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优质20篇)
- 上传日期:2023-11-18 13:54:50 |
- ZTFB |
- 11页
我们从生活中不断累积的心得体会,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宝贵财富。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在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时,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让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他从小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甚至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孩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把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就会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和,经常发生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在他心目当中,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了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这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做哥哥的知道懂得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兄弟姊妹都是同一父母所生,在父母,视所有的子女都是一样的,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兄弟姊妹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照顾。
周公的故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兄弟的真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来的人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王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王选定叔齐为君王的接班人,但叔齐的父王孤竹君王去世之后,叔齐就主动将君王让给兄弟伯夷,伯夷说:“要你当君王,这是父王的任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但是叔齐还是不肯当君王,结果叔齐也逃走了。于是,大家就拥立孤竹君王的中子当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二人认为周武王这是很可耻的行为,于是二人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采吃野菜充饥,结果饿死了。伯夷叔齐二人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的人们来看,肯定觉得他们二人是傻子,有福不享,大概神经有问题。其实这种谦虚礼让,这种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
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取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大人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懂得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应友爱弟弟。兄弟互敬互爱,家庭才会和睦。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出则悌】。
什么叫“出则悌”?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悌道恭兄悌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悌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悌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悌悌相处。“悌道恭”,悌悌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悌悌,做悌悌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悌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悌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悌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悌睦,孝在中”。如果兄悌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悌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为了争田产,兄悌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悌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左顾右盼。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弟子心得体会,涵盖了一个人对于拜师学艺、修行成长的感悟和总结。作为一名弟子,重要的是保持初心,坚守信仰。初始的信仰驱使我们寻求真理并与大师结缘。由于各种原因而拜师学艺,我们展望自己的未来,期望能够在师父的指引下,获得人生的指引与真谛。信仰托举起弟子的内心,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正能量。
第二段:修行的坎坷与收获。
然而,弟子心得的道路从未是一帆风顺的。修行中我们经历了许多困厄和痛苦,同时也收获了人生的智慧和成长。师父们以各种方法考验我们的毅力和决心,意在教导我们耐心、恒心和勇气的重要性。艰难险阻让我们学会面对挫折与失败,重拾信心并不断奋进。在修行的路上,我们遇到了许多来自内心和外界的诱惑,但是通过师父的教诲和引导,我们明白了修炼之道的真谛。
第三段:修行中的悟与领悟。
通过对于修行经验的沉淀,弟子们逐渐领悟到了一些人生的真理。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悟到了爱与和谐的重要性。我们从恶习中解脱出来,学会放下自我,敞开心扉,互相包容与理解。师父们不仅教导我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的悟性和智慧。我们用心去聆听,用心去领悟,逐渐明白了人生中的一些道理,通过修行,让我们的心智更加开阔,眼界更加宽广。
第四段:跨越挫折与扶贫的力量。
正如修行的道路无处不在地教育我们,我们也体会到了跨越挫折和困难的力量。我们用坚持和毅力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在人生的漩涡中一往无前。修行的过程,激发了我们内在的潜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在面临误解和抵抗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和忍耐。我们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智慧与鼓励让我们乐于帮助他人,传递正能量。我们意识到修行不只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更好地回馈社会。
弟子心得的意义不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成长,更在于为整个社会传承师父的教导和智慧。通过将我们的心得和经验分享给其他师兄弟姐妹,我们承担起了传承的责任。我们与日俱增的修行经验使我们能够为他人提供指导和支持,推动整个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发展。同时,在弟子心得中,我们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了师父对我们的期望并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使命。
结论段:
弟子心得体会是每一个拜师学艺的弟子必经的重要阶段。通过坚守初心,克服挫折,不断修行,我们收获了智慧和成长。我们学会了宽容与付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与理念。让我们将自己的弟子心得传承下去,为他人提供指导和支持,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当我步入这个大门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犹豫。作为一名刚刚成为弟子的年轻人,我心里充斥着各种疑问和担忧。我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个角色,不知道如何应对师傅的苛刻要求,更不知道未来的道路会是怎样的艰难与险阻。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磨砺之后,我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弟子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第二段:师之教诲和心之坚定。
师父对我的教诲,使我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师父常说:“为了理想,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你必须放下自己的自私和懒惰,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话语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内心。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弟子,我应该始终以学习为重,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和境界。同时,为了实现师父交给我的任务和使命,我努力摆脱懒散和拖延,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状态。只有如此,我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弟子。
