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风规作文(通用9篇)

  • 上传日期:2023-11-12 04:38:39 |
  • LV_ZW |
  • 8页

总结是对经验和知识的巩固和提炼,使其更有价值和意义。如何提高理解能力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请结合以下总结案例,思考如何更好地写出一份完美的总结。

家风规作文篇一

我的家来自河南省安阳市汤阳县,那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县城,在我们那里,当然也少不了的一些优良的家风习俗,特别是孝亲敬老,诚实守信。

特别是过年,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我们一家人便忙活起来了,除夕下午,奶奶与妈妈包饺子。除夕晚上,在家里烧完香之后,爸爸开车去各个庙上带着我们去烧香。年夜饭总是把好吃的留给奶奶,然后,哥哥与爸爸在悠闲地看着春晚喝着小酒,一家人其乐融融很团圆。大年初一终于盼来了。早上六点起来之后,上供烧香,弄完这一系列,和爸爸,哥哥去上坟,到家之后,吃饺子仍然是献给奶奶盛一碗,换新衣,出去拜年,一年也就三四家,没有多的了。下午,跟小朋友们去逛庙会,这才叫一个好玩,一玩一下午,也不感到累。

大年初二,串门去七大姑八大姨家,在姥姥那儿拿压岁钱后。再跑到奶奶那里要。这一天是最有“价值”的一天,也是大家最破费的一天。这过年乐趣也就这一点,没有别的了,感觉母慈子孝。

家风也许受家乡的文化熏陶,岳飞庙,羑里城都是值得大家所去的地方,岳飞大家都很熟悉,羑里城都应该觉得陌生,他就是中国古代第一所监狱,拘禁着周易,连续了七年,周易在此演义了封象,不得不说,古代人智慧绝顶啊!如果大家有机会,一点要来看一下!

现在,家乡变化太多了,之前都是土路,现在都是水泥路了。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将近一年没有在家乡待得长时间了。有了许多变化,感觉刚结婚的表哥,现在都有了孩子啦。我的成绩也是突飞猛进,在家乡,教育程度当然也不同,这的老师更负责,更会讲课,科技发展也进步多了,还记得奶奶给我讲,那时候,爷爷买了一台电视,全村的人都来看了,一直围到后墙院。其实,那电视机当时和现在两部手机屏幕大,围着那么多的人,他们也就是凑个热闹而已。

但是,不变的是优良的家风,令人如沐春风。

家风规作文篇二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纵观前人,好家风家训可谓是民之本,国之福啊。大多数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规家训,我家也不例外。客厅中间挂着许多家规。

那天,老师宣布了单元考将在三天后进行,当许多人尖叫抱怨要赶紧复习时,我却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淡定地说到:“小考而已,不必太在意,等最后一天再复习也不迟。”

几两天过去了,考试前的最后一天到了。我回到家,翻起了课本,发现有许多知识点我还很陌生,这时我便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了。我懊悔地望着天花板,开始了临时抱佛脚。读着读着,我的眼皮开始打起架来,我揉揉眼,倍儿想跳到床上入眠,但还是克制住了。突然,爸爸走了进来,惊奇地问道:“怎么还没睡?”我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复习……准备明天的考试……”爸爸眉头一邹,说到:“早干嘛去了!”于是他拿来一把椅子,开始念叨了:“做事情之前,要做足准备,未雨绸缪,不要临时抱佛脚,搞得手忙脚乱的!知道吗?”我也只是像应声虫似的应了一声。

听爸爸说,这便是我们家的家训期中一条了。就是“在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不要等到事情将至,才知事情之重,不知所措,而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事半功倍,让成功触即而得。”听后我仍对此不屑一顾,只认为是前人的一些封建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不可实用。爸爸看到我不屑的眼神,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的仗,若要打胜仗,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你明白事情的准备是有多么重要!倘若士兵们只在要打仗即将来临之时,才努力的训练,你认为这来得及吗?能打胜仗吗?国家又能安宁吗?”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原来这个小小的问题竟能关乎到国家的命运。这个先人总结出来的道理,确实让我受益无穷啊!

