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3篇)

  • 上传日期:2023-11-17 23:08:45 |
  • ZTFB |
  • 14页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避免重复犯错。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反思,不能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这些心得体会范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辑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一

一开设钢琴理论课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历来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钢琴课来说,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钢琴技能技巧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培养键盘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传授传统单一技能,而忽视了音乐基本素质的提高,那将有悖于我们的初衷。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人才。如何让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学从传统单一技能训练转向更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实验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调整相应的教学结构,探索新的钢琴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是对我国高职学生乃至全社会艺术教育有效的、迫切的、必要的补缺式教育。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课又是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程和技巧课,在教学整体安排上占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学生掌握好弹奏钢琴的基本技能技巧对于以后胜任工作岗位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钢琴教学结构的改革绝非单纯的上课形式的变化,钢琴教学法理论课应该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习课程,学生在学习钢琴实际演奏技能的同时,也要对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学法系统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高等职业院校钢琴理论课程的设置是现代音乐教育在思想上、方法上的一个突破,使学生钢琴演奏技能与音乐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二开设钢琴理论课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钢琴必修课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而是把钢琴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教学工作的必要教学手段和重要辅助工具。钢琴理论课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钢琴基础课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更为合理,对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更为有利。从高职院校钢琴课教学目标出发,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对钢琴技巧和钢琴艺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开设钢琴理论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在钢琴技巧课上能学到钢琴技巧的实际操作,而且可以在理论课上学到如何教学的理论知识,使教与学、知与行互为补充,互为完善,为毕业后完满胜任工作奠定理论方面与技巧方面的基础。钢琴理论课改变了钢琴技巧课纯技术操作的枯燥形式,而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再加上妙趣横生的音乐故事以及波澜壮阔的钢琴音乐篇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进校时虽然大多对钢琴知之甚少,但是对钢琴的学习却有着极大的兴趣,然而面对钢琴抽象的触键感觉、不同的技巧手法以及浩繁的作品文献,仅在钢琴技巧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是缺乏系统性的,久而久之学生学习钢琴很容易失去自我把握的准确性,失去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逐渐产生对钢琴既喜欢又害怕的心理。通过开设钢琴理论课,将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仅找到了学习钢琴的方法,而且还能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同时也能用实践验证理论。因此,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开设钢琴理论课是可行的。

1.学习钢琴技能与舞台表演。

高职院校钢琴学生在入校时存在着两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一是弹奏水平参差不齐,程度差别大;二是弹奏方法不规范,从而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最基础的演奏技能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和实际弹奏的训练,如怎样触键等,加强最基础的入门动作训练,才能为以后学生规范的弹奏打好基础。重视基本功的规范性教育要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法课程的始终,并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逐步深化学生对钢琴弹奏基本技巧的理性和感性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钢琴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基础钢琴的学习,还强调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实践训练,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琴法技能以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才能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如表演、技能竞赛、艺术演出、实习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观摩中学习,在艺术展示中进步。

2.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和教学内容需进行一定的选择和科学地运用。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做出相应的教材选择,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量身定制更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教学双方都能更加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材选择讲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选择应以《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程》为主,辅以其他各类教材。初级学生在学习练习曲时,通常选用如车尔尼系列、《哈农钢琴练指法》等,而中级程度的学生,除了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外,还应注重选择风格多样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学习更多的作品,并且通过实际的学习体验提高其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

钢琴课在教学内容上除了通常的钢琴基础及技能的学习之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视奏、即兴演奏、即兴伴奏等学习内容。教学中,在注重提高弹奏技术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使学生迅速熟悉键盘,并尽快掌握24个大小调及各类伴奏音型特点,逐步发展编配伴奏等实用技术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键盘技术水平和实用伴奏教学能力。

3.学习和认识钢琴的构造与发展史。

在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从钢琴的起源发展开始讲解――钢琴虽然诞生在意大利,却是在德奥和英国得以发展和成长,在它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经历多次改良,随着时代变迁,声音尖锐古板、缺乏生机的拨弦古钢琴被音响丰富、细腻洪亮的钢琴所代替,到18世纪后期,钢琴的魅力全面展现,进入19世纪,钢琴更是登上“乐器之王”的宝座……可让学生了解钢琴这种乐器本身的构造、特性及其发展过程,然后再介绍每个时期、每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所具备的时代特征。通过对钢琴发声原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听力,而对钢琴发展史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介绍与钢琴音乐相关的一系列钢琴音乐史知识,从音乐史的角度分析具体作品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这个时代的钢琴演奏风格是钢琴集体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阶段教学内容应辅以大量的图文资料和示范活动,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4.加强识谱能力训练。

在了解钢琴这一乐器的发展和发声特性以后,还应该利用钢琴理论课对识谱这一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不同范例的乐谱进行由浅入深地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标注是作曲家对作品的最佳解释,从而更准确深入地读懂这些符号和标记。具体操作时可从最初的识谱的基本要素开始,例如音准、节奏、指法等等,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在谱面上有明确标记,在识谱时一定要忠实于作曲家的原始意图。但有时候在谱面上我们无法一眼看出这个音要用断奏、连奏还是跳奏,这时就必须通过承上启下或者是对作品及作曲家风格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做到准确演奏。识谱能力的提高还包括读懂乐谱中力度标记、速度标记、音乐表情术语、装饰音、踏板讲解和运用等,只有让学生全面、正确、深入的识谱,才能更准确的领会作品内容,达到学习作品的目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素养。

