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心得体会免费及收获 文献阅读的体会(五篇)
文件格式:DOCX
时间:2022-12-21 04:56:43    小编:ZTFB
文献阅读免费收获 文献阅读 文件夹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免费及收获 文献阅读的体会(五篇)

  • 上传日期:2022-12-21 04:56:43 |
  • ZTFB |
  • 9页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文献阅读心得体会免费及收获一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简单地说就是在参考一系列的参考文献后,对文献进行相关的整理融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融会贯通,进而分析评价,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论文存在明显的差别。

<>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性论文不同,格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的是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结果,文献综述与研究性论文相比,更多地介绍地是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进展、展望及评价。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与研究性的论文相比,更为多样化,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这四个部分的要求和规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进而根据提纲进行相关的写作任务。

前言,前言就是要用相关的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写作目的和写作的必要性进行叙述,并概括相关的概念性内容,提及研究的范围和领域,阐述问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动态,对于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讨论也要进行概括。前言部分以概括性为主,一般200-300字就可以了,最多不要超过500字,简练精悍即可。

正文,正文是文献综述写作的重点内容,写法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太固定的格式标准,但是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想要表现的内容,形式上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地改革。正文部分,需要包括论据和论证,提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需要对前人的观点和看法及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进而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建议从背景,研究现状,发展方向进行详细了解分析。正文部分不是要求大段地写,可以根据内容的层次性分为若干个小标题进行论述。

结论,结论是对正文部分内容的整体性总结,根据所参考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评价,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参考文献不仅能够体现作者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领域,还能够很大程度上体现作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参考文献以近几年的文献为主,过早的过老的参考文献一般没有添加的必要。

<>

1.文献综述,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学生在开题之前交上来,以便选题报告有可靠的依据;

2.文献综述的写作中,参考相关的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生而言,需要阅读的文献至少不少于30篇,这些文献要全面,要可靠,要客观;

3.文献综述中,作者要将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整体的发展走势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中间要掺杂自己的观点;

4.文献综述写作,要保证条理清晰性,文字通顺性,语言的凝练性;

5.文献综述的写作中,文献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文献资料的参考要合理,这些资料一定要与文章主题相关;

6.文献综述中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是极为必要的,自己的观点要与参考文献的观点分开,以鼓励学生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7.文献综述的写作字数也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求3000字以上。

<>

1.参考文献要全面

所参考的文献资料一定要全面,这是文献综述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便的文献资料的拼接会对后期的文献综述的写作带来麻烦和困扰;

⒉ 参考文献要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决定参考文献必须可靠,必须科学,错误的观点会使整篇论文的写作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一定要极为注意;

⒊引用参考文献的同时要忠于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可混淆,更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参考文献的观点进行修改,此外,还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恰当,是否正确。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部分科研论文可以省略参考文献,但是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是绝对不能省的,在写参考文献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文献一定在是文章中引用过的,能够反映作者阅读范围的。

5.文献综述需要注意篇幅的控制

文献综述的篇幅和字数有一定的要求,切忌空话,虚话,这样会造成文献综述的重点不突出,主题不集中,很多同学误以为文献综述就是参考文献的罗列,其实不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作者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归纳总结。

对于文献阅读心得体会免费及收获二

一、实习目的

1、熟悉检索语言,了解图书分类法。

2、学会利用图书馆目录。

二、实习内容

1、利用图书馆分类目录检索出10种本专业的图书。

2、利用图书馆书名目录检索出10种本专业的图书。

三、实习要求

1、将检索结果分别按索书号、书名加以排列。

2、写出检索步骤。

四、体会与存在的问题。

实习指导

检索步骤:

1、在目录检索室通过《中图法》使用指南,找出本专业图书所属分类号;利用分类目录查出所需图书。

2、利用书名目录检索图书。如:欲查有关“高等数学学习指导”方面的图书,按书名的笔划找到“高等数学”,然后依次可以查得“高等数学习题指南”、“高等数学问题与思考”等等。

排列:如按索书号排

o13/045:1高等数学

o13/045:2高等数学

o13-44/031高等数学习题指南

o13-44/033高等数学问题与思考

按书名排

0151.2030线性代数

013/045:1高等数学

0172/017微积分

实习二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

一、实习目的

1、了解检索工具、参考工具书的。有关情况;

2、学会利用各种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书进行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

实检索。

二、实习内容

1、了解图书馆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的收藏情况;

2、利用检索工具(如《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日用化工文摘》、《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经济管理文摘》等)和参考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机械工程手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等)进行检索。

三、实习要求

1、写明检索词条的出处;

2、写出检索途径、检索步骤。

四、体会与问题

实习指导

例:

1、词条:电影《钢铁战士》的导演是谁?