第三段:古人智慧与今人探索。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不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我发现,作为一名弟子,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坚毅的意志。要时刻保持低调和谦卑,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和堕落。同时,要坚持对生活和人性的无私关怀,并乐于助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用心灵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第四段:修行的困惑和坚持的力量。
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惑。这时,坚持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坚持,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和困惑,找到前进的方向。师父常说:“修行如登山,会有艰难陡峭的时刻,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顶峰。”这句话经常鼓励着我,让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真正的曙光。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和摸索,我的弟子心得越来越深刻。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弟子,要以师父的教诲为指引,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美好。同时,要时刻坚守初心,保持对人性的关怀和责任心。这样,无论在修行的道路上还是在生活的战场上,我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机智,抵御各种困难和诱惑。对于未来,我充满了期待。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与挫折,我都会坚守初心,做一名真正的弟子。
总结:作为一名弟子,初入师门时的迷茫和犹豫只是一种挫折和试炼,通过师之教诲和心之坚定,我们可以获得成功与成长。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探索,让我们更加明白了弟子应具备的品质和态度。当我们遇到困惑和挫折时,只有坚持,才能找到解脱和前进的道路。最后,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相信,只有坚守初心,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弟子。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学习《弟子规》,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既提高了孩子的个人修养,又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弟子规》出则弟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逞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不论饮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呼唤别人,应该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个人,应该及时告知长辈。
称呼尊者长辈,不应该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长辈面前,应该谦虚有礼,见到尊者长辈有所不能,帮助可以,但不应该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显示自己比尊者长辈强。
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行礼;如果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该坐着。具体是长辈坐下前,晚辈不应该先坐;大家都坐着的时候,长辈站起来时,晚辈也应该站起来;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又一个长辈进来了,晚辈也应该立即站起来,以示尊敬。长辈坐定以后,晚辈应该等长辈示意自己坐下时,才可以坐。
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对待父辈祖辈,如养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长辈,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清康熙年间,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出于长久统治的目的,主动追求对儒家思想。
文化。
的认同;包括崇儒尊孔,提倡修读四书五经,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修孔庙,春秋祭孔、宣谕以孔子儒教为立国之本。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朝廷根据儒学核心制定和颁发“圣谕”十六条,作为人们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另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荐举山林隐逸,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设明史馆,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荐举博学鸿词、网罗名士、弘扬儒学等举措都促进了儒家的发展。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现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更要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弟子规》“出则弟”部分,它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下面是一位老人写的乘车经历,想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整个车上人满满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边有一位年长于我的老者。他满头白发,身子有点佝偻;我头发虽然不够白,但早已谢顶。如此两个老人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坐在两边的乘客,都像是没看到一样,没一个人起来让座。此时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没人给我让座,足见我还不老,但身边这样的一位长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忽视。我不禁有点悲哀,难道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于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位老人的疑问?在学校里,很多同学之间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就能面红耳赤,甚至拳打脚踢,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和家长一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问题,而是孩子吃亏了么,下次一定要还回来等等,致使老师的教诲化为乌有。在家中,何为“长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难道文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么?为什么一个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还是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如何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许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吧。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出则悌原文解析: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让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他从小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甚至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孩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把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就会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和,经常发生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在他心目当中,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了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现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的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地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地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或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电话,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通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跑到尊长的面前,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于人的转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请看第十条: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于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地叫唤。儿女从小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做儿女的难免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他姓陈,就叫陈老师。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结果学生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为什么?因为老师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我们都要好好地思考,不要给他们做不好的榜样,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作为。
