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优质8篇)

  • 上传日期:2023-11-10 07:22:52 |
  • LWC |
  • 12页

读后感是对书中触动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部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一种方式。读后感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不被他人评论和评价左右。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分享阅读的感悟。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一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_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二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dryden)这样的诗句: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gray)也写道: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始可能固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时,我也写过文章,不以为然。圆明园既然已烧毁了,我们就应记得它持废墟的状态,使它成为民族耻辱的永恒纪念物。在耻辱上面重建繁华或者遮盖掉耻辱的伤痛,它只会膨胀出我们的自大,有自大就会有新废墟产生。

因此,当我听说西安打算斥资人民币380亿在古代阿房宫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宫时,我觉得那真的是一个超级馊主意。今天的中国百务待举,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办,却要去废墟之上去重建奢华。出这个主意的人一定没有读过《阿房宫赋》。杜牧当年就已写过,为政者要恤民务实,不可虚耗资源,追求奢华!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三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结尾以区区八十九字,道出了中国历史似乎不可逾越的“周期率”。黄炎培到延安时也和毛泽东探讨过“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也很警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危险。从西北坡进京时决不做李自成的旦旦信誓到枪毙张子善刘青山;从三反五反和后来的社教,到最终不惜发动wenge来斗私批修,防止特权、贪腐、和平演变。最后怀着对他深爱的人民,对未竟事业的眷恋,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两袖清风,离开了这个世界。应该说毛泽东时代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确定的,民主监督是到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时代。理所当然,毛泽东也应该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老百姓最认同的公者,是当之无愧的无产者!是当之无愧的无产者的领路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雷洁琼到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时曾留言:“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八个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从黄炎培提出周期率,到雷洁琼的提词,是否可以说也是一种问答式的默契呢?可见大多数民主人士也是忧国忧民的。他们比那些拿着绿卡来代表和忽悠中国人民,强奸民意的出口转内销的政客要高尚的多。

私则必贪,贪则必腐,腐则必奸,奸则必祸国殃民,祸国殃民则必恶贯满盈,恶贯满盈则必民怨沸腾,民忍无可忍,终将揭竿而起必除之而后快!陈胜吴广对起义时就对将士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客观上,就是对私有政权,家天下的怀疑和挑战!

所以,只有公者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只有公者才能真正把自己定位为公仆,而不是以救世主自居;只有公者才能认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改变和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才能尊人民群众是活菩萨,是真正的英雄,高呼人民万岁!而决不会一朝权在手,便对孔夫子顶礼膜拜,以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腐朽的愚民政策来瞒天过海,偷天换日,营私舞弊,忽悠老百姓,中饱私囊;只有公者才能真正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和人民群众维系一种彼此相依的鱼水关系,而不是把自己置于漂浮在水面上的孤舟和老百姓水火不容,以孤家寡人的统治者自居。所以,既非舟水,何以覆舟?人民永远不会反对那些真心实意为自己服务的公者和真正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权益的政权。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四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有关。人心向背与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五

《阿房宫赋》在艺术上是一篇文词优美的作品,在意义上是揭露和讽喻秦朝统治者娇奢暴虐最后走向灭亡而告诫后来统治者的一篇谏章。这篇赋既可从艺术上去欣赏,更重要的是从意义上去领会。

阿房宫是秦时代即公元前二一二年开始建筑的一座庞大华丽的宫殿。到公元前二0六年还没建完就被楚霸王兵入咸阳后一把大火给烧毁了,十分可惜,这毕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唱。

文章分四段,为便于理解,下面分段解读一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里讲的“六王”就是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蜀”是四川一带,两川指谓川和樊川两条河。大意是:六国被消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一带的树木都被砍伐光了,雄伟的阿房宫也就出来了。往下是:它在地面上有三百多里长,高得与天日相接近。建筑从骊山的北面开始,曲折向西,一直到达咸阳。谓川、樊川溶文流入宫墙内。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曲折像丝绸一样回环,房檐尖耸,像禽兽在高空伸嘴啄物。这些建筑各自凭着地势环抱其间,参差错落,结构复杂,宫里的楼阁,回环曲折。远望天井,密如蜂房,天井当中,各有瓦沟,水从高处的屋檐上千滴万滴地滴落下来,长长的大桥卧在水波上,天上没有云,哪里来的龙?复道伸展在半空中,不是新雨初晴,哪来的彩虹。这些复杂的长桥浮道,让人迷惑难辨别它的高低西东。歌唱台子上,声响歌唱得像春光一样暖和。跳舞的大殿里,舞袖飘飘,好像刮风下雨一样的凄冷,在一天的时间内,一个宫殿里,气候冷暖竟然不同。这一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宏伟和豪华,以及宫室之美。

