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 上传日期:2022-10-26 09:44:55 |
  • |
  • 11页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一

九月九重阳节那天,在宇宙中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星球又欢聚在一起。唯独缺少了地球。因为她生病了。知道这事后,大家都来看望她。只见曾经最美的地球妈妈,如今面色灰暗,毫无精神,原来是被疾病折磨之故。太阳公公替地球妈妈量体温、测血压、做ct,然后皱着眉头说:“地球妈妈的病,我治不了。”“为什么?”其他星球异口同声地说。这时地球妈妈说:“是人类在破坏环境。你瞧,小河原来唱着动听的歌,因为被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所以它的嗓子也哑了。人类不停地砍伐树木,害得小鸟没了家……”其他星球听了,说:“人类不爱惜自己的家园,不珍惜仅有的资源,使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连人们的母亲河也衣不蔽体。”听不到地球妈妈的欢笑声,看不到地球妈妈的笑容,各个星球间关于环境的话题讨论得十分激烈。他们决定把信息发给人们。让人们感到眼前面临的问题多么严重,可怕。

人们接到了这条信息,会有什么行动呢?各个星球正拭目以待……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二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广丰县九月九日打糍粑,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10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三

教育目的:

在重阳节来临之即,利用班会活动告诉同学们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懂得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并以此来激励我们以好的学习成绩来回报父母。

活动准备:

上网查找资料,同学间互相讨论,游戏,关于重阳节诗词接龙,歌曲,音乐准备等。

活动过程:

一、在节日的气氛中感悟孝敬父母的深刻意义。

配乐诗朗诵《重阳节》让全班在深沉而温暖的气氛中体味感悟重阳节的深刻内含

主持人: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所以我们应该多给父母一些关怀,真心的关怀就象一杯清茶,它足以温暖冰封的心,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

(1)、独唱《爱的奉献》

(2)、写下你的真心话

让学生抒情话语说出对父母的真心话。

(3)、诗词接龙

(让学生了解,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在古人心里的地位,要发扬古人的传统)

(4)、全班同学知识抢答。

二、常怀感恩之心,贴近父母心灵

父母是登天的梯,父母是拉车的牛。我们一天一天的长大,父母却一天一天的衰老木桩支撑着棚架,爸爸的双腿支撑着我们的家,古老的地坛支撑着史铁生,广阔的草原支撑起一位歌者——腾格尔……支撑,可以是一种援助,可以是一个借口,可以是存在下去的理由……听完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

(5)、歌曲欣赏。

带着父母殷切的希望,带着自己的梦想,乘上理想之马,从此起程,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全班合唱《明天会更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父母的情感,让我们理解感恩的意义。向我们美好的明天奋斗!

三、总结。

主持人: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重阳节快乐,岁岁平安!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相信我们八(4)班的同学是秀的。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我们要以身作则,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四

活动目标:通过搜集重阳节的相关知识,初步感悟重阳佳节的文化;通过查找资料、节目表演以及与家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当今社会尊老敬老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信息、资料统计等能力,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回顾重阳传统文化

1、老师宣布班会主题;(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为了使大家能够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召开班会,主题是“感悟重阳文化传承敬老美德”,下面我们就有请班长董伊娜作为主持人,大家欢迎她上台!

2、班长:谢谢大家(手指大屏幕)——让我们一齐宣读班会主题——“感悟重阳文化,传承敬老美德”(等同学齐读后)说“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3、复习介绍关于重阳节的知识。

班长:同学们,通过搜集我们了解了重阳文化,谁来说说你记住了什么。

班长: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尊老敬老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尊老敬老方面的教育。

二、实践探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班长:通过回顾,我们初步感受了重阳节的有关文化;我们知道,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它要求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我们班同学自愿结合成了小组,主动行动起来,了解现在社会上尊老敬老状况、讨论为长辈过重阳节的具体做法,下面就请第一小组向大家汇报。

