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心得体会800字(七篇)

  • 上传日期:2022-12-20 04:58:08 |
  • ZTFB |
  • 10页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一、 调查背景

1920xx年的“五四”运动掀起了中国大学生运动的高潮,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大学生高举救国图存的旗帜,成为革命中的先锋队伍。自强、爱国、有责任感一直是中国大学生的特点,然而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当代大学生中许多人早已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相反,“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叛逆、堕落的代名词。西方文化的入侵、国家转型期、各种价值观的碰撞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迷失。

现如今,大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舞台,有丰富的课余时间,相对小的学习压力,给学生提空了更多广阔的选择空间,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人参加学生会、社团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有人埋头自己的学习,有人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也有人无所事事退化成为颓废一族等等。然,怎样的生活方式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增长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没有遗憾地圆满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如何正确利用课余时间成为了同学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二、 调查目的

1、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动向以及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

2、发现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弊端,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来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3、 让当代大学生意识到在校黄金时间的珍贵,从而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做好准备。

4、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到更多展示自己个性的途径,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营造出全新的当代高校优良文化气氛。

三、 调查的具体内容

桂林市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 1、学校、性别、年级、专业 2、各大高校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感触 3、课余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4、直接影响对课余生活态度的因素 5、安排课余生活的角度

6、周末除外的每天课余时间有几个小时 7、平时的课余时间安排

3

8、占用课余时间的因素 9、课余时间对大学生的影响 10、课余时间喜爱的活动

11、希望学校通过何种方式动员学生的参与学校课外活 12、对安排课余生活是否有疑惑或困难 13、对大一的同学有何建议或者期望

四、 样本分配

总体上按比例对桂林市六大高校(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进行分配,每个学校由一个调查小组完成。

广西师范大学:100份样本,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桂林理工大学:100分样本,回收100份,有效问卷81份 桂林医学院:107份样本,回收107份,有效问卷107份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00份样本,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100份样本,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漓江学院:100份样本,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500份样本,回收498份,有效问卷398份

五、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六、 调查时间安排 时间 20xx年 项目 项目前期准备 问卷设计 实地调查 数据录入、分析 撰写调查报告 备注

ii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问卷调查分析

4

一、 各大高校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感触

#:在样本调查986人中,49%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感受是一般,36%的大学生觉得充实,10%的人觉得在大学里空虚,又少部分的人对大学生活没感觉。

二、 课余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在大学生活里,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有的觉得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合理与否没感觉,少数人认为自己安排得合理。

三、 直接影响对课余生活态度的因素

#:在我们访问的986位大学生中大部分是自己安排将自己的课余生活,30%的学生是受朋友的影响来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少部分是在老师或家长的的影响下安排自己的课余实间。

四、 安排课余生活的角度

6

#:36%的大学生是为了发展个人兴趣来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29%的大学生是从促进学习这方面来安排课余时间,而有的只是为了开心,又少部分人不知道为何安排课余时间。

五、 周末除外的每天课余时间有几个小时

7

#:在我们的了解下,大学生一周的课余时间一般是3—5小时,有较多一部分人的课余时间有6—8小时,更有不少人的一周课余时间能达到8小时以上。

六、 平时的课余时间安排

#:大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的人是上网,有的是看书、逛街或者做作业。 七、 占用课余时间的因素

8

#:占用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的活动是娱乐,其次是学习,再者是社团工作和社会实践,运动是占大学生课余时间最少的活动。 八、 课余时间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课余时间里能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能使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经验,但有少部分的人经常无所事事或者去上网浪费了不少时间。

九、 课余时间喜爱的活动

#:经过我们的访问使我们了解了大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十、 希望学校通过何种方式动员学生的参与学校课外活动

#:大部分的学生是非常自愿的参加课外活动的,只又少部分的人是有利益的推动下才参加。

十一、作为大一的您,对安排课余生活是否有疑惑或困难

1、感觉课余时间有时很多,有时少,安排有点困难。有时忙有时闲不太合理

2、课余时间合理,但社团活动过多,而且同一时间举行,难以两边兼顾,吃饭时间不正常

3、课余时间安排得有些散乱没有目的

4、上大学不是很适应.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现在几乎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不懂怎么办

5、课余时间少,没有足够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6、有时课安排太满,课余时间做不了什么事怎么办?二、入的社团太多对于协会出去玩属于浪漫时间吗?