再次走到挂在墙上的家训旁,我轻轻地抚摸着,此时,凝聚着祖先们教育的结晶,人生的感悟。我义正词严地告诉自己:“要永远铭记这些家训,并像祖辈们一样将它们传承下去!让后辈和我一样受益终生!

家风规作文篇三

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大国,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文化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品友互动。

家是温馨的港湾,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家很普通,妈妈是一名幼儿教师,每天和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看见她,就如同看到了春天一样的温暖。爸爸除了上班,业余做着他喜欢的农家乐,知足喜乐。无论他们再忙,每天我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所以我很幸福也很快乐。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面貌。我的父母和长辈用他们的身教言传深深地影响着我、鼓励着我、教育着我......

以德治家。我的爷爷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德高望重的好口碑,村里人到现在提起他,还是赞不绝口。爸爸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爷爷待人热情随和。儿时的我常跟爷爷在村里玩耍,他经常的开着车接送工人到果园干活,也不嫌他们的衣着有多脏,吃饭时好酒好肉管饱,奶奶唠叨他事多,爷爷却说不就是多一双筷子的事吗?所以我的爸爸也特别的热情好客,人缘也特别的好。爷爷说,帮助别人是在给自己积德。

以勤俭持家。我家的勤俭之风是勤劳致富,绝不浪费。姥姥是个聪明贤惠的人,绝对是持家的一把好手。一个简单的茄子在她的手里做的比肉都好吃。只要是姥姥在家做饭,我是绝对不会去想肯德基。但是饭桌上有个规矩,就是碗碟要吃空,姥姥说,那是福底儿。大家这下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胖了吧!姥姥的针线活也是一流的,她把妈妈扔的一条牛仔裤,偷偷地拾回来给弟弟做了一件新裤子,别提有多神奇了。她用她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家制造了无尽的快乐。

以自强立家。我的妈妈是名幼儿教师,别看她一天笑脸如花的样子,她也有严肃的一面。我的书包从幼儿园三年到小学六年她从来没有帮我拿过,她说要学会自立。从小学一年级至此我们家的碗都是由我来洗的,并且已经能自己独立上学回家。当我犯错或委屈流泪的时候,妈妈常对我说,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如一起想个更好的办法来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妈妈说,男孩要自强自立,更要懂得担当,父母总有离开儿女的那一天,所以凡事不能总依赖别人,要相信自己,努力前行。妈妈对我的爱常与管教同行。

这就是我的家人我的家风。良好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需要每个家庭成员自觉自律的去维护。它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我的心灵。感恩父母与长辈给我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一定会努力践行,铭记我的家风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自强立家、以爱幸家。

家风规作文篇四

国有国规、国风,而家有家规、家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一向重视家风,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更是汗牛充栋。从孔子对儿子的庭训,到颜之推的家训,到诸葛的家训、曾国藩的家训、傅雷的家训,不一而足,无一不体现他们树立的良好家风。良好的家风应秉承爱国爱家、与人的情怀,体现理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那家风到底是什么呢?

家风,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传统。

而我的父亲连初中都没有毕业,但他却知道: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做人要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实在一些,并以此作为我的家风,持续至今,使我深受其益。

还记得那时:生活没有现在富裕,房子也是80、90年代的砖瓦房,下雨时还会从房顶向下渗水。父亲那时也没有固定收入,靠买卖蔬菜来满足我们姐妹三人的学费和日常开支。所以父亲每天早晨当星星还悬挂在空中时,便驱车去农贸市场上菜,之后又在太阳的炙烤下卖菜。那时候爸爸真的很辛苦,晚上回来,又要把挑乱的蒜苔捆好,那时蒜台中间会夹杂一些小根儿的,外面包围大根的蒜苔,让人一眼看上去,又多又大,会吸引买家的眼光。可是父亲却出乎我的意料,他把小根儿的蒜苔捡出来,只剩下大根的。我不禁有些疑惑,问:“爸,您为什么要把小根的捡出来呢?”父亲放下手中的活儿说:“中间夹杂小的,会让买的人吃亏,谁也不愿受骗。一开始,没有发现。慢慢就会失去诚信,生意便会冷落。剩下小的也没事,我们可以自己吃呀!最重要的是要诚实待人,安分做事。”