1、了解现代社会上尊老敬老状况(公益广告、读一封信后谈感受、说道德模范等)

(1)看视频:

第一小组组长:同学们好,我们第一小组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资料等实践活动,知道了我国现在60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1.4亿,这就表明我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那么这些老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为大家选了几个典范资料,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请各位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插播视频“常回家看看”)

组长:谁来谈一下你有什么感受?(组长负责指名……)

组长小结:正如大家所说的,工作再忙、学习再紧张也不要忽略自己的父母长辈。老人们为我们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年弱多病之际更需要我们的关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更渴望和家人团聚,全家人欢聚一堂,是老人的精神享受。孩子们的笑声,能够给老人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

(2)配乐,朗诵诗歌

组长: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有哪些需求呢?我们小组还为大家带来一首诗歌《孩子,我想对你说》,希望大家听完后能够明白老人们在身心方面的需求。(配乐,朗诵诗歌)

(3)讲尊老敬老事迹

组长:我相信,通过我们小组同学搜集的视频和朗诵的诗歌,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老人们的心声。不光在重阳佳节,每时每刻我们都要关注他们。因此,我国各个部门每年都要进行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活动,尊老敬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几年连续涌现出谢延信、张品正等多个孝老爱亲的典范人物,下面就请王若涵、王宁宇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

王若涵:同学们,我为大家讲的是全国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谢延信的动人事迹,请看大屏幕:

(他是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他的妻子很早就因病去世了,但是30多年来,他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瘫痪的岳父、丧失劳动能力的岳母和呆傻的弟弟身上。

谢延信的岳父瘫痪在床整整18年,没有生过褥疮,没有穿过尿湿的衣裤,9平方米的小屋内也没有任何异味。18年间,谢延信硬是靠着偏方和按摩,使岳父由卧床不起到能扶着凳子慢慢走路。1992年春,老人病情加重,贫困的谢延信从邻居家借了1000元钱,用平板车把老人拉到20多里路以外的医院去救治,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这正是大义无言,大爱无声。平凡矿工演绎非凡故事,大孝至爱感动北国南疆。和谐社会呼唤延信精神,道德模范花开香满神州!

王宁宇:同学们好,现在我再为大家讲一个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

张品正阿姨,是通州区北苑街道社区的居民。金奶奶是一位和她豪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她无儿无女无房无经济来源,张品正像亲人一般,无微不至地照顾了她30多年。1981年,张品正“带着奶奶出嫁”,建立家庭。奶奶病重的时候,两人同住一张床、同盖一床被。她还专门学会做棉衣、量血压、号脉,教耳背的奶奶对口型说话,每天为奶奶做可口的饭菜。金奶奶在张品正的精心照顾下,幸福、快乐、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102岁人生。

班长:她们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近两年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其实,像这样的道德模范,还有很多。赵云亮冒着生命危险捐肝救父亲;吴显才生活水平困难,还主动承担赡养孤寡老人,一共有45位之多。这感人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听也听不厌。他们这种道德引领的作用,会使全国人民都向他们看齐。

学习重阳节知识,感悟敬老情,每名同学都写了有关重阳节的征文,大部分同学的文章都写得很精彩。

比如说:董宇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吃饭时,我主动给爷爷拿筷子、为奶奶端饭;入睡前,我会为爷爷奶奶铺好被褥。”郝有为同学说:“我今后要体谅奶奶的辛苦,不让奶奶再为我操心。”

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同学们的真实想法。是的,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时不懂事,当我们懂事时已不再年轻”。我们从小就应该感受到爷爷奶奶的辛劳,这才说明我们长大了、成熟了。张佳玉同学的作文中融入了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下面大家来听一听。

(张佳玉读作文)