7、时间太多,不知如何安排,与人交往,不知如何沟通

8、不懂合理安排时间,时间利用不充分,感觉时间都没好好利用 9、学校社团很多,严重占用了我们的学习时间,怎样才能减少社团工作来让我们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在学习上

10、作业太多,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太少,时间少,不能有多的时间去看书

1011、每天好似有许多课余时间,但就是安排不出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打篮球、看电影。

12、作好计划的事情,总是被社团活动、临时活动冲掉,有点纠结,希望以后能多点时间自由安排

13、浑浑噩噩的过,都不太固定

14、感觉无所事事,二个月过去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不知道

十二、作为大二大三或大四的您,对大一的同学有何建议或者期望

1、认真利用好时间,多学习充实自己

2、在大学期间能学习就多学习,将来一定能用的得上所学知识的。 3、树立目标,多去自习重图书馆看书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有多余时间可以适当兼职

4、多向师兄师姐交流,好好利用课余时间 5、好好把握专业知识多参加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

6、 不要受环境所影响,要懂得自律,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7、学习要明确,实践要认真,把学习的时间与课余时间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身心的培养,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8、可以为自己做一份目标,每星期,每个月更换,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9、就是你不断确定人生道路和目标的过程,要懂得取舍。同时,一定要与书结合,以书为指 导,指导你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人生理想。

10、多参加活动,多拿奖状,专业要求拿到证书尽早拿到,英语四级尽快在大一过。

11、思考好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计划有安排的学习与游玩

12、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协调工作学习的关系,大学生活是充实的,但不代表不用学习,记住:不要挂科

13、大一可以多参加活动,如社团 外出,另外要规划好自己的梦想,多听讲堂。大二要在忙社团的同时别忘了学习,把知识扎实

十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在我们还没有跨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听到老师们说:大学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好,只要我们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这一生你也不枉费了,从中可以知道大学阶段的经历对于是我们非常重要的。 大学是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阶段,是过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成人的过渡,也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舞台,这一个舞台是

公平的,只要你敢尽情的演绎,这个舞台就属于你。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关注我们丰富的大学课余生活。

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成才。随着我们的独立意识不断的增强,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成仙了多样化的趋势。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也影响了他们课余生活质量的下降,影响了学习,甚至造成了某些学生的行为偏差。所以增强大学生对课余生活的意识,减少课余生活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他们对课余生活的重视是至关重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状况调查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对大学生做了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查: 1、在大学里的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在调查的结果看,49%的大学生在大学里的感受是一般,36%的大学生觉得充实,10%的人觉得在大学里空虚,又少部分的人对大学生活没感觉。可见他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多人都是没有自己的方向以及目标的。

相比另一个问题“您认为你的课余生活安排合理吗?”在调查反应结果中,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安排得不合理,有的觉得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合理与否没感觉,少数人认为自己安排得合理。

从这两项的数据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很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课余生活爱拍是非常不合理的,盲目的。从中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安排自己生活能力和是非常差的。

2、大学生安排课余生活的角度

36%的大学生是为了发展个人兴趣来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29%的大学生是从促进学习这方面来安排课余时间,而有的只是为了开心,又少部分人不知道为何安排课余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是没有计划性的。

相比另一个问题“怎么安排平时课余生活”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的人是上网,有的是看书、逛街或者做作业。所以由此看出他们在安排课余生活的时候是没有计划的,只是一时的兴起,看着就的心情来安排课余生活。因此,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安排思路,提高课余生活的利用率。

对于课余生活,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自我展示机平台,反映了课余生活在大学阶段的重要角色。因此,学校更应该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也应该懂得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去过渡,去把握这些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提升自我,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二)、结论与成因:大学生课余生活利用状况的总结和原因分析

1、大学生课余生活利用情况总结

第一、课余生活呈现了多样性和丰富性。调查结果反映了: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专业知识的学习、校园文化活动、体育锻炼、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恋爱、上网及一些娱乐活动等等。

第二、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利用率很低。

2、原因分析

第一、缺乏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课余时间也就无法合理安排。 第二、没有规划。在总结空余的时间没有规划过,所以不知道总结要做什么很茫然。

第三、没有竞争意识。在大学里觉得没有人约束,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于外界的竞争好不理会。

第四、学校在方面的重视不够,以至于学生很盲目。

第五、再者就是学校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太宽松,以至于没有一定自制力的大学生涉及的各方面太多。