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表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地来向他问候。在以前,由于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于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
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地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会很大方地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长,疾趋揖”,这也是从小我们就要养成如何尊敬长者,在路上看到长者,我们应该要问候。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也有很多人感慨,我们现在都不讲人情。在大都会里头,我们都说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淳朴的这种景况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户人家,他们即使家里都没有人,也不用锁门,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邻右舍也会互相的关心,几乎邻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种守望相助之下,社会治安非常良好。我们在路上,如果远远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过来,我们都会打招呼,她也会叫我们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还是怎样?最少都会打个招呼,偶尔还会寒暄几句。
我们想想,现代几乎是完全没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谁?不晓得。对面住了谁?也不清楚。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得尊长,也不懂得邻人相互的照应,所以彼此当然不认识;不认识,感觉就没有那一份亲切。往昔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切?原来他远远只要看到有长辈过来,就会打招呼。打招呼当中,我们就会说: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亲切。
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可以说彼此都相互的认识,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着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着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着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着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我们今人,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于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把门给关上,让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地很安全地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着交通工具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我们现在礼节可以说也很不错,譬如说搭乘飞机,我们会到机场送机、迎机。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子再离开。在这个接送、迎送当中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年纪大的人行动不方便。如果为人子女的你有驾车,你开车,对于长者,我们要看他完全身体手跟脚都已经伸到车子里头坐安稳了,还要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门关上。
曾经看到一个老者,他的脚受伤,末学就问他说:你的脚何以受伤?他就说他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伸进到车子里头,这个朋友司机,他从前面没有看到他的脚还在后面,就把门用力关上,结果脚受伤了,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对于老者,他如果有乘载交通工具,要特别的谨慎,以保护他们的安全为要。送这个老者离开,或者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机场送别的时候,都看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个也告诉我们要目送长者安全地离开。看完了第十条,我们接着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作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坐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长官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诫,也要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声量。家里有客人来,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观摩情形。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子女,跟他讲:你可以出来。测试看看他的这种情形,礼貌的情形,还有应对的情形,给他这样的机会学习。学习之后,父母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或者表现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当下就来跟他指导,应该如何做是最好。但是这种做,不是做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地在教育他、在引导他。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来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在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你的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着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定、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地飘移,应该要注视着对方,注视着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看完了第十一条,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敬重他。如果他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告诉你,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所以人与人相处,也贵在能谦虚。尤其对长者,长辈的经验丰富,虽然或许他们的学识没有做晚辈的来得高,但是他们经验的累积,往往不是做晚辈的所能体会了解的。所以在对待年纪如同父辈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敬爱他,像父亲这样的,不是用孝顺,而是用那样的心来尊敬像父辈这样的人。如果人人从小都有这一份心,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当的和谐,相当的安定,相当的幸福。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悌的意思就是友爱,《弟子规》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
周公的故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兄弟的真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来的人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王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王选定叔齐为君王的接班人,但叔齐的父王孤竹君王去世之后,叔齐就主动将君王让给兄弟伯夷,伯夷说:“要你当君王,这是父王的任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但是叔齐还是不肯当君王,结果叔齐也逃走了。于是,大家就拥立孤竹君王的中子当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二人认为周武王这是很可耻的行为,于是二人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采吃野菜充饥,结果饿死了。伯夷叔齐二人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的人们来看,肯定觉得他们二人是傻子,有福不享,大概神经有问题。其实这种谦虚礼让,这种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