班长:今天就是重阳节,我们同学有什么打算呢?看,第二组同学已经准备好了,我们请他们来为大家讲一讲。

老师: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重阳节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我们只是粗浅地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有无数个尊老敬老的感人事迹,今天我们也只是表面的了解;但是践行尊老敬老的行为,我们却片刻不能迟疑。希望同学们能够付出自己的行动,让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班长:感悟重阳文化传承敬老美德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五

主题: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活动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重阳节文化与意义,明确节日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以及感恩教育的意义。

2.感受革命前辈为我们创造的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心怀对老一辈人的崇敬之情。

3.感悟对革命前辈或对老一辈人的感恩活动对自我成长的帮助和意义。

活动过程:

一、翁晶晶向其他同学简述重阳节的来历,以及两则关于重阳节的民间故事:《丹朱修建重阳店》和《重阳公主与重阳店》。

二、学生收集材料展示,了解重阳文化:一是“孝”文化。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目前,我国的老人总数已超过一亿,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指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人们的知识、经验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二是“寿”文化。青春长驻,人生不老,是世界各国人们世世代代的共同追求,重阳佳节之时,正是枫叶流丹、五谷飘香、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亲朋好友一起扶老携幼爬山登高,是人们的一次集体健身、崇尚长寿的传统活动。三是“雅”文化。菊花和梅、兰、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四君子”,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落叶萧萧时节怀乡赋诗或踏野访花。重阳节赏菊,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古文化遗风。

三、观看视频短片,了解老一辈人付出各种艰辛努力创造新生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各方面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世界迅猛的变化。感受革命先烈前辈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

四、学生发言:我们应该怎样表达感恩之情?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五、分享快乐:部分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重阳节当天慰问敬老院爷爷奶奶的照片,以及在家中帮助长辈所做事情的照片。还有个别学生为敬老主题画了几幅画,并将它们展示出来。

六、小组讨论:感恩对于我们成长的意义。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看法。

活动效果:

1.通过“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班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重阳节文化与意义,明确了感恩教育的深层含义。

2.通过观看视频短片,了解了革命前辈创下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以及今天世界迅猛发展的情况。表达了自己对感恩老一辈人的感悟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意义。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合作精神,发扬了民主作风,并在全班同学中引起共鸣,形成一致合力。

篇六

活动背景: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感恩教育从感受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开始,从小让孩子对老人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做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长大后才会爱他人、爱祖国。

活动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主持1:“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

主持2:“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

主持1:秋风送爽,果实飘香。上个月,也就是金秋十月的二十六日,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啊,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

主持2: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尽管今年的重阳节已经过去,但尊老、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却不会改变。

主持2:可是当今社会,也有极少数人不尊重老人,把老人视为累赘,看作负担,不尽赡养义务,请看小品《如此孝敬》。

主持1: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重阳节,继承尊老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前段时间,我们班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主持2:本次活动共分为4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敬老组。(课件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1.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_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菊花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2.重阳美食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粽子)对!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重阳节呢?(吃重阳糕)对,我们这一小组就来介绍重阳节的美食。

(2)组员1: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课件出示)。

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上、中、下为_,中间夹有红、褐两色,共为五层。吃的时候,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与食用。因此,这种栗子糕还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呢。

(3)组员2: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五色糕(课件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这样五种颜色:用麦青汁做成的绿色,用莲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做成的_,用玫瑰浆做成的红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切成菱形块状,装盒时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组员3:大家好!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各式美味重阳糕的图片。

3.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课件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登高"特别受老年人重视,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课件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辟邪,现代医学认为,它除了防虫,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茱萸图片)

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4)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课件出示)。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菊是生命力的象征。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诵诗句,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让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4.重阳敬老组

(1)组员1推荐敬老书籍(《二十四孝》)。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又称为“敬老节”“老人节”。其实,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是绵延不绝啊。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曾收集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了《二十四孝》,现在它已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建议大家课后可以去翻阅这本书。(课件展示)

(2)组员2介绍现代名人敬老故事(鲁迅一生遵母命)(课件出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名人都是敬老的好榜样,接下来,请听名人敬老故事。