(三)、改善大学生苦于生活质量的建议

1、帮助学而生找准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

找准自己的定位,确立目标,有了目标,才回为着目标朝着方向去发展和奋斗,才能更合理地安排课余生活。

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自律能力,增强对外界的诱惑的抵制力。 增强抵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才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

3、突出学校的特色和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校多突出本校的特色和文化,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位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并不断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很好的去安排和利用其闲暇的时间。

13

结语: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空不断拓展,怎么把大学生课余生活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使学校和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达到多方面的成效,共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这一个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与实践。

(四)、个人心得

在上周的周末我们市场调研中心协会开展了以大学生“我的课余生活,谁做 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这次活动进行的还比较顺利。

通过这次活动的调查,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大学生课余生活安排的情况,大概知道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趋向,从这次活动中,让我能够去思考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去解决它们。

(五)、小组总结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再大学生中存在的课余时间利用问题,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很多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安排意识是非常弱的,原因主要有:

1、缺乏目标 2、没有规划 3、没有竞争意识

4、学校提供的课余生活方式少 5、大学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根据发现的问题总结改善的建议。

1、帮助学而生找准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

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自律能力,增强对外界的诱惑的抵制力。 3、突出学校的特色和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不足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乡土中国》也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里,成了畅销书。

费孝通认为: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来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规矩”即可约束行为,法律则大可不必;“常识”即可应付变化,“规律”就可有可无了。

中国人有“私”的毛病,费孝通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和势力而定。波纹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亲疏远近为出发,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力和义务的共识和遵从。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形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道德要素:“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谈论文字下乡的问题里面,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下面就讲到他的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差序格局”。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在中国就不一样。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亲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西方要的是权利,而我们攀得是交情,我们讲究是等差。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其实不止乡下人私,城里人也私啊,甚至有些可能比乡下人更私。这不,在文人笔里是中国威尼斯是苏州,作者却认为“天下没有比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在接下来是内容中,费孝通先生讨论了私和公家的关系,以及这个社会和西洋社会的不同。费孝通先生认为,西洋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爸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由此,我们的社会可以或说很大也很小了,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没有详细概念。我是一名见识浅薄的学生,在这里也概括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就在此打住算了。

到此,我已经把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乡土中国》大概的看了一遍,并从每个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费孝通先生的原话,加上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通观全书,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一个搞文学很谦逊的人,这从他在“后记“里说自己写作这本《乡土中国》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可以看出。还有,我认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师益友,他写作的文章多用熟语,时常把自己和农村联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为农村孩子的我,读起他的书来感觉相当亲切,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他没有丝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认为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也是让我感到相当佩服的。

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一个人有理想,有目标,能创新,才有决心,有勇气,才会成功。——题记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永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斗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就应该勇于冲在最前线。”

历史只会眷顾奋进者、坚定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畏难者。早在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终生理想,这便成就了他后来为祖国、为人民在世界民族之林谋得一席之地的辉煌一生。百年前的五月四日,数千名北京青年在街头示威游行,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极强的反帝爱国运动,造就的“五四精神”绵延不绝。在八年抗战中,无数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生命,只为拯救被那些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走的泥泞小道,却是人间正道。

现如今,在这个没有战火纷飞,没有硝烟四起的时代,我们新青年更要向英雄模范学习,向当代楷模看齐。

20__年,年仅十六岁的惠若琪便已加入了中国女排国家队。在国家队陷入最低谷的时候,作为队长,她自觉投入了超高强度的训练中。但是,她再坚强,不过是一位不到二十岁的女孩。她还是倒下了。在她不得不退出的一年里,昔日的冠军队竟进不了前八强。伤愈复出后,她为了追逐儿时的梦想,再次加入战斗,帮助女排接连拿下两个冠军,成为了“用生命打球的女孩”。

27岁的杜富国是云南扫雷大队的一名战士。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他让战友退后,自己却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然遇到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为我国边防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颜色。

20__年春节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许许多多的“90后”,甚至“00后”,舍小家,顾大家,在春节这个团团圆圆的时刻,选择了冲在抗疫的最前线。“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懈努力,把自己磨炼成一棵真正的良木,才能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遮风挡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新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新青年的“新”,不但要懂得奋斗,还要懂得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固步自封只会让自己被他人远远地甩在脚后。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如此。清朝政府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自称“天朝上国”,沉浸在自欺欺人的美梦中,这种行为我们新青年万万不可为。有人将改革开放称之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新时代新青年,也要学习它的精神,要懂得创新,懂得质疑,推陈出新。循规蹈矩、安于现状只能让人一步步退化。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从五四运动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新青年们无一不为梦想而拼搏,无一不为祖国而奋斗。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去创新,去拼搏。要做到心中有梦,以梦为马,志存高远,不负韶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时代新青年应有此青云之志。