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取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大人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懂得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应友爱弟弟。兄弟互敬互爱,家庭才会和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什么叫“出则悌”?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悌道恭兄悌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悌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悌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悌悌相处。“悌道恭”,悌悌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悌悌,做悌悌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悌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悌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悌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悌睦,孝在中”。如果兄悌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悌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为了争田产,兄悌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悌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
文档为doc格式。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一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青少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左顾右盼。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二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三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弟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四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说: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更多《弟子规》文章推荐阅读:
3、《弟子规》反思(全)。
4、《弟子规》相关内容介绍。
5、《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7、《弟子规》中的大道理。
9、家长读《弟子规》有感。
10、解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五
学习目的: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要尊长爱幼,并能通过学习学会如何去做到这样一点。
学习重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要尊长爱幼,并能用行动来表达。
学习手段:播放幻灯、举例、师生讨论及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师:同学们关于《入则孝》的学习心得都完成了吧,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感受。
生:好。(高兴的说)。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每个同学的收获。
学生说自己的`,交流分享。
师:是的,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值得我们回报。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我们的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在面对其他的年长者时又应该怎样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二、授课。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为人处世之尊长爱幼,在讲解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讲的是一个背小孩的妇女在乘坐公交车时,旁边没有人给她让座,所引发的社会关注。播放视频(5分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老师:要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让座,另外这种情况只是个别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全部,绝大部分人在看到弱者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的。(另外再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做的)我们在对待长者时是这样,那么在对待年幼的人呢?理所当然也要伸出援助之手。
下面,我们来看看《弟子规》中是如何讲尊长爱幼的。出示文章中的句子: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长者立幼勿座长者座命乃座。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师:边读边讲解。
生:仔细地聆听。
师:我们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另外,还要学会尊长爱幼,遇到身边的人有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最后我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有没有新的认识,请大家思考一下!
作业:看资料和继续为长辈做一些事情。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六
弟子规。
》“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本站小编来看看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吧!
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我们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可是近些年做得好像还不如中国台湾和韩国,不禁令人汗颜,谦虚礼让、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我想和谐社会追求的不过如此。如果真能很好的实行,社会的犯罪率将会大大降低,这也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人人从我做起,社会更加美好。
《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要融洽,对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这样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能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在这一部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间是这样,与其他同龄人交往时不也应该这样吗?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和我关系很好,我们两人互帮互助。但是有一天,数学老师叫我们判答题纸,而我们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张,我们都想拿走那张纸,都想多帮着老师做点事。“这张归我了!”他说着就要伸出手去拿。“凭什么呀?”我心里想着。我有些生气地说:“这张是我的!”“还是给我吧!”“这张应该给我!”“凭什么给你呀?”“那你又凭什么拿?”我寸步不让地反驳。“说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开玩笑吧!给我。”“我拿我乐意!”“乐不乐意我不管,给我!”„„我们就这样吵了起来,我和他互不相让,彼此说对方的坏话,互相拿别人的东西,最后都挨了罚。之后我们互相不予理睬,一个月后,我们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结果重归于好,之前的所有纠葛都消失了。现在想一想,当时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读了《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我懂得了不仅要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使父母放心,对待朋友和同学也要这样。要想做到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就要做到长幼有序;要想做到与朋友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与同学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让。所以说做到悌道,就必须做到忍让和友爱。