的确,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究诚信,这就是我家的家风,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虽没有华丽的文采,却让我终身受益。

好的家风,使我们有了一个理想的里程碑。人之初,性本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髓的中华儿女,将以崇德之心、向善之本在变幻无常的国际潮流和暗流湍急的改革中仁者无敌。

让我们在树立好家风的基础上,大力发扬并传播向善、向上、向美的青春正能量吧!

家风规作文篇五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古至今,家风一直以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提倡家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每个家风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曾读到过一篇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其中就是教导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而我的家风来自于妈妈的外婆,我的太婆。

妈妈告诉我,太婆从小被领养在一家地主人家,从小没有受过好的待遇,甚至还被虐待过,但太婆从不抱怨,只是将她的事就像讲别人的故事那样说给妈妈他们听。后来遇到了太公,太公用十担大米,把太婆换回了家,他们两靠着勤劳的双手支撑起一个一无所有的家,日子也一天天有了起色,但是太公太婆依旧是勤劳、俭朴、又节约。毛主席曾号召:浪费可耻、节约光荣,没有受过教育的太婆也许是受毛主席的熏陶,勤俭节约的习惯没有随着生活条件的转好而改变,在我们这些小辈面前总是把“生产没有节约快”这句话挂在嘴上,看到爸爸妈妈总会说:“你们现在虽然赚钱了,也要省一点,生产没有节约快啊”。

从我懂事起,太婆虽说将近90岁了,但是她总停不下手,每次去太婆家,太婆总是在忙前忙后。在我印象中太婆也从不穿新衣服,有一次,妈妈趁过年,给太婆买了一件新衣服,可是没想到太婆非常生气,还硬生生的让妈妈连夜去商场把衣服退了。太婆说:“衣服有的穿了就好了,我这么大年纪了活一年少一年,买那么多衣服多浪费,下次绝对不能再买了”,妈妈也只能点点头。

在生活中,妈妈也受太婆的影响,让我要勤快,绝不能养成懒惰的毛病,告诉我勤劳才能致富。每次吃饭,我要是没有吃干净饭碗,妈妈就会很严厉的责备我,所以从小我也很懂得节约。

就在前一段时间,太婆毫无征兆的走了,全家人伤心到了极点,在收拾太婆遗物的时候在太婆的床头柜发现一个钱包,里面并没有一张大钱,全部是一角硬币,好多好多,原来是太婆把平时舅公、小姑姑他们随手放在桌子上或者房间里的一角硬币都收集起来了,看着这一堆一角硬币,大家都失声痛哭起来,词穷的我完全没有办法在这页纸上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太婆走了,但她传下的家风“勤俭节约”就像一面“警旗”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也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带着“它”奔向新时代,让我太婆的精神一直延续....

家风规作文篇六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名族,一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微笑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在我们家族中也形成了一种家风。简单来说就是诚信、礼仪、勤学、子孝。

诚实。是做人的第一要务,对中国来说,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实守信一向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纵观我国的文明史,上至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无不焕发着理性的光辉。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一点在我们家族尤为明显,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注意言行举止。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不断增加,人们会愈加重视。父母的管教大多在举止上,举止是指人的动作和表情,日常生活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可概言为举止。举止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有些人尽管相貌一般,甚至有生理缺陷,但举止庄重文雅,落落大方,也能给人以深刻良好的印象,获得他人的好感。

勤学。大家大概一看到这俩字第一时间想到要好好学习吧!没错勤学、勤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过在我们家中这两个字却拥有另一种含义。学习不一定非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拥有一些可以陶冶情操的能力也是可以的。在这些事情上家里人一直坚持不求精通,但求尽可能地涉猎的原则。

