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优秀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18:40:01 |
- |
- 11页
报告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在完成报告后,应该请他人进行审阅,并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和改进。希望这些报告范文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一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既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也能促进了学生家庭文化生活的改变,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必能促使其家长对学校的关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家庭的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另外,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比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
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5、社会整合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中介”,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系统在整个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定的作用。校园里的每个成员在一定的校园背景下,其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学校的文化载体,他们又将校园文化带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正是校园文化这些重要的价值功能,才促使了教育工作者对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镇直小学,但是一直注重校园的建设,先后被授予襄樊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襄樊市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单位,襄樊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襄樊市示范家长学校;襄阳市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县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级群众最满意学校,县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县级美术教育先进单位,,县级电教工作先进单位,县级少先队红旗大队、县级共青团五四红旗团支部,谷城县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艺术校园示范学校”市“课改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校园大环境。
学校有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课题组成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课题组组长曾多次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本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为了本课题研究,学校相关的资料比较丰富,网络、影视、书报、杂志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材料,实验器具齐备,在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广大驾驶学生需求,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这个课题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校园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力争经过1至2年的努力,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抓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提高楼廊文化、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校的每一寸地方都能说话,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用警示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完善规章制度方面: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常规的教育教学制度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文化,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原有的制度建设基础上,能修订的及时修订,不完善的争取完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学校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的作用性,注重制度的连续性,发挥制度的导向性。
(三)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成立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并坚持经常地活动。像美术的书法绘画小组、音乐的舞蹈、合唱、器乐等活动小组,科技兴趣小组、制作等小组。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启学生的智慧。
2、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像四五清明祭扫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读书活动,坚持经常,不但为学生送去精神食粮,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毕业典礼”,使学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等。
1、任务分工:。
杨泽岐:全面负责课题项目。
黄云:全面负责课题项目,进行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和管理制度,相关问卷调研。
邹家明: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校园文化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收集课题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
任磊:负责开展班级文化的研究,组织学生活动。
闵少丽、卢红波: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途径的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课堂教学如何有效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材料搜集整理、组织学生活动。
杨前锋:网络管理员,对本课题进行网络管理。
2、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7月至xx年12月)。
(1)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2)成立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xx年1月至xx年12月)。
第一阶段(xx年1月至xx年3月)。
实验任务:。
(1)清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2)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课题计划,提出自己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实验方法:理论学习,制定计划等。
成果:每个人的详尽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xx年4月至xx年8月)。
实验任务:。
(1)以构建校园文化为主题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评比活动。
实验方法:课堂教学评比、研讨法等。
成果:课堂实录的征集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的结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图片展。
第三阶段:(xx年9月至xx年12月)。
(2)茶文化的提炼与整理,开发适合我校的茶文化建设的校本教材。
(3)信息技术方面、科学方面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达到在活动中打造特色。
(4)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论文。
实验方法:特色活动等。
成果: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回眸集?校本教材《茶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8月)。
(1)课题组召开阶段性研讨,旨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也就是来自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
(2)向省教育厅“五项专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管理机构申请结题。
(3)校园文化方面的论文或者案例征集。
(4)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成果:教学案例论文集。
3、结题阶段(20xx年9月—11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
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结题报告。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1、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
2、形成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对本地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4、课题组成员的论文提升高度,形成论文集。
探究成果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载体表达出来。可以是“文字。
材料”,如:考察报告,实验观察日记,建议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资料、数据,各种活动的记录材料等。也可以是“实物材料”,如拍摄的照片,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地图,设计的邮票,磁卡等。
我们会在上级科研部门和专家组的指导下,群策群力,把我校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切支持。
3万元。
1、师资保证。进行必要的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各种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选拔典型,推广经验,为研究提供必要的师资准备。
2、经费保证。实验资金专款专用,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3、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教务、教研、安全五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从年龄上看,老中青结合,老教师的阅历、经验,中年教师的睿智、眼光,年轻教师的精力、创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课题组将聘请专家—县教育局教研室为顾问。
4、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两周一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二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校力求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我校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课题的界定。