曾经读过《弟子规》,对其中“出则弟”一段的理解,自己之前只是停留在它的原意“对兄长的尊敬恭顺”这方面,也就是理解为对待自己的兄长要恭恭敬敬,有礼貌,对于他们的要求要尽量的去做,去完成。所以自己可能从小受此影响,养成了做人谦卑,待人真诚的习惯。对于这方面来讲,自己感觉唯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正直人。
然而,最近通过对《弟子规-出则弟》的进一步深入研读,联想到现在的很多学生却已经失去了那已有的一份真诚,打个电话学生能够和家长针锋相对的进行“交谈”,而忽略了那份原有的“尊敬”,这种美德的缺失,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或许是现代社会道德的一种退化吧。人们只注重了对孩子身体健康的教育,很多时候往往忽视了其精神上的感化和激励。这对于孩子来讲,往往会走上一个极端,社会上往往就会出现很多的“潮男超女”,所以说,学习弟子规不只是要从口头上来进行提醒,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深层次的理解来改变学生的思想。
现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更要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弟子规》“出则弟”部分,它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下面是一位老人写的乘车经历,想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整个车上人满满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边有一位年长于我的老者。他满头白发,身子有点佝偻;我头发虽然不够白,但早已谢顶。如此两个老人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坐在两边的乘客,都像是没看到一样,没一个人起来让座。此时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没人给我让座,足见我还不老,但身边这样的一位长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忽视。我不禁有点悲哀,难道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于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位老人的疑问?在学校里,很多同学之间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就能面红耳赤,甚至拳打脚踢,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和家长一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问题,而是孩子吃亏了么,下次一定要还回来等等,致使老师的教诲化为乌有。在家中,何为“长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难道文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么?为什么一个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还是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如何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许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吧。
《弟子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孩子们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和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友爱,能够以礼相待,那么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会做到和谐、和睦;相反如果他在家中与兄弟姐妹吵吵闹闹,不守礼节,那么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规矩。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特别不好,他为了教导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说:你现在假如发一次脾气,就到我们家后院那个木柱上面钉一个铁钉。那孩子一发脾气就去了,拿一支铁钉把它钉上去,一开始一天钉五、六支;结果钉了几天,那个孩子吓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说,我的脾气居然坏成这样!这个孩子一发现,就开始收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去把铁钉拔一颗下来。他儿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一天拔完了,他很高兴,就跑去跟他父亲报告:我都拔完了。他父亲不急不徐把他带到这个木柱前面,他说:虽然你的铁钉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到时候你再怎么对不起,也不见得能回到原来的一种关系了。所以,我们了解到就要更谨慎,下次要发脾气的时候,要马上“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青少年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从古至今,助人为乐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相处,就必须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心,要用爱心和善念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一来,不仅别人会快乐,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的回报。如果别人有困难,我们就要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来帮助他们,这样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有价值。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都应该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无论是对什么人我们都要爱护,让对方感到温暖,知道爱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这样他便也会用这种爱去关心别人,卢梭曾经说过一句话: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接触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兄弟。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七
作为求学者的基本要求,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老师的弟子,掌握了知识,拓宽了眼界,也积累了人生经验。而弟子心得体会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弟子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旅程中的宝贵财富,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
弟子心得体会具有多种形式与种类。其中,学习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做的反思总结,让我们对学习的收获有个全面的了解。实践心得体会则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的感悟与体会,当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时,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而通过总结这些经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此外,还有交流心得体会,即与他人的学习经验分享与互动,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弟子心得体会,它们都是我们在学习路上的重要标志,通过总结、反思与分享,我们能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段:弟子心得体会对我影响的重要性(大约200字)。
对于我个人而言,弟子心得体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通过总结与反思,我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思考过程梳理出来,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其次,它可以提高我的学习效果。在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我能够找到我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此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观点与经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弟子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当我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却遇到困难时,我可以回忆起自己的心得体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撰写一篇优秀的弟子心得体会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首先,我们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的经验与体会,避免虚浮与敷衍。其次,我们要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只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才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心得与体会。然后,我们要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个人经历、社会背景、学科内涵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总结。此外,我们要注意遣词造句,力求简洁、明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接受。最后,我们要勇于与他人分享与交流,通过他人的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五段:总结弟子心得体会的价值与意义(大约200字)。