5.学习一定的钢琴教学教法。

在钢琴理论课教学中每学期都应安排适量的教学实习实践课,并让学生掌握一些钢琴的教学教法,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锻炼,让学生们在其相互教学过程中掌握钢琴教学方法和培养实际教学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代音乐教育工作需求。

钢琴演奏基本技能是贯穿钢琴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主线,而钢琴教学法理论课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作品,积累更多钢琴教学实战经验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工作获得更大成果的有力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该说钢琴理论课教学不是某种单一的技能课程,而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理论文化知识,具有极强的示范演奏能力、良好的心态以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能力。目前钢琴理论课教学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教材来指导教学,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还需更多的高职钢琴教育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宁文燕等.论职业化、普及型高职钢琴课程的定位及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2]雍敦全.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架构[j].音乐探索,(2)。

[3]赵晓声.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4]招翠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9(2)。

[5]沈恒.“钢琴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钢琴艺术,(7)。

[6]秦华.对高职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改革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7]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二

摘要: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包装印刷”、“平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为了满足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需要,我们在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将知识点及操作技能进行整合,让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更加贴近,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岗位技能;项目化教学。

鉴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数字媒体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一项核心技能,是从事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包装印刷、动漫及游戏制作等相关工作的必备技能,《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为今后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开设包装印刷、平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高职院校均将《计算机图像处理》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工作流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色彩理论、设计策划常识等相关知识;掌握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图像处理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并对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技术及发展动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印刷技术”专业为例,其前续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印刷色彩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图文排版技术》、《印前工艺技术》、《印刷工艺》、《数字印刷》等专业核心课程。可见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的重要性及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发时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精神。

对于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来说,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找准“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以突出展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实际操作《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开发过程中,经过与相关企业的共同研究,将模拟广告公司图像处理工作环节的业务制作流程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情景、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在教学实施的同时始终保持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确保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随时关注和掌握行业的主流技术动态,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将企业项目案例融入教学中,把知识点嵌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应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高职院校通常会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竞争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在课程设计时,重点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由易到难的项目实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态度。为达到前述目标,在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软件基本操作的学习,还要求其了解和掌握与图像处理相关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如数字媒体产品特点、印刷品的特点、设计与创意基本常识等,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积极性。

三、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

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针对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贴近实际工作。1.模拟企业生产,实施项目化教学突破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传统教学方式,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从对项目要求及特征的分析到最终完成项目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教学线索,让学生体验和实践图像处理的完整工作流程,从而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大项目由若干具体分项目组成,具体分项目下又设多个任务。例如,在“印刷技术”专业《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中,我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该课程,即围绕某旅游节相关产品制作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旅游节邀请函、景区门票、景区宣传单、旅游节专刊、画册等的设计与制作。2.五个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总体来看,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时均要经历五个基本环节,其对知识的了解与技能的掌握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均呈逐步扩展的趋势。第一环节,以教师为主的案例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展开教学,并进行案例特征分析,明确本次教学须达到的目的。第二环节,以教师为主的知识点解析。讲解前述案例中涉及的理论要点、实际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拓展应用。第三环节,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仿操作。让学生通过模仿体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将教、学、练有机结合,巩固学习效果。第四环节,以学生为主的项目小实训。在每个项目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综合小训练,内容重点涉及该项目的主要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给学生预留更多的思考和运用空间。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并对完成过程进行总结。第五环节,以学生为主的综合实训项目。在全部课程内容完成后,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训练项目。通过这些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五个环节”的设计,就是希望通过所设项目的逐一完成,经过五个步骤的训练,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对图像处理技能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知识、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此过程中其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高。为了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应综合考虑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因素,将各个教学环节作为本课程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出发,又将本课程的'教学视为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做好本课程与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四、侧重过程评价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客观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求:

1.设计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项目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采取阶段小项目考核与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多种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做出及时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授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监测和总结,必要时做出适时调整。

2.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从多角度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以此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评价中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创新能力的展现。

(1)团队合作精神: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沟通方式方法以及沟通的最终效果。

(2)学习态度考核:考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的情况。

(3)方法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操作技能考核: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综合运用能力及完成效果。

总之,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设计中,力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贴近职业岗位,提升职业能力。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充分了解和实践完整的图像处理工作流程,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操作技能与技巧,提高综合素质,以此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三