接下来第二段原文的大意是:六国的王家眷属,一旦国破家亡离开了家乡,来到秦国,早晨唱歌,晚上奏乐,成了秦始皇的宫人,当这些宫人们梳妆镜已打开,就灿若星光万点,她们早上梳头的时候,头发好像绿色的云朵;她们泼下的洗脸水,油腻腻的连谓河都为之水涨;她们焚烧椒兰的时候,烟雾纷纷,一团团香气;宫车过时,声若雷霆,车声越响越远,杳然不知道到哪儿去了。她们伫立在那里,老远的注视着,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但是宫人太多,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里,没能幸运见到他一面的大有人在。这一段不仅写了宫人在宫中讲究的修饰生活,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这些宫人悲惨的命运。

从宫室写到宫室里的人,又从宫室里的人写到珍珠宝玉,进一步揭示了秦国统治者的骄逸和奢侈,下面一段是这样写的:燕国、赵国所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所经营的宝物,齐国、楚国所保有的精华物品,都是这些国家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手中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家亡,都被运到这里来,宝藏像饭锅一样多,美玉象石头成堆成垛,黄金像土块一般不值什么,珍珠像沙粒一样多,这些宝贵的东西,沿路抛弃,秦国的统治者看着也不甚爱惜。

接下来作者发出了他内心的嗟叹,写到:真令人嗟叹呵!人同此心,一人的心,也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心呀。秦国统治者喜欢豪华、奢侈,而广大人民各自怀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在掠取宝物的时候一点也不遗漏,而在使用时却像泥沙一样不值钱呢?浪费人力财物建设这样大的一座阿房宫,负荷大梁的柱子,比在南边地里劳动的耕夫还要多,架梁的橡子,比在机上织布的女工还要多;钉头高出,比仓里的粮食米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周身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竹萧丝弦呕呕哑哑的声音比集市上人们的言语声还要喧闹。由于高压的统治,使得天下的人,口里不说,心里怒火燃烧。秦始皇这个独夫,却一天比一天娇奢顽固,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率兵进入了函谷关,项羽放起一把火,可怜费尽千万劳动人民心血建造的这座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读到这里:才明白了,上面那些动人的描写,原来都是为了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而描写与议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每一句动人的描写都是对残暴骄逸奢侈的秦朝统治的控诉。

最后发出了沉重的慨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灭六国的是六国本身,而不是秦国,灭秦国的就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民,唉!真可叹啊,如果六国的统治者都能爱惜他的百姓,就可以抗拒秦国,保卫好自己的国家;如果秦国统一天下后,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继续三世以至万世都可以为天下君主。谁能毁灭它呢。秦国的骄奢淫逸,不恤人民的凄惨后果,秦国的统治者们顾不上自己哀叹,后来的统治者却为它哀叹了,但是,只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再后来的统治者则为后来的统治哀叹了。

这一段是作者发出的议论,也是这篇赋的中心内容,旨在劝告后来的统治者能引以为戒。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不仅从优美的文词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从作者深刻的哲理中领会到了文章真正的含义。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人民永远是公正的。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终将被人民所推翻。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六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点睛之笔,旨在说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赋体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赞美”阿房宫的赋体散文。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本文是一篇充分发挥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历史上的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宫虽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宫的兴灭与秦王朝的灭亡却永远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几千年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议论的话题。