百善孝为先,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孝顺父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弟子规中有一篇“劝孝文”当中说的,说“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善孰大焉,利孰厚焉”。我自己能够孝顺父母,我就不会有那种大逆不道的儿子,我有的都是孝顺的儿女,为什么?因为我修了这个好因就会得到好果,这个道理很简单。做父母的要给儿女做一个好的榜样,能够真心的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做给儿女看,做得很自然,这样教育的效果就特别好,儿女看到父母这么做,他也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这叫潜移默化,也就不会成为逆子。所以说无论是谁都要孝顺父母,这既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为日后自己的子女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孝。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我从中学到好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家风规作文篇七

说起传家宝,每家每户都不同。有的可能是一幅颇有来历字画、有的可能是一把意义非凡的刀剑、有的甚至是一尊充满时代印记的瓷器……传家宝,总带着浓浓的家族文化气息,是家风的浓缩,是给后代一种念想和经验启示,它在时间的冲刷下历久弥新。

我们家的传家宝不太一样。它是上海有名的一道年菜——四喜烤麸。上海人过年吃菜爱讨口彩,冠以“四喜”的名字,喜字又更能讨口彩,所以,有了“四喜烤麸”之称,我们家一脉相传的家风就蕴藏于此。

“烤麸”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据说有位妇女总是欺负老实的丈夫,女人的母亲很担心。有一天女儿回娘家,母亲制作了一些麸,女儿吃后很是满意。晚上突降大雨,丈夫怕妻子回家时被雨淋湿,冒着大雨给妻子送来了雨伞,母亲趁机苦口婆心地劝说女儿,女儿听不进去,只想着刚才的美味,不停地问那道菜是什么做的,母亲只是不停地说着:“靠夫,靠夫。”从那以后母亲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女儿送去一块蒸制过的麸,而女儿也想起母亲的劝导,慢慢改掉了坏脾气,和丈夫和和睦睦地生活着。也是因为这个寓意,我们家每年过年都要吃这道年菜。

和红烧肉、油爆虾一样,四喜烤麸绝对称得上是上海人家中“浓油赤酱”的代表作之一。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也不一般,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菜。外婆是上海人,定居广州之后传承太婆婆的“大业”年菜——四喜烤麸。听名字好像很高大尚,这道菜却一点也不难做。把干烤麸、香菇、木耳、黄花菜用冷水充分泡发,起油锅下备料,再撒一把香脆的花生米。待所有食材快熟时,加盐、糖、生抽、老抽、陈醋调味,加少许水,小火翻炒以防烤麸粘锅,待汁收浓变稠便可熄火上碟。传统的烤麸需要用沸水氽烫至豆腥味去除,滤干水后起油锅炸至金黄再与其他配菜一起炒,这样大量用油又不健康。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年岁的增长,外婆走进了健康生活之道。在一次次的制作中终于来了一个创新——煎制。由此一来既可以保持烤麸的豆香又不至于烹饪时间过久从而导致其变软变碎。送一筷入口,口感糯中带脆,有甜有咸的酱汁从烤麸气孔中渗出,再配上爽脆的木耳和黄花菜,味道浓郁同时伴随着清爽宜人的口感,令人回味。

《深夜食堂》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长良川是日本的条河流。真正的美食不一定是山珍海味,上好的食材只能一时感动味蕾。而一碟质朴简单的素菜,有时却能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美食,是一道情感的寄托,它像温润的流水一样抚慰着生活的疲惫。我们一家和小姨一家都会在过年期间去外婆这好好地吃上一顿年夜饭,香喷喷的四喜烤麸一直是我童年至今的美好记忆。