鲁迅一生遵母命

鲁迅平常不多喝酒。他在小时候,母亲常提到父亲酒后失态,并告诫他长大了不要多喝酒。鲁迅遵母令,一生从未喝醉过。

鲁迅的母亲爱看小说。当母亲由家乡移居北京后,鲁迅在上海买了些畅销小说给母亲浏览消遣。在《鲁迅书简》一书中,收有鲁迅写给母亲的问安信,就有50封之多,可见其拳拳赤子之心。

(3)组员3介绍当代名人敬老故事(孔繁森情系孤老)(课件出示)

孔繁森情系孤老

孔繁森在拉萨当副市长期间,经常走访敬老院,他走访了48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老人的心田。他平时自己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东西,送给有困难的孤寡老人。

他不仅关心社会上的老人,也同样孝敬自己的老母亲。1994年,孔繁森回到老家,就给93岁高龄的妈妈梳头、洗脚、喂饭,用轮椅推着老人出去乘凉,村里人看到了,个个都伸出大拇指夸奖。

主持1:刚才四个小组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在我们心目中,老人就是社会的财富,就是时代的丰碑,更是生活的宝典,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请听诗朗诵《敬老歌》。

主持人2: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一首诗,就是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下面让我们来做做诗词游戏,当我吟出上句的时候,你们可以站起来接下句。接得快的、接对的有奖。

主持2:叔叔阿姨,还有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从晨曦一抹到太阳山,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为子女操碎了心,他们把爱都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今天,我们为长辈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欣赏手语操《感恩的心》。

主持1:亲爱的爸爸妈妈,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而你们却一天天变老,您脸上的鱼尾纹正是岁月留下的沟沟坎坎,为了拉扯儿女,您曾付出过怎样的艰辛,又担负着怎样的牵挂和担忧啊。

主持2:前段时间,我们根据同学们父母所写的资料,评选出了“敬老之星”,现表彰如下:(略学生名单)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吧!希望他们一直保持这种美德,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向他们学习哦!

主持1、主持2(轮流):秋高气爽的华夏大地,万象蓬勃的锦绣中国。仰望天空高山海洋,倾听风儿吹过草原旋律,呐喊声音围绕在山谷回响,潜入蓝色深海和鱼儿游戏,让我们享受生命重回纯真的情怀。“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爱在重阳”主题队会到此结束。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六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孝敬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过故人庄》孟浩然

(三)发表感言、播放图片,发表感想(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b、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c、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f、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知道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在这里,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既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也要关心身边的老人、长辈。希望每个同学能尊敬老年人,做个尊老的好孩子。相信你们能做到的是吗?最后祝愿天下的老人,重阳节快乐!

附:五年级开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班会ppt截图及班会照片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七

活动背景: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感恩教育从感受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开始,从小让孩子对老人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做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长大后才会爱他人、爱祖国。

活动目标: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主持1:“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日月两重归,相映地久长。”

主持2:“霞披夕阳情无限,霜染秋枫叶正红。”

主持1:秋风送爽,果实飘香。上个月,也就是金秋十月的二十六日,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对啊,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

主持2: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尽管今年的重阳节已经过去,但尊老、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却不会改变。

主持2:可是当今社会,也有极少数人不尊重老人,把老人视为累赘,看作负担,不尽赡养义务,请看小品《如此孝敬》。

主持1: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重阳节,继承尊老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前段时间,我们班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主持2:本次活动共分为4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敬老组。(课件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1、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菊花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2、重阳美食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粽子)对!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重阳节呢?(吃重阳糕)对,我们这一小组就来介绍重阳节的美食。

(2)组员1: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课件出示)。

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共为五层。吃的时候,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与食用。因此,这种栗子糕还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呢。