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地大物博,景色宜人,她顶天立地,历史悠久,她光彩照人,文化博大精深。她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国!悠悠中华五千年,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记载了华夏民族一个又一个传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轩辕氏、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诉说着她曾经的骄傲。长城、故宫、敦煌龙门……一栋栋雄伟的建筑谱写着她曾经的辉煌。然而,近代的她满目苍夷。她在胡夷的铁骑下悲鸣,在列强枪炮下哭泣。她坚强忍受,终于在无数革命先辈的努力下她度过了最黑暗的岁月,迎来了她的新生,她拥有了一个展新而骄傲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丽的新中国,就如春泥中埋下的种子,正蓬勃着,生长着,这一代的中国人正寻找着先辈的梦。几百年了,在尘封的历史里,无数的中国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梦,只属于中国人的梦,伟大的中国梦——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

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中国奥运会、世博、嫦娥二号的故事。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知道,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叫作中国梦,一个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深呼的梦。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倾听每一声临近中国梦的足音,俯身捧起岁月流淌过的荣誉,扬手敬礼,大声喊出自己的中国梦。

沙滩上有一颗铭记的贝壳,那是羁旅在外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美好未来。

中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辽阔的大地,也有宽广的海洋,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这片美丽的大陆,中华民族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梁启超曾经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只要我们无数的少年,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腾飞而努力,未来,我们必将能够为缔造富强腾飞的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古代思想家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青年应如是。

青年一代是时代的接班人,更是世界的希望,我辈青年自当胸怀天下,抱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心态聚点点萤火,汇时代光芒。

然,何为强国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当下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锤炼优良品德,加强体育锻炼。

求学也好,修身也罢,最重要的莫过于积累二字。荀子在《劝学》中曾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民间也有“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的说法,这一切无不在阐释着积累的重要性。学习就是一项艰苦而又长久的战争。如果想要在这场战争中获胜,那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积累。

《大学之道》曾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认为修身最基本的要求,应为诚信,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儿,那么他的智慧就很容易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甚至到令人生厌的地步。很多时候,一个“诚”足以抵万金。古时,商鞅立木取信,言出必行,从而获得了百姓信任。或许诚信不能带来一切,但拥有它必将一生受益。

康有为有言:“强国必先强民,强民必先强体”。清朝末年,国家衰败,吸食鸦片者吞云吐雾。甲午战争失败后,思想家严复在天津《直报》中发表“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固病夫也。”东亚病夫成为了中国人的代名词。为了摆脱这一不光彩的称号,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强身健体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贡献。所以,重视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而且更能为中国长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疫情面前,84岁的钟南山院士毅然站到前线,日夜奔波,没有强健的体魄怎能支撑?反观身边,常常有学生因过度紧张又加之平日缺乏锻炼,而昏倒在考场之上。这鲜明的对比说明,现在青年人正在忽视体育运动。俗话说“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么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所以,我们应积极强身健体。当我们的身体强劲之后,才能焕发出青年人应有的朝气,才能对自己进行锤炼,去建设伟大的祖国!

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时代到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到万象更新、百花争艳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每一步的前进都是由人民创造推动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继奋斗的结果,而一切伟大事业都将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而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就需要吾辈青年拳拳爱国之情,勇做时代弄潮儿。我们应当让自己的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以天下为己任,用奋斗与奉献激起闪亮的火花,绽放夺目的光彩!

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亲爱的教师、同学们:

大家好!

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她地大物博,景色宜人,她顶天立地,历史悠久,她光彩照人,文化博大精深。她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国!悠悠中华五千年,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记载了华夏民族一个又一个传奇。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轩辕氏、尧舜禹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个个伟大的名字诉说着她以往的骄傲。长城、故宫、敦煌龙门……一栋栋雄伟的建筑谱写着她以往的辉煌。然而,近代的她满目苍夷。她在胡夷的铁骑下悲鸣,在列强枪炮下哭泣。她坚强忍受,最终在无数革命先辈的努力下她度过了最黑暗的岁月,迎来了她的新生,她拥有了一个展新而骄傲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美丽的新中国,就如春泥中埋下的种子,正蓬勃着,生长着,这一代的中国人正寻找着先辈的梦。几百年了,在尘封的历史里,无数的中国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梦,只属于中国人的梦,伟大的中国梦——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