检索:《钢铁战士》为中国故事片,利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通过索引查出,在169页介绍了该部影片,导演为成荫。

2、检索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论文。

利用《全国报刊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在f279.24类目下,查出“国有小型企业的困境与发展/赵玉阁//求是学刊.1997(1)”

对于文献阅读心得体会免费及收获三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文献综述

浅析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 的影响

姓名:关雪飞 学号:124981063 专业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 摘要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逐渐被世界所认可,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国内企业众多,但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影响的一种体现,对企业管理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它影响着企业绩效管理的制定,员工情绪以及员工工作态度的考量。本文通过简述企业文化的概念、影响来阐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告知企业管理者,制定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成长的基础。 关键字

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管理者 1 企业文化及其研究 1.1概念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威廉・大内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

沃特曼・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指出:“企业将其基本信念、基本坐标观灌输给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就是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迈克尔・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一书中这样写到:“企业文化被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

认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给定的组织在其应对外部适应性和内部一体化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发现和发展的,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正确地认识、思考和感觉上述问题的基本假定”。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企业文化再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的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2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中提出的。

汪凤桂(2009)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致性机理分析表明,企业文化通过内部化为员工的行为理念,进而影响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的行为能力,进而对竞争力的形成产生作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王德胜、辛杰(2009)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契合度。 陈光(2010)《陈光.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的实证研究证明我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八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是3.5年,造成我们企业寿命如此之短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3 企业文化对绩效影响的研究

朱瑜等人(2007)以19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及组织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官僚型文化对结构资本具有显著正面影响,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对人力资本具有正面影响,而关系资本仅受到支持型文化影响。

niki hynes(2009)用新的复杂关系建模方法研究企业文化、战略定位与企业绩效,这种复杂的生化模型作为管理结构建模的替代方法,可将其纳入到组织内部结构改变中。

刘志雄、张其仔(2009)从公司层面、员工层面、社会层面界定文化强度,发现企业文化对公司盈利水平均有显著的正影响,即与文化弱势企业相比,文化强势企业通常拥有较高资产回报率;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与成长性指标与公司盈利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朱兵等人(2010)选择江苏、安徽、浙江三省182家高新科技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企业文化、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官僚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显著影响,也不通过利用式学习间接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支持型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影响,而且还通过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分别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直接显著影响,同时还通过探索式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间接影响;组织学习包含的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均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直接影响。 4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梅强,孙旭雅(2010)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前人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指导下,从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路径,提出了凭借企业文化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相应对策,即:(1)从观念上提高员工企业文化意识,树立正确人才观;(2)从制度上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3)从实践中培养中小企业特色文化。

闫庆收,孙福田(2010)分析了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引导和企业安全生产运营的作用、对员工日常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及对职工凝聚激励的作用,以及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员招聘、人才培养与开发、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留人方面的作用,强调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源管理要靠企业文化来指导,而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5 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关注和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出现在《管理世界》权威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织文化”的译文(wilkins&ochi)揭开了企业文化在我国研究的新乐章。它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及其关系,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传统和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陈正南、黄文宏的《成功企业之企业文化类型》,刊载在“中国文化与企业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徐联恩、赖国茂的《企业文化属性与企业绩效———权变观点》、占德干、张炳林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与分析》刊载在“管理世界”等等。

陈春花的《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刊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占德干、张炳林采用《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进行了关于中国企业文化构建的一项实证性研究,发现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对企业文化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

李琪在《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中指出,中西人士对msnagment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人来说重在“掌管”;而对西方人来说重在“授权”,因此,在权力距离、思维方式、沟通习惯、法制观念、企业组织与员工关系、领导方式上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林娜的《中日美三国企业管理差异的社会文化渊源》在管理思想、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重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对群体和个体、人际关系、物质利益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时间哲学。

胡晓清在《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1998)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是自我实现,而我国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既定目标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是一种过渡性文化,这种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整个外部文化环境方面遇到较大的困扰。