每年外婆身体力行地制作素菜,从不马虎。烤麸和黄花菜专门托上海的亲戚寄过来,香菇精挑又厚又大的,买生花生回来炒至酥脆。食材简单,但制作过程精益求精,在最简单的食材中寻找臻味和意义。四喜烤麸的创作和发展蕴含着老一辈对此的创造、探究与改良,蕴含着中华民族别样的耐心与智慧。质朴中寻找真谛,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就是藏在这一碟四喜烤麸中的奥秘,使其美味又不失健康,而且让我们秉承传统。

如今,每年的年夜饭便是对中华文化、对家风的最简单传承,吃着家里人煮的可口饭菜,我们纪念着从前的先祖留下的`传统、爱着身边现在的人,希望着新一年有更美好的开始,年复一年。年三十晚家家户户窗口亮起的灯——不论是为了照亮期盼、是为了照亮相聚、还是为了照亮欢笑,仿佛都汇聚成无形的银河,承载着温暖的团聚、以及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流向一个个美好的未来。

家风规作文篇八

家风?家风,可是春天的风?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家风,可是夏天的风?给炎热的气候带来一丝凉爽。亦又是秋天的风?吹得枫叶格外的红。亦是冬天的风?伴着雪花漫天飞舞。不同的家风,就是四季的风,带来不同的影响与感受。

我的家风——有味觉的满足。

我们家有着“悠久”的吃文化。从小到大,父母领着我吃遍大街小巷的美食,每次走在小巷中,不仅被美味所陶醉,也为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而快乐。还有,每天回到家,都能先嗅到空气中的菜香,肚子里的馋虫被勾了出来,飞奔到家门口,一进家门就能看到满桌美味的菜肴。一家人品尝着可口的饭菜,在桌边说说笑笑,周围不仅有饭菜的香味,也洋溢着温暖的爱。就如同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风——有无微不至的爱。

在生活中,习惯了父母的呵护。每天早上出门,一句“注意安全”随着风儿陪着我骑车上学;晚上在灯下奋笔疾书时,父母总是会端来一杯牛奶或是一盘水果,解除我的疲乏;在遇到困难时,父母总会鼓励我,轻轻的一句安慰,温暖的一个拥抱。就在多少个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父母真挚朴实的爱。就像夏日的习习清风抚平心田。

我的家风——有收获的喜悦。

父母总是教导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什么样的年龄,就该做什么样的事。作为子女,我体贴懂事;作为学生,我刻苦学习。每当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每当参加比赛获得较好的名次,我们仨的喜悦都洋溢在眉梢与嘴角。一点点的收获,如同秋天夹着麦香的风,推动着我前行。

我的家风——有谆谆教诲。

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一般情况下,父母都不骂我,而是平心静气地与我交谈。在娓娓道来中,我意识到了什么,领会了什么;错误比较严重时,父母也有沉不住气的时候,会大声斥责我,有了怒发冲冠的气势,甚至也挨过打,但打完后,我会发现他们比我还伤心。虽然有时他们的教导让我感觉如冬天的寒风,但是我知道,不经历风雨,又如何见彩虹。

家风规作文篇九

国有国规,家有家规。家风家家都有。有些人的家规是有据可依的古法门规。有的是口口相传的人生哲理。但每个家庭的家规不论深浅,却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在电视机里,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广告:一个小女孩唱到: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这是一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广告。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我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有一辈子都很勤劳善良的爷爷奶奶;有敬岗爱岗、孝顺的爸爸妈妈;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弟弟;当然,还有一个整天哼着tfboys的歌的我。我家虽然只有几条家风,但我觉得我很幸福。

每当我写作业时,母亲知道我会分心,便坐在我身旁认真地盯着我。有时作业多了,母亲就会慈祥地问我:“作业是不是太多了,要不再写.”有时写作业时,我就会口渴,就不停地咽唾沫,母亲就会为我倒一杯水来,,轻轻地放在书桌上,这就是我家的慈爱之风。每次放假,勤劳的爷爷奶奶就会组织我们到田里耕地。或是把我和弟弟叫走,教我们洗衣服;教我们做简单的饭菜;教我们洗碗。这就是我家的勤劳之风。