高职教育历来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钢琴课来说,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钢琴技能技巧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培养键盘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传授传统单一技能,而忽视了音乐基本素质的提高,那将有悖于我们的初衷。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人才。如何让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学从传统单一技能训练转向更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实验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调整相应的教学结构,探索新的钢琴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是对我国高职学生乃至全社会艺术教育有效的、迫切的、必要的补缺式教育。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课又是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程和技巧课,在教学整体安排上占有重要地位。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学生掌握好弹奏钢琴的基本技能技巧对于以后胜任工作岗位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钢琴教学结构的改革绝非单纯的上课形式的变化,钢琴教学法理论课应该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习课程,学生在学习钢琴实际演奏技能的同时,也要对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学法系统理论知识进行学习。高等职业院校钢琴理论课程的设置是现代音乐教育在思想上、方法上的一个突破,使学生钢琴演奏技能与音乐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二开设钢琴理论课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钢琴必修课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而是把钢琴作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和日后教学工作的必要教学手段和重要辅助工具。钢琴理论课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钢琴基础课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更为合理,对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更为有利。从高职院校钢琴课教学目标出发,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过程中对钢琴技巧和钢琴艺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开设钢琴理论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在钢琴技巧课上能学到钢琴技巧的实际操作,而且可以在理论课上学到如何教学的理论知识,使教与学、知与行互为补充,互为完善,为毕业后完满胜任工作奠定理论方面与技巧方面的基础。钢琴理论课改变了钢琴技巧课纯技术操作的枯燥形式,而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再加上妙趣横生的音乐故事以及波澜壮阔的钢琴音乐篇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进校时虽然大多对钢琴知之甚少,但是对钢琴的学习却有着极大的兴趣,然而面对钢琴抽象的触键感觉、不同的技巧手法以及浩繁的作品文献,仅在钢琴技巧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是缺乏系统性的,久而久之学生学习钢琴很容易失去自我把握的准确性,失去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逐渐产生对钢琴既喜欢又害怕的心理。通过开设钢琴理论课,将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仅找到了学习钢琴的方法,而且还能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同时也能用实践验证理论。因此,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开设钢琴理论课是可行的。

1.学习钢琴技能与舞台表演。

高职院校钢琴学生在入校时存在着两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一是弹奏水平参差不齐,程度差别大;二是弹奏方法不规范,从而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最基础的演奏技能开始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和实际弹奏的训练,如怎样触键等,加强最基础的入门动作训练,才能为以后学生规范的弹奏打好基础。重视基本功的规范性教育要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法课程的始终,并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逐步深化学生对钢琴弹奏基本技巧的理性和感性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钢琴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行基础钢琴的学习,还强调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实践训练,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琴法技能以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才能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如表演、技能竞赛、艺术演出、实习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观摩中学习,在艺术展示中进步。

2.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和教学内容需进行一定的选择和科学地运用。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做出相应的教材选择,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量身定制更科学有效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教学双方都能更加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教材选择讲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材选择应以《高等职业院校钢琴教程》为主,辅以其他各类教材。初级学生在学习练习曲时,通常选用如车尔尼系列、《哈农钢琴练指法》等,而中级程度的学生,除了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外,还应注重选择风格多样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学习更多的作品,并且通过实际的学习体验提高其理解处理作品的能力。

在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从钢琴的起源发展开始讲解——钢琴虽然诞生在意大利,却是在德奥和英国得以发展和成长,在它诞生的头一个世纪中经历多次改良,随着时代变迁,声音尖锐古板、缺乏生机的拨弦古钢琴被音响丰富、细腻洪亮的钢琴所代替,到18世纪后期,钢琴的魅力全面展现,进入19世纪,钢琴更是登上“乐器之王”的宝座……可让学生了解钢琴这种乐器本身的构造、特性及其发展过程,然后再介绍每个时期、每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所具备的时代特征。通过对钢琴发声原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听力,而对钢琴发展史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介绍与钢琴音乐相关的一系列钢琴音乐史知识,从音乐史的角度分析具体作品的历史、时代背景以及这个时代的钢琴演奏风格是钢琴集体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阶段教学内容应辅以大量的图文资料和示范活动,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4.加强识谱能力训练。

在了解钢琴这一乐器的发展和发声特性以后,还应该利用钢琴理论课对识谱这一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不同范例的乐谱进行由浅入深地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标注是作曲家对作品的最佳解释,从而更准确深入地读懂这些符号和标记。具体操作时可从最初的识谱的基本要素开始,例如音准、节奏、指法等等,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在谱面上有明确标记,在识谱时一定要忠实于作曲家的原始意图。但有时候在谱面上我们无法一眼看出这个音要用断奏、连奏还是跳奏,这时就必须通过承上启下或者是对作品及作曲家风格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做到准确演奏。识谱能力的提高还包括读懂乐谱中力度标记、速度标记、音乐表情术语、装饰音、踏板讲解和运用等,只有让学生全面、正确、深入的识谱,才能更准确的领会作品内容,达到学习作品的目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素养。

5.学习一定的钢琴教学教法。

在钢琴理论课教学中每学期都应安排适量的教学实习实践课,并让学生掌握一些钢琴的教学教法,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锻炼,让学生们在其相互教学过程中掌握钢琴教学方法和培养实际教学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代音乐教育工作需求。

钢琴演奏基本技能是贯穿钢琴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主线,而钢琴教学法理论课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作品,积累更多钢琴教学实战经验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工作获得更大成果的有力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应该说钢琴理论课教学不是某种单一的技能课程,而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理化知识,具有极强的示范演奏能力、良好的心态以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能力。目前钢琴理论课教学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教材来指导教学,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还需更多的高职钢琴教育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宁文燕等.论职业化、普及型高职钢琴课程的定位及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8)。