王利平(2000年)在宏观意义上对中国管理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儒法互补、兼兵家权谋的管理文化,并对中国的“单位”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黎红雷(1999年)指出,适应“知识社会”管理的需要,取代以往的“政治人”、“经济人”假设,必须确立“人是文化动物”的认识,并在管理历史、管理文化、管理精神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变化”为管理的前提,以“创新”为管理的动力,以“整体”为管理的模式,以“和谐”为管理的形态,从而推进人类管理的进步。

仲伟周等(2000年)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化的企业人格体现,是整个社会文化在企业中的影像,企业文化建设正是运用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办法,在企业内产生一种最为完全的激励和认同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手段的补充和替代,是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最好途径。因为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等是一种全体员工可以共同拥有的非排他的公共产品,这种激励可以遍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而不需要太高的成本,这就是企业文化最深刻的经济学底蕴”。 6 总结

根据以上内容的叙述,我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方面都有联系,如何制定一个好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如何,企业中都不能缺少企业文化这个模块,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积极推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革新企业观念,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对于文献阅读心得体会免费及收获四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体裁类型

文献的体裁,大体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文献形式方面的体裁,又可分为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示、丛书、方志等十多类。本章仅就其中与文字文献有关的常见体裁,予以论述。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文学创作样式,乃文学专门研究的内容,不属文献体裁研究的范畴,特予略去,不加论列。

第一节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

我国古典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是指写书的内容来源不同,过去一般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凡属前无所承,而是个人创造,才可称为“作”,或“著”、或“著作”;凡属前有所承,即个人凭藉前人的成果,只是据以提炼制作,编次整理,称为“述”,或“编述”;凡是集合纷杂的文献资料,加以分类排比编集的,称为“纂”,也称“论纂”、或“抄纂”。三者虽同为书籍,但其体裁形式和价值作用,则各不相同。

一、著作。属创造性的,价值高,作用大。如五经中的《周易》,诸子的老、庄、孟、荀、申、韩,史部的《史通》等,都属此类。

相传孔子曾经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整理过六经,他自己一再声称是“述而不作”。司马迁作《史记》,而他自己却不承认是创造,只认为是做了“编述”的工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世传,非所谓‘作’也。‛东汉大思想家王充写作《论衡》,别人称颂他的书是著作,他却明确回答:‚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论者,述之次也(《论衡〃对作篇》)。‛“论”,是集合很多简策加以排比辑录的意思。可见王充是把《论衡》当作抄纂看待的。当然,这里有自谦之意,而我们还是应结合书籍,实事求是地做出评定。

二、编述。属改造性的,价值有高有低,作用有大有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五经中的《尚书》、《春秋》,诸子里的杂家,史部的《左传》,都属此类。我国古代文献,此类最多,作用最大,尤其是鸿篇巨制,在一定时期内,将庞杂的文献资料,作总结性整理,删繁撷要,复古通今,以新旧体例整理编写成通俗适用的另一种书,对人们接受、传播文化遗产和进行学术研究,其作用是很大的。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学说思想横溢,散见各书,难以遍读,秦国吕不韦便利用门客的智力,将先秦诸子的学说思想,整理改编成《吕氏春秋》;此外,还有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两汉的传注、六朝的义疏、历代的史部群书,都是这类体裁的重要文献。

三、抄纂。属资料性的,价值作用虽然有限,但其时代年限愈早,作用则愈大。经部如《论语》、《尔雅》,子部如《晏子春秋》,史部如《世本》等,都属此类。

抄纂是将过去繁杂的文献资料,按一定的性质分别抄出,汇合分类编为一书,力求尽量客观,摘录原文,不掺入抄纂者的主观意见,即不增减改动,遇有疑难,只能附加按语,并且标明材料出处。自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后,文字传播日益广泛,抄纂的书也就日益增多,如唐代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宋代李昉等奉敕编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明代解缙等奉敕编的《永乐大典》,清代蒋廷锡等奉敕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都是这类抄纂体裁的文献。

以上三类,从反映体裁发展的时代上看,大致汉代以前,著作居多,编述较甚;唐代以后,则抄纂占了上风。

第二节 编纂形式的体裁

一、总集。系统汇集多人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它包括众人的一种体裁或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著作集。我国古代文献典籍采用“四部分类法”,其第四大类称为集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说:‚集部之目,楚辞最古,别集次之,诗文评又晚了,词曲则其闰余也。‛