吃饭时,爷爷奶奶更加严厉了。他们的双眼不停地盯着我、弟弟、爸爸、妈妈,生怕我们会挑食、剩饭、撒饭„有时谁剩饭、挑食、撒饭„。爷爷就会用老师的语气要求我们背《悯农》这首诗。这便是我们家的节约之风。

有时,如果我们穿了太过艳丽的衣服,爷爷奶奶看会就把太艳。

丽的衣服不容易吸收热气的原理告诉我们。我们这时就会自觉地去换衣服。这是我们家的朴素之风。

这就是我家普通的家风。正因为有了这些家风,才有了我们这个快乐充满活力的家;我爱我的家,更爱我这多彩的家风。

家风之严,乃国之幸。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题记。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纵观前人,家风家训可谓是民之本,国之福啊。大多数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规家训,我家也不例外。客厅中间挂着许多家规。

那天,老师宣布了单元考将在三天后进行,当许多人尖叫抱怨要赶紧复习时,我却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淡定地说到:“小考而已,不必太在意,等最后一天再复习也不迟。”

几两天过去了,考试前的最后一天到了。我回到家,翻起了课本,发现有许多知识点我还很陌生,这时我便开始焦躁不安起来了。我懊悔地望着天花板,开始了临时抱佛脚。读着读着,我的眼皮开始打起架来,我揉揉眼,倍儿想跳到床上入眠,但还是克制住了。突然,爸爸走了进来,惊奇地问道:“怎么还没睡?”我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复习……准备明天的考试……”爸爸眉头一邹,说到:“早干嘛去了!”于是他拿来一把椅子,开始念叨了:“做事情之前,要做足准备,未雨绸缪,不要临时抱佛脚,搞得手忙脚乱的!知道吗?”我也只是像应声虫似的应了一声。

听爸爸说,这便是我们家的家训期中一条了。就是“在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最充足的准备,不要等到事情将至,才知事情之重,不知所措,而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事半功倍,让成功触即而得。”听后我仍对此不屑一顾,只认为是前人的一些封建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成为历史,不可实用。爸爸看到我不屑的眼神,又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毛主席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的仗,若要打胜仗,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你明白事情的准备是有多么重要!倘若士兵们只在要打仗即将来临之时,才努力的训练,你认为这来得及吗?能打胜仗吗?国家又能安宁吗?”这番话让我感触颇深,原来这个小小的问题竟能关乎到国家的`命运。这个先人总结出来的道理,确实让我受益无穷啊!

再次走到挂在墙上的家训旁,我轻轻地抚摸着,此时,凝聚着祖先们教育的结晶,人生的感悟。我义正词严地告诉自己:“要永远铭记这些家训,并像祖辈们一样将它们传承下去!让后辈和我一样受益终生!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精神产物和文明素质,并经过长时间的更新,发展,兼收并蓄而流传至今,确实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

我的家风家训,其实只是几个字“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这短短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对交往,对生活态度的道理。

“诚实守信”,是现在交往最重要的品格。不仅让我们“对人以和,待人和善”,更让我们“交之以信,谈之以诚”。古代有一句话“人无信,无以立”,人若无信,的确无法在自己的交往圈中树立好的形象。与他人交往也是一样,如果无信,在他人心中便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使自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可见“诚实守信”是多么的重要啊!正因如此,“诚实守信也便成了我的家风家训。母亲说:诚信可以让我获得更多朋友,那么我就会很快乐。

“勤俭持家“,在生活中更为重要。”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持家,让自己的家庭免受饥寒,贫困;让自己的家庭和谐,幸福。这便是家庭的根本,而这一切,是勤俭所带来的。”“勤俭持家”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便成为我的家风家训。

正是这样的家风家训,让我不攀附权贵,不奢移度日;不撒谎骗人,不敲诈勒索。使得我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谐的家庭环境。我定会将其发光扬大,一直传承下去,让我拥有向善,向上,向美的青春正能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