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中国奥运会、世博、嫦娥二号的故事。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明白,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我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叫作中国梦,一个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深呼的梦。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倾听每一声临近中国梦的足音,俯身捧起岁月流淌过的荣誉,扬手敬礼,大声喊出自我的中国梦。

沙滩上有一颗铭记的贝壳,那是羁旅在外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完美未来。

中国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地质历史,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巍峨的高山和雄伟的高原,也有广阔的平原和巨大的盆地;既有辽阔的大地,也有宽广的海洋,构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这片美丽的大陆,中华民族正进行着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

中华礼貌是世界古代礼貌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礼貌。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构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礼貌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提高精神。

梁启超以往说过:“今日之职责,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提高则国提高,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只要我们无数的少年,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腾飞而努力,未来,我们必将能够为缔造富强腾飞的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多谢大家!

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解读“全球化语境”

全球化首先表现出的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化”的影响逐渐向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辐射开来。因此,正确解读“全球化语境”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当下中国西部电影及其发展,有助于明晰中国西部电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我们在通过中国西部电影建构国家形象问题上做到有的放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全球化语境”及其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全球化语境中的双刃剑。一方面,信息全球化为不同实力的国家建构本国形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参与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成本,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国际信息垄断壁垒;“依托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可以打破西方国家设置的各种‘落地’障碍,及时将大量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推动下,传统媒体与国际互联网的联姻,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信息空间和舆论空间,民众有机会听到来自各方面的声音,而不是受制于统一传播口径的某一种传媒的影响之下”。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技术的空前发展,也带来了信息控制复杂化和信息流量不平等的问题,对国家的信息安全、保持文化独特性以及本国在全球传播中的话语权等方面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语境中的隐性特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孕育人类共同属性和共同追求的共同价值体系的温床。尽管各国际行为体的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各有差异,但是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在和平与发展成为这个时代共有主题的同时,追求理性和良知、合作、民主、人权,也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趋势随之强化。但是,“全球化时代,共同价值体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国家、民族甚至个体的价值观消亡,而是要以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价值观作为存在基础,采取‘和而不同’的存在形式,进行本土价值全球化和普世价值地域化的转变”。

西部电影对建构民族文化精神与国家形象的贡献

从1984年至今,中国西部电影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主创作生产的极富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意识和特征并具有现代影像表述语言的中国西部电影,在我国电影观众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无论是青春躁动的《人生》、拙朴浑厚的《黄土地》、执著坚韧的《老井》,或是风情浓郁的《黄河谣》,带给我们的都是令人魂牵梦绕的黄土地上历史与文明胶着的震撼。伴随这种心灵深处震撼的还有对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崇尚。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后期,中国西部电影在国内外影坛声名鹊起,众多优秀的电影人凭着自己的优秀作品走出国门,再手捧奖杯带着国人的骄傲和满身荣耀而归,让国际影坛对中国电影和电影人刮目相看的同时,也让国人在谈及国产电影时挺直了腰杆。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更有传承这些文化的中坚力量,正是这些杰出电影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争取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中一定的话语权,十足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吸引力之强。

西部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国家形象问题分析

当然,中国西部电影在其短暂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令世人瞩目的业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尤其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这也正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之处,这其中以张艺谋导演的早期电影作品最为典型。尽管张艺谋说他的电影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讴歌和赞美,但是在这个深沉的精神意蕴之外,则是对落后的奇异民俗疯狂追捧的外在表现形式,犹如一袭长满虱子的旗袍。

第一,对民族精神的曲解。中华民族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社会关系秩序,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价值观念,养成了忍辱负重、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不但颠覆了传统礼仪,而且推翻了固有的社会关系秩序。野合、乱伦、偷窥、弑父等为西方电影津津乐道的电影符码,也成为张艺谋早期电影表现的主要内容。张艺谋就在迎合西方电影观众的喜好中一再重复着自己,在标新立异的浮华背后走上的是一条电影同质化的道路。

第二,对国人形象的丑化。这一点并不是刻意而为,实属无心之过。由于电影人立足于自身独特的视角,张艺谋导演的早期电影中展现的往往是中国某一历史阶段、某一地域、某一特殊群体的点点滴滴,对于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观众而言,这某一点所传达的就成为整个中国的国民形象。于是在西方观众心中,中国民众说多愚昧就有多愚昧、说多落后就有多落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狡诈、野蛮、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等劣根性,定型为西方观众心中的当代中国的国人形象。