(一)小学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他们个性的发源地,也是孩子们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二)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凝结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途径;6独特的感悟方式;7独特的情感体验;8独特的行动实践;9独特的管理手段;10独特的评价制度。班级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是一个班级独特的发展风貌。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一)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形成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
3.年段层面:通过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段文化。
4.学校层面: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形成德育特色,推进学校自觉文化生成,促进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研究意义。
(1)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
(2)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
(3)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4)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5)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
(6)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名称、口号、标志的确定;教室的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活动展示栏等布置和使用,在这些感性认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由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
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3.班级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4.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辅以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资料法等。
(二)具体措施。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加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计划以“五创设”为具体措施,即:
2.逐步形成个性化规章制度,创设班级制度文化。
3.以班级特色名称、口号、标志等为载体,创设班级精神文化。
4.以国旗下的德育课堂为契机,创设富有时代性、实效性的班级德育课程文化。
5.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创设独具一格的班级活动文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度:
(一)理论研究:(2013年9月—11月)。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班级特色文化的定义。
3.规划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制定并论证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按照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实验的活动组织,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9月)。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七、课题预期成果。
3.远期成果——以活动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载体,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师生实验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编印图片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三
(三)开展校园活动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成立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并坚持经常地活动。像美术的书法绘画小组、音乐的舞蹈、合唱、器乐等活动小组,科技兴趣小组、制作等小组。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启学生的智慧。
2、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德育实践活动。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像四五清明祭扫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读书活动,坚持经常,不但为学生送去精神食粮,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毕业典礼”,使学生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茶文化方面的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任务分工:。
杨泽岐:全面负责课题项目。
黄云:全面负责课题项目,进行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中期评估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制定课题研究的工作和管理制度,相关问卷调研。
邹家明: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校园文化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收集课题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
任磊:负责开展班级文化的研究,组织学生活动。
闵少丽、卢红波: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途径的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课堂教学如何有效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收集、材料搜集整理、组织学生活动。
杨前锋:网络管理员,对本课题进行网络管理。
2、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7月至月)。
(1)收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学习有关的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为实验提供依据和指导。
(2)成立以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召开课题组成员座谈会,制定实施计划,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2、实施阶段(年1月至2014年12月)。
第一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
实验任务:。
(1)清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学习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2)课题组成员制定个人课题计划,提出自己研究的方向与方法。
实验方法:理论学习,制定计划等。
成果:每个人的详尽的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8月)。
实验任务:。
(1)以构建校园文化为主题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评比活动。
(2)班级文化建设的研讨活动。
(3)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工作。
实验方法:课堂教学评比、研讨法等。
成果:课堂实录的征集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的结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图片展。
第三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1)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3)信息技术方面、科学方面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达到在活动中打造特色。
(4)课题组成员撰写有关论文。
实验方法:特色活动等。
成果: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彩回眸集校本教材《茶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
(1)课题组召开阶段性研讨,旨在实验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也就是来自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交流。
(2)向省教育厅“五项专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管理机构申请结题。
(3)校园文化方面的论文或者案例征集。
(4)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
成果:教学案例论文集。
3、结题阶段(2014年9月―11月)。
课题组成员总结,学生典型总结、课题目标与效果全面总结。
发挥广大师生潜能和教育资源优势,课题组成员对子课题研究的所有相关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经验总结和结题报告。课题组根据以上的总结,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
五、预期课题研究成果。
1、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美、和谐、高雅、大气的校园环境,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理想之地。
2、形成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对本地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3、完成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的论文提升高度,形成论文集。
六、成果表现形式。
探究成果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载体表达出来。可以是“文字。
材料”,如:考察报告,实验观察日记,建议书,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资料、数据,各种活动的记录材料等。也可以是“实物材料”,如拍摄的照片,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地图,设计的邮票,磁卡等。
我们会在上级科研部门和专家组的指导下,群策群力,把我校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切支持。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四
2.关键词解读。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以所有的工作为载体,在各种工作中,在各种活动中,点滴建构,点滴积累,是一个由外在的口号,逐步内化、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过程,是一个内涵发展的过程。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办学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学校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有效实施。
