个全面、有趣、充满学习和挑战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勇气、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露营,孩子们能够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弱点,锻炼领导才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体验不同种类的户外活动。露营经历也能够加强家庭关系,建立终身难忘的回忆。总之,露营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露营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式。在露营中,儿童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我曾参与过一次儿童露营活动,从中收获颇多,以下是我对儿童露营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儿童露营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现代社会的儿童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度过,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而在露营活动中,儿童可以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他们可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感受到清新的空气,触摸到柔软的泥土,欣赏到美丽的星空。这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不仅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还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其次,儿童露营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儿童都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在露营中,儿童需要自己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搭建帐篷、做饭、清洁卫生等。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儿童学会了如何独立完成生活中的各种任务。在露营中,我曾亲手搭建帐篷,这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明白了独立生活的重要性。

此外,儿童露营教育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露营活动中,儿童通常需要组成小组进行各种任务的合作。例如,在野外探险中,小组成员需要互相协作,互相照顾,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我们的露营活动中,我们被要求寻找一个隐藏在森林中的宝藏。在寻宝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通过和队友的紧密合作,才能够顺利解决各种困难。这种团队合作的经验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凝聚力,还让我们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儿童露营教育还能够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勇气。在露营中,儿童通常需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攀爬高山、横渡河流等。这些挑战让儿童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克服恐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在一次我们攀登山峰的活动中,我曾一度遇到困难,产生了退缩的念头。但是,通过教练和队友的鼓励,我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成功登顶。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只要勇敢面对困难,我就能够取得成功。

最后,儿童露营教育还能够促进儿童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在露营活动中,儿童们相互依赖,分享喜怒哀乐。我们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露营活动结束后,我们还会通过各种社交网络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成长和经历。通过这些交流,我们不仅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学会了分享和倾听的技巧,培养了自己的情感智慧。

综上所述,儿童露营教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和勇气,以及促进儿童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儿童露营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我相信,只有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儿童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未来领袖。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露营教育是指通过组织儿童参与野外露营活动,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生存技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儿童露营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在我参与的一个儿童露营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儿童露营教育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儿童露营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在露营活动中,孩子们需要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如搭建帐篷、采集水源、生火做饭等。这些任务需要他们仔细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动手实施。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再依赖父母和老师,而是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儿童露营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露营活动通常需要孩子们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如在野外建立营地、进行定向越野活动等。每个小组中的成员需要相互协作,克服困难,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协调,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价值,尽力配合团队的目标。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团队精神得到了培养。

再次,儿童露营教育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生存技能。露营活动中,孩子们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如火种的取得和利用、植物的辨别和利用、野外急救等。通过亲身实践和指导,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提高自己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安全意识,如防范野生动物的袭击、正确使用野外用具等。这些生存技能和安全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在野外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最后,儿童露营教育能够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在露营活动中,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强大,看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命之宝贵。他们亲眼目睹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和景观,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会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增强他们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成为未来的环保志愿者,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儿童露营教育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生存技能,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教育体验,成为独立自主、乐观向上的人才。因此,儿童露营教育值得我们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第一段:介绍儿童露营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儿童露营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旨在使孩子们通过离开家庭环境来接触自然和社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儿童露营教育越来越受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因为在现代社会,许多孩子面临着宅在家中、过于依赖电子设备和缺乏户外活动的问题。因此,儿童露营教育成为教育孩子们适应现代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曾参与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儿童露营教育活动,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露营期间,我与其他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在各种户外活动中学习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我们一起挑战高空项目,克服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培养了勇敢和坚毅的精神。此外,我们还参与了拓展训练和户外探险等活动,学会了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独立和自信,并发展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儿童露营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适应现代生活,还能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露营让孩子们远离电子设备和城市喧嚣,与自然和动物亲近,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其次,露营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在露营期间,他们必须相互扶持、互相支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此外,露营还提供了各种户外活动,如体育运动、艺术创作和团队挑战等,使孩子们对不同领域有更多的了解,并发展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第四段:儿童露营教育的一些改进和建议(200字)。

尽管儿童露营教育对孩子们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该不断改进这一教育方式。首先,我们应该增加儿童露营教育的机会和多样性。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参与这种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那些有经济条件的孩子。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和指导员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照顾。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孩子们在露营之后的持续发展和学习。

第五段:总结对儿童露营教育的认识和展望(200字)。

儿童露营教育是一种独特又有意义的教育方式。它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自然亲近和参与各种户外活动,孩子们发展出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儿童露营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待。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参与儿童露营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留守儿童是个大问题,以下是小编搜罗的留守儿童。

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国妇联20xx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19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9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定标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我们这里所呈现的数据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在义务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为了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们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两种。

1.农村留守儿童占39.69%,劳务输出大省尤甚。

在我们所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3750人为留守儿童,占39.69%,比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的37.70%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妇联课题组是按0~17岁全口径计算的,如果仅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计算,则农村留守儿童(2948万)仅占农村同年龄段学生数(10128.5万)的29.11%,这样我们的调查数据要高出六普数据10.58个百分点。在所调研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庆(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数量最多,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2.完全留守儿童高达43.36%,父亲外出留守儿童最多。