[2]雍敦全.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架构[j].音乐探索,2001(2)。

[3]赵晓声.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4]招翠馨.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9(2)。

[5]沈恒.“钢琴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钢琴艺术,2004(7)。

[6]秦华.对高职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改革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7]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四

档案管理是文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秘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业务能力,科学地管理好档案,用好档案,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查阅到任意一份归档文件,可以极大地提高文秘人员的工作效率。所以,文秘专业开设档案管理课程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合格的文秘人才,而不是专门的档案人才。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开设的档案管理课程与高校档案学专业开设的档案管理课程没有太大区别,没有体现出秘书专业特色,技术能力特点不突出,与文秘工作岗位实际需求的档案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首先结合文秘岗位工作实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研究秘书岗位所需要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特点,使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具有自己独立的特色体系,而非沿袭传统的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档案管理课程体系,应使文秘人员具备应有的档案管理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档案意识,在文件处理阶段有意识地、专业地进行前段控制,在文件归档阶段,具备立卷归档的基本技能,有能力把文秘工作中的文件和档案管理程序真正交融在一起,保证档案的质量,使文档工作流程科学化、合理化,使文档实体形成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利用一体化,实现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完美衔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2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适应就业。

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应选择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和就业形势的新教材,近年来,虽然有一些针对职业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教材出版,理论性和专业性降低了一些,也加入了技能训练环节,但基本仍是按照专业档案管理的环节编排,与文秘工作实际不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与时俱进,及时、大胆地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文秘工作岗位中档案管理的特点,贴近文秘工作实际,围绕职业能力、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等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减少与工作实际缺少联系的理论知识,跳过与高职学生专业培养无关的章节,增加具体实际应用操作内容。比如,目前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党政机关,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对象多是中小企事业单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现状严重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因此教学内容应着重基层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文档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适当增加企业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工程档案、设备档案等管理知识,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又如当前信息化时代,办公自动化及网络化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已严重影响到文档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文件的形成、处理、归档、管理、利用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而目前教材大多仍是针对传统办公环境的、纸质载体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快速步伐,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档案管理现代化教学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职业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能力恰当地处理各种文档信息,它的实践性很强。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课程仍是以理论课为主,沿用文科的理论教学方法,学生虽然获得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倍感枯燥无味,而且一到工作岗位就手忙脚乱,无法进行实际应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必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为突破口,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理论知识,掌握档案管理技能。比如老师可运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结合前沿案例,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让档案管理不再遥远、不再枯燥。同时,大胆的增加学生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训课堂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现实中文秘工作任务,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文秘工作特点,让学生实际进行文件材料的归档、分类、装订、排序、着录编目等档案整理工作的训练,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巩固和消化课堂所学知识,真正提高档案管理职业技能。另外,还可让学生通过参观、实习,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能力。可到校内档案室进行参观、实习,联系校内各职能部门,开展校内实习;也可通过各种途径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将档案管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地提高文秘专业学生档案管理职业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五

经过一个星期的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本人在刘贞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该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一、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该课程设计,掌握了什么是编译程序,编译程序工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基本任务,熟悉了编译程序总流程框图,了解了编译程序的生成过程、构造工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师机械的,表面的找范文就来。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把原来以为很深奥的书本知识变的更为简单,对实验原理有更深的理解。

二、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通过把该算法的内容,算法的执行顺序在计算机上实现,知道和理解了该理论在计算机中是怎样执行的,对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深刻的理解。

三、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该课程设计,全面系统的理解了编译原理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法。把死板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把学过的计算机编译原理的知识强化,能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通过自己设计的程序表示出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前对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认识是模糊的,概念上的,现在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上认识了操作系统是如何处理命令的,如何协调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对计算机编译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课程设计中程序比较复杂,在调试时应该仔细,在程序调试时,注意指针,将不必要的命令去除。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就是按照实验指导的.思想来完成。加深了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及内部实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的目的。

四、理解了该知识点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

本次课程设计程序部分是用c语言编写的,把《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四门学科联系起来,把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起来,把各门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使我加深了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四门课程的认识。2篇编译原理的编译过程一般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优化、目标代码生成五个阶段。

通过本次设计,使我对编译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我所选择的题目是《ll(1)文法的编译器自动生成器的生成与实现》,这是在语法分析阶段。语法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词法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把单词符号串分解成各类语法单位。通过语法分析,确定整个输入串是否构成语法上正确的“程序。”对此,我查找资料设计出一个简单的程序。输入字符串,进行简单的分析。编译原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也比较难以学得透。从一开始孙老师就对我们说,这个课程,如果你不认真去学,你就学不懂;如果你想不听课,然后自学的话,你肯定会花比人家多很多的时间。确实是这样,现在已经结束了,我庆幸当初听老师的话,比较认真地去听课。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东西很模糊的。但至少对编译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开发工作者,则这门课程必不可少。它是软件工程的基础,学好它,对软件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次的设计,我更加体会到这一点。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根本就找不着路。平时的实验老师都有给出部分代码或者代码,而这次,却是要自己通过学习来完成。我们学过c和c++程序设计语言,理所当然会想到使用这两种语言之一来实现。