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操作范式。按照课程的操作范式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使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更具目的性,操作的规范性因而自然会有高效性特点。学校新课程文化重构需要载体,需要操作思路;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内容和资源;学校文化建设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内容,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形式和操作思路,一体二用,形成互补,一为载体,一为内容。从这一角度看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需求。理清这一关系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需求因而也产生了课程开发的动力,课程开发也有了取之不尽的资源。
3.课题界定。
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并起补充的课程体系。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及其它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学校主体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从根本上讲,无论哪一种要素,都必须围绕学校的精神核心,形成一种气势、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一种强力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应,对学生气质、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产生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xx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38个实验区开始启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强烈地冲击着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突破和改进,教师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更新。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这一内隐性的因素已经在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发生了制约作用。同时,新课程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蕴涵着新的学校文化,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建设现代化学校文化的过程,也是以人为本、实施文化管理的过程。让我们用新理念建设学校文化,打造先进的文化管理,在建立新课程体系的同时,建设现代学校文化。1932年,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组成的“中等学校课程检讨委员会”针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提出了进行大规模的知识协同教学的必要性,进而强调学科间的整合,一些国家先后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就是这种课程整合模式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整个世界掀起了儿童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潮。针对传统学科课程将知识割裂开来的弊端,主张学习即生活,教育即儿童经验的连续改造,要求把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学校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个学校特色和理念的体现。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途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校本课程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的建设有了依托,把校园文化建设融进校本课程,既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又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二者的有效整合可谓是相得益彰。
一个学校,从建校起,建设自己独有的文化是每一个领导者的职责,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更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研究目标。
结合农村特点开发农村小学校本可用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的潜在资源,根据教师特长、能力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整合。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本地区、学校和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使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
五、研究内容:
将校园文化整合到校本课程当中,在校本课程中充分展现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五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因为学校文化建设既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更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同时,学校文化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广阔途径,是顺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
通过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的研究,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也能促进了学生家庭文化生活的改变,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必能促使其家长对学校的关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也能得到家长的认同。让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家庭的文化品位,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
另外,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教育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这主要表现在:。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比传统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独特的效能。首先,它要求创设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方面特别是育人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它以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这种濡化、规范作用是无所不在的,深远长久的。
2、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过剩精力也需要在课堂之外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发展环境,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潜能,优化学生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加强素质的培养,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等,都大有好处。
4、导向功能。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维在这里交流碰撞,使莘莘学子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所以文化的导向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价值观的重任,其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校园文化是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还是起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二、课题实施条件:。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镇直小学,但是一直注重校园的建设,先后被授予襄樊市快乐校园示范学校,襄樊市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单位,襄樊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襄樊市示范家长学校;襄阳市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县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县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级群众最满意学校,县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县级美术教育先进单位,,县级电教工作先进单位,县级少先队红旗大队、县级共青团五四红旗团支部,谷城县第二届中小学艺术节先进单位,县级文明单位“艺术校园示范学校”市“课改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校园大环境。
学校有浓郁的课题研究氛围,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课题组成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课题组组长曾多次参加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学习,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为本课题研究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为了本课题研究,学校相关的资料比较丰富,网络、影视、书报、杂志都可以找到有关的材料,实验器具齐备,在教学设备上能满足广大驾驶学生需求,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使这个课题具有了可行性和操作性。
三、研究目标。
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校园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力争经过1至2年的努力,使学校拥有体现鲜明教育内涵和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校园环境建设方面:抓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步伐,提高楼廊文化、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校的每一寸地方都能说话,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用警示标语、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完善规章制度方面: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工作的自主性、创新性。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生活、学习的自律性。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常规的教育教学制度无形中就形成一种文化,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原有的制度建设基础上,能修订的及时修订,不完善的争取完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学校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管理机制。强化制度的作用性,注重制度的连续性,发挥制度的导向性。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六