第三,对民族文化的臆造。张艺谋导演的早期影像世界,拍摄了颠轿、祭酒(《红高粱》)、点灯、捶脚(《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民俗风情。有学者考证这些民风民俗并不存在于我国56个民族的哪一个民族之中,而是张艺谋导演的后殖民思维的想象,因此批评这些民风民俗是“伪民俗”。虽然对于电影作品本身而言,这些臆造的民风民俗成为叙事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但是对于整个民族文化而言,这些臆想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甚至造成观众的曲解,尤其是对不了解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外观众而言。

和而不同――西部电影建构国家形象再思考

总结以往的西部电影走出去的模式中的问题与经验,突出表现的是“不同”,在国家形象建构上略带自嘲。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壁垒被突破,国家之间相对封闭的政治与文化的大门也悄然而开。在这样的语境下,如若一味地突出不同的、一厢情愿式的表达,虽能造成一时轰动或者是一个阶段的市场开拓,但是长此以往,则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更不利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建设。西部电影作为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播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平台,肩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神圣使命,在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作为,是电影人、专家、学者们共同研究的历史性课题。我认为,西部电影要打开国门,带着民族自豪感抬头挺胸走出去并在国际影坛上站稳脚跟,应当走“和而不同”之路。

第一,西部电影发展要力求在国内国际电影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影响力。可以说,黄土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部电影中展示的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正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滑坡,西部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渐疲软,市场日益萎缩,其原因有二: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世界各国传媒业及影像出版业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带来的传媒环境的转变――信息分化,加之好莱坞全球化霸权主义的电影文化扩张;从内在因素来说,中国电影产业长期缺乏产业化机制和运作规范,电影在生产、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不少电影人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经历变革、国人观念转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简单地把电影从艺术的殿堂推向商业的洪流之中,遗憾的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所谓的大片、所谓的商业化电影均陷入了国人叫骂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基于以上分析,面对今非昔比的大环境、大背景,为了继续保持西部电影的国际、国内影响力,西部电影人一方面要调整心态,努力创作出适应新的传媒环境和时代背景的佳作,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第二,西部电影发展应力求在追求民族化个性化的同时注重全球化背景。正如享誉国际影坛的独立电影制片人阿瑟・科恩所说:“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够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才能真正传播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人在创作影片时将两个转化注入其中,即本土价值全球化和普世价值地域化。一直以来,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高高在上的傲慢与轻视,另一种是随着世界格局的转变所产生的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与崇敬。时至今日,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大量涌现,西方话语霸权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西方话语霸权显得有些苍白,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已不足以解决全球所面临的问题。而中国的崛起让世界看到了东方价值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渗透的指导意义。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消除贫困的经验广受好评,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奉行的“平等互利”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中国“和谐包容”、“和而不同”的思想为解决世界“文明冲突”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我国西部电影应当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丰富普世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非自顾自说。

第三,西部电影发展应对不同国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输出和市场拓展。2008年暑期,一只身怀功夫的熊猫席卷全球,在全球各大影院火爆上演,在我国国内市场也造成了不小的轰动。“熊猫”、“功夫”――典型的中国形象却贴着美国制造的标签,在观众嬉笑欢愉的背后渗透的仍是美国人的英雄主义情结。美国人用我们的文化元素承载他们的价值观制成产品,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和反省。在反思的同时,我们看到玄机之中还透露着指导意义。当然,这种手法其实早已不新鲜,美国人与日本人均十分熟稔。因此,取其精华――对于西部电影的发展,我们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好莱坞大片的运作模式和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经验,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文化的输出和健康发展之路;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传播民族文化和建构国家形象上的成功经验,“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朱小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青岛大学》,2007年。

2.张阿利:《中国西部电影二十年》,《电影艺术》,2004(2)。

3.齐钢:《全球化语境下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悖论》,《理论与创作》,2007(6)。

4.陈墨:《赤诚与迷惘――吴天明电影创作道路评析》,《当代电影》,2003(1)。

5.宫一栋:《远离黄土地的陈凯歌》,《电影画刊》,2006(1)。

6.尹鸿、唐建英:《走得出去才能站得起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软实力》,《当代电影》,2008(2)。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第二传播研究院研究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