本文作者用文字还原了阿房宫的雄伟建筑格局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败生活,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本文在艺术性上充分运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议论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学习范例。阿房宫被楚人项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写到“复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其中又与比喻、排比交叉运用,可见作者笔功之深,文学底蕴之厚,没有“读书破万卷”的修为,是不会有如此神来之笔的千古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此文虽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读来仍给人以强有力的鞭策与警惕。有些人认为历史枯燥乏味,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其实不然,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生与历史有着极为相似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表象中探索隐藏其内的本质,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学习此文就是要明白一个统治阶级从兴盛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统治者脱离群众。作为统治阶级要想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积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是要铭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让群众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就是要“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七

《阿房宫赋》是晚唐杜牧所写的一篇赋体散文。作者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这篇经典名文,早已选入中学教材。我上中学时赏读过它;在中学任教时,我带着学生解读过它;如今退休后,再次品读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让我想起了很多,尤其想起了_________那场浩劫。

1966年10月,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场史有前例的历史悲剧——“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再次重演了。这是一场由几个人策划发动的所谓伟大的_______。当时,我们正在读中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我们全校师生均成了“红卫兵”。我们组成队伍,戴上红袖章,手拿木棍,与公社、大队组成的破四旧,立四新小分队汇合在一起,奔赴各村各户、庵堂寺庙,高喊着“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去打、砸、搬或是限期群众将凡属“四旧”的东西统统自动上交到公社去,如有抗命不交者,后果自负。红卫兵所到之处,远远就见到老百姓在东奔西突,东收西藏。有的群众家的碗碟上有古人头像与万字图案的也被砸烂,造成吃饭无碗。房梁上、门窗上、墙上、门头上有木、砖、石雕的四旧图案的,顿时就有人上去用斧凿、锯、挖。打砸后,扬长而去,还丢下一堆狠话:“未挖净的,自己去挖。”属轻软的四旧物品顺手带走。真可谓明火执仗,入室抢夺,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从老百姓的神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敢怒而不敢言啊!

十月底的一天,公社召开了一次万人庆功大会。会场选在街道附近的一片有几十亩面积的稻茬田里,用八仙桌搭起的主席台设在广场中央,广场的前面摆着尽是收缴来的所谓的四旧陈列品。有:古书籍、族谱、古玩、字画、古瓷器、木、砖、石刻、金银首饰、牌匾和被锯掉头颅的菩萨、牛鬼蛇神头像等等,包罗万象。既美不胜收,也滑稽可笑。看得人眼花缭乱。广场四周红旗招展,红卫兵们臂戴袖章,手持木棍,列阵主席台正前方。全场口号声此起彼伏,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会议照例是:领导讲话;红卫兵代表发言表决心。内容大意是:宣读收缴、砸烂清单,张扬丰功伟绩。接下来是大会主持人要求全体与会人员举起拳头,高呼口号:誓死砸烂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喊声震天。青少年们心情激动,热血沸腾;中老年群众是言不由衷,喊得头痛心痛。

大会的最后一项是:领导点火——焚烧埋葬旧世界。顷刻间,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几千年的文明积累,顿时灰飞烟灭。余火一直延续到年底。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慨叹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几千年后再次重演。此刻,我仿佛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死灰正在复燃。此种磷火一旦蔓延全国,将是多么可怕啊!值得庆幸的是:这次没有破旧人,也没有“坑儒”。假如要是延伸到破旧人的话,那就是与先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自然传承的。历史的车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地继承,顺其自然,让其源远流长。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当今世界多地仍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争抢遗址,名人名胜典故的发源地,不惜耗巨资复古再造世界遗产,旅游胜地。反之,也有的在继续拆毁名胜古迹,新建楼堂馆所。殊不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若干年后,狂人再生,或拆迁;或焚毁。悲剧还会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也。

杜牧告诫后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什么是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的悲剧何时能杜绝重演?先秦的诸子百家早有争论,并付诸于仁政与法制的实践。继后的有志者也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变法与改革的实验,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只不过后人丢之,忘之。西方的所谓现代文明,也高唱着“文明、法制、人权”的调子,但却总是贼喊捉贼。翻开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侵略掠夺的历史!历史的悲剧还在继续重演。若干年后,会不会重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阿房宫赋读后感作文800字篇八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

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

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与人俱往矣。

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

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

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