1、师资保证。进行必要的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各种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选拔典型,推广经验,为研究提供必要的师资准备。
2、经费保证。实验资金专款专用,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3、强大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成员,以学识论,几乎全是学校骨干;从素质看,全部拥有可贵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且都能忧心于学校发展,愿意为学校的发展竭尽自己的力量;从行政职务上看,包括了学校党务、行政、教务、教研、安全五大方面,既能在研究中高瞻远瞩,又便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从年龄上看,老中青结合,老教师的阅历、经验,中年教师的睿智、眼光,年轻教师的精力、创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课题组将聘请专家―县教育局教研室为顾问。
4、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总课题组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两周一次。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七
一、课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多学校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然而,相当部分学校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程度严重的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农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滞后。
2、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个性,是不断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可是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的个性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必然会带领出一班具有创造力或创造意识的学生。我校一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活力,导致教师在教育中慢慢失去个性,失去个性的教师所带领的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也失去了特色。班级文化个性的缺失,直接影响着班级里的学生。或许,这也是其他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遇到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3、学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4、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在当今农村,家长大多把考上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就成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和老师唯一的评价标准。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农村小学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余时间全被文化课的学习占领,老师无暇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5、经济条件的限制。
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小学经费紧张,不少班级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资金、师资及自身局限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或者是片空白,或者只是一个低级的雏形,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让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健康成长。我们深信,只要各班主任和学生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构建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班级特色文化,以此为载体的学校教育一定会扎扎实实、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只要各班班主任和学生根据各班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一定会构建出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班级文化,以此为载体的班级德育一定会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扎扎实实。所以说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必要的,是急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课题的界定。
班级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学生个性的发源地,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集体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集体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过程。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将目前无序的、自然的、显性的班级文化现象,物化为有目标的、有规范的、体现自主性的班级发展的主题思想,带领班级建设进而升华班级发展的主导精神,并形成具有鲜明的班级发展的个性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通过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力求在构建班级物质文化方面追求高品位,在构建班级行为文化方面讲究巧安排,在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方面采用新方法,努力探索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律、形式和方向。让班级充满活力,形成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温馨的家,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健康成长。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在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特色”为中心,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班级文化。
总之,课题组提出的所谓农村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关注班级环境、制度、观念、行为的生成,关注学生与班级文化中的生活与成长,关注教师在班级中的工作和职业幸福,关注班级群体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
三、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
3、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通过儿童的思3想和双手布臵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研究目标。
探索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建设“人文班级”、“文明班级”,把我校建成冷水江市一流的具有乡村特色班级文化的农村小学。
五、研究的内容。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七、研究措施。
(一)、优化班级环境,使其富有美感、教育意义。
1、整体规划好班级。
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去描绘自己美丽的班级;组织班级或班级一角最佳设计方案大赛等,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去欣赏,去爱护自己的班级;提高学校班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热爱班级的情感。
2、创设生动活泼的班级环境。
班风自行设计,体现各自的主题和风格。根据本班的特色活动主题,设臵一系列专栏,摆放自己培育的花卉,开辟图书角,张贴名书名画,甚至允许学生在墙上画上自己的创意画等等,使各班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使每一个专栏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
班级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集体荣誉感,构建起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创造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开展校园文化中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一要靠学校领导决策,构建整体框架,提供适当的条件;二要靠老师的精心安排布臵、指导;三要靠学生动脑动手,完善内容。可见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三者当中,校长是学校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焦点和核心,必须正确掌握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处理好自己与助手、部门与部门间的工作关系,通过完善自身形象、选贤任能、公正奖罚等方法和途径,对下属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体贴,积极创造与教师对话、沟通、理解的机会,营造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氛围。
该课题是基于我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目的是想证实我们拟定的措施能否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围绕课题,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主攻方向,让研究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做些什么,该如何去做;围绕课题的目标,我们预定达标措施,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科学性;最后,我们要全面审视实验的过程,反馈实验效果,统计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总结研究的成果,运用和推广。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2、构建文化阵地:广播站,记者站,校刊等,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4月)。
1、全面实施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实施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并形成一定的特色和模式。
2、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广泛开展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3、搜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内容,开发隐性的班级文化,培育班级精神。
4、形成课题阶段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以班为单位,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资料,组织教师撰写研究性论文。
2、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撰写课题结题实验报告,编写论文集。
3、作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的验收、评估。
(四)成果推广和应用阶段(2012年7月-2013年6月)。
1、在校内全面推广。
2、进行跟踪调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