这种体裁产生很早,春秋时代的《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汉代刘向辑录的《楚辞》也是较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小序》中说:‚《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辑,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这说明纪昀也认为《诗经》、《楚辞》应为先秦时代的总集;而不能视为总集,则另有原因。所以确定总集始于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集》、刘义庆的《集林》,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但均已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现存最早的总集,就是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

总集按编辑体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包罗一个时代的全集,如《全辽文》、《全宋词》;一类是经过择优选精的选本,如《古文观止》、《古诗源》等。

总集按时代编排,又可分为通代和断代的两种:通代的是指汇集几个相连历史朝代诗文总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上起上古,下迄隋代;断代的是指汇集一个朝代的诗文总集,如《唐文粹》,收录唐代诗文。

总集作品体裁编排,又可分为:一是专辑历代同一体裁的文字作品总集,如《历代赋汇》,收录先秦至明代的赋,是按集历代赋体作品最完善的总集;二是专辑一代某一体裁的文学作品总集,如《全唐诗》;三是汇纂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总集,如《文苑英华》等。

以上这些都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对总集进行划分,难免互相交叉重复,当涉及到某一具体总集时,则只能以一种标准来进行划分界定。

总集的作用,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中说得很清楚:‚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就是说,总集既可把散佚的、零星的作品集起来,又可做一些鉴别删选的工作,去其芜杂,取其精华,使它成为一个文章的总汇。由于一些大型的总集搜罗材料比较完备,有的成书较早,因此保存了大量的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字文献,甚至不少是后来亡佚的材料,这对古代文学文献的辑录和校勘,有很大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二、别集。汇集个人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与总集相对而言。多数别集都是汇集文学作品,有的别集则还包括论说、奏议、序跋、书信、语录、传记等,内容较为宽泛。

别集一般认为起源于东汉。《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小序》说:

‚集始于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其自制名者,则始于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朓有集、有逸集,与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集略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后,名目益繁。‛

纪昀也说别集始于东汉,盛于齐梁。

别集和总集一样,也有全集和选本之分。汇集一人全部作品的别集,如唐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收录一人部分作品的选本别集,如晚唐皮日休的《皮子文薮》等。

传世的古代别集,多为后人所编,经过传抄,内容常有出入。唐人诗集,大都不分类,也不分体。宋人编定唐人别集时,喜欢分类,明代刊行时,又喜欢分体。所以,今天我们见到的这些唐人别集,已经不是其原来面貌。

别集系统、完备地收录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或大部分作品,这为研究一个作家的生平思想、风格,以及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等,提供了第一手的基本材料。别集对保存作家的作品,具有重要价值。别集也是编辑总集的基础和主要依据。总集在收录作品时,往往有遗漏和错讹,因而别集又可用来校补总集的遗漏,订正总集的错讹。

集部书还包括文学批评部分,如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均是古代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此外还有诗话、词话。我国古籍中,集部书,特别是别集相当庞大,据《清史稿·艺文志》与《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载录,共收别集类书目4575部。另据有关资料载,曾有学者检索国内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书目卡片,得清人诗文别集目录约13000余种。

三、类书。是指汇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小序》说:‚类事之书,虽兼收四部,而类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何类可归。‛由此可见,类书收集的资料甚为广泛。正由于类书内容广泛,规模宏大,因而有人把它视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事实上,它与现代百科全书,仍有很大差别。类书只是汇集资料,述而不作,即采辑前人著作中的单词、只句、片段、零篇,以至整本书籍,加以编排而成,而现代百科全书则是知识的总汇,每一条目,都是按一定观点写成的完整文章,是述而有作;类书都是汇抄以往陈旧的材料,现代百科全书则要求反映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类书分章摘句,汇集成书,只是词句的堆砌,往往不相连续,不成片段;而现代百科全书中的一些条目,则可作为小册子或专书单独出版,并附有参考书目,所以类书和现代百科全书并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

我国类书产生很早,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诸儒编成《皇览》,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只可惜,唐代以前的类书都已亡佚。现存类书,最著名的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大体可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科性类书两大类。综合性类书,即百科性类书,内容广博,各科均收,如《艺文类聚》、《古今图书集成》等;专科性类书,亦称专门性类书,只收一类或几类的专门类书,如专收小说的《太平广记》等。