(3)组员2: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五色糕(课件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这样五种颜色:用麦青汁做成的绿色,用莲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做成的黄色,用玫瑰浆做成的红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切成菱形块状,装盒时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组员3:大家好!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各式美味重阳糕的图片。

3、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课件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登高"特别受老年人重视,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课件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辟邪,现代医学认为,它除了防虫,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茱萸图片)

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4)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课件出示)。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菊是生命力的象征。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诵诗句,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让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4、重阳敬老组

(1)组员1推荐敬老书籍(《二十四孝》)。

19__年,我国把重阳节又称为“敬老节”“老人节”。其实,从古至今,重阳敬老之风是绵延不绝啊。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曾收集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了《二十四孝》,现在它已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建议大家课后可以去翻阅这本书。(课件展示)

(2)组员2介绍现代名人敬老故事(鲁迅一生遵母命)(课件出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许多名人都是敬老的好榜样,接下来,请听名人敬老故事。

鲁迅一生遵母命

鲁迅平常不多喝酒。他在小时候,母亲常提到父亲酒后失态,并告诫他长大了不要多喝酒。鲁迅遵母令,一生从未喝醉过。

鲁迅的母亲爱看小说。当母亲由家乡移居北京后,鲁迅在上海买了些畅销小说给母亲浏览消遣。在《鲁迅书简》一书中,收有鲁迅写给母亲的问安信,就有50封之多,可见其拳拳赤子之心。

(3)组员3介绍当代名人敬老故事(孔繁森情系孤老)(课件出示)

孔繁森情系孤老

孔繁森在拉萨当副市长期间,经常走访敬老院,他走访了48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老人的心田。他平时自己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东西,送给有困难的孤寡老人。

他不仅关心社会上的老人,也同样孝敬自己的老母亲。1994年,孔繁森回到老家,就给93岁高龄的妈妈梳头、洗脚、喂饭,用轮椅推着老人出去乘凉,村里人看到了,个个都伸出大拇指夸奖。

主持1:刚才四个小组都圆满完成了任务,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在我们心目中,老人就是社会的财富,就是时代的丰碑,更是生活的宝典,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学习。请听诗朗诵《敬老歌》。

主持人2: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一首诗,就是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下面让我们来做做诗词游戏,当我吟出上句的时候,你们可以站起来接下句。接得快的、接对的有奖。

主持2:叔叔阿姨,还有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从晨曦一抹到太阳山,从青春年华到两鬓斑白,为子女操碎了心,他们把爱都给了我们,把世界给了我们。今天,我们为长辈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欣赏手语操《感恩的心》。

主持1:亲爱的爸爸妈妈,当我们一天天长大,而你们却一天天变老,您脸上的鱼尾纹正是岁月留下的沟沟坎坎,为了拉扯儿女,您曾付出过怎样的艰辛,又担负着怎样的牵挂和担忧啊。

主持2:前段时间,我们根据同学们父母所写的资料,评选出了“敬老之星”,现表彰如下:(略学生名单)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吧!希望他们一直保持这种美德,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向他们学习哦!

主持1、主持2(轮流):秋高气爽的华夏大地,万象蓬勃的锦绣中国。仰望天空高山海洋,倾听风儿吹过草原旋律,呐喊声音围绕在山谷回响,潜入蓝色深海和鱼儿游戏,让我们享受生命重回纯真的情怀。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爱在重阳”主题队会到此结束。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八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不少同学都知道,今年的10月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 “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

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国旗下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九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三(3)中队的陈曼希。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同学们,你们都应该知道重阳节吧!——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好几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呢!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国旗下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十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陈曼希。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同学们,你们都应该知道重阳节吧!——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好几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呢!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站在林荫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十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九九重阳传统》。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快到了,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重阳的传说吧: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几乎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希望这种传统的节日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

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十二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三(3)中队的陈曼希。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同学们,你们都应该知道重阳节吧!——对,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好几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呢!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课本里我们知道了,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汉初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时,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立达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我今天的国旗下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