3、在条件成熟时申报上一级课题,进行深化研究。
九、组织管理。
(一)、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肖万利(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杨笃利(冷水江市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刘杰峰(冷水江市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组长:万山红(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副组长:谢小明(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辅导专干兼督导员中学高级教师)。
廖远峰(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组员:谢瑞莲(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谢永长(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谢新建(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政教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吴陆辉(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副政教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阳朋(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学校大队总辅导员小学高级教师)。
(二)、课题研究人员:主持人:阳朋。
研究人员:万山红谢小明廖远峰谢瑞莲谢永长谢新建吴陆辉。
李文苏继良各班班主任。
十、经费保障。
课题研究在两年半内结题,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分期拨款5000元,共二万伍千元研究经费,确保课题开题后各项工作的落实。
十一、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教育学》.。
《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011年4月。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八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校力求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我校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课题的界定。
(一)小学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他们个性的发源地,也是孩子们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二)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凝结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三)特色班级文化:所谓特色班级,具体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夺之不走、移之不像”的班级特性和优势。其内涵主要体现在:1独特的指导思想;2独特的知识切入点;3独特的文化视角;4独特的文化载体;5独特的感染途径;6独特的感悟方式;7独特的情感体验;8独特的行动实践;9独特的管理手段;10独特的评价制度。班级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是一个班级独特的发展风貌。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一)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形成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
3.年段层面:通过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段文化。
4.学校层面: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形成德育特色,推进学校自觉文化生成,促进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研究意义。
(1)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
(2)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
(3)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4)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5)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
(6)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名称、口号、标志的确定;教室的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活动展示栏等布置和使用,在这些感性认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由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3.班级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4.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辅以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资料法等。
(二)具体措施。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加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计划以“五创设”为具体措施,即:
1.营造独特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班级物质文化。2.逐步形成个性化规章制度,创设班级制度文化。
3.以班级特色名称、口号、标志等为载体,创设班级精神文化。4.以国旗下的德育课堂为契机,创设富有时代性、实效性的班级德育课程文化。
5.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创设独具一格的班级活动文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度:
(一)理论研究:(2016年11月—12月)。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班级特色文化的定义。
2.调查分析:对学校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3.规划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制定并论证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7年7月)。
按照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实验的活动组织,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7年8月—10月)。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七、课题分工:魏慧玲、李燕: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班级特色文化的定义。
2.调查分析:对学校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3.规划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制定并论证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李文凯、马晓萍、周学杰、邓举涛:按照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实验的活动组织,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工作。李燕、李文凯: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八、课题预期成果。
3.远期成果——以活动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载体,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师生实验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编印图片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报告篇九
德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德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德育活动规律或某些德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
德育实验是教育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实验则是从自然科学实验中引申和移植过来的.因此,德育实验与科学实验有共同性,但也有特殊性.德育实验既要遵循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照搬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人把科学实验称之为“人与自然的对话”,而德育实验则是“人与人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探索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德育行为与德育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且德育外部环境对德育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经典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封闭度”(如无法将实验环境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故人们一般认为德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而不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封闭式”实验.
德育实验活动的展开,可描述为一个从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的过程.
1.德育实验假说。
德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德育行为在某些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与某类道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共同之处在于假定性和科学性.所谓假定性是说它带有推测的性质,即这种判断所陈述的事实或联系是现实中暂不存在或未被确认的,它对未知的构想是由已知推断而出,有可能被实践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但是,假说又绝非臆断,它总是有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经验事实做依据,并且经过了初步的科学论证,因而,假说又是具有科学性的.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区别亦即它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德育实验假说对结果的描述只能是概率描述.由于自然科学实验可以人为制造“纯化”状态,从而可能在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说之间作出精确的相符性判断或因果判断,但在活生生的德育活动中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德育实验不能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中进行,它对被试(学生)的先期经验上的差异,也不能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完全清除掉.德育实验既然不能作高度精密的控制,也就无法保证在结果与假说之间精确地“归因”,故一般只能作出像“较大幅度提高”,“达到百分之几十”之类的概率性说明.其二,德育实验假说偏重于“有效性”假定.一切研究活动按其目的可分为“求真”与“求善”两类,前一类意在发现真理,其假说陈述的是真理性事实,后一类意在追求对人的有利和有效,其假说要推测价值事实.在自然科学实验中,两类可作严格区分,而在德育实验中,真与善总是统一在同一命题之中.德育实验难以精确控制,它在逼真度上要低于自然科学实验.
2.德育实验方案的设计。
德育实验方案包括:总体方案,执行方案(也称实验工作计划)和评价方案.
