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范本 古琴课程心得体会(六篇)
- 上传日期:2022-12-20 08:51:47 |
- ZTFB |
- 8页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范本一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有关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范本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武汉市著名的名胜古迹——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龟山脚下和美丽的月湖之滨,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二位大音乐家——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此相遇,相知并成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乐声幽雅,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相传为伏羲氏所发明制作。据说有一天伏羲氏看见五星之精气落在梧桐树上,引来凤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树,适合制作乐器。这棵树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声音又太浊,而中间一段呢,恰好清浊相兼,音色优美。后来伏羲氏请能工巧匠制成乐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瑶池之音,又称瑶琴。据传说此琴弹到最高妙的境界,啸虎闻而不吼,哀猿闻而不啼。有一次颜回到孔子家,听到孔子在弹琴,而琴音幽沉,颜回就问孔子琴声中为何有股杀气,孔子说正弹琴时,却看见一只猫捉老鼠,想让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声中就露出贪杀之意。可见琴声不仅能模仿各种自然界的声响,而且连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能通过琴声表露出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位技艺更加高超的大音乐家俞伯牙,史书上说他弹琴的时候连正在吃草料的牛马也会仰首倾听,可见其技艺之精妙。他的琴虽然弹的好,却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能够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因此,他虽然云游四方,却常常感叹没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却在晋国做官,正所谓楚才晋用。一天,他受晋王派遣,出使楚国,拜会楚王之后,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夜晚遇上狂风暴雨,便泊船于龟山下避雨,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只见风平浪静,云开雾散,现出一轮明月,伯牙见此景琴兴大发,拿出随身携带的瑶琴,坐在船上对月弹奏,悠悠琴声在江面回荡,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照古时候的说法,弦断必有人偷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精通音律的高人在听他弹琴,即派随从上岸寻找,不久,随从带来一位衣衫褴褛的砍柴人到船上。原来砍柴人名叫钟子期,是一位学识高深,对音乐有着很深造诣的隐逸之士。
两人寒暄之后,钟子期既请俞伯牙弹琴,俞伯牙首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赞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语,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赞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兴,于是两人结为知己,并约定来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会。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来到相会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于是他就沿着钟子期回家的路线一路寻找,半路上碰见一位老者,一问方知老人乃钟子期的父亲,钟子期几个月以前就因为劳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听了以后,万分悲痛,跟着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爱的瑶琴,弹了一首非常凄婉的音乐寄托哀思。当地的老百姓听不懂他的琴声,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直把瑶琴摔成两段。大家就问为何摔碎瑶琴?伯牙遥遥头,说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诗中表达了俞伯牙的心声,既要结交一个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难了。也难怪俞伯牙摔碎瑶琴,发誓永不鼓琴,是所谓“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后来,人们有感于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高山流水成为友谊的象征,知音也成为知心朋友的代名词。高山流水后来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传统名曲,为后世之人所传诵。1977年,美国发射的飞行器旅行者号太空船上携带有一张镀金的唱片,唱片中录有二十七段各国的音乐,其中选中的唯一一首中国音乐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抵达古琴台的门口,请大家跟我一道参观。
这里是琴台蜡像馆,它以蜡像的形式记述了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穿过回廊,大家请看,这里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当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余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说应聚积不少财富,可他为官清正廉明,重用贤才,兴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岁退休时依然两袖清风,为时人所称道。退隐之后他在琴台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忧国忧民。后来道光皇帝赐给“印心石屋”四个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当然这只是古代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用阴阳笔法镌刻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却凹陷而入,表现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这里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广东梅县人,曾任汉阳粮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来到琴台凭吊古迹,想到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叹不已。随即,他摘下一束竹叶,饱蘸浓墨,就在这块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因是用竹叶书写的,又名竹叶书。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宋湘在诗中对知音的故事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不管怎样,由于书法精妙,被誉为诗书双绝,也被称为琴台一宝。董必武、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后十分喜欢,嘱托身边工作人员把宋湘题刻拓片带回去观赏。
各位朋友,中间这座由汉白玉石栏砌成的高台就是伯牙台了,中间石碑上刻着“琴台”两个大字,据说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题,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台记。石栏四周是琴台故事的浮雕。相传俞伯牙就是在这里弹琴时结识了钟子期,并结为知音。
这座富丽雄伟的半歇山顶殿堂是琴台的主要建筑,额坊上四个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叶书。这里经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宏扬知音文化,因为知音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重友情,轻物质利益的传统美德。
这里是知音雕塑,旁边琴童怀抱瑶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钟子期致意,表现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远处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葱葱,时光如果可以倒转,我们多想回到故事发生的时刻,见证这段令人心动的故事。大家的右手边是巍巍的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在一起,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栉比鳞次,又在提醒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那久远的故事好似已离我们远去,知音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
现在我提议,我们大家照个合影好吗?让琴台作证,让青山作证,让月湖作证,愿各位的友谊更加长久,愿各位的爱情更加甜蜜,愿每一个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台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各位!