我选择了c++,因为这个学期也在学习,刚好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再次巩固。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也参考过别人所写的代码,慢慢开始写……刚好期末考试,也就写写停停,拖了比较长时间。无论如何,当初只是在想,只要我有得交就是了。后来写着写着,来感觉了,就觉得,其实学习也是一件挺有趣的事。特别是当自己的代码能运行的时候,那种心情真的特兴奋。尽管代码并不完善,并且会有错误,不过,今后我会再次努力学习,然后把它做得更好。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六

摘要:伴随单独招生制度的实行,高职院校单招比例逐年上升,学生生源结构的调整对于整个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均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传统学科的会计专业也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为单独招生学生制定出符合他们实际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单独招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适应性。

单独招生,一般指对于中职及高中学生,在不参加高考的情况下、各学校自主招考之后择优录取。自单独招生制度施行以来,各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学生生源调整引起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会计专业,作为各大院校的热门专业,无论从就业率还是就业的稳定性来说,都是家长和考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但会计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实践要求较高等特点,成为学校生源结构调整之下首当其冲,面临问题较多的专业。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如何做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自20**年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单独招生,招生计划向全省75个贫困县倾斜,招生专业覆盖面逐年上升。截至20**年,学院单独招生专业已扩充至28个,招生人数上升至1160人,可以说,单招学生已经占据了学院近两年生源的半壁江山。而面对这样的生源结构调整,各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就以会计专业为例来研究如何在生源结构调整下探索高职会计专业的适应性并进行实践。

1生源结构调整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1.1结构调整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1.1.1电子商务的兴起。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后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会计专业也因此以制造业为标的进行设置[2]。但是,伴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扩大,尤其是电子商务的逐渐兴起,“互联网+商务/制造”逐步成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原有的会计专业设置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电子商务背景下各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会计专业设置做出适当调整,逐步引入商务处理、金融服务等内容。

1.1.2会计处理工具的变化。

会计专业以记录、核算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计算机的普遍运用给会计处理工具带来新的变革: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设备代替了手工记录;计算机显示屏和电子影像代替了纸质凭证;计算机文档代替了纸质日记帐和分类账;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代替了公司间的邮寄等。这也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会计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1.1.3管理需求的变化。

传统的会计仅仅是对企业业务进行核算,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管理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能够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而且要将管理需求固化到会计核算和分析当中,在会计核算的同时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这些变化要求会计人员更多的涉足投资和融资领域,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和各部门形成信息共享,从“足不出户”向“走南闯北”的模式转型。

1.2生源质量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自20**年开始对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单独招生,20**级共计招收100人,20**级招收50人,通过两年的教学,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单招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理论基础薄弱。

受限于单招生的学生来源,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对于会计业务核算、会计处理、会计科目设置无法理解,掌握周期较长,教学进度较慢,教学过程比较吃力。

1.2.2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单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期间自律性较差,据各授课教师反映,学生睡觉、玩手机、说话、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愈发严重,对于专业性设置较强的会计专业,这无疑是致命的。会计专业本身理论性强,需要学生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相关练习,反复理解记忆才能够熟练运用会计学和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专业知识相比其他文科专业也较为深奥和枯燥,难以用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沉下心来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会计知识。

1.2.3计算机基础薄弱。

会计电算化的引入,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数据,但是单招生生源大多来自贫困县,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仅靠实训课上对会计软件的使用,远远不足以达到会计考试和就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1.2.4学生竞赛积极性不高。

为了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拔会计人才,各省市政府和大型软件公司每年都在举办会计竞赛,通过参加会计竞赛,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都会得到快速提升。在20**级之前,学生参与会计竞赛的积极性非常高,竞赛选拔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但从20**级开始,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常常出现选拔出选手,选手以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怕苦怕累不愿意付出,促使他们逃避参与专业竞赛,也让近两年来会计竞赛选拔日渐艰难。

1.2.5学生不自信。

单招学生大多来源于中职院校,曾经的考试失利让他们产生了自我否定,经常把“我不会”、“我做不好”、“我学不会”挂在嘴边,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临阵退缩,这对学习难度较高的会计专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应对措施及实践。

2.1引入“互联网+”结构教学。

国际商务学院为了促进会计专业发展并与社会接轨,从20**年起逐步引入vbse教学系统,在传统制造业会计的处理上引入服务业、商业会计教学系统,利用假期时间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将新型会计处理带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各行业会计核算及处理。

2.2引入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

针对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带来的各种变化,国际商务学院建立“电算化实训室”,逐年引入会计教学软件,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完成了出纳实务处理模块、经营会计业务处理模块、成本会计业务处理模块、纳税申报业务处理模块、总账模块的安装和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接触电算化会计,掌握各会计流程的操作方式,学会使用excel和会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

2.3建立“会计+金融”实训室针对社会要求会计人员逐步参与企业管理的现状,响应国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号召,国际商务学院创造性地引入“会计+金融”相关课程并着手建立金融实训基地,通过增加投资、融资等金融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融资―生产―投资―分配”过程形成全局意识,培养管理大局观,启发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

2.4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学生生源结构调整后出现的问题,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设置简单化。