类书除少量的按韵部编排外,大多按类别编排。其分类体系,历代大致相同,不外是“天、地、人、事、物”五大部类。现在看来,这种知识分类体系是很不科学,较为紊乱的,但是只要我们熟悉其分类方法和标准,还是可以很快掌握利用的。

类书编纂的目的,原来主要是,为满足封建帝王、贵族子弟临事检索、熟习典故的需要,也有专供文人学士写作诗文,参与科举考试之用。而类书流传到今天,则还有以下几种功能:

1、搜集和查找古代文献资料;

2、查找诗文典故的出处;

3、考证事物的起源;

4、辑录佚文;

5、校勘古籍。

四、丛书。汇集多种单独著作,冠以总名编成的书,称为丛书。又称汇刻、合刻、丛刻、丛刊、丛搁、丛编、类编、全书等。凡收入丛书的著作,仍保留其原书的作者、书名及体例,被称为丛书子目,多的可达数千种,少的却只有寥寥几种。

丛书,一般认为起源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编的《儒学警悟》。此书辑成于宋嘉泰元年,直至宋1922年武进陶湘始为刊行,刊刻前,一向只有抄本流传,从辑录年代看,应为我国辑成最早的丛书。而左圭的《百川学海》,刻于宋咸淳九年(1273),晚《儒学警悟》72年,却是我国刻印最早的丛书。宋元所刻丛书,已极为罕见。丛书刊刻之风,自明代才悄然兴起,至清代而臻极盛,所刻丛书,颇具特点。①有以收集罕见之书著称者:明代的如《古今说海》、《范氏二十一种奇书》、《今献汇言》、《稗海》、《宝颜堂秘籍》、《汉魏丛书》等。清代前期的,首推鲍廷埔《知不足斋丛书》,择取有价值的传抄本、未刊稿本,以及行业久远旧版散亡的刻本,经校入集,传世较多的书一概不收。嘉庆时,顾修刻《读画斋丛书》,所刊均为知不足斋所未收者。此外,曾先后今鲍氏丛书之例的还有蒋光煦《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潘仕成《海山仙馆丛书》,伍崇耀《粤雅堂丛书》等。②有以校勘精审著称者如干隆时卢文绍的《抱经堂丛书》、毕沅的《经训堂丛书》、卢见曾的《雅雨堂丛书》,嘉庆时吴骞的《拜经楼丛书》、孙星衍的《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以及阮元的《文选楼丛书》等。③有以广罗旧籍著称者:明代的如《顾氏文房小说》、吴官的《古今逸史》,明末毛晋的《津逮秘书》,清初曹溶的《学海类编》,干隆时所辑《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嘉庆时张海鹏据《津逮秘书》增为《学津讨原》,并另编《墨海金壶》,道光时都松年的《宜稼堂丛书》,咸丰间胡廷的《琳琅秘室丛书》,光绪间陆心源的《十万卷楼丛书》、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黎庶昌的《古逸丛书》,蒋凤藻的《铁华馆丛书》等。

丛书种类,大体可分为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类。综合性的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专科性丛书,如《古今说海》、《疆村丛书》、《晚清文学丛钞》等。

丛书数量较多,规模宏大,一般都搜罗了大量古典文献,而且还汇刊了不少罕见的文献,对古典文献的保护和研究,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丛书是校勘、考证古典文献的重要依据,因此,整理古典文献时,常要查考有关丛书。

对于文献阅读心得体会免费及收获五

1)分析主题内容,确定正确的检索词(关键词或主题词)

(2)正确选择各种算符,如逻辑算符,位置算符,截词符,字段限定符等,编制合理的计算机检索式。

(3)分析学科范畴,以便确定所要检索的学科领域,提高查全率。

(4)确定检索年代、文献类型

(5)选择检索方法(常用法、追溯法和循环法)

常用法:顺查法(顺着时间的推移由远及近的查找)

倒查法(由近及远的往前追溯查找)

抽查法(根据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的高峰期查找)

追溯法:参考文献法(根据所附参考文献的出处追溯检索)

科学引文法(通过被引用作者查找引用作者的文献)

(6)确定检索的信息源(包括中外文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等)

在分析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的基础上,必须综合考虑检索系统的特点、收录的学科范围、各数据库的专业范围、主题内容、数据来源与文献类型、技术含量、数据的存贮年限、更新频率、检索费用以及使用方法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