有关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范本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武汉市著名的名胜古迹——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龟山脚下和美丽的月湖之滨,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二位大音乐家——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此相遇,相知并成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乐声幽雅,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相传为伏羲氏所发明制作。据说有一天伏羲氏看见五星之精气落在梧桐树上,引来凤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树,适合制作乐器。这棵树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声音又太浊,而中间一段呢,恰好清浊相兼,音色优美。后来伏羲氏请能工巧匠制成乐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瑶池之音,又称瑶琴。据传说此琴弹到最高妙的境界,啸虎闻而不吼,哀猿闻而不啼。有一次颜回到孔子家,听到孔子在弹琴,而琴音幽沉,颜回就问孔子琴声中为何有股杀气,孔子说正弹琴时,却看见一只猫捉老鼠,想让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声中就露出贪杀之意。可见琴声不仅能模仿各种自然界的声响,而且连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能通过琴声表露出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位技艺更加高超的大音乐家俞伯牙,史书上说他弹琴的时候连正在吃草料的牛马也会仰首倾听,可见其技艺之精妙。他的琴虽然弹的好,却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能够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因此,他虽然云游四方,却常常感叹没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却在晋国做官,正所谓楚才晋用。一天,他受晋王派遣,出使楚国,拜会楚王之后,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夜晚遇上狂风暴雨,便泊船于龟山下避雨,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只见风平浪静,云开雾散,现出一轮明月,伯牙见此景琴兴大发,拿出随身携带的瑶琴,坐在船上对月弹奏,悠悠琴声在江面回荡,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照古时候的说法,弦断必有人偷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精通音律的高人在听他弹琴,即派随从上岸寻找,不久,随从带来一位衣衫褴褛的砍柴人到船上。原来砍柴人名叫钟子期,是一位学识高深,对音乐有着很深造诣的隐逸之士。
两人寒暄之后,钟子期既请俞伯牙弹琴,俞伯牙首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赞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语,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赞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兴,于是两人结为知己,并约定来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会。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来到相会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于是他就沿着钟子期回家的路线一路寻找,半路上碰见一位老者,一问方知老人乃钟子期的父亲,钟子期几个月以前就因为劳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听了以后,万分悲痛,跟着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爱的瑶琴,弹了一首非常凄婉的音乐寄托哀思。当地的老百姓听不懂他的琴声,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直把瑶琴摔成两段。大家就问为何摔碎瑶琴?伯牙遥遥头,说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诗中表达了俞伯牙的心声,既要结交一个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难了。也难怪俞伯牙摔碎瑶琴,发誓永不鼓琴,是所谓“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后来,人们有感于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高山流水成为友谊的象征,知音也成为知心朋友的代名词。高山流水后来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传统名曲,为后世之人所传诵。1977年,美国发射的飞行器旅行者号太空船上携带有一张镀金的唱片,唱片中录有二十七段各国的音乐,其中选中的唯一一首中国音乐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抵达古琴台的门口,请大家跟我一道参观。
这里是琴台蜡像馆,它以蜡像的形式记述了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穿过回廊,大家请看,这里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当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余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说应聚积不少财富,可他为官清正廉明,重用贤才,兴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岁退休时依然两袖清风,为时人所称道。退隐之后他在琴台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忧国忧民。后来道光皇帝赐给“印心石屋”四个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当然这只是古代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用阴阳笔法镌刻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却凹陷而入,表现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这里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广东梅县人,曾任汉阳粮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来到琴台凭吊古迹,想到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叹不已。随即,他摘下一束竹叶,饱蘸浓墨,就在这块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因是用竹叶书写的,又名竹叶书。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宋湘在诗中对知音的故事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不管怎样,由于书法精妙,被誉为诗书双绝,也被称为琴台一宝。董必武、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后十分喜欢,嘱托身边工作人员把宋湘题刻拓片带回去观赏。
各位朋友,中间这座由汉白玉石栏砌成的高台就是伯牙台了,中间石碑上刻着“琴台”两个大字,据说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题,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台记。石栏四周是琴台故事的浮雕。相传俞伯牙就是在这里弹琴时结识了钟子期,并结为知音。
这座富丽雄伟的半歇山顶殿堂是琴台的主要建筑,额坊上四个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叶书。这里经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宏扬知音文化,因为知音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重友情,轻物质利益的传统美德。
这里是知音雕塑,旁边琴童怀抱瑶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钟子期致意,表现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远处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葱葱,时光如果可以倒转,我们多想回到故事发生的时刻,见证这段令人心动的故事。大家的右手边是巍巍的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在一起,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栉比鳞次,又在提醒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那久远的故事好似已离我们远去,知音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
现在我提议,我们大家照个合影好吗?让琴台作证,让青山作证,让月湖作证,愿各位的友谊更加长久,愿各位的爱情更加甜蜜,愿每一个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台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各位!
有关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范本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有关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范本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有关古琴教学与普及的心得体会范本六
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联出自《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此联明白如话,虽是集句,然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然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相传《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有吟咏古琴台的诗云:
凤沼余灰此处埋,空留雅韵筑琴台。胸无锦绣何当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发无端输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篱风榭年年事,偶尔鸬鹚绕几回。
碑廊,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题壁诗,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抒东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在他七十八岁时,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描写感恩教育大会心得体会(精选13篇)
- 银行信贷案件心得体会(大全10篇)
- 最新股票实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优质12篇)
- 2023年企业管理实务心得体会(精选20篇)
- 银行理财经理心得体会(大全11篇)
- 土木结构试验心得体会(通用9篇)
- 学习毛丰伟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1篇)
- 税务业务培训心得体会范本(精选8篇)
- 银行跟班学习心得体会报告 银行跟班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六篇)
- 最新无人机课程心得体会范文(汇总12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