对于统招生而言,会计专业课程以中级会计、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和审计业务为主,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且难度系数较高,单招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也无法做到让大部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因此,面对这个问题,会计教研组专门为单招生制定了较为适宜的会计教学模式:将中级会计的内容降低为初级会计;将申报纳税的内容变通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企业及个人所得税等大税种的讲解而抛弃小税种的讲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及生活中去学习偶然才能遇到的小税种;财务管理可以减少为理财管理,将整个投资、筹资和运营管理减少为财务比率的记忆和运算上,抛却审计业务的讲授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审计课程取消,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能够进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即使能够进去,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干的都不会是审计业务而是审计相关的辅助业务。所以审计课程的.设置对于单招生而言应用性不是很强,而对于如天书一般的审计理论,与其浪费时间在学校进行讲授,不如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去总结来的更为实际。

(2)教学方式实践化。

单独招生渠道进入学院的学生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很强。在对会计专业授课时,我们教师通过增加实训课比重,引入界面更加友好、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财务软件,吸引学生参与到会计教学中。通过一年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所以与其让学生在理论课上睡觉,不如在实训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操作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以实训促理论,以实践推动专业水平的提高。

(3)能力提升多样化。

通过两年对单招生的教学,各学科授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不差,尤其在各类竞赛中能够另辟蹊径,拓展思维,反而促进了成绩的提高。因此,对于单招生,会计教研组通过积极组织并督促学生参加各类会计竞赛,教师全程陪同和讲解的模式,鼓励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互帮互助,磨炼他们的意志,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20**年,20**级会计专业四名会计专业单招学生通过两个月的训练拿下了“科云杯”全国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会计专业的积极性。

(4)就业方式灵活化。

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受限于他们学历、学制的影响,往往工资较低、社会等级较差、生活环境不宜乐观。而对于单招学生,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单招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提升较慢等原因,使得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重。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以下方式来缓解单招生的就业压力:首先,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入培训机构,以较低的价格和专业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督促他们考取相关证书,为他们在未来步入社会时增加竞争砝码;其次,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优秀学生输送到企业中去,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为企业招聘降低成本,实现双赢。最后,鼓励学生在就业时先选择非会计专业,然后利用几年的时间考取会计证书,有了资本之后再逐步转入会计领域。通过近两年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已经有所转变,逐步接受了我们给出的“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业及生源结构的调整对高职会计专业带来的问题较多,需要我们一步步进行调整来适应这一变化,而这条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相信我们在探索中能够找到最合理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为社会培养出更加贴合实际、更加有竞争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七

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查阅《混凝土结构规范》、《荷载规范》计算结构上所施加的荷载;然后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内力计算以及配筋计算,同时用pkpm软件进行内力分析和同时自动生成配筋图;最后对手算和软件计算进行比较和调整。要求学生上交:结构设计计算书一份:要求有封皮、目录、详细的计算内容;并在计算书里绘出相应的结构施工图。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八

1、巩固和加深了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了我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际编译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程调试,掌握应用软件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了我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念、经济观念和全局观念。从刚开始得觉得很难,到最后把这个做出来,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以前总以为自己对编程的地方还不行,现在,才发现只要认真做,没有什么不可能。

编程时要认真仔细,出现错误要及时找出并改正,(其中对英语的要求也体现出来了,因为它说明错误的时候都是英语)遇到问题要去查相关的资料。反复的调试程序,最好是多找几个同学来对你的程序进行调试并听其对你的程序的建议,在他们不知道程序怎么写的时候完全以一个用户的身份来用对你的用户界面做一些建议,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把各个注意的问题要想到;同时要形成自己的编写程序与调试程序的风格,从每个细节出发,不放过每个知识点,注意与理论的联系和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另外,要注意符号的使用,注意对字符处理,特别是对指针的使用很容易出错且调试过程是不会报错的,那么我们要始终注意指针的初始化不管它怎么用以免不必要麻烦。

通过近两周的学习与实践,体验了一下离开课堂的学习,也可以理解为一次实践与理论的很好的连接。特别是本组所做的题目都是课堂上所讲的例子,在实行之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事让人有一种纸上谈兵的体会,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训过程中让我们对懂得的知识做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让我们的理解与记忆更深刻,对不懂的知识与不清楚的东西也做了一定的了解,也形成了一定的个人做事风格。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对一个程序的数据结构有更全面更进一步的认识,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方式,不一定要用栈,二叉树等高级类型,有时用基本的一维数组,只要运用得当,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甚至更佳,就如这次的课程设计,通过用for的多重循环,舍弃多余的循环,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在编写这个程序的过程中,我复习了之前学的基本语法,哈弗曼树最小路径的求取,哈弗曼编码及译码的应用范围,程序结构算法等一系列的问题它使我对数据结构改变了看法。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己单独设计模具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也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对于培养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增强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及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理论知识。现将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得到的几点体会论述如下。