总结弟子心得体会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通过总结与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分享,我们能够拓宽视野,深化理解,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弟子心得体会也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总结,它帮助我们认识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成为更好的自己。总之,弟子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贵重财富,它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体现在学业上,还体现在人格培养与社会服务中,是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弟子不可或缺的素质。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八
我从学习《弟子规》有四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平时感到做得不错,可仔细回想,做得并不是尽善尽美。应该怎样尽到作为子女的孝道,我现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上面已经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
我常常从电视电影里看到外国人吃饭前会念祈祷文,都是些感谢的话,而且还有感恩节,专门抽时间来想想如何感谢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
第三,为人要谦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的态度首先要恭敬,行动上要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做人难,不就是难在这里吗?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敏感度不够,其实是缺乏平日的训练。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让我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
第四,要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个过程,过得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从这句经文让我明白了要以“德学”和“才艺”为重。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如果以外在的物质作为追逐目标,无论多少都不能让人感到真正长久的快乐,这种快乐可以充满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过程,这种快乐我想应该是可以带入坟墓并影响后世的,应该不会让人的一生有什么遗憾。
《弟子规》给我的生活一个指导,一个方向,让我学会了什么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现在生活的快乐同时又有积极人生目标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仅自己要去学习《弟子规》而且要不时的把自己的行为和《弟子规》的要求对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还比较远,我要从小事情,小细节做起。
例如:“首孝悌”,我们不管社会地位高低,权利大小,首先必须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嘛,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会孝敬的人,怎么能办大事呢?所以我要继续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的快乐带给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得到快乐和幸福!为社会和谐和稳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九
悌的意思就是友爱,《弟子规》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兄弟的真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来的人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王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王选定叔齐为君王的接班人,但叔齐的父王孤竹君王去世之后,叔齐就主动将君王让给兄弟伯夷,伯夷说:“要你当君王,这是父王的任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但是叔齐还是不肯当君王,结果叔齐也逃走了。于是,大家就拥立孤竹君王的中子当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二人认为周武王这是很可耻的行为,于是二人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采吃野菜充饥,结果饿死了。伯夷叔齐二人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的人们来看,肯定觉得他们二人是傻子,有福不享,大概神经有问题。其实这种谦虚礼让,这种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取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大人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懂得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应友爱弟弟。兄弟互敬互爱,家庭才会和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闹闹。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怄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姐姐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姐姐,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让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他从小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甚至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孩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把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就会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和,经常发生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在他心目当中,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了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弟子规出则弟心得体会简短篇二十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矛盾论实践论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3篇)
- 2023年三下乡义诊心得体会怎么写(实用11篇)
- 价值观拍卖会心得体会和感想 价值观拍卖会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九篇)
- 2023年辅警四对照心得体会范文(大全18篇)
- 教师帮扶贫困生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3篇)
- 最新国家安全法的心得体会如何写(实用19篇)
- 最新幼儿园家委会心得体会范本(汇总14篇)
- 质量管理个人心得体会如何写 怎样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心得(4篇)
- 五个提倡五个反对心得体会简短 五个提倡五个反对心得怎么写(6篇)
- 毛概第四章心得体会和方法 毛概第八章心得体会(5篇)
- 学生会秘书处的职责和工作总结(专业17篇)
- 教育工作者分享故事的感悟(热门18篇)
- 学生在大学学生会秘书处的工作总结大全(15篇)
- 行政助理的自我介绍(专业19篇)
- 职业顾问的职业发展心得(精选19篇)
- 法治兴则民族兴的实用心得体会(通用15篇)
- 教师在社区团委的工作总结(模板19篇)
- 教育工作者的社区团委工作总结(优质22篇)
- 体育教练军训心得体会(优秀19篇)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 青年军训第二天心得(实用18篇)
- 警察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秀18篇)
- 家属慰问春节虎年的慰问信(实用20篇)
- 公务员慰问春节虎年家属的慰问信(优质21篇)
- 植物生物学课程心得体会(专业20篇)
- 政府官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重要性(汇总23篇)
-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范文(18篇)
- 教育工作者行政工作安排范文(15篇)
- 编辑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汇总17篇)
- 学校行政人员行政工作职责大全(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