总体方案是对实验课题的总规划,是对实验假说,实验设计,实施进程和实验结果总体设想,也是执行方案和评价方案制订的基本依据,它的内容至少有如下方面:问题(课题)的提出,理论假说,变量控制,效度评价,组织管理和预期成果.
执行方案具体表现为工作计划.实验工作计划一般有年度计划,项目计划,学校(班级)年度工作计划或学期工作计划,专项工作计划等多种形式,其基本内容有:指导思想,步骤及阶段要求,基本方法及检测手段,组织与管理等等.这一方面的计划主要是保证自变量的操纵.执行方案由实验区,实验校根据总体方案自行设计.
评价方案实际上是对实验成果预期变化的设想,由于德育实验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以,评价方案首先应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其次应包括教师科研能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第三应包括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第四还应检验自变量即《德育》读本,《成长册》,各学段德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作出客观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
3.德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变量,是实验设计理论的一个专用术语,某个与实验有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变成了可测量的,数量化的东西,则可称之为“变量”.
实验中需要考虑的变量可分为三大类,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的是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一种原因变量,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的变量.我们这个实验主要是以《德育》读本,《成长册》为教育内容的德育活动课和整体构建的各学段德育体系.
因变量是指被试对所显现的刺激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因变量通常与教育目的有关,例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进,优良品质的形成等.我们这个实验主要是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变化.
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而对实验有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说它“无关”,是指它与自变量无关,与实验目的无关.但由于它对实验有影响,所以应给予尽可能的控制.在我们的实验中主要有学校德育氛围,社会家庭,及其它德育途径的影响等.
这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德育,整体,体系,实验,推广,报告,学校,研究,件对实验进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对自变量的操纵是一种主动支配,即由实验者决定将自变量施加于何人,如何施加.从狭义上理解,控制仅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而对自变量则使用“操纵”一词.
本课题在《德育》读本,《成长册》和各学段德育体系的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广大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自变量的操纵方面,编写了大量的教案教参,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方案,组织了许多优秀的德育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德育实验的效度评价。
要评价一项实验的效度,主要看它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所谓内在效度是指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如果一项实验研究能够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因变量的变化确由自变量引起,而不是由其它变量引起,那么这一实验设计的内在效度就高.内在效度实质上反映了实验对变量间因果关系揭示的准确程度,它是一项实验功能发挥得如何的标志.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实质上也就是实验研究结论对所研究领域的涵盖程度.德育实验研究不仅要关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探索,更要顾及实验结果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否则,便将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如果说,内在效度反映的是实验的认识论意义,那么,外在效度则标志其价值论意义.
撰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科研工作的总结.它概括实验研究的进程,反映科研成果,体现科研的水平和价值,反映研究者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便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因此,实验研究人员应当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题目.题目实际上是实验报告的主题思想.它必须准确地概括报告所要阐述的内容,一般应体现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实验报告的题目可根据实验范围的大小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实验学校的负责人撰写,如:《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与德育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研究》,《中学德育活动课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意义》等.中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年级组负责人撰写,如《小学二年级〈德育〉读本对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作用》,《初中一年级〈成长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等.微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实验教师撰写,如《我教“关心父母”一课的体会》,《“成功的等式”主题班会总结》等.
(2)基本情况.概要叙述实验的过程,内容,方法等.
(3)变量分析.分析自变量即《德育》读本的内容和形式的优点或缺点;分析自变量即活动课的形式和方法的优点或不足;分析因变量即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进步和变化,最好有具体事例.或分析自变量小学(或中学,中职,高职,大学)德育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影响;或分析自变量《成长册》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4)理论探讨.对德育读本编写的思路,原则,结构,体系等做理论探讨;对活动课的理论,原则,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或对《成长册》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或对某学段德育体系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
(5)结论.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通过《德育》读本,或《成长册》,或德育体系的实验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德育水平,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某方面或几方面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二)推广实验的主要措施。
1.建立实验区,实验校两级实验基地。
“十五”期间,本课题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实验.推广实验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实验区,实验校两级实验基地.实验基地的建设继续坚持16字方针:“严格审批,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认真指导.”
(1)严格审批.申请加入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基地的基层教委或学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并履行申报审批手续.这三个条件是:教委(局)或学校应重视德育科研工作,具有“科研领先,科研兴校,科研治教”的办学思想;具有一支较强的德育教师队伍和德育科研力量;申请一项子课题并承担总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实验任务.