1综合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

遵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开发精神,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专业技能方面,能够依托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向相关专业渗透和联接的实践能力,表现在掌握丰富的与相关专业的“接口”能力上。所以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演示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保证教师要透教材、精心备课,以便于在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和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口的状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本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具有较大的必要性,通过采用二维或三维动画技术进行模拟,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习者不但得到结论,而且知道结论得来的过程,原来让学生感到困惑的知识,现在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课程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授渐开线齿廓根切现象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正常加工和啮合极限点n后刀刃将已经切制好的一部分渐开线齿廓又切去两种情况,使学生真正明白轮齿的根切大大削弱了轮齿的弯曲强度,减少了齿廓实际工作段,在非渐开线段啮合,就不能保证瞬时传动比为定值,使传动不平稳,重合度减小,因此应力求避免。

2有效把握教材,进行知识整合。

在教材的把握上,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的、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对传统知识体系进行成效的整合,精选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可以突出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性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并且有重点。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应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删减和编排,将知识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

如在采用孔凡杰等主编的教材时,结合所教学生特点及课程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按照教材安排比较合理,但对于轴的强度计算和设计步骤等难度较大、较为繁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让学生对轴的类型、功用以及结构设计等内容重点掌握,对复杂的计算设计过程进行了解,以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基本和常用知识,为兴趣较浓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留出余地。

3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实践和自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讨论课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取知识,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即强化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

如在讲解齿轮常见实效形式时,采用的是讨论式学习结合自学的方法,取来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及塑性变形等失效齿轮样本,布置学生分组观察、思考和讨论,即针对课堂教学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性学习——教练式引导”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该种失效形式观察到了什么特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对应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以通过这种讨论式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此过程中要做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指出学生的偏差,充分给予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尽可能不加以干涉,指导他们完成学习,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保证教学质量。

4理论结合现场,内化职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就贯穿着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培养,重在应用”的原则,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和确定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选择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开发方法,意味着带来新的学习和施教取向,所以更要注重理论知识有机衔接实践教学的模式。

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类型时,采用的是理论结合现场的方法。由于刚刚结束汽车驾驶实训,学生对实训室现场兴趣未减,对汽车各个部分构造的感性认识也较强,在讲解了铰链四杆机构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再次带到汽车实训现场,分别以汽车刮雨器、车门机构及汽车前轮转向机构为例,通过简单的操作演示和运动特点分析,引出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并针对实际特点分析了三者连架杆运动形式的不同,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并举一反三,想到了雷达天线机构和鹤式起重机等实例。

5结语。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前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不断进行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改革,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其改革必须和专业课的改革结合起来,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形成通畅脉络,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启迪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能力,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十

1.主界面的设计应简洁,便于学习者浏览。

绿草茵茵的牧场,蕴含了绿色食品的寓意。logo下面是网站的主体导航区,为使网站整体色调保持一致,导航区栏目名称的背景色也使用了绿色系中的深色和浅色,网站的色彩总体看来比较清新、舒适。本网站对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归类,主导航区共设置11个导航栏目,主要包括首页、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自我测试、行业标准与法规、拓展资源等。力求做到清晰和明确,让浏览者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主页的大半篇幅对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尤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实践教学部分,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站采用模块式设计,便于管理和学习。

《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网站采用模块式设计,主要分为课程资源模块、立体学习模块、交互模块和教师管理模块,方便教师的管理和学习者的学习,本课程网站使用的模块式设计。课程资源模块主要指教学资源,在该模块上将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及习题等各种教学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在课后可通过在线反复浏览,将在课堂学习中未能很好掌握的内容进一步消化吸收。

立体学习模块则是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本课程网站设置测试评估系统,在这里教师设置习题库供学习者自测学习效果。编写的习题库及模拟试卷,含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等题型,并附有答案。

交互模块主要指交流互动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或想发表个人观点,都可在论坛里发帖,教师和其他学生可跟帖对问题做出回答或相互讨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学队伍”中所介绍课题组成员的情况及其联系方式,与教师面对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此外,通过该模块教师还可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授课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调整网站的设计和内容,并补充学习者所需的网络资源。

在教师管理模块中,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可随时对其余模块的内容进行添加、修改和更新。具体包括课件发布、考试管理、学生管理、提问管理、习题库管理、视频管理及课程公告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网站的内涵建设。

1.网站主页内容的建设。

课程网站主页的内容力求突出校企共建和工学结合的特点,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栏目放在主页中间,打开此栏目就能看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关介绍。在网站主页的最下部则以动态图片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蒙牛、雨润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情况。这样,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未来和课程有关的工作内容,还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课程教学资源内涵建设。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产品”为载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构建“情境--项目--任务”的工学结合内容体系。课程内容共包含典型肉制品加工技术等4个学习情境、分割肉的`加工技术等10个教学项目和瘦肉精的快速检测等20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任务的选取均来源于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同时考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普适性和代表性。结合本课程内容设计的特点,同样以“产品”为载体构建课程网站的具体内容,将课程标准、讲义、课件及习题等各种教学文件和学习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本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课程网站则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有效拓展了教学空间。

通过课程网站上形象生动的产品加工视频、图片及多媒体技术,营造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网络课堂教学环境,也将复杂、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简单、具体、形象和生动。实践也证明了《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网站调动了高职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和优化了教学形式,并实现了课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课程网站的使用着实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总之,该课程网站的构建对于拓展《畜产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水平、充分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新途径,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十一