从父母外出结构看,有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1626人,如果按照严格的留守儿童定义,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与子女见面,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为17.21%。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为半留守状态,达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82.82%,为1759人;母亲外出的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亲作为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家庭较为理性的决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3.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年轻外出母亲更倾向子女留守。

尽管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7~9年级次之,占33.58%,1~3年级最少,仅占15.74%,但是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4~6年级次之,占40.26%,7~9年级最低,只占37.96%,小学高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多于小学高年级,基本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与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关。一方面,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具优势的打工资本(如知识、体力、健康、适应能力等),而且父辈尚有精力帮忙照料孩子。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1~3年级留守儿童在同类型中的占比,母亲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亲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学4~6年级同样是母亲外出最多,占55.11%,父亲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仅占46.62%,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重点关注(见表1)。

4.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在完全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完全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都有五分之一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二)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1.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从身高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1.37厘米。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初中阶段尤其是八、九年级,两者相差2~3厘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1.10厘米,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较为明显,尤其是九年级,差出2.60厘米。从体重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体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最为明显,而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均值来看,留守女生的体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见表2)。可见,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三、四和八、九年级),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父母的陪护能让他们的生活获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营养水平方面,从而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发育。

2.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

有65.25%的非留守儿童每天或经常能吃到肉,高于留守儿童3.77个百分点。父母的外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营养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较之年轻的父母,他们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只关注“吃饱”,忽视“吃好”,不注重儿童营养水平的提高,即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用在提高孩子的营养方面;第二,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大小琐事需祖辈照料,而他们精力有限,故难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轻父母有着较为开放的生活理念,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监管,一日三餐质量无从保障,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佳。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全国妇联20xx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露营是一项很有趣的户外活动,常年轻人才去参加。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儿童露营的重要性,让孩子在大自然中体验生命的真谛,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那么,我和我的孩子们也参加了一次露营,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第一段:准备工作。

儿童露营早就在网上预定好,所以我们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准备,包括吃的,穿的,住的,还有防蚊水等物品的携带。我们还需要了解露营地点的天气状况、交通问题、安全情况等基础设施信息。看到孩子们努力地为露营做准备,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很敬佩他们的努力。

第二段:到达露营地点。

到达露营点之后,我们需要搭帐篷、铺床垫,然后才能开始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孩子们似乎非常喜欢这种露营的氛围,开始玩儿各种游戏,唱歌跳舞,真是开心极了。我们还买了些当地食物,开了一次远离开心的烧烤。

第三段:户外活动。

儿童露营最重要的莫过于户外活动了。孩子们共同参加了野地游戏比如扔沙包、木棍追赶比赛、看看谁能最快地找到藏匿位置,等等。我们还参加了一个野园的徒步旅行活动,大家还能见到鸟、花、树、河流,大家也了解到了基本的野外指南和标识,感受到身为自然的一部分,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四段:夜晚。

到了晚上,大自然的声音似乎不知不觉间带来了平静。晚上到了,我们点上篝火,让孩子们围坐在篝火边谈话。孩子们那天晚上还一起漫谈有关童话的故事,听着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变得更加亲密了。

第五段:回家。

时间不见得会飞逝,露营第二天便迅速结束了。我们拆了帐篷,把所有的设备收拾好,再次走上了归途。但这次的露营之旅并没有真正结束,我们的Ipad里装了许多图片,孩子们通过多次评估组织写了一份小手记,记录了这次美好难忘的经历。

总的来说,这次儿童露营带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示与乐趣,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也能参加,把这样的旅行渐渐地渗透进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去。

儿童露营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儿童露营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将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让他们远离城市喧嚣和电子产品的干扰,享受简单的野外生活。在参加几次儿童露营活动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这项活动的乐趣和意义。

第二段:准备工作。

作为儿童露营的参与者,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适合野外活动的装备,如帐篷、睡袋、炊具等。其次,需要提前了解露营地的情况,包括气候、地形、野生动物等,以便做出应对措施。最后,要做好饮食安排,保证食物的口感和卫生。

第三段:体验过程。

在儿童露营活动中,体验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应该是与组友们一起采摘水果、烧烤、玩耍等。还有就是夜晚的篝火晚会,所有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彼此的交流和快乐。

第四段:收获与感悟。

在这项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首先,学会了如何在野外做饭、搭帐篷、野外生存技能等,锻炼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其次,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不同年龄、背景的人在一起相处,拓宽了眼界。最后,露营的过程中,让我领悟到要珍惜每一个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刻,做好人生规划,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五段:结尾。

在儿童露营活动中,我们用行动换来了宝贵的经验和体验,在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美好的人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儿童露营活动,享受这种与众不同的旅行方式,让未来的人生更加精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