(2)合理布局.为了增强实验的信度,效度和推广的价值和范围,实验基地的布局是从两方面考虑的.首先考虑全国的覆盖面,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分布要覆盖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特别要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适当向西部地区发展.其次考虑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代表性,比如北京市实验基地就分布在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县.
(3)加强管理.根据本课题参加人员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本课题的管理实行总课题组组长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总课题组下分一级子课题组,二级子课题组,三级子课题组.总课题组下设的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高职组,大学组为一级子课题组,实验区成立二级子课题组,实验校成立三级子课题组.一级子课题组和二级子课题组由总课题组直接管理和指导.三级子课题组由二级子课题组进行管理和指导.
(4)认真指导.总课题组建立实验区,实验校的业务档案,以便了解情况,加强指导.总课题组对实验区,实验校的指导主要通过现场考察指导,通讯(书信,电话,电传)指导,召开研讨会交流指导,《中国德育》杂志指导,中国德育网指导等五种渠道进行.实验区成立由当地教育行政领导和教育专家组成的指导组,负责对所辖实验校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和指导.
2.制订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制度。
在扩大实验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对实验区,实验校的管理,以保证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运行.
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制度包括:关于子课题申报的若干规定;实验区,实验校管理细则;关于实验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和表彰的规定;关于子课题结题鉴定验收的规定;关于评选表彰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实验区,先进实验学校和先进工作者的规定等五部分.(详见“管理文件”部分)。
3.确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工作方式。
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总课题组确立了“自下而上,总分结合;先块后条,条块结合.”的工作方式.
(1)“自下而上,总分结合”,指的是实验校,实验区承担的子课题与总课题的关系.实验校先把本校的三级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到实验区,实验区汇总实验校的研究成果,拿出小学或中学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某一方面的二级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德育中心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根据各实验区的研究结果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研讨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途径和方法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上下之间的关系是:下为基础,上为指导.工作程序是:先分后总,总分结合.
(2)“先块后条,条块结合”,是指总课题组内部分工合作问题.总课题组按学段分为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高职组,大学组,我们称之为“块”.每一块先研究和构建各学段的德育体系.为了整体构建并搞好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衔接,总课题组又分为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研究小组,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研究小组,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小组,我们称之为“条”.每一条在各块研究的基础上,负责统揽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和大学.条与块二者关系是:块为基础,条为指导.工作方式是:经常是块,集中是条.
同志们!我们承担的这个课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宗旨,走科研工作者与行政领导和一线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我相信,只要总课题组与实验区,实验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研究,推广实验,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为建立21世纪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6页.
[2]江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9,20,21页.
[3]江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版第20页.
[4]江书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1,12页。
[5]江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31页.
相关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移动公司管卡员竞聘稿竞职演讲(通用16篇)
- 谨防乡镇机构改革落入“循环改革”陷阱
- 最新学生会主席竞职演说竞职演讲(优秀9篇)
- 2023年副科长职位竞争演讲稿竞职演讲(汇总17篇)
- 2023年竞争上岗竞职演讲(实用19篇)
- 2023年班主任年终工作总结(汇总16篇)
- 在领导班子建设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优秀18篇)
- 班主任工作总结:乐岗尽业
- 疾病控制处副处长职位竞选演说稿竞职演讲
- 竞选学生部长演讲稿竞职演讲(模板17篇)
- 探索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重要性(汇总14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体会与收获大全(20篇)
- 平面设计师工作总结的实用指南(热门18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模板(优秀12篇)
- 个人简历电子版免费模板推荐(通用20篇)
- 免费个人简历电子版制作教程(模板17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通用23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重要性范文(19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核心要点(专业16篇)
- 学校贫困补助申请书的申请流程(热门18篇)
- 法制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大全(17篇)
- 教育工作者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模板18篇)
- 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案例(专业13篇)
- 教师的超市工作总结与计划(精选18篇)
- 单位趣味运动会总结(模板21篇)
- 礼品店创业计划书的重要性(实用16篇)
- 消防队月度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 工艺技术员工作总结(专业18篇)
- 大学学生会秘书处工作总结(模板22篇)
- 医院科秘书工作总结(专业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