摘要: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懂法守法的人才,需要开设法律常识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法律常识》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常识》;创新。

在培养人才时,高职院校既要普及学生的法律知识,确保其不但能掌握文化和技能,而且还能知法和守法。下面,笔者探讨了《法律常识》课程的创新途径。

一、《法律常识》课程作为独。

立学科的必要性在教学《法律常识》时,我们通常会把法制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而且法制教育的地位在德育之下,缺少独立性。实际上,德育和法制教育都包含在社会价值教育中,其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具体来说,德育的目的是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常识》课程都是由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学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独立开设《法律常识》这门学科。

二、创新《法律常识》课程的教学方法。

1.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教师借助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并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法律知识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以及原理,利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其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2.利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高职生缺乏积极性,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升其参与度,把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讨论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培养学生表达与分析问题等能力。3.通过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法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打破课上和课下之间的界限。

三、投入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对于《法律常识》课程来说,教师需要具备专业性以及实践性。但在一些高职院校,一般是由校内的教师进行《法律常识》教学,其知识更新比较缓慢,脱离实践,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解决。

1.要走出去。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安排法律常识课程教师到前沿城市院校进行交流、深造。法律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时代不断发展,法律知识也在逐渐改变,若是教师不进行自我学习和深造,就会给学生传达一些错误信息以及落后知识,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

2.要请进来。

高职院校要邀请一些精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工作的律师、检察官、法官等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课。法律实践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对社会以及法律适用窗口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法律专业人士在进行教授时比较实际且生动,学生从中可以了解社会知识,并树立起法律观念,对于各种社会不正常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课程改革要体现院校特色。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法律常识》课程比较类似,课时较少,且内容比较庞杂,很多采用合班课,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师也只是简单罗列与堆积相关知识,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主要是利用行业或者是企业作为依托,所以在教学《法律常识》课程时,一定要满足法律素养的具体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出高职院校自身特点,从而满足以后对行业的相关需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模式流程的时候,要培养学生法律知识,高职院校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并结合学生各个专业,不但开设以及刑法和民法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与本行业和专业的相关法律课程。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建设。在教学《法律常识》课程中,教师要努力提升教学效果,确保学生能够知法守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2]李红英.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的改革[j].考试周刊,,(10).

[3]田犇.浅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十二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等企业,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如何做好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成为教师们思考问题,本文从课程特点、课程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技能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特点、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混凝土基本理论,解决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及毕业后在混凝土结构学科内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综合性。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技能课,钢筋混凝土结构融合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的内容,可以说是涵盖了本专业内各专业课的大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技术性。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建筑业生产、管理等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课程教学更侧重与技术和技能教育,在内容上与行业内的先进技术接轨。

(三)应用性。“精施工须先通设计”,在高职类院校。我们开设《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结构设计的工作,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各种结构形式的原理和功能,以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活应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内容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实训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而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等就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行为,为学生奠定从事职业活动的坚强基础。

(二)以工程实际为载体。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所研究的`问题都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提炼而来,是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等活动的基础。而且各个问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环境,将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正确树立和基本原理的科学运用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知识“够用”的原则,按照职场中岗位能力标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的融合。

2、在教学内容的逻辑排序上,按照岗位需要及工程规律安排各教学内容的顺序,循序渐进。

3、在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工作性质,适量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阶段课程内容,在充分利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用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模型、图片和板书等相结合。譬如在讲解绪论时采用多媒体授课,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更直观地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公式时,宜采用板书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理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总之,我们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掌握本专业领域内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必需的专业技能,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理论学习之后能进行实践练习。例如,学习完梁或板的配筋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资料,让学生进行受力计算,确定构件的纵向受力配筋、腹筋,并确定钢筋下料长度。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绑扎钢筋笼,从而让学生明白受力筋、架力筋、弯起筋和箍筋的位置关系,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一些构造要求。

3、丰富授课内容。

现代社会技术突飞猛进,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技术产生,因此,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课程的内容更新,尽量地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讲解授课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扎实地专业功底,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另外,在授课时尽量和其他课程相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4、将技术规范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技术规范作为国家的强制标准,是在大量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理论总结,对实际工作具有报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技术规范意识。主要包括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强制性条文和技术术语、技术符号等专业知识与规范。

5、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继“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理论教学之后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并能按标准要求绘制结构施工图,从而使学生在工程实践、基础理论和计算能力等3个方面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满足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

6、改革成绩判定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学生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我们在进行成绩评定的时候可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具体如下:(1)理论课程的成绩由作业成绩、考勤成绩、卷面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作业成绩占10%,出勤占10%,卷面成绩80%:

(2)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的成绩,采取设计成果评定和答辩相结合的方法。在课程设计成果合格的基础上,通过答辩来确定其最终的课程设计成绩。

四、结束语。

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十三

在平时的教学和作业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构件的配筋与计算,并且能进行配筋验算(配筋满足适筋梁的要求,不能是超筋梁和少筋梁的配置),而课程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基于课本,另一方面又要高于课本,根据我们专业的特点,我没有选取简单的构件设计,也没有选取复杂的高层或复杂体系的设计,而是